不要拿“你在哪裡”進行情感敲詐

摘要:用“你在哪裡”造句,可以造無數的句,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別人發問“你在哪裡”:很早有人發出疫情預警時,你在哪裡?武漢人在求病床不得而哭泣時,你在哪裡?湖北人受到歧視時,你在哪裡?一線醫護物資得不到保障時,你在哪裡?禁足在家的百姓買菜難時,你在哪裡?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每一件事都在場,人們在自己站立的那個崗位上不負道義和良心就行了。“你在哪裡”的逼問如果改成“我在哪裡”式反思,這個世界會更好。


不要拿“你在哪裡”進行情感敲詐


 曹林|文


疫情之下,每個人都不容易,有的為隔離而鬱悶,有的為得不到物資而焦慮,有的為找工作而擔憂。群眾在家隔離時間長了,發幾句牢騷是可以理解的,誰願意老悶在家裡啊?疫情嚴重地區的一線工作者,尤其不容易,他們很多時候承受著多重壓力。不過我不喜歡個別人的一些論調,就是覺得自己工作不容易,很辛苦,就聽不進別人的批評。比如有市民抱怨幾句,就會抱怨說“那你來做幾天社區工作啊”。有市民批評形式主義“假的假的”,就有人吐槽說“我在辛苦送各種物資時,你在哪裡”。


理解這種一邊辛苦工作還一邊承受委屈的憤懣,但應該弄清楚,市民抱怨“買不到物資”,並沒有否定社區所做的工作,而是批評具體某個商場的不合理套餐。市民批評形式主義,喊“假的假的”,並沒有批評努力工作的志願者,而是批評一種造假行為,實在沒必要把問題和批評往自己身上去攬。對群眾出現的一些情緒宣洩,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如果要反駁,應該就事論事,市民說某種行為是假的,最有力的反駁是,拿出證據證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不是用“我工作很辛苦”去反駁。


我在一線工作時,你在哪裡?市民完全可以懟回去,我在家裡啊,按規定封小區禁足不能出門,只能待在家裡啊。待家裡就不能說話了嗎?社會有分工,崗位有不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著,維持著社會的正常運行,危險程度或工作強度有不同,但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不必去凸顯那種道德優越感。做事的人,不能以“我在做事”去迴避他者的正當批評權利。當然需要同情的理解和設身處地,但不能變成一種對批評的虛化、解構和否定。


多數人雖然不在一線,但互聯網上讓多數人都在線啊,守望相助,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保持生活如常,多可貴的團結啊,不要去撕裂這種團結。批評冰箱不製冷,就看看冰箱是不是不製冷,不製冷那就解決問題,不能說,那你去當冰箱啊,那你怎麼不去學會修理冰箱呢?或者說,你怎麼不去體貼造冰箱的工人是多麼辛苦呢?你知道工作者有多努力嗎?這不是想跟人好好交流的態度,而是情感敲詐和綁架。


還好,多數工作者很明事理,承受著種種委屈和壓力,卻仍堅持工作,他們知道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不容易,很多工作確實可能對不住市民。一個武漢下沉社區的志願者有一天日記寫道,今天只做了三件事:捱罵,捱罵,接著捱罵。另一篇日記說,相較於前一天的捱罵,今天情況好了很多,絕大多數居民對於入戶調查積極配合,也很熱心。——我想,人們會記住這些了不起的志願者。他們努力做好份內每一件事、甚至份外很多事,熱情投入自身的辛勞、汗水和眼淚,盡職就安心了,不會用這種情感去“敲詐”別人,在道德綁架中讓別人閉嘴。


用“你在哪裡”造句,可以造無數的句,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別人發問“你在哪裡”:很早有人發出疫情預警時,你在哪裡?武漢人在求病床不得時,你在哪裡?湖北人受到歧視時,你在哪裡?一線醫護物資得不到保障時,你在哪裡?禁足在家的百姓買菜難時,你在哪裡?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每一件事都在場,人們在自己站立的那個崗位上不負道義和良心就行了。“你在哪裡”的逼問如果改成“我在哪裡”式反思,這個世界會更好。


一線工作的人反問批評者“你在哪裡”,雖然不合理性,但起碼還情有可原,更讓人反感的是,一些根本不在一線、而在電腦鍵盤上的人,也把“你在哪裡”放在嘴上,用這套反問修辭去進行情感敲詐。比如,你反對一些地方給醫護子女加分,認為這違反了教育公平,立刻被反問“人家醫護在危險的地方拼命時,你在哪裡”?一看到批評意見,一看到某種觀點不合自己胃口,就拿“你在哪裡”說事兒。別人說A,他說發生B時你在哪裡。別人說C,他說發生D時你在哪裡。不同意A,那就反駁A,轉移話題,偷換概念,好像沒就B表達觀點就不能對A發表看法,接受了A就得接受B,反對A也得同時說一句反對B,這就是霸道的情感敲詐和綁架。“致敬醫護”和“反對破壞教育公平”,是兩件對立的事嗎?同樣的反問立刻可以消解:當教育公平被破壞時,你在哪裡?


典型句式是,你批評冰箱不製冷,為什麼不感謝烤箱那麼給力呢?烤箱那麼給力的時候,你在哪裡?空調也不製冷啊,空調不製冷的時候,也沒見你批評啊,空調不製冷時你在哪裡?唉,沒法兒聊啊。在議題上進行二元對抗式綁架,你只有做了A事,才有批評B事的資格,你只有批評了A事,才能批評B事,這就是邏輯上赤裸裸的敲詐啊。在這種情感敲詐中,你支持A,就等於反對B,你批評B,那就是支持A。


你在哪裡?這不是一種講理的態度,因為同樣反問一句“你又在哪裡”,就消解了交流的可能,變成情緒對抗。你在哪裡?我在這裡,每個人有自己的職責和崗位,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抗擊病毒,人同此心,情感是用來凝聚的,道德是用來反躬自身的,不是敲詐和綁架別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