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代为什么在历代皇朝更替甚至是外族入侵时,从来没有殉朝殉国的人,反而都备受尊崇?

放浪形骸啊啊


孔子后代分两拨,南宗和北宗,你说的是北宗,南宗在衢州,不停投降的是北宗。南宗的才是嫡系的,南宗只是供奉祖宗,绝不攀附皇权。


毛毛芋


孔子后代为什么在历代皇朝更替甚至是外族入侵时,从来没有殉朝殉国的人,反而都备受尊崇?

我是花禅酒仙,孔子的后代没有殉朝殉国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也是最合情合理的做法,自古以来都是文官忠武官烈。

这里的忠并不是说忠于君王,而是忠于国家,不管是皇朝更替还是外族入侵,最多就是换一个君王,对于文官来说不过是换了个伺候的人而已。

而烈指的是壮烈,对于武官来说,当皇朝更替时,武将殉国,当外族入侵时,武将战死沙场,不管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或者以身殉国都是壮烈。

孔子后代不殉国的原因

孔子的后代主要都是属于儒家,一般都被称为儒生,这些儒生在那些知识没有普及的时期,掌握着非常珍贵的知识力量。

在各个皇朝当中,儒生普遍都是文官,而文官是治理国家的主干力量,如果文官殉朝殉国了,百姓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武将是国之重器,当皇朝更替的时候,通常新的皇朝不会放心旧皇朝的武将,即使没有被杀死,日子也不会好过,甚至会受尽屈辱,还不如以身殉国来得痛快。

并且真正以身殉国的都还只是少数,毕竟换个角度来说,以身殉国都只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真正的才智都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会轻易放弃有用之身。

备受尊崇的原因

自从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思想就成了各个皇朝的核心思想,孔子后代的社会地位就变得越来越好了,甚至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当时的社会主要是由统治阶层和基层百姓组成的,统治阶层掌握着珍贵的知识,老百姓缺乏知识又渴望拥有知识。

这些儒生所拥有知识之后,要么称为达官显贵,要么帮助达官显贵管理百姓,都能够让当时的统治阶层更加省心省力,所以统治阶层都很推崇他们。

老百姓普遍知识很匮乏,出现问题无法解决,而掌握着知识力量的儒生,可以帮助百姓解决当务之急,所以老百姓都很尊敬他们。

这样一来统治阶层和基层百姓都很推崇这些孔子的后代,也就导致整个社会都很推崇孔子的后代。

不管是皇朝更替还是外族入侵,一切得到基层都在于老百姓,而孔子的后代是安抚管理老百姓的重要工具。这就是孔子的后代在皇朝更替和外族入侵的时候,即使不殉朝殉国也备受推崇的原因。


花禅酒仙


这个问题有误导之嫌。谁能说曲阜孔门一枝的后裔,2000以来,没有一个人为国捐躯呢?



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查到很多相反的例子。比如,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王舍人村,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孔庆三的英勇事迹可谓家喻户晓。我未确认孔庆三一定属于曲阜孔氏的后裔,但是,常识告诉我,从曲阜孔家走出来的,为国捐躯的英烈一定也不少。



如果这样说,继承衍圣公封号的孔子嫡传子孙,在2000年来的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的过程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那么,这样的讲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原因并不算太复杂。虽然,城头频繁变换大王旗,不过,尊孔一直是历代皇朝的政治正确。你能想象,有一面尊孔,又一面猛烈打击甚至消灭孔门嫡传子孙的荒唐王朝吗?这不是精神分裂吗?


凡事都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来发挥无尽的想象。同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你看到过欧洲各国的新国王上台,把上帝打倒的吗?因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东方的孔子与西方的耶稣一样,都是神一般的存在,都是一杆旗帜。无论世俗的世界,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子的学说都屹立不倒。所以,历朝历代都不约而同地优待曲阜孔门,显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孔子被誉为素王,即无冕之王。文化地位甚至高于当朝皇帝的孔门后代的代表衍圣公,为什么还要趋炎附势呢?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反而是,朝廷为了自身的统治的需要,积极加大褒奖孔氏的力度。你要知道,皇帝轮番做,明日到我家。而衍圣公却是一脉永流传的。


从古至今,非孔的言论一直没有停歇。非孔的花样翻新,今天此问题的提出,只能算是小儿科了。


俚言杂谈


儒家就是脑子灵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谁上台都第一个敲锣打鼓欢迎,在前朝皇帝面前说前朝皇帝好,新皇帝上台就说新皇帝好,国家亡不亡和他们没关系。曹操要进攻东吴,东吴大儒们的主意个个都要求投降,也不给孙权想一点办法,所以儒家就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平民博士


孔子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除了三纲五常二十四孝教条外,儒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良禽择木而栖!”古今中外,中国是汉奸最多的国度,头头绝大多数是儒家,不信的可以自己去查询统计,仁义道德的口号下,没有改变良禽择木而栖的本质!儒家,只是一种思想界定,并不是所有文士都是儒家,也不是中华民族的所有英雄和什么先烈都是儒家!有人拿文天祥当例证,说到文天祥,更是与儒家教条格格不如,简单一点说,他连他的主子管家家宋恭帝的话都不听,行为处处与儒家教条格格不入,算是儒家吗?他只爱他自己的民族,就如楚汉相争,齐国田横时的五百志士,宁愿自杀也不投降刘邦,而恰恰好多儒生在笑这种行为狭隘愚昧!

儒家思想流传千年,有积极贡献社会的一面,也有其愚弄人的另一面,希望今人多学鲁迅能自我批判,吸收正能量,少迷恋歌功颂德!



下面看看真正的儒家的所做所为:"良禽择木而栖”出自《孔子》

贤臣择主而侍出处:《孔子》贞明夫人一面为丈夫戴正头上的黑色官帽,一面又说:“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良禽择木.

贞明夫人所引的“良禽择木”是孔子在卫国时说过的话.当时卫灵公寻问孔子关于作战布阵的事情,孔子立即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注: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

之后,孔子便催促学生们准备离开卫国.学生们不知其故,于是孔子说道:“鸟择木,无木择鸟.”

此言后来演变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孔子认为,君子遇事之时应看清在哪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出自于《孟子·尽心》,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孟子·尽心》上,第二句中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注释】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全句为: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下面再看一个孔子的故事:在《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鲁国人跟随君主作战,多次战斗他都从战场上逃跑。孔子问这个鲁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自己家有老父,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人供养老人了。孔子认为这个人很孝顺,于是向鲁君推举他做官。(原文: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同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偷了邻居的一只羊。他的儿子知道后,向官府告发他的父亲的罪刑。结果楚国的官吏认为,虽然你的父亲犯了偷盗的罪刑,但是他毕竟是你父亲。你把你的父亲告发让他坐牢,你是不孝。于是逮捕那个犯罪的父亲的同时,把这个儿子杀了。

结果是,孔子由于免去了逃兵的罪责,反而奖赏他,结果鲁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慢慢的再也不全力作战,非常容易逃跑,或者投降,结果鲁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而由于楚国的官吏杀了那个举报父亲罪刑的儿子。使得楚国人再发现犯罪的情况,再也没人举报了。使得楚国国内犯罪现象遍地都是,到处犯罪滋生,社会一片混乱,国力大幅削减。

所以儒家是不会为国捐躯至以死报国的的,他们只要高举孝忠的旗号就能获得上下一心!是我们大多数人没看清儒家,误会儒家了!是我们大家硬要儒家背负他们不想背负的东西!


兰影竹风


从现有的资料看孔子一生的经历和行动,忠君爱国似乎只是老夫子嘴巴上喊喊,甚至喊都喊的虎头蛇尾。对母国的态度更是不咸不淡,到是对权力的追求比忠于君王更上心。上窜下跳,游荡于列国。好在春秋时期列国思变,强兵图存才是各国君王首要任务,深知儒家思想仁义道德本质上的中听不中用,于国于民都是扯蛋玩。(按孔夫子言行,如果真有君王听从孔夫子瞎咧咧,春秋会多一个亡国之君和背叛母国的圣人)。

随着秦统六国和楚汉争霸的战乱,皇权的确立,从前是有无数个高贵的血统和群体。中国的诸子百家是不用怎么上心于权谋,只要个体的优秀各君国争着要。可到汉时高贵的血统和群体只有一个了。诸子百家日子就不好了,墨家的游侠任性反战不能用。道家的自由使君王很没面子,法家更不成弄不好君王都得收拾了,纵横家更是祸从口出。兵家,商家天生就是君主专政的敌人。只有嘴上仁义道德真君子,功名利禄不放手的儒家才合适社会环境和统治阶级的需要。自武帝始,儒家才站在主流。

至于历朝历代灭国而孔家没有人殉国,也不是绝对的。真正确立圣衍公血统时孔家血脉到底是不是,至今都是无头案。儒家必经是中国所謂读书人的盟主,得有个旗帜和召牌,孔家人死不死的对统治者来说无所謂,活着的圣人血脉才有用。你不跪舔就有他硊舕,功名利禄一口刀是死是跪自己选。不过夫子的子子孙孙还是挺上道的,即保住圣人血脉还给儒家读书人留下了一块不错的遮羞布,当然这块遮羞布也很好用,鞑虏(元清)逐鹿,倭寇入侵如果孔家人不跪,无数读书人就该硬着头皮送死了。为确实存在的利益,推出圣洐,尊崇圣洐确实很高明。


西窗听雨9


第一那个王朝上台以后孔家都不少块肉。无论那个大王来了,只要是想正规坐江山的,都要给他孔家几分薄面,起码也是保持待遇不变。孔家为什么要抵抗,抵抗了才是取死之道。第二,历代王朝对孔家是有猜忌的,给待遇但是不重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你们家学生,你的后人再当了实权大官,难免不会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吧。你说你不想,可是皇帝也不放心呀。所以孔家后人也是明白人,老老实实的当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第三孔家后人要是都跟孔子,孟子,韩非子这些后人都跟祖宗一个思想觉悟,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不简单,让他们几家拼命生孩子就可以了,到时候直接给个村长,书记的起步历练一下。都成长起来了以后,中国不就超英赶美了。儿孙自有儿孙福,那管祖宗想干球。


苍空云隐深海涟漪


现在许多在网上骂孔子的人,常常拿这个问题说事。改朝换代的时候,怎么没见孔子的后人出来?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里,认为在改朝换代之时,只有以身殉国的,才是儒家。这种认识大约来自“士为知己者死”,但士为知己者死,并非儒家思想。只是在儒家成为绝对统治思想的宋明之后,士基本上类似于儒家。在先秦时候,诸子百家以自己的思想和本事求的显身荣家的,都是士。商鞅是士,苏秦也是士,所以,士非独儒家为然。

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著名人物,大都不是儒家。比如,《史记刺客传》中的人物,荆轲也好,专诸也罢,都不是儒家。但儒家也是讲舍生取义的。儒家的舍义取义不是基于被某一人的忠诚,而是对道义的忠诚。对一人一姓的忠诚,在儒家看来,就是愚忠。愚忠之行,君子不取。这是儒家的态度。

儒家也有在政汉变乱,改朝换代之际以身相殉的。最有名的就是子路。我们看看子路的情况就会发现儒家的不同。子路当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孔悝是卫灵公的女婿。卫灵公就是著名美女南子的老公。卫灵公的太子因为和南子关系不好,被迫出逃国外。因此,在卫灵公死后,太子的儿子当了国君。这就是卫出公。这样,子路的主人孔悝就是卫出公的姑父。

后来,孔悝和卫出公的父亲,也就是卫灵公的太子合谋,把卫出公赶走,让他的父亲当上国君,这就是卫庄公。在卫国的这场内部斗争中。子路的主人孔悝支持自己的舅子夺儿子的权。而子路认为,卫出公既已经既位,君臣名分已定,卫庄公再来夺自己儿子的权,就是不道之行。于是,子路起来反对。最后,被卫庄公手下的武士杀死。

从子路的死可以看出,儒家所忠于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他们心中的道。如果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子路应该与他的主公孔悝一样的立场。但子路不是这样的。

卫国变乱起来之后。孔子听说了,就断定子路必死。几天后,就获得了子路的死讯。

儒家的观点是,国有道则显,国无道则隐。他们心中最高忠于的对象是道。

下面再说后代的问题。孔子的伟大,只代表他自己。不代表他的子后万世都伟大。这与一人当官,不代表他子孙万世都有本事一样。孔子的后代有道德高尚的,也有人格委琐的,毫不足奇。

孔子的后代在宋仁宗时期,被封为衍圣公。孔家的爵位与一般爵位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家不是现实政治的参与者。是统治者要用孔家的政治牌匾,而给予孔家的专利费。一般的公候之家,延续几代,也就过去了。极少数,可以与一个朝代相始终,比如明代的徐达家族,和刘伯温家,都是与明代相始终的。但在功臣中,这也是极各别的。但孔家不一样,他既不参与建国时人争斗,也不参与换代时的纷扰。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的时候,你用我的牌子。就要保证我的地位,不用的话,也就算了。

所以,孔家从宋仁宗至和年间封为衍圣公,直到清朝灭亡。整整延续了一千年。这不断是一般的公候之家不能比的,就算是皇帝之家也比不了。皇帝之家从几十年到两三百年不等。而孔家是千年贵族。所以,孔家不可能殉某一国,某一朝。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文天祥是宋末殉国者。文天祥为了大宋朝打拼,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原因。文天祥当时也有可能不死的。只是,他不同意为元朝服务。这就忠臣不事二主。如果文天祥不死,又不为元朝所用,当个普通百姓。那从宋朝投降到元朝又做着高官的人,就会不舒服。因为看到文天祥的守节,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节,就会有道德上的羞愧。于是,便让道德高尚的全部去死。这就是文天祥殉国的原因。孔家当然不必这样。他们既不必为前朝服务,也不必为后朝服务。皇帝只是用用他们家的牌子。如此而已。

孔家的存在,只是一个文化符,但他在政治上有用的时候,就成为政治工具。但儒家的政治工具,在明后期已经显示出很大问题了。但统治者因为权利的自私,不但没有改正它,反而一直在加固它,导致他最终在民国时期被政治所抛弃。做为政治思想虽然抛弃了,但做为文化,它的影响还在。毕竟,他是中国文化中最深厚的一个部分。


七月流火140400643


首先要弄清楚一点,原始社会没有国的,先有的家,后才有国。

按照冠冕堂皇的观点,家是依附着国家生存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破家亡嘛。但实际上,国和朝一样只是统治者而已,统治者在台上的时候,封官进爵没有咱,荣华富贵没有咱,统治者干不过人家丢了江山那是他们的家事,跟老百姓无关。不作死不会死,朝廷作孽了,亡国了,你让人家老孔家买单有点不厚道。

再说,捐躯殉国的应该是军人,跟普通百姓和文化人无关。手里有家伙的军队都抵抗不住了,你让孔家那些秀才拿着笔跟人家厮杀?再说,殉国了于事无补啊。

打个比方,朱由检上吊后,孔家跟着去上吊去跳海了,明王朝能活过来吗?殉国的人只能是少数。要不然朝代更迭一次,殉国一茬,那国家活下来的人一定还没有狼多,早就喂狼了。

按理说,朝廷是百姓的仆人,仆人拿着百姓给的钱管理国家的。如果你家里有个仆人生病了,辞职了,身故了,主人跟着去寻短见?这理说的过去吗?

我们说这些并不是说殉国不光彩,殉国当然很光荣,可以名垂青史。但没殉国也不是耻辱,老百姓和孔家也有不殉国的权力对不对?


因为孔子的后人估计也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很少有人从军,因为从军了就有了责任,军人的天职保家卫国,国家有难了,不能像百姓躲起来或者逃之夭夭。孔子的后人只要不是军人,就没有什么可自责自卑的。

至于孔子的后人为什么历朝历代都非常荣耀,这是大有说头的。

首先,孔子的学说的精髓就是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提倡君为臣纲,夫为子纲,夫为妻纲。教导人民听话,服从,守规矩,教育当一个模范臣民。

还有一点就是让人民认命,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吃得不好吗?命不好。没钱花吗?命不好。读不起书吗?命不好。人家当皇上,当王爷,那是上天安排的,想当官还有科举制这一条上升渠道,值得一搏,这样一想就非常知足,知足常乐嘛。


显而易见,孔子那一套学说很有利于统治者维持秩序,管理百姓,稳定江山,所以在西汉的时候,董仲舒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汉武帝刘彻如获至宝。

从那以后历代统治者包括蒙古人,满族人都尊崇儒学,孔子的地位也被一再抬高。从西汉的褒成宣尼公一直到满清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傅孔子后人自然也备受各朝尊重。

孔子后人受到尊重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们历代人都很少从政,也不给朝廷添乱。传递的都是正能量这也是知识分子爱国的一种表现,也是孔家能够世代昌盛、荣耀的原因。

孔子学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学说。无论凡人还是圣人的后代,生下来就是想好好的活着。让他们承担太多也不公平,他们也是人呢。


历来现实


其思想与时俱进,不局限于任何朝代。

三纲五常维护统治,忠孝仁义驾驭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