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早在漢朝,魯山這片土地上就已建縣,因城池位於魯山的陽面,得名“魯陽縣”。隋朝末年更名為魯山,之後這一名字有所變動,直到唐初,又稱為“魯山”,沿用至今。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魯 山

漢代冶鐵 國寶遺址

2000年,考古專家在魯山縣望城崗鎮發掘出大量鐵礦石、爐渣、泥模範等遺蹟,泥模範殘塊上發現有“六年”“河口”等字樣。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其中一處遺址被判定為一座冶鐵高爐的爐基及附屬系統,這是當時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大、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漢代橢圓形冶鐵爐遺蹟。通過測量,爐基上豎有一個內徑長軸約4米,短軸約2.8米的橢圓形爐缸,被稱為“一號爐”。

望城崗遺址還發現了大爐改建成小爐的痕跡,這在我國冶鐵考古中還是首次。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魯山花瓷 涅槃重生

魯山花瓷,特指唐代魯山一帶所產的花釉瓷器,曾備受帝王青睞。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魯山窯花瓷腰鼓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國寶級文物,鼓身由陶瓷製成。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在魯山段店瓷窯遺址,隨處可見大量瓷片,這裡曾是魯山花瓷製作和銷售的中心。

歷經八年鑽研,百餘次試驗,上千件樣品的失敗,魯山縣段店花瓷文化研究會會長袁留福終於成功複製了花瓷腰鼓。隨後,袁留福又相繼創作出數十件傳統器型的花瓷作品。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如今,在魯山縣政府的扶持下,眾多陶瓷藝人共同努力,魯山花瓷製作技藝不斷成熟,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王群成作為魯山花瓷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也在花瓷的器型、燒製等環節不斷地創新著。他的代表作《唐鈞木葉盞》,將礦物質與真實的葉片相融合,黑色底釉鑲嵌著金光熠熠的銀杏葉,透露著自然的質樸與靈動。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元次山碑:唐代“三絕碑”

在魯山縣第一高級中學附屬初中的校園內,有一塊唐代石碑,名為“元次山碑”。這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親自撰寫的一篇碑文。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這塊碑也被後人稱為“三絕碑”,這三絕是指顏真卿與元結之間真摯的情誼,還有造詣頗深的顏體書法,以及才藻富贍的碑文。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作為顏真卿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元次山碑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歷代愛好者臨摹的範本。

高樁故事 演繹鄉土風情

每年春節,魯山縣的瓦屋鎮都會迎來一場盛大的民俗表演——高樁故事。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明清時期,大批山西人遷徙到魯山一帶,高樁故事也隨之傳入。經過數代民間藝人的創新,形成了一項融合力學、戲曲、魔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的表演形式,是一項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彩排的過程中,只有參與演出的演員可以在現場,不允許其他人觀看。這是因為高樁故事的第二樁中藏有玄機,而且第三樁中演員的扮相及故事內容必須要等到表演當天才能當眾揭曉。

小演員如何穩固地懸在空中,歷來都是保密的,這令高樁故事在驚險奇特之餘,還多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空山幽谷 詩意的生態天堂

堯山峰巒疊翠、飛瀑流泉,植物種類多達4000多種,還棲息著眾多的珍禽異獸,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1989年,堯山風景區正式推出了由當地中學老師柯福河手繪第一張門票和第一張導遊圖。

距離堯山景區14千米的畫眉谷景區,擁有天然的峽谷和瀑布。2004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堯山鎮四道河村的賈小倉和村民們一起完成了畫眉谷景區的建設,陸續開發了漂流、滑道等旅遊項目,還建成了堯山景區第一座玻璃吊橋。

魯山,走進CCTV10《中國影像方誌》

十幾年間,魯山湧現出一批像賈小倉一樣勇於探索的創業者。他們不僅在當地景區搞建設、經營滑道、吊橋等旅遊項目,還將景區開發的經驗輸出到全國各地。

目前,有超過200家魯山人創辦的企業,分佈在廣東、江蘇等十幾個省份。魯山人改寫著自己的命運,也展示著當代魯山人的果敢與智慧。來源:央視科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