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安全感可以說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人,會形成深深的自卑,會不自信,會沒有熱情。亦或者他會經常壓抑自己,不敢與別人發生任何衝突,從而變得相當軟弱,以至於滋生出很多負能量。

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

1、在12歲之前,父母經常性的缺席,或者由家裡的老人帶大

在我的來訪者中,有很多人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被父母帶大的,小時候的成長記憶中,陪伴他們成長的,要麼是爺爺奶奶等長輩,要麼自己是一個人長大的。

那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種情況,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被家裡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比如憤怒),因為老人在身體各方面會表現出一個衰老的態勢,向老人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會體驗到巨大的內疚,於是他們就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

這裡需要給大家澄清一下,所謂的心理學上的攻擊性,是指一種生物的生命力,是一種動物的原始能量,這種能量合理的表達,就會成為活力和創造力,反之就會成為負能量,比如經常壓抑憤怒,喜歡隱忍的人,就可能變得怨天尤人,無精打采。

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那麼這樣說來,被家裡的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就會壓抑自己的這種攻擊性,使性格呈現內斂的趨勢,同時會沒有活力和創造力,也因此很難形成自己的安全感。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概率性的描述,如果這個撫養孩子的老人本身就很有激情和生命力,也鼓勵孩子釋放自己的攻擊性,那麼這樣成長下的孩子也會很健康,很有活力和創造力,所以請勿當機立斷地用個例來反駁上述觀點,你還是應該觀察和思考一下,這樣至少對於你自我的成長會有所幫助。

那一個人長大的這種情況,往往就是父母疏於陪伴,家裡也沒有固定的老人對孩子照料,孩子也沒有好的玩伴,於是就會體驗到孤獨,在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被拋棄感,那麼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是沒有形成基本的安全感。

2、父母愛爭吵,或者家裡人容易情緒化

心理諮詢師普遍認為,一個穩定的,安全的環境對於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而那些容易爭吵,容易變得情緒化的父母,無疑會扼殺掉孩子的安全感。

我的來訪者張寧(化名)她是一個極其沒有安全感的人,小時候她經常目睹爸爸媽媽爭吵,甚至爸爸媽媽的各種動手打架,家裡的鍋碗瓢盆被媽媽摔碎,她嚇得哇哇大哭,又被爸爸各種呵斥。

現如今她快三十歲的人,懼怕談戀愛,懼怕走進婚姻,即使是普通的朋友,她也沒有幾個,因為她感覺應付各種關係很累。

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與此同時,她也很容易情緒化,她其實有過幾段感情經歷,但是她總是患得患失,不信任對方,總是懷疑對方,比如查看對方的手機,對對方各種試探等等。

其實無論是她對待普通的朋友,還是在情感關係中,她都表現出的是缺乏安全感。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她總是擔憂和害怕,所以才會變得敏感,以至於過度消耗自己的精力,所以人際關係對她而言是一種消耗,並不能滋養她,讓她享受關係。

在情感關係中,她極容易退行到幼年時期,幼年時期對於撫養者的擔憂,就會投射到現如今她跟男朋友的關係裡,但是畢竟她的男朋友不是她的爸爸或者媽媽,而是一個和他一樣的獨立、平等的個體,她覺得男朋友應該滿足她的一些東西,往往會讓她失望,於是她就不想再走進情感的世界裡了。

3、父母過於苛刻的要求,比如有一個完美主義的爸爸或者媽媽

怎麼樣的媽媽會是一個好媽媽呢?有心理學家認為粗心、陽光的媽媽會是一個好媽媽,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當然這裡的粗心要打引號,並不是粗心大意,啥也不管,這裡的粗心更多的是指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

而與此相對的,是一個“無孔不入”,細緻入微的,面面俱到的,完美主義媽媽或者爸爸,這種爸爸或者媽媽會對孩子的存在空間造成嚴重的擠壓,使得孩子感受到巨大壓力,從而失去基本的安全感。

以上就是對孩子對缺乏安全感,從而變得自卑,軟弱,以及容易有負能量的論述。願以上論述能對父母們有所幫助,以便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也希望以上內容有助於普通人看見自我,畢竟看見也是無比重要的事,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看來的地方,這看見,就是那照進來的光,這看見,也許就是你自我發展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