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什么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这两个字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一上来就讲了一个“鲲化为鹏

”的故事:

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

它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部宽阔,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

1 鲲鹏之名

庄子先说这条鱼的名字叫“鲲”,化鸟之后名字叫“鹏”。

为什么先要取名字?

因为《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名”是名称或概念,是言语及思想的基本单位。

人类认知任何东西,要先给它起名,起名之后理性才能运作。

如果这个东西没有名字,等于它不存在;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没有办法加以描述。

所以,庄子先给这种“化鱼为鸟”的动物起了名字。

然后说,这条鱼很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当然是开玩笑,哪有这么长的鱼呢?哪有这么大的海容得下呢?

更奇怪的是,这条鱼摇身一变成了大鹏鸟,大鹏鸟的背部也是几千里大,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

这样的描述让人完全无法想象。

这正是庄子要的效果,他就是要你无法想象,让你突破思维的局限,进入一种虚幻的世界。

2距离之美

更加超乎想象的还在后面,庄子又说:

当大鹏鸟要往南海迁徙时,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它拍翅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刮起的大风离开的。

野马似的空中游气,四处飞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的生物被大风吹拂所造成的。

天色苍苍,那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遥远得看不到尽头的结果?

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是像这样的情况吧!

这段描述所展现的想象力,实在让人叹服。

大鹏鸟往上一飞,可以飞到九万里那么高,而且完全不需要费力气,就可以逍遥游了。

我们搭飞机最高也就飞到三万尺,九万里高已经到外太空去了。

所以,我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就很喜欢说:庄子是太空人啊!

不是太空人,怎么可能到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去看地球呢?

他说,我们从地面上仰望天空,其色苍苍茫茫,真是觉得很美、很幽静深邃,然而从天空向下看,地上的一切也是同样美妙啊。

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回眸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时,说了一句话:“地球真美!”

但是我们站在地面上,为什么不会觉得地球美丽,反而觉得人太多了,各种污染太严重了?

因为我们身陷其中,缺乏距离。

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人生也是一样。


傅佩荣:什么是人生的理想状态?这两个字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庄子是要我们在心理上跳开一步,换个角度,调整心态,化解自己的执著,突破时空的限制,看到生命的美。

心中有这样的美感,遇到任何事情就不至于抱怨,容易对生命加以欣赏感悟。

3庄子在说什么?

庄子讲“鲲化为鹏”的故事,是在说什么?

他是在强调生命的转化。

鱼活着需要水,不能离开水;从鱼变成鸟,鸟需要空气,空气对鸟的限制绝对少于水对鱼的限制;

而鸟若飞到高空,就可以完全不动,因为浮力已经够了。

庄子用这个比喻说明:

每一个人都有向上转化、提升的可能,即从身到心、到灵,一层层上升。

到最后,你需要的东西越少,你就越自由。

就像人类,年轻的时候,总是需要各种条件才能快乐;

年纪愈大愈提升转化,需要的条件愈少,到最后完全不需要任何条件,活着就感到很快乐了。

《逍遥游》整篇都在告诉我们,人的身、心、灵怎样提升转化,从而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

这种理想的状态,叫做“无待”,就是没有等待。

人有所求必有所待,如果无所求就能“无待”,真的“无待”,到处皆可逍遥。

譬如,你认为一定要去九寨沟或黄山,才能欣赏美景,那你这一生恐怕只有短短几天才能看到美景。

相反,如果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万物,到了任何地方都会觉得无一不美。

4人与天地同大

这个寓言还有一段后续:

麻雀讥笑大鹏鸟说:

“我们一纵身就飞起来,碰到榆树、枋树就停下来,有时飞不高,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去飞呢?”

晋朝郭象注解这段话说:大鹏有大鹏的逍遥,小麻雀也有小麻雀的逍遥。

这显然不是庄子的想法,如果大鹏与麻雀同样逍遥,庄子何必讲“鲲化为鹏”的故事呢?

庄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本来有各种条件的限制,但要慢慢转化突破,发挥自身的潜能。

关键是一个“大”字,“人本与天地同大”,千万不可小看自己。

如果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只小麻雀,只能安于现状,忘了还有向上提升转化的可能,就等于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机会。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使生命提升、转化,从尘世间的各种牢网、束缚中挣脱出来,最后领悟“道”,而达到自由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