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拷問”智慧城市:未來如何建?

大量信息化投入卻沒有發揮實際作用,智慧城市該何去何從。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向武漢等城市襲來之時,醫院成為主戰場,醫護人員與疾病“作戰”,而社區則成了控制疫情發展的第一道防線。

現實中卻出現了一些尷尬,在防控初期的人員摸排中,電子政務雖已推行多年,但前期建設的大量信息化手段卻沒有發揮應有效應。

一些地方仍使用人工登記表格等傳統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重複勞動,更無法實現數據流通和趨勢預測。

疫情“拷問”智慧城市:未來如何建?

在防控進入社區封閉管理階段之後,物資分配又成為了新的問題:類似的口罩哪裡買等問題在疫情之下顯現出來。

那麼,已經推行多年、投入大量資金的智慧城市建設,在疫情當中有沒有切實發揮作用?城市在類似突發事件中能否從容應對?智慧城市建設未來要向哪個方向發力?

經歷了疫情“大考”,我們希望從中反思並探尋智慧城市的新思路。

疫情考驗城市治理能力

濟南市是全國最早復工的城市之一,疫情防控和復工率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2月21日,在23個已經公佈復工率的省份中,18省份復工率超過50%,山東省以79.4%位居首位,而濟南以96.45%成為全國復工率第二高的城市。

是信息化手段和數據的治理能力保障了抗疫和復工。

山東省公路交通發達,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間的人員摸排上,使用“人車路”協同平臺,以應對春節期間人員返鄉、外出探親等自駕人員多等情況,在高速路檢查站,車牌識別和手持身份證核驗終端,能快速採集過往車輛、人員信息和人員健康狀況。

在社區,居民可以使用二維碼自行填報基本個人信息和健康狀況,結合高速公路、高鐵、飛機信息,以及三大手機運營商提供的漫遊信息,社區管理人員對照社區已有信息,能夠解決“哪些人來了、哪些人走了、哪些人走了又回來”等基礎信息的精準問題,這為配合防疫工作起到快速有效的支撐作用。

在濟南市歷城區郭店街道,這類數據還能形成信息流,向上實時對接市、區疫情防控工作,彙集數據形成疫情發展趨勢預測;向下綜合指揮調度下轄的16個村居網格、63個基礎網格,實現精細化動態管理。

對於重點地區人員的進出,以及建築工地、宗教場所、商場超市等近百處人員密集場所進行視頻等方式的監控。如果處於醫學觀察期的人員擅自出門,系統會自動通過手機終端App通知值守人員……

而社區居民使用智慧通行證出入,一掃碼後臺就可以顯示“姓名、詳細住址、電話、出入小區時間,租住時間,近期外出、返回時間,本人及家屬健康狀況”等情況,不需要向工作人員口頭彙報。

這既減輕了社區人員的工作量,又按照防疫要求避免了工作人員和居民直接接觸,高效安全。就連在一些地方出現藥店門口排大隊買口罩、買醫用酒精,甚至需要警察維持秩序的狀況,在濟南也沒有出現。

在這些看似“輕鬆”的情景背後,是“智慧泉城”在發揮作用。這項2019年榮獲全國“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的項目,在第一階段建設中解決了基本數據流問題——在一個數據彙集和計算平臺之上,實現政務辦事、出行、健康、公共安全、社區、便民、金融等數據的流通。

藉助全民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政府層面能夠很快掌握醫院情況,比如重症、呼吸、傳染病等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人數和病床數,也對口罩等醫療耗材能夠“心中有數”。

疫情“拷問”智慧城市:未來如何建?

基於政務雲平臺和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2月份月上線的新冠疫情監測指揮系統,能夠讓城市管理者及時分配醫療資源、統一調配物資,為發熱門診、定點收治醫院提供保障支持。

在精細化管理的同時,“智慧泉城”也為居民提供便利:

買藥最令人苦惱的事情就是跑了很多地方,卻買不到自己要用的藥。在濟南,藥店的地理信息和庫存信息已經在平臺上共享流通,打開“愛城市網”APP,只要填寫自己需要的藥品就可以就近預約藥店前往購買。口罩、酒精等一時緊俏的防疫物資也同樣可以採用就近原則預約購買。

“疫”後智慧城市建設以問題為導向?

濟南的智慧城市,將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服務連接在一起,以問題為導向,開發功能模塊,形成以數據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應用場景,這樣的建設思路正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智慧城市從概念提出到逐步落地已經近十年時間,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像是一場檢驗,用浪潮集團副總裁的姜振華話說:“將平時運行過程中無法檢驗的效果暴露出來,也進一步釐清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邊界。”

承擔智慧泉城建設的浪潮對這一點感觸最深,智慧城市因其內涵豐富,使得在實踐中,各個城市的落腳點也不盡相同。

自2013年1月,住建部公佈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以來,迄今已公佈了三批試點城市,數量已達290個。此外,由於眾多城市在年度工作報告和規劃中均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截至目前,我國實際上已有超過700個城市(含縣級市)已提出或正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然而,在這場疫情當中,一些城市的智慧城市應用暴露了一些問題,讓人們感覺和預期還是有差距。

疫情“拷問”智慧城市:未來如何建?

實際上,這和智慧城市的建設階段有關。

在姜振華看來,智慧城市建設階段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建設,包括網站、辦公OA等建設,衛生、環保、能源、水利、交通等行業應用建設;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之上,提供雲服務支撐;第三階段是“煙囪化”系統的橫向貫穿和打通,幫助政府流程再造,提高解決問題效率。

比如,針對疫情當中出現的問題,防控工作由公共衛生部門主導,但需要公安、城管、氣象、社區等多部門配合,在配合中,如果只是點對點的數據傳遞,就會出現時效性不強的問題。數據不通則對應的辦事流程就會不通,由此帶來的治理問題在基層工作中就會一再被放大,結果導致基層疲於奔命而百姓滿意度不高。

由此也反映了,目前各界的期望值太高,要看到各地智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時日加以沉澱,需要先做好基礎設施搭建、行業領域應用和數據的融合工作,找準重點要解決的問題的發力點,才能不斷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疫情考驗之後,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也值得對照和反思。

除了用問題和應用導向審視和完善智慧城市的規劃之外,還需要智慧城市運營商建設者強化技術平臺能力,針對複雜多樣的用戶需求,能夠做到定製平臺支撐,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在平臺之上打造問題導向的各類應用,比如城市管理、環境檢測、應急管理、物資調度、公共衛生等,平時保證城市運轉的同時,也能實現突發情況下快速定製、支撐和保障。

這次危機事件當中,也反映出智慧城市的建設方向要更加註重“實用”,並且要求在平時和關鍵時刻都能支撐基本服務。

這對於智慧城市運營商來說,需要意識到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的工作,項目在某階段工作完成後,要能按照問題導向持續實現業務和系統的支撐。

例如,浪潮在疫情期間,為雲南、四川、重慶、湖北黃岡、山東濟南等地緊急部署了疫情檢測指揮系統,這些系統在這次疫情結束之後,都會成為當地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可納入應急系統,和森林防火、防汛等工作形成相應模塊。

在姜振華看來,在解決疫情中城市發生的核心和公共問題後,5G商用和AI等技術將進一步成熟,未來能帶來更大的支撐作用——基於城市環境、公共衛生,大型醫療設備連接以及城市中以“智慧路燈”這類物聯網設施為載體的基礎設施的連接都成為可能。

2020年智慧城市的建設有望進入發展的窗口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