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在三原縣徐木鄉桃溝村東北,東距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李炎,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去世後,李瀍即位,那年已是27歲。在位7年,主要有四項功績:

一是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二是平定節度使劉稹叛亂。

三是崇尚道教,發動了“廢佛”事件,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四是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駕崩於含風殿,廟號武宗,葬於端陵。年僅33歲。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端陵就在路邊,堆土成陵,陵園為夯築城垣,平面略呈方形,東西540米,南北593米;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蹲獅一對,築闕臺一對。城垣四隅建角樓。城垣早年已毀,現尚存東、南門外闕臺及乳臺遺址,東南、西南和西北角樓基址殘跡。

朱雀門外設神道,長248米,其南端為乳臺一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夯築封土居陵園中央,呈覆鬥形,底邊東西長58米,南北長60米,高約15米。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石獅,每神門各置一對,共四對;距離門址約10米左右。現東、南、西三門石獅尚在,通高1.60~2.05米,身長1.25~1.41米,身寬0.9~0.98米。蹲踞狀,比例向橫寬發展。北門二獅已佚。

神道石刻:現存11件,均石灰岩質。自乳臺闕址北65米處為起始,分東、西兩列向北排列,兩列間距約66米,原來依次為:華表、翼馬、鴕鳥各一對,仗馬五對,翁仲十對。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華表:通高8.1米,方形基座,邊長1.57米;八稜柱身,有收分;頂部為蓮苞狀,其下承以圓臺。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翼馬:華表北9.8米為翼馬一對,通高3.06~3.12米,身長2.8~2.85米,寬1.05~1.10米,兩肋雕有捲雲紋雙翼。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仗馬:鴕鳥北西列殘存有仗馬2件,均殘;背置鞍韉,披障泥,飾鞅鞧,尾下垂。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翁仲:仗馬北殘存有翁仲4尊,其中兩尊缺頭,完好者通高3.12~3.20米,皆著冠,穿長袍;東列3尊文官執笏,西列一尊武官拄劍。另有翁仲基座3件,散置神道旁。

尋找這些石刻頗為費力,走進村子多方打聽,村裡人說就在南邊玉米地裡,玉米較高,我們頂著炎熱,頭上流著汗,胳膊被玉米葉的刺紅一道黑一道。走進石刻,每一個都用欄杆圍了起來,石刻外方方有一米多寬,然後就是茫茫玉米地。但每每看到一個石刻,心裡還是蠻高興的,覺得很有成就感。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華表、翼馬、仗馬在土塬邊上,高大,威猛,石刻工藝精湛。站在馬前,放眼塬下關中平原,真有一種雄赳赳氣昂昂,戰士要出征的感覺。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唐武宗李炎之陵——端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