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佔中心主導地位的原因是什麼?

zhangbaozhi


儒家思想文化傳承的主因是它的文化綱要是;三綱五常,忠孝節義,適應了人類生活生存,塑造一整套意識形態領域的規範。在封建社會里,對穩定社會形態,鞏固統治政權發揮作用。所以,它在封建社會里生了不拔之根。它的創始人就是孔子。它在中國古老文化佔了主流,作為現代中國文化只能批判的接受,使用其精華拋棄糟迫。解放思想推動社會突飛猛進往前發展壯大。收起


薛廣禮


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佔中心主導地位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只要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個簡單的總結一下,就一目瞭然了。

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所以能經久不衰,佔中心主導地位,還得依賴於儒家學派三個關健人物(孔子,董仲舒,朱熹),儒家思想才始終具有三個方面優勢。

一,儒家思想有著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

二,儒家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統,在根本上都有適應封建專制的需耍。

三,儒家思想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

分別來論述一下:

01

儒家思想的哲學精華“天人觀念”,是孔子的仁和禮,從禮樂制度到仁和禮思想,孔子《論語》中的論孝,形成了具有哲學理念的“天命觀”思想背景,這對後來的完善儒家“天人觀念”哲學思想奠定了依據。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廣泛汲取古典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理論和思想體糸,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並以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整個民族,在孔子的先泰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社會。

為此,在為後來新的儒家思想“三綱五常”架構建設了完整糸統理論,被歷代朝廷青昧並不斷改造。形成了森嚴的社會階級分明的等級制度,社會得到相當的穩定。

再說“三綱五常”同樣以“天人觀念”為理念形成的“天人合一”論為基礎,王道之天,可求於天。開始了中國社會綱常倫理,簡潔明確地更加深入滲透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去。

02

大家都應該知道,由於先秦儒家思想,曾一度並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並遭到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充分暴露出先秦儒家思想自身的理論缺陷,倫理親情色彩太濃,顯得過迂寬事於情。這也給後世的儒派學者提供了需要加以完善改造的重要之處。

後來在漢代才恢復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並在儒家思想統治過程中,儒派貫通天人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糸。西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政治家們以此為依據,施用仁政管理體制,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糸“三綱五常”政策。

為此,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十分強盛。這也是儒家思想為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優勢條件。為維護大統一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關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又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其思想體糸。

於是,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完善改造。並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完善了“大一統的思想”。也是以“天人觀念”為哲理形成“天人感應”為論。充分顯示皇帝是上天選中的天子,代表了上天在人間行使君王的權力和職務。

進一步完善的儒家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鞏固儒家思想。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03

儒家思想自漢武帝在位時期興起,在以後的各朝代中,通過發掘,完善和改造形成,都是以儒家思想體糸為主導,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道家權術政治手段的治國模式,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基夲格局,也基夲上符合中國古代國情。

儒家思想在治國體糸上,從孔子的“天人觀念”的禮樂制,到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君權神授”制,最到朱熹的“性即理”高度倫理學說,無不都是在為統治階級利益,為統治者謀求長治久安策略,逐漸變化而變化。

至此,在宋代理學大人物朱熹,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學理學哲學文化,更加使儒家思想治國體糸在合理性上越發提高並影響了宋,元,明,清朝代。

朱熹“性即理”的天命觀哲學思想,確立了天人觀念的合理合法性,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更加大了儒家思想封建等級秩序的辨護,強化了“三綱五常”毫不動搖地落實。對後期封建社會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而使儒家思想體糸進一步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就是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之所以長盛不衰,始終佔中心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儒家思想三大主義綜合治國體糸,就是在不斷的變化適應統治者需要構建起來的。禮治主義,德治主義,人治主義,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暴政,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為先進的儒家思想體糸在封建統治二千多年而經久不衰。

總而言之

儒家思想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糸,並讓封建統治階級獲得成功的應用。成為了中國的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社會發展史,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自信所在。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建設和諧社會都很有借鑑和現實意義!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儒家思想就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以達到他們想達到的目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講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思想非常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方法和手段。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不倡導儒家思想,甚至達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之所以儒家思想長盛不衰,就是統治階級大為推崇的結果。成為了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工縣和武器。誰違反了儒家恩想誰就是大逆不道,必受到統治階級的懲罰和鞭撻。這就是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來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孤竹國人1


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占主導地位的主要是:統治階級的推崇。

儒家思想在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規範社會秩序等方面確實有其先進性,因而能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瑰寶。

但是,在強敵環伺、群雄並起的混亂時局中,人家是不會跟你講仁、講義、講信的,競爭的最後手段就是戰爭,而戰爭的目的就是勝利,因此,強權就是道理。因此,孔孟之道在春秋戰國不會被諸侯採納是理所當然,因為誰也不會去步宋襄公的後塵。

然而在奪取政權、並實現全國政治軍事的統一以後,主要矛盾變成了國內民眾文化的統一,而儒家思想中規範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理念,是最有利於統治民眾,即“平天下”的。因此,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被漢武帝採納和利用,從而消除內部對手以後,儒家長期以來得到統治階級的維護,這是其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被統治階級利用的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儒家核心的思想,甚至連具有客觀和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都幾乎被剔除了儒家,而是繼承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這樣一些有利於統治的思想。因而也就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典範,並失去了“智勇”、“學思”和“格物致知”等創新精神,成了阻礙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應該拋棄“獨尊儒術”和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的糟粕,而挖掘和發揚其精華的。


WILLSON39


兩千多年的封建統冶,儘管中華大地上眾多的思想家層出不窮,百家爭鳴。然而代表封建思想的最高決策人是皇帝,皇帝被一眾腐儒奉為天之子,自認為家天下,這樣的環境下出現的是大批的奴婢。

中國古代有道家而稱道教,由於道教以清靜無為為宗旨,以自然為根本,這樣的教義對統冶階段管理雖無害處,但對廣大民眾的影響力畢竟小了點。所以有道士盛世隱身,亂世下山的說法。

佛教傳自印度,由於是出家修行,到寺廟裡去住,沒有夫妻兒女。儘管佛教義以行善為主旨,以積德為高尚。然而終究是離家,中國人對家國的情懷根深蒂固,所以知俗不俗。

儒家之說,是孔子的徒子徒孫而為。其實孔子之前,早就有讀書人了,那麼孔子的先生怎麼稱呼呢?

因為孔子對後世的影響,以其努力地傳承幾乎斷章的文化,拋棄物質名利,終生為後生教育而思索,儒家奉孔子為至聖先師。由於儒家的教育思想為統治階段的政權穩定有積極的作用,統治階級需要有知識的儒家學者來充實與指導,這樣自然一拍即合。儒家學者也依靠統治階級給予的權利而身名顯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儒家思想佔據統治階級,在農耕文化之時,是社會前進的力量之一。當然,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及儒家當中的許多腐儒,只顧個人的得失,或者為統治階級主子賣命,對平常的老百姓視為草芥,這也是儒家思想當中的糟粕與封建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儒家思想主要是人倫思想和學問,突出的是人本身,眾多事實證明,以人為本才是成功的法寶,人道才是王道,人道也是天道!


阿里巴巴為什麼能成功?因為它抓住了走向富裕和半邊天的幾億婦女的需求,法國AV老闆為什麼能成為世界首富?因為它抓住了以中國富婆為首的世界奢侈品行業的需求的富婆們的心,一個AV包1萬到3萬,可是成本在廣東的製作成本只是百十元,這利潤之高令人咋舌。

最近一直在考慮個問題,屢敗屢戰還能成功到底秘訣在哪裡?馬雲創業幾次都面臨彈盡糧絕,還不是有大錢的人最後幫他一把?每一個跌倒再爬起來的人都是因為最終有人相信他、幫助他、關鍵時刻扶持他,他才能漸漸羽毛豐滿,有能力浪揭飛舟?


眾志成城的反面教材項羽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的領悟,老書上是沒有寫的,很多3綱5常也早就不適應了時代需要,肯定會有些愚昧腐朽的形式在其中,既然是思想,說的是一個體系,尊重人、重視人、大局觀、感恩心、互幫互助、用長避短、尊老愛幼、以人為本的倫理思想才是它的精髓!


黃蜂二師兄


先直接說原因:儒家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其對“秩序”的穩定加成更優秀。

有關儒家思想的問題太複雜了,隻言片語難盡其詳,其實儒家之所以在中國長盛不衰,其內在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提倡的所有思想基本上都有一個根本的指向,那就是“秩序”,也就是說儒家思想所有的學說都秉承“秩序”的存在,而“秩序”恰恰是一個文明想要壯大前進所必須的和最重要的框架支撐。

儒家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提倡的學說在穩定“秩序”的同時讓同一個文明體系下的每一個個體存在都是“利益相關者”,也就是說儒家學說的影響關乎“你我他”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儒家學說的“作用力”絕大部分是相互的,非如此儒家無法長久的興盛和持續連綿不絕的傳承。

更關鍵是的儒家學說的“秩序”性體現不單純是從“上位者”到“下位者”的縱向傳遞,更有從中心向四方擴散的橫向傳遞,總體而言儒家的秩序體系是一個“立體”的相互嵌套的聚合體形態,儒家的精神內核每一點都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嵌聚在一起的。

大概說一下:

“秩序”是一個文明社會體系穩定成熟最重要的基石。

人類自誕生智慧以來從部落到部落的融合壯大,直到誕生文字,形成文明的基礎,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逐漸形成,隨著部落的壯大和統治範圍的擴張,“秩序”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緊迫,誕生社會雛形甚至體系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類國家形態,這對“秩序”的梳理更加迫切。

其實不僅僅是人類社會,我們所知的生物群落,凡是具有聚集性特徵的生物都有對“秩序”的遵從,其實這種生物群落的內在特性其根本的決定因素是“生存”的本能所驅使,就是群體的力量或者原始本能的團結協作力量能夠讓種群的生存力和傳續力更加堅韌頑強,而讓一個種群互相協作團結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秩序”。

我們所知道的這種例子很多,像狼群,蜂群,蟻群,猴群等,這是幾種比較典型的聚居性生物種群,這些種群的“秩序”性表現特徵簡單而有序,狼群有狼王,蜂群有蜂后,蟻群有蟻后,猴群有猴王,這其實代表了一種自然法則。

像人類即使在原始部落時代,也不是一團散沙的個體存在,每一個部落都有首領,這就是種群生存上的“秩序”強制需求,但是人類畢竟是智慧生靈,所以人類的發展既有自然法則的遵從性又有智慧思考的加成,這就是文明體系,社會體系和國家。

如果說“統治階級”到如今幾乎已經是“貶義”詞的存在而被人痛加鞭笞,那麼如果放到原始或者部落時代,樸素意義上的“統治”其實還是很具“褒義”性質的存在,何為“統治”,就是“統領治理”。我們這裡不是美化什麼或者褒揚什麼,就是僅僅從這些名詞和含義的誕生和本源理性的去探討。

“統治”的兩個字分開看都是褒義性更濃一些。

“統”的主觀含義就是一致性,總攬性和團結合作性,其原始的含義主要在於抱團生存下的利向性選擇。

一個種群或者部落想要把個體的力量聚合到一起以便發揮出更強的作用總歸要有一個“分工”的尋求,也就是說怎麼也要有一個“頭領”或者“帶領者”。一窩蜂的無序迸發是無法發揮出集體的力量的。,

“治”的主觀含義就是管理,整合,理順,其原始的含義在於將“個體”的“悖力”儘量消解以便在整合為一致力量時更加協調有序以便爆發出更強的力量。

“統治”的原始含義就在於集體生存的一致性需求下儘量讓每個“個體”更有序的發揮出自身的力量讓集體的聚合力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其實“統治“體現的終歸是一種“秩序”的力量,也就是說文明體系下或者國家之下每一個人都是“統治”的對象但同時也是“施力者”和受益者。有時候受統治者往往厭惡統治者,但卻無法擺脫這個群體下的“秩序”相互作用力。

當然有智慧的生靈畢竟是複雜多變的,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很多原始意義的存在在保留本源屬性的前提下無限的具象化甚至於本源初衷背道而馳。

不過“秩序”總歸是一個文明體系最重要的因素。

儒家文化在“秩序”上的穩定性加成和“利益糾纏”是其長盛不衰的不二法門

儒家文化能夠成長為中華文明的主流價值觀並長盛不衰有其內在的自然法則特性。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也只能列舉幾種重要的典型的學說理念闡述一二。


比如我們最熟知的“忠孝仁義”。

其實中國文化裡一般意義上闡述的話,“忠孝”是不分家的,也就是說“忠孝”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忠孝”的含義中國人基本都能深刻理解。單純從儒家的思想時間線上來說,“孝”的含義更接近儒家的源頭核心,“忠”是在逐漸豐富儒家學說的思想體系中隨著封建王權的不斷鞏固從而顯的越來越重要,之所以把“忠”放到意首也是一種“秩序”體現。

主要說說“孝”文化,這個中國人都很懂,大概說說原理。

“孝”或者說孝道被尊為百善之首,也就是說“孝”在中國文化的道德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具有優先道德性,人如無“孝”則莫談其他。中國文化自古便有家國天下的世界觀,我們常說有國便有家,愛國愛家。

你看“孝”有關的界定大部分是,傳承,存續,生老病死,每一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孝”的影響,從小我們要孝敬父母,敬愛長輩,而當我們逐漸老去則被晚輩孝順,這是每個人一生完美的生存環。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孝”的主動者到被動者,也就是說“孝”的互動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一個人不孝那麼老了以後孩子就可能學著不孝,這種潛在的心理威懾力影響著每一個人,從而自然而然的讓每一個人都去秉承“孝”的文化約束力而不敢輕易嘗試破壞這種倫理秩序。

這種讓每個個體發自內心的去遵從的道德文化理論從心理的角度講其境界高度是登峰造極的,儒家的“孝”文化自一誕生就以無上的威懾力籠罩了每一個人,並在人的心底烙印了無法抹除的痕跡。

更高明的是,“孝”文化影響下的體系每一個人都會爭先恐後的去維護她發揚她,而不敢輕易違背。

歸根究底是“孝”文化把握住了人性的根本,生存,生存讓每一個人關聯到一起,成為“利益糾纏”無法割捨的存在。

而“孝”文化的倫理有序性,對一個家庭的穩定不言而喻,我們尊重先輩,敬愛父母,理解長幼有序的重要性,這一切隨著時間的流淌不斷在文化歷史中疊加放大,這自然而然的造就了中國人尊重權威,尊重先輩,重視宗族的特性,放大到國家就是家國天下觀,這讓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倫理有秩,國家有序,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傳承延綿數千年的文化根基所在。

“孝”的道德約束性具有極強的跨越性和延展性,因為“孝”文化從本源上講是具有自然法則特徵的普適性,中國古代上到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在“孝”的範圍內是平等的,每一個人所遵從的“孝道”標準都是相似的,並沒有高下之分,也就是說“孝道”的道德上限是一碗水端平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例“孝道”之外而能特立獨行。

正是因為“孝”文化的高度和普適性,所以能傳承延續至今依然被中國文化所遵從。


儒家文化能夠成為中華文明最主導的價值體系與其秉承的“秩序”理念密不可分,“孝”文化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念。其他太多了,非一時半刻能詳盡其能。


波瀾碎風寒


從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開始,儒學就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長河裡,歷經千百位儒學大師的修正錘鍊之後得以發展完善,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發展並沒有就此止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種思想文化能否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關鍵是看它是否能滿足社會存在的發展需要。

儒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發展,順應社會。

一、春秋時期,當時的社會,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率,政治上週王室衰微,思想上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這一切都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這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後經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在當時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戰國時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是此時儒家思想並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原因在於用暴力征服手段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已經成為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儒家思想不能為兼併戰爭提供理論依據,因此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秦統一六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丞相李斯認為儒生借古非今,會擾亂民心。秦始皇毅然決定焚書坑儒,目的是加強思想專制,為政治專制服務。

四、漢朝成立,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併加劇、匈奴為患等因素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在這一形勢下,唯一出路只有採取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加強中央集權。此時的儒家思想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有了新的發展,再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宣揚“大一統”和“君權神授”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十分有利,能夠真實反映社會存在,對“仁政”思想的繼承也有利於鞏固統治,緩和社會矛盾。董仲舒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是以思想上的統一維護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還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儒學發展,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並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是把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學家們能吸取百家之長,不故步自封,善於學習借鑑,更在於他們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之進一步發展。

五、漢末到魏晉南北朝,社會動盪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佛道盛行。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嚴峻挑戰。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的想法,對佛老之學進行了深刻批判。北宋時期復興儒學、抨擊佛道之風盛行。同時儒家思想又得到發展。儒學吸收佛、道哲學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理學。它的產生是出於儒學家革除時弊、拯救文化、重樹人倫與儒學價值,重建儒學道德的主觀努力,適應了唐末以來重建倫理綱常的需要。 統治階級利用其中理學中“滅人慾”的教條有力的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其中綱常名教幾條繩索把人束縛得更緊了。

六、明中後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政治腐敗。思想家李贄打破對孔子的迷信,針對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儒學的正統地位又一次遭受動搖,儒家思想又一次面臨變革與改造。

七、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和繼承,使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儒家思想的兼容幷蓄。

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伸向未來,在正在消失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樑。

儒家思想本身的雙重性和儒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決定了它能夠隨著歷史的潮流與時俱進,在不同的社會存在中被賦予不同的思想內涵,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因此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並沒有隨封建社會的消亡而消亡,相反,它在新的社會存在中又發揮了新的作用。

儒學畢竟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所以不免帶有一些階級和時代侷限性,因此對待儒家思想一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比拼的是科技和制度!阻礙科技發展和制度進步的,我們要堅決摒棄。


覺者讀書



很多噴子稱,儒家維護統治者利益。這是顛倒黑白。

法家才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儒、墨、道認為桀紂是暴君。湯武誅殺之是替天行道,為民造福。湯武伐桀紂,此之謂也。

法家則認為,湯武是亂臣賊子。儒家歌頌湯武就是教唆臣子弒君。這是天下大亂的根源。韓非子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給忠臣的定義:

儒家主張誅殺暴君,孔子謂之湯武革命。統治者常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

兩千年來,並非儒家思想獨尊。而是法儒之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漢武帝最甚,重用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


楊朱學派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儒家思想可以長期不衰,佔中心主導地位,根本原因是儒家思想是擁護統治者的,他是維護封建王朝的哲學政治產物。

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礎上,摒棄了老子的消極成分。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創新,早期的儒家學派就此誕生。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而且還能同化其他的文化,為自己所用。


在古代社會,最晚到了殷代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他們就是早期的儒,或者叫術士,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事業。


但是這份職業的地位很卑微,收入也很好,沒有固定的收入,做事還要看人臉色,所以也就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


儒者中的很多人並不甘心做這種社會地位低下的職業,他們渴望進入政府機構,成為專門的典禮官,有的則希望成為君子儒,輔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對弟子們的告誡:"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們勤奮努力,超越原來他這種低下的職位狀況。

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在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來鞏固儒學的地位,也獲得比較好的社會身份和職業。


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也需要儒家思想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社會的秩序,讓百姓順從他們,不會有造反的想法,保障自己的王位可以世代相傳下去。


兩者也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都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對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我的回答到此,謝謝關注@予小草說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