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黑城遺址

百年來,位於阿拉善額濟納旗的黑水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引起了國際學界的重視。黑水城文獻為新興的西夏學鋪墊起了厚實的資料基礎,與殷墟甲骨文、居延簡牘、敦煌遺書一同成為20世紀中國震驚世界的四大考古發現。那麼,黑水城究竟出土了哪些文物?為什麼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呢?就讓我們為你介紹一二。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黑水城文物出土經過

阿拉善額濟納一帶,自然環境特殊,既有戈壁、沙漠 ,又有綠洲 。祁連山融 化的雪水匯成黑水河,流向乾渴的沙漠,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綠洲文明 。

自古以來,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 。自漢代起這裡成為軍事重地,並延續到 唐代。之後,党項羌建立了西夏帝國,在黑水城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元帝國時 期,這裡的繁華依舊。後來,因為人為及自然的原因,這裡人跡罕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歷史的空白。直到土爾扈特蒙古族在這裡開始新的生活。

20世紀初,一批外國探險家來到這裡,在額濟納地區特別是黑水城盜挖走大量 的文物 。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俄國的科茲洛夫從這裡盜挖走大量文物,其中有3500多件藏於冬宮博物館,8000多件藏於俄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英國人斯坦因從黑水城肆意挖掘,盜走大量文物,其中有中國最早的珍貴無比的雕版畫30多件。美國的華爾納在黑水城盜挖走一批文物,其中有幾幅珍貴的壁畫,而當時的美國還沒有一幅中國中世紀的壁畫。

1927年,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來到額濟納考察。瑞典的斯文·赫定在這裡挖掘出部分文物,其中有元代刻本《大藏經》一冊,還發現了一 本《三藏經》,其前言部分附有極其精美的木刻雕畫,其中一幅圖畫上有幾位身著西夏官服的人物,據推測是西夏的帝王。在額濟納地區發現居延漢簡的貝格曼,曾經將漢簡之外的3000多件文物帶回瑞典,20世紀50年代中瑞建交時,這批文物被運回中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額濟納旗先後隸屬於甘肅和內蒙古自治區 。甘肅省博物館和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均多次派員到 黑水城進行考查 。196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將黑水城定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在1983年9月至10月,1984年8月至11月間對黑水城進行了考古發掘 。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這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遺物,有磚、瓦當、琉璃脊飾等建築材料,有鐵犁 鏵、鐵钁頭、木印等生產工具,有箭簇、鐵甲等兵器,還有銅鏡、鐵鍋等大量生活用品。特別是出土了一批西夏和元代的文書,編號近3000個。這些文物為研究黑水城的歷史、復原當時的自然景觀和社會情況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在學術界受到了很高的評價。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黑水城出土的畫

黑水城出土了大量西夏佛教繪畫,其中多是繪在絹帛或紙上的卷軸畫。這批精美的繪畫,有著多種藝術風格,反映出當時中原地區和藏族地區宗教和繪畫的巨大影響,也反映出西夏在吸收各民族繪畫藝術成就的同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特點。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卷軸畫中,有很多是受中原宋朝繪畫藝術影響而創作的。如《阿彌陀佛來迎圖》,高125釐米,寬64釐米。圖中形象高大的阿彌陀佛立於右方,身披袈裟,手結來迎印,一道雲般的光芒自佛頂射至兩個施主身上。施主一男一女,男手持如意,女雙手合十,其畫風完全是中原佛畫風格,但人物是西夏党項族的特徵。另一幅《接引男正行者於阿彌陀佛淨土途中圖》和一幅《接引女正行者於阿彌陀佛淨土途中圖》中,施主在地上或站或坐,但其化身嬰兒已上升天空,在去阿彌陀佛淨土的途中。畫雖然有不同風格,但均系繼承了中原畫風。

黑水城出土的《文殊圖》高96釐米,寬60釐米;《普賢圖》高103.5釐米,寬 57.5釐米。兩圖中的菩薩恬靜端莊,衣飾華麗,侍從童子生動活潑,兩菩薩的坐騎獅子和象步履矯健。畫面靜中有動,動靜相宜,給人以美的感受。黑水城出土的繪畫品中還有大量藏傳佛教風格的密宗畫。這些藏傳佛教唐卡有:《金剛座上的佛陀畫》《金剛座佛與五大塔圖》《藥師佛圖》《十一面八臂觀音圖》《綠度母圖》《佛頂尊勝曼荼羅圖》《金剛亥母圖》《勝樂金剛圖》《不動明王圖》《空行母圖》《勝樂輪威儀父母曼荼羅圖》《勝樂輪威儀曼荼羅圖》《觀世音菩薩圖》《阿彌陀佛的淨土圖》《增長天圖》《比丘像》《佛陀和文殊師利圖》《釋迦牟尼說波羅密圖》等。這些繪畫作品多為濃彩重墨,色調深沉,反映了藏傳佛教密宗“唐卡”風格。《接引男正行者於阿彌陀佛淨土途中圖》有明顯的藏傳佛教特點。另一幅則融合了中原和藏傳佛教兩種畫風,佈局平衡,糅合自然,有所創新。《釋迦牟尼說法圖》中,佛陀以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左右各站一菩薩,富有典型的藏密風格。在《不動明王圖》中,不動明王單腿跪於一蓮花座上,火焰背景中又有小不動明王,三眼、二臂,系虎皮腰帶,頭戴附有頭蓋骨的王冠,一大蛇盤繞其身,也是典型的藏密風格。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一些珍貴的黑水城出土文物: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大勢至菩薩圖》

《大勢至菩薩圖》高124.5釐米,寬62釐米。圖中菩薩慈眉善目,穩坐在祥雲託浮的蓮花座上,紅色飄帶隨風舞動,藕荷色的衣裙舒捲自如,上覆鮮花,下流碧水,整個畫面色澤豔麗,線條流暢。面部用鐵線描,衣紋用丁頭鼠尾描和折蘆描。這幅畫可以說是宋朝時期我國繪畫的精品之一,它有唐代遺風,其畫技又可能與元代有淵源關係,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人物畫。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十一面八臂觀音像》

《十一面八臂觀音像》高132.5釐米,寬94釐米。觀音端坐於正中蓮花座上,十一種面孔分別表示出慈悲相、憤怒相,最頂上一面則為佛面。圖上部有5身坐佛像,左右和下方分別畫有8幅圖像,共同襯托中心的觀音像。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玄武大帝圖》

絲質彩《玄武大帝圖》,高71釐米,寬47釐米。玄武是道教天上五宮的北宮主神,圖中玄武赤足、披髮,右手持劍,內穿盔甲,外有黑色斗篷,坐於岩石之上,頭部罩光圈,上有男女侍從,下有下跪求來世幸福的施主。此像與中原文獻記載的玄武形象一致。


題記

黑水城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文獻資料,系宋、夏、金、元時期的寫本和刻本,其中絕大部分是西夏文文獻,也有相當數量的漢文及少部分其他民族文字文獻,距今已有七百至九百年的歷史,均屬珍本、善本或孤本,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彌足珍貴。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黑水城文物揭秘西夏曆史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首都興慶府(後改名為中興府,即今寧夏銀川市),主體民族是党項羌。

南北朝時期,党項羌主要分佈在今青海省東南部、四川省西北部的廣袤草原上。唐初,党項族大拓跋部首領拓跋赤辭歸唐,被賜李姓。中唐以後,大部分黨項人逐漸內徙到今甘肅東部、寧夏和陝西北部一帶。中和元年(881)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官領五州,設治所於夏州(今屬陝西省靖邊縣),開始了事實上的地方割據。五代時期,夏州党項政權勢力不斷壯大。宋初,臣屬宋朝,被賜趙姓。後經党項族傑出首領李繼遷、李德明父子兩代的發展,至德明子元昊時期勢力更加雄厚。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夏,世稱西夏。轄今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青海東部地區。西夏共歷十帝,享國一百九十年。前期與北宋、遼鼎立,後期與南宋、金對峙,在中國中古時期形成複雜而微妙的新“三國”局面。

西夏王朝文化事業甚為發達。立國前夕,已創制了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民族文字,時稱為“番字”、“番文”、或“番書”,後世稱西夏文。西夏注重党項族的傳統民族文化,同時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別是漢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境內通行西夏文和漢文,也使用藏文。西夏統治者既提倡儒學,學宮庠署建於都府州縣;又弘揚佛教,完成了用西夏文翻譯數以千卷的大藏經的浩大工程。獨具民族風格的西夏文化是中國中古時期歷史文化燦爛輝煌的一章。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十三世紀初,西夏經歷了新崛起的蒙古帝國鐵騎的幾度衝擊,公元1227年,終以首都中興府的陷落宣告滅亡。戰爭使大批西夏文獻、文物遭到毀損。元代修撰遼、宋、金三史,西夏僅作為三史的附傳略作敘述。作為一個國祚近二百年、有完備典章制度的王朝,很多重要史料未能保存下來,致使後世對中古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多知遼、金,而鮮知西夏。元、明時期,党項族勢力逐漸衰微,最後融合於其他民族之中而消亡,西夏文也因不再使用而變成無人可識的死文字。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隨著二十世紀黑水城遺址挖掘出大批文獻和文物,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夏資料匱乏的狀況。特別是黑水城出土的幾本西夏文字典詞典類工具書,包括《文海》《音同》《番漢合時掌中珠》等,讓學者們據此而瞭解了西夏字的讀音和字義。自此以後,豐富多彩的西夏曆史文化撩開了朦朧的面紗,以嶄新的姿態登堂入室,呈現於世人面前。


黑水城出土的書籍

黑水城文獻中保存著一些中原地區宋朝和金朝出版的書籍,這些書籍流傳到西夏,保存於黑水城。如: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的《金剛般若經抄》卷五;宋元豐六年(1083年)的《佛說竺蘭陀心文經》;宋崇寧三年(1104年)的《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還有《呂觀文進莊子義》《注清涼心要》《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佛說觀世音經》《平水韻》《廣韻》《漢書》《新唐書》《南華真經》殘本等。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黑水城還出土了金刻本《南華真經》《心經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六壬課秘訣》《新雕文酒清話》《三十五佛名經》《劉知遠諸宮調》等。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這些從宋朝、金朝流轉進入西夏的刻本漢文書籍,表明當時中原地區與西夏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原王朝地區與西夏密切的文化交流,還有中原王朝對西夏印刷出版事業的影響等。

一些珍貴的黑水城出土文物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西夏分身彩塑佛像

西夏分身彩塑佛像,高62釐米。佛身披袈裟,肩頭有兩佛頭,頭向左右下方稍垂,頭頂有螺髻,佛面豐滿慈祥,氣度非凡,肩下有四臂,兩臂在胸前合十,另兩臂向左右下方伸展。雖是雙頭四臂的特殊人物造型,但身形自然,顯得可親可敬。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相面圖

黑水城出土的一幅殘件,讓後人得知西夏有相面的習俗。該相面圖以墨線繪製了一男子的半身側面像,臉部露出左側臉頰及面部。圖中臉部內標註各部位名稱,有的還註明該部位在相面中代表的含義。如在額中間記:“天庭骨斜至耳大貴”等。其標註文字可知西夏文相面圖的面部名稱和在相面中代表的含義都來自中原的相書,與中原相面術一脈相承。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銅金剛鈴

黑水城出土的造型精美的銅金剛鈴,這是藏傳佛教儀式上使用的法器。銅金剛鈴一端為金剛,另一端為覆缽式鈴體,中間握處層次繁複,有人面造型。

阿拉善沙漠裡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竟然可以媲美敦煌莫高窟

木板畫:《佛頂尊聖曼荼羅圖》

木板畫是直接用顏料畫在木板上的繪畫,在繪畫藝術品中是很少見。黑水城出土的兩幅大型壇城木版畫《佛頂尊聖曼荼羅圖》,一幅高130釐米,寬108釐米;一幅高111釐米,寬131釐米。分別由六七塊木板拼成,木板外有細木框。壇城正中為自佛頂尊聖,有三臉,每臉有三眼、八臂,由裡向外面有圓、方、圓三層壇城,壇城外書寫西夏文陀羅尼。兩畫面右角下分別繪有男、女供養人各一人。男供養人西夏文榜題譯文為:“發願者耶和松柏山”,耶和為西夏党項族姓。女供養人榜題不甚清晰,譯為:“行願者梁……”二人可能是夫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