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不“得氣”,見效肯定慢!為什麼?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艾灸是中醫治法的一種。

艾灸不“得氣”,見效肯定慢!為什麼?


手持艾灸,懸灸治病,要點就四句話:“神定能得氣,盈科而後進,氣至而有效,火足能求愈。”四句話,散見《靈樞》、《針灸大成》、《醫宗金鑑》諸典籍,現在挑出來闡述艾灸治病的道理。下面分別講解一下這四句話。

神定能得氣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一個是神要定,另一個是我們手拿著艾條,做一點手法,讓經脈的氣血充盈。艾條雖然懸於皮膚之上,艾熱卻可以透到身體裡頭,很像針刺之中的“得氣”。

《標幽賦》上面講:”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我們給人做艾灸,要讓被灸者的神定下來,

別讓他玩手機、打電話,就得專注地接受治療。要是他的神不回來,不定下來,沒法給他灸,氣會特別散,找不到點可以定住灸。神定下來,氣才能隨,神是身體的主人,氣也得跟著它跑。

神定下來,這時我們給他做點手法,不用很複雜,就手拿著艾條,放鬆地來回,保持艾條平著移動。比如,灸肚臍,那就沿著任脈來回,放鬆地掃,被灸者的神定著,就容易感受到艾熱正在身體外頭敲門,神覺得有必要開門就開門,氣馬上就跟上,也就是得氣了。

不同人不同地方,得氣的快慢也不同,就像《標幽賦》講的:”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楊氏注:言下針若得氣來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氣若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

此處的“氣至”,說的是氣至下針的地方,楊繼洲注裡說的是針下“得氣”,是比較準確的。

老不得氣,施針者就得做手法,提插捻轉之類的,來回手法多做一會兒,多能得氣。

得氣是什麼感覺?

《標幽賦》說: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艾灸得氣時,被灸處是絕對不燙的,因為艾熱都被身體吸收進去——被擋在皮膚外面,艾熱蓄積,就會感到被灸處燙,而被吸進身體裡,很快會沿經絡跑到別的地方去,灸處就不會感到燙。灸處不燙,是被灸者主觀感覺不燙,表面溫度還是高的,別去摸它,不然擾亂心神,還得回頭做手法,神定能得氣。

盈科而後進

艾熱被人體吸進身體裡,之後就像水流一樣,水就下,哪裡低窪,先得注滿水才能往前流去,這個特點叫做“盈科而後進”

。比如,灸足三里,熱跑到大腿、跑到小肚子,不跑了,被灸者就感覺小肚子一直熱熱的,這說明小肚子是很需要這股能量的。

什麼時候我們會需要外來補充能量呢?

第一條就是單純地正氣不足,像肚子餓時血糖偏低,吃點東西很快就恢復如常。經絡或者臟腑的氣不足,稍微虛了一點,我們給他灸,補得很快。這種情況下,被灸者就感覺熱熱的,很舒服。有的說灸前面後面熱,灸肚臍時腰部熱,叫透熱;灸的時候,熱沿著一條線往前走,叫傳熱;還有擴熱,熱由一個點擴散開來等等

第二條,被灸者身體內有伏邪,灸的時候就沒那麼舒服,或是酸脹,或是痛,還有的乾脆沒感覺。艾熱源源不斷被吸進身體裡,補起正氣來,跟伏邪開一仗,正邪都厲害,戰爭就劇烈,表現出來就是劇烈的感覺,痛、脹痛、痠痛等,這時候對正氣的支援不能停,不然打不過邪氣,就閉門留寇了

這得熟記在心,給人灸的時候才有把握。特別有一類人,平常水果當飯吃的,或者甜食吃得多,體內溼氣蓄積,灸的時候常常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的。

還有一條,身體吸收艾熱後,反應在精神、情緒層面上。灸著灸著,突然哭出聲來,是情緒宣洩出來,要沒有這點艾熱的幫助,情緒沒法釋放出來,因而這是治療,不是調理,不是養生。艾灸對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起效很快。

或是灸著灸著,被灸者睡了,這得怎麼理解?體內的神醫,本神,工作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擾,熟睡時它工作起來效率奇高。把人灸睡,別把他搖醒,問他有什麼感覺,就一直把他灸睡著就好。要是灸得不好,守不住,艾條不得氣了,灸的地方準燙,或者乾脆就是艾熱和被灸者隔離太遠,被灸者馬上就醒了。把人灸睡最好,身體改善得快。

氣至而有效

氣至而有效,這一條是一個整體,不能拆分開說氣至哪裡而有效的。《內經》上直接把這秘密明明白白告訴你,第一段在《九針十二原》裡頭: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怕後人看不懂,《靈樞》後頭給了“氣至而有效”的註解,見於《終始》:"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

這裡頭意思有好幾層,得一點點說。第一條,有沒有效,直接觀察到有效的,那就是有效,就像風吹走雲彩,就看得到藍天。好比說主訴鼻塞,不管是灸的哪裡,鼻子通了,這就是有效。有效肯定是氣至而有效,但是艾熱是通過什麼經脈到的鼻子,還讓鼻子通氣的,不必細究,總之有效

要是病程比較久的,灸一次兩次,症狀反而多起來,看起來變嚴重,我們靠什麼去判斷是誤治還是排病?就得看灸的前後,脈的改善是否如預期——灸對的話,脈的改善應該是“瀉則益虛、補則益實”,能如此者,叫做氣至而有效,當下雖然症狀有起伏,過後呢,“病必衰去”。

氣至而有效是我們臨床施灸,預後判斷的關鍵。把握好這個要點,需要特別注意把脈的時間點。“瀉則益虛、補則益實”的特點,一般是灸後馬上號脈能觀察到的,如果延遲到第二天還有這樣的特點,那就不對了。

明代醫家李中梓曾言“脈也者,實氣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氣血之神也。脈即神之別名,此千古未剖之疑義也,特表而出之”,故而脈之改變,其實是神的變化的昭示,用以判斷艾灸是否起效和預後如何,是很好的選擇。相對而言,腹診和舌診提供的信息,沒有脈診如此及時。

艾灸不“得氣”,見效肯定慢!為什麼?

火足能求愈

最後一條,火足能求愈。這句話是化用《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的,原文是: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

也就是說,我們用艾灸想把病治好,兩個條件,火足、氣到。氣到包括兩點,第一是艾灸的地方要“得氣”,第二就是剛講的,氣至而有效。火足呢?籠統地講,是艾灸的時間得夠,就跟文火燉湯一樣,火候到了湯才夠滋味,灸火的時間得夠,病才能好。而不同的情況,這“火足”又稍有不同,得稍加分辨。

第一條,新得之病,痊癒往往較容易,因而對於艾火時長的要求也比較短。譬如偶感風寒,只有一點流清鼻涕,此時灸印堂或者大椎,振奮督脈陽氣,改善症狀很快,常常短時間內就可以治好

。或者吃的東西不乾淨,腹瀉頻頻,此時灸肚臍,扶正袪腐穢,保證不會把邪留滯體內,並且排乾淨後就止瀉了。相比起中藥處方需要的絲絲入扣,艾灸在此時無疑便利許多

第二條,病灶不一,身體會慢慢改善,最好養成把艾灸當成生活之中的習慣。如同餓了得吃飯,身體有所消耗,經氣虛了,也得灸一灸。好比說中年人,又有胃病,又有腰疼,灸的時候腰痛先好了,身體自動會把艾熱搬運到胃裡,改善胃的功能。這種情況下,艾灸尤其是自灸為主的朋友,得有耐心

第三條,想要快點積累夠灸量,儘快治好病,可以考慮先推通肚子再施灸。先推通肚子再施灸,等於先把溝渠疏通後再注水,不需要費水去清洗溝渠。

最後一條,灸夠量等於蓄滿水,如果不注意保養,每天都在消耗,很快也會狀態糟糕。除了起居飲食方面要規律有節,減少消耗,一旦發現自己狀態下降時,要及時灸一下,很快就補回來。

中醫文獻對灸量的論述

《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由此可見,灸療的範圍很廣,有些疾病用針刺或中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使用灸法,針灸並用。

唐代王燾在其《外臺秘要•中風及諸風方》中倍加註意灸療的應用,提出灸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可見,灸法在當時治療手段中的重要地位。

灸法和用藥一樣也必須達到一定的劑量方可見效,即有一定灸量。《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雲:“凡灸諸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時艾在皮膚上燃燒所產生的刺激強度,刺激強度等於施灸的時間與施灸的強度的總和。達到一定的灸量就會產生一定的灸效。灸效,

是不同的灸法與不同的灸量協同產生的灸治效果。

古人運用灸法時,對灸治的量是非常重視的,對灸量的掌握,主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部位、病性等方面來決定

例如《外臺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壯強實者多灸”。這就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進行施灸的。所謂“生”是少灸之意;“熟”是多灸之意。

而《扁鵲心書》雲:“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這是根據疾病的程度進行施灸的記載。明代著名醫家李梃編撰的《醫學入門》曰:“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肢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盡”

。則是根據身體部位的差異提出不同的施灸灸量。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提出灸量根據病情、體質、部位的不同而決定。一般的病在體外淺表部,灸量宜少,在內灸量宜大,即“外氣務生,內氣務熟”;體壯病重者,宜多灸,相反宜少灸,即“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於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在皮肉淺薄處灸量宜生,皮肉厚實處灸量宜熟,即“頭面目咽,灸之最宜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則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欲鬚生少”。

東晉•陳延之撰的《小品方》(又名《經方小品》)記載:“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灸壯多為50壯至百壯。

《備急灸法》載:“歧伯,孫真人,治走咬傷,即令三姓三人於所咬傷處各人各灸一壯即愈”

《黃帝明堂灸經》記載灸也多為3~5壯。《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雲:“凡癰疽發背,經一兩日不退,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

總之,灸壯有從數壯、百壯、乃至千壯有一次灸量,也有累積灸量,不管怎樣,要產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積累一定的灸量。但是灸量並非越大越好,要依病依體依境而定。

普濟方》卷四百二十雲:“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灸寒溫者,不得一頓滿千。”《千金要方》“灸腳氣八穴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由此觀之,要想獲得一定的灸效,先有足夠的灸量。

現代醫家掌握施灸的量,多是在古人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以艾炷的大小和壯數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施灸量的大小又以病者的體質、施灸的部位及病情的輕重來酌定,這種對灸量的定量含有一定的隨意性,從嚴格科學意義上講,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的嚴謹態度,正如用藥不嚴格把握劑量和療程一樣,不但不利於治療疾病,而且容易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灸法既然是一種治療手段就應該有嚴格的“度”和“量”,這樣才有利於疾病的康復,更有利於這種療法的發展。當然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侷限性,古人不可能為我們制定出十分嚴格的灸量來,但我們也不能墨守成規,在某些方面我們也應該向古人學習,及時的把現代科技應用於我們的中醫學中來,只要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史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就不難看出中醫學的發展歷來都是和當時的科技發展密切結合的,中國古代醫家充分而且及時的把當時的科技方法應用於醫療和發展中醫學。所以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提出對灸量的界定,並不是什麼非想,不論從發展灸法還是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灸量對療效的影響

灸法和藥物、針法一樣存在著質、量與效的關係。雖然某種灸法對於某一具體病症十分合適,而“作用量”未能恰到好處,則療效不能充分顯現,甚至徒勞無益。目前灸療方法很多,但還沒有一種灸法能從客觀上掌握其最佳刺激量,對各種病證、各種灸法,醫者都以意為之。這就造成灸法療效的不確定,不但影響臨床治病而且影響灸法的發展,現代大量的研究證實灸量與療效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日本人對不同灸量對皮膚及皮下組織影響的差異性、疼痛閾、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皮膚過氧化脂質、凝血酶原時間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說明不同灸量和灸法產生不同效果。

1、不同灸量對血液的影響不同

顧一煌等觀察不同艾灸量對小鼠運動疲勞後血清肌酸激酶的影響。結果艾灸能有效地降低運動疲勞後血清肌酸激酶的產生,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結果不一樣

。而艾灸在降低血清肌酸激酶產生時,艾灸治療間隔時間、皮膚溫度、持續時間3個因素中,皮膚溫度是主要影響因素,間隔時間次之,持續時間影響最小

張京英等觀察到各不同艾灸對全血中組胺含量影響各異。灸後90min,各艾灸組家兔全血中組胺含量有很大差異。艾條強刺激時,皮膚溫度達到55℃,持續5min,全血組胺明顯升高。艾炷強刺激時,皮膚溫度達190℃,持續1min30s左右,全血組胺含量並無升高,與灸前相近。弱刺激中,艾條灸時皮膚溫度保持在40℃左右,對家兔全血組胺無影響,小艾炷灸時皮膚溫度達150℃約50s左右,全血組胺反而明顯下降。

說明灸效與不同灸法、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關係。過強(大艾炷)或過弱(艾條弱刺激)的艾火刺激均不能使血中組胺發生變化,而較強的(艾條強刺激)艾火刺激可使家兔全血中組胺明顯升高,中強的(小艾炷)艾火刺激可降低全血組胺的含量。張蕊等的研究也證實不同灸量對微循環的影響不同。

2、不同灸量對胃功能影響不同

劉農虞等研究了不同艾灸足三里穴對胃電的基礎水平的調整作用。實驗結果說明各種灸刺激治療均能不同程度對抗乙酰膽鹼所致的胃運動亢進。但其灸效與灸質、灸量、灸法有關。

其中大艾條刺激能明顯抑制胃電頻率、振幅的增強,採用不同灸治時程(5、15、25min)治療陽虛小鼠模型;結果顯示:不同灸治時程對陽虛小鼠模型的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白細胞介素II的影響存在差異,灸15min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

研究不同刺激量艾灸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應的作用不同,7壯/穴/次組的白細胞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沒有差異(P>0.05),與藥物組相比有明顯的差異(P0.05),這就提示艾灸在減輕雷公藤甲素對臟器的副作用時,其效果與艾灸的刺激量有關,一箇中等程度的刺激更較輕刺激或強刺激有利於機體的臟器抵抗藥物的副作用。

雷公藤甲素中毒的大鼠實驗病理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是具有細胞毒作用的烷化劑,中毒後大鼠胸腺、脾臟體積縮小,胸腺、脾臟有不同程度的核固縮和核碎裂。比較對照組與藥物組的胸/體、脾/體,兩者之間有明顯差異(P0.05)。在艾灸的各組中,艾灸B組與艾灸A組、艾灸C組比也有差異。

這是傳統針灸醫生僅依靠肉眼觀察判定,但它相對以灸的時間長短和灼灸壯數來衡量灸量要科學一些。因為採用灸法治療疾病,主要觀察對象是患者,這種以患者機體的變化為標準來衡量治療量的方法,有其深刻的科學內涵,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醫人性化服務的內容。

有人實驗研究證實以“唇紅為度”的灸量衡量標準有其科學基礎的。因此灸術中“淚滴樣紅細胞”的出現可視為灸量的標準參考。當然有些醫家認為灸量要以病人的感覺作為衡量標準,即病人產生“灸感”。

艾灸的臨床療效已被幾千年的實踐所證實。其治療範圍相當廣泛,但由於忽視了灸治的最佳治療量,即灸量。

沒有嚴格的把握灸量,致使灸法的療效受到影響,使許多人誤認為灸療對很多疾病療效不甚理想或無效。

中醫認為“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速效”。只有在一定灸量的基礎上,才會產生“灸感”,要達到灸感所需要的治療時間比針刺得氣需要的時間長(半小時以上),一旦灸感出現,則灸感一般會直抵病所,症狀也會隨灸感的出現而明顯緩解。且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時間較長,給穴位以長時間的刺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灸感的性質多種多樣,最多的是熱流和氣流樣感覺,有風吹樣、蟻行感、灼痛感等。在治療過程中還發現,第一次出現灸感需要的時間較長,隨後有縮短的趨勢,這可能是灸量的累積效應或病變經絡逐漸疏通的結果。

灸療要產生一定療效,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灸量的積累,當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易產生灸感。有灸效可能會出現灸感,獲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所以,灸量是灸效獲得的重要方面,結合現代科技方法研究灸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為臨床灸療度的把握提供理論依據,

指導臨床合理用灸,為灸法的發展和療效的提高探尋“量”的依據,同時,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特別申明: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提醒:本平臺分享出來的方劑、配穴建議、養生方案等僅供同道參考和交流,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患者就醫辯證診治,網絡推斷不會太精確。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艾灸師丹丹老師為大家分享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長期溫灸之,能達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的作用。這四大養生穴位是: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門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