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專家說中國缺勞動力?中國是真的缺勞動力嗎?

任斯基


中國勞動力市場特點:第一: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深化一方面,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隨著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和結構大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大量的勞動力被釋放出來。另一方面,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中國經濟面臨的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結構性失衡,還表現在低素質或未開發的低質盤人力資源大為過剩,而經過科學開發,具備現代文化素質和先進勞動技能的高質量人力資源又相對缺乏,這反映在就業市場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質量的勞動力剩餘,他們又無法填補許多要求較高技術和技能的工作崗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的失業人口的存在,有利於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術素質,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造成失業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難,增加社會諸多不穩定因素。造成的現實表現是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問題並存。第二: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中國是世界上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出現了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1.勞動力總量增長速度過快2.城市勞動力失業率上升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大3.勞動力的培訓不利造成了勞動力結構性的供給大於需求解決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勞動力個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國既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現階段,中國正處於體制轉型時期,逐漸出現了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狀況。第三: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趨勢減緩雖然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很大,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格局並未改變但從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看,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過去。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雙重效果,中國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轉變提前完成,其結果已經在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面表現出來。第四:失業率有下降趨勢,新增就業人數增加改革以來,城鎮就業總量連年增長。這正是由於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國有單位和城市集體單位就業佔全部就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其他城鎮新興單位如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港澳臺商和外商投資等單位的就業則從無到有,逐漸上升,就業結構形成了多樣化的局面。因此也帶來我國人才隊伍結構狀況的根本性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會成為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第五:就業的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任務十分艱鉅全國農民外出流動就業人數約1.2億,其中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1億,占城鎮就業人員近40%。農民工廣泛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行業,特別是集中在製造業、建築業、住宿餐飲業等行業。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的流動性相應地帶出了一些問題。但由於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國情並未改變,沒有跡象顯示這種現象會擴展成為全國性的影響經濟發展的嚴重問題。從中長期看,這種狀況會導致缺工地區企業工資水平被迫上漲,從而迫使一些工資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退出該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第六:勞動者總體素質偏低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將會更加凸顯。一方面,城鎮勞動力需求強勁,有一技之長的生產性人員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標誌的結構調整接近尾聲以及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機制的加強,經濟結構已經向著更加有利於勞動力利用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作用不斷增加,沿海地區勞動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區技能型工人的供給不足。








標峰理評論


當然缺勞動力啊,我這浙江北部一個正在快速發展的縣城。我身邊很多從事人力資源的朋友,他們招人真的太難了,60歲的大爺進來都先問工資社保和福利待遇,會不會幹能不能幹公司都還沒問呢。現在是員工挑選企業,企業基本上沒有挑選員工的機會,招50人總共就20來面試的,沒得挑。

很多人都說企業用工苛刻拖欠工資。可能有些地方是還存在這些問題。但是大多數企業是遵照法律法規在運營的。為啥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呢?很多人都在抱怨35歲以上就沒公司要了。事實呢?

大家都願意找雙休8小時最好沒啥活幹工資還高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會等著你們去找嗎?髒活累活是年輕人不願意幹,又沒技術有沒學歷又不願意吃苦,如果這樣的人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說他爹媽有實力。我很多50多歲的親戚鄰居都在工廠幹又髒又累的活,他們也沒抱怨吧!

這邊企業是工人緊缺,政府也出臺很多政策扶植,比如去勞動力輸出大省去接人,第一次來這邊工作的新員工給部分生活補貼。只能說只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腳踏實地的好好幹,生活不至於好到哪裡去也不會差吧!非要一步登天浮躁憤懣還是回家找爹媽去吧!



雪域宮主


中國要是缺勞力,美國早就要快倒閉。我在家裡沒活計,怎麼就找不到用工的,昨天有個用工的,千里之外遙控你,問他幹活哪裡去,離家還走三百里,問他工錢怎麼算,他說年底在合計,我一聽就生氣,你他媽的不是在放屁嗎,哪裡幹活後合計,沒錢用工是你的,騙人的把戲要不得,別再胡說用工沒人去,你要給錢我就立馬去。



打開我的小宇宙


看見你的提問感覺今天的農業的確是缺壯勞力,今天在一個種植土豆的地裡看見一個在勞務隊長年勞作的老人,他說我今年七十四了,體格還行,他詼諧的說我現在還能單手搖起一部十八馬力的單槓柴油機。聽了這老漢的話感覺不是滋味,幾十人的勞務隊小的也有五十歲了。這老漢揹著五十斤化肥這地裡撒。三百米的地長,一干就是四個半小時。中間不能休息。沒有管水喝,回到家裡想要喝足水,再吃飯。這就是今天的農民生活。因為沒有休息時間也無法喝水。


過兩天1963


專家說中國目前缺少勞動力是個假命題。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看一看我們的就業率就知道了,我們還有多少人在就業難?還有多少人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還有多少人特別是農民處在隱形失業狀態?這幾類人全國一億不止。哪來的缺少勞動力?10年20年內也不會缺乏。專家們還是把心思放在如何解決中國勞動力充分就業的問題上吧。尤其是屁股坐在大資本上叫喊顧不到廉價勞動力就說中國缺勞力。中國人勤勞的張力巨大,農民70歲在田間勞作的大有人在,農村大量己婚婦女處於無業可就狀態,特別是農村禁養以後。中國目前不缺勞力,缺的是勞力的充分就業。請專家把心用到正道。


任斯基


中國14億人,怎麼會缺乏勞動力呢?但確實有很多企業招不到工人,所以感覺又存在缺口,不過這種缺口不是因為人口數量不足。中國企業面臨的用工困境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父母砸鍋賣鐵都希望兒女出人頭地,這種期望就是讀書,進好單位,坐辦公室。所以如果娃娃進工廠上班,或者去跑銷售之類,父母覺得心疼,不太願意支持。所以有部分父母寧願子女隨便找個工作混日子,父母給子女補貼點費用也沒怨言。在這種擇業觀念下,除了一些邊遠山區的農村人,還有就是七八十年代的人,還留在工廠裡,更多人寧願宅家裡也不願去幹流水線。

2、進入二十一世紀,新經濟突飛猛漲,蘊含大量機會,同時相對自由還有不錯收益,給年輕人提供一個能充分彰顯個性的空間,由此吸引了大量年輕就業人口。如很多年輕人不能進阿里、騰訊,就選擇跑滴滴,送外賣,送快遞,這些行業吸納了數以千萬計的勞動人口,實體經濟這一塊自然就感覺人手難招了。

3、80後期和90後年輕人,更有想法和與父輩不一樣的人生觀,他們願意去自己開創人生,因此選擇創業的非常多,或者選擇自由職業,這一塊也解決了相當大的數量就業人口,並開設了大量的經濟主體,反過來還需要招錄大量員工,所以對實體經濟更形成了勞動力擠壓效應。

總體而言,中國實體經濟不是無人可用,而是擇業觀念影響,造成不就業人口太多。初步估算,60歲以下非就業人口在一億左右,而這裡面三十以下的年輕人和家庭主婦佔據了大部分。


龍首精裝科技


19年高校畢業874萬,人們常說畢業即失業,中低端人才爛大街了,相當一部分成為啃老一族。農民工近3億,相當於美國人口,遊走於祖國大江南北,滿足各地用工需求。我國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

為什麼有的專家感覺用工荒呢?荒的是那些低端血汗工廠。改革開放初期,80後以前的農動力在工廠打工,能吃飽飯給兩仔,有份活幹就心滿意足了。現在90、00後成為新的生力軍,他們受新的思想文化、市場經濟影響,注重付出與回報對等,薪水不及預期,寧願在家啃老,過去那種打長工方式的勞動力很難找了。因而有那麼一點勞動力難找的現象。

很多行業的高端人才也大量富餘,我們看到深圳中學招聘教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生都擠破了頭。一、二線城市的中小學沒碩士學歷都難聘上。每年考公務員的本碩士生都萬里挑一,還真不知哪兒缺人才,缺勞動力。

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頂尖人才可能缺乏,不過這種曠世奇才,也不需要那麼多,一個行業有一、兩個足矣。


閒著聊聊天呀


十四億多的中國假設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勞動力!有些時候缺點人,可能是暫時沒有分派好?我們要引進的是外國高端科學家技術專家,但這類人才在哪裡都香都搶,我們和他們沒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他們來嗎?也有來的但極少!而外國的垃圾人員卻要擠破頭來搶我們的食物搶我們的錢,要讓他們和我們一樣下力吃苦流汗,休想!休想!不但如此,它們還要偷搶打砸,鬧事,姦淫,壞事做盡,因為這裡不是它們的家呀,它能愛這個家嗎?休想!如果任由它們擁入,不須數年,我國將亂事叢生難以治理,以至徹底敗亂!所以讓外國人長期居留在我國內,是個最壞最壞的主意!,,,還有很多話語我就不想深入展開啦。。


正好是28


幹體力活的哪個國家都不缺,中國更不缺幹體力活的,但是中國缺技術工人,恕我直言,技術工人學校不應該指教技術,應加強職業道德培養,進入工廠要尊師重道,畢竟師徒關係也是技術培養的一種途徑。技術工人是一種國家實力。中國不缺勞動力,缺有技術,有知識的勞動力。


麥序先生


依我看法,中國是不缺勞動力的,其後備軍來自廣大農村,但缺的是什麼勞動力呢?應該是具有專業技術的勞動力,而現在具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大中專畢業生都不原意去在一線充當勞動力,而初中高中畢業的學生不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只能是普通勞動力。在過去政府中科委和科技協會能根據社會上急需的技術工種,開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教員都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既有實際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經過一二年的培訓,這些學員都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成為企業中的肯幹。現在可能沒有這類型的培訓模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