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高塘镇:柿村的“社戏”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故 乡 的 “社 戏"

作者 郭丹阳

我的家乡——华州高塘柿村。座落在巍巍秦岭北麓,绵绵渭水之南的高塘塬上。它曾是现在高塘镇的前身。这里曾是古集贸名镇,是关中古道与秦岭岭南的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自然人文厚重。听老人们讲,我村也曾出过贡元、秀才等文人雅士,也算得是一个“文化大村”哩!说到文化,当地乡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同家的掛面,上河的粉,王崖的饸饹,柿村的戏"!

华州高塘镇:柿村的“社戏”

柿村巷道 高振强摄

说到故乡的戏——社戏,常常激起我儿时的美好记忆:当年,村里有一个老爷庙,建有大殿、中殿、前殿。前殿广场南边对岸有一座戏楼。戏楼座南朝北,青砖汉瓦,雕梁画栋,甚是庄严。每逢一年一度春节前后,都会在这个广场戏台上,热热闹闹地演上几天几夜的戏。这里秦腔,眉户,皮影,龙灯,跑船…各种民俗活动,应有尽有。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都会从四方八方汇集到这里來,好好地享受他们一年一度五谷丰登给他们带來的喜悦,祈祷來年风调雨顺的好光景!

说到社戏,村上确有一伙能拉会唱的乡土"演员",除了老一辈那些能者,中坚力量则是那些在渭南,华县读书放假回乡的白面书生们,生旦净丑角儿齐全。不过戏中的旦角,人们称为“坤角"的可都是男人扮演,到了60年代,才有一些女孩加入到戏员的队列。三喜,泰來,看柱,引年,伯勤,民森…。都是当年戏台上的"名人"。无人不晓!

至于演出的剧目,那就可多啦!什么秦腔《苏武牧羊》、《烙碗计》、《打柴劝弟》、《小姑贤》、《安安送米》,眉户《梁秋燕》、《十二把镰刀》、现代剧《三世仇》…等等。他们在高塘地区的演出水平,还是挺高的。听说1958年高塘公社文艺汇演还获得了一等奖!

每年戏期,人们一溜一串地从四面八方拥向戏场,你看那一家家、一对对拖儿带女,像赶集一样,男人们双手背腰,亨着小调,女人们头顶手帕,紧隨夫后,去赶戏场!

台下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小商贩们,吆喝着,叫卖着!卖麻花的,油糕油条的,锅盔花馍的,卖醪糟的,妙货的,灯笼的,小孩耍货的,花衣花帽的…,一片热闹景象。期待看戏的人们,翘首洗耳,急切地等待着"大戏”的开锣!

台上锣鼓一响,台下顿时一片寂静!人们伸长了脖子,眼睛直盯向戏台,女人们都安静地坐在自带的板凳上,怀里紧抱着孩子,八、九岁的男童们则不停在喊:"戏开了!看戏哟!",就是那些男人们,不带凳子,嘴上叼上一支旱烟袋,在人群中左右蔟拥着。很多人把孩子架在自己脖子上,嘴里还不停地随着台上的唱段亨个不停,有的人还不停地拍打着自已的手掌,甚至摇起头來,一片温馨和谐的气氛。似乎这才是他们解除一天疲劳的最好方式。善良的女人们,也会随着戏情人物的表演,时而兴奋,时而流泪,哭泣…。唱红脸的出,人们拍手叫赞,唱白脸的出,人们会指骂,柳眉腮红,身穿花裙绣鞋的花旦,像在水上飘一样的优美碎步,头戴鸟纱,身穿龙袍的忠义须生,摇头摆须,苍凉悲切的老生唱腔,还有那丑角诙谐逗乐的表演,引起台下不断的掌声,叫好声,口哨声,人们欢喜若狂。戏台上那些文武场面和戏员似乎受到鼓舞,更加奋力地做唱和演奏。

儿时,每当村上排练拉戏(现称彩排)时,我也总会和一帮小伙伴去观看。大人排练,我们站在一旁聆听细观。什么起〈叫〉板,落板,走步,园场,什么"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旦角走步,小生施扇“,"什么慢板、快板丶二六、尖板丶带板…"。耳濡目染,还是懂一点。虽然不会上台表演,但对于秦腔还是有些积累和兴趣,从而养成了业余欣赏戏曲的习惯。我也从戏曲故事中学到很多知识,历史故事,为认知社会,丰富人生,诚善做人,积累了人生阅历。可谓"古调独弹”,观赏有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传播手段不断创新发展。昔日"老爷庙"前的"社戏"已经逝去!往日的喧闹不再重现。庙殿早已改为学校,戏楼不复存在。但社戏,这个民间传统文化舞台,曾是当年老百姓学习的“课堂"。他们从这些戏曲舞台的故事中,认识了人间的"真.善.美","忠与奸","诚与信"。懂得和学会了为人做事的道理和家国情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这个古老的戏曲的根,永远植根于中华大地厚重的土壤之中!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唱响在祖国大地!

故乡的"社戏",永远是我永恒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