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周書》卷十五《於謹傳》記載:周武帝宇文邕曾經在太學宴請三老,他讓於謹“

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自己以弟子的身份在西面“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侑”,請教問題的時候,又面向北方於謹的方向“北面立而訪道”。

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等到於謹他們回答完周武帝的問題後,周武帝為了表示尊敬“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禮成而出”。

能讓天子跪拜的“三老五更”是古代的君王們發明出的一種比較特殊的職位,企圖從道德和情感層面來約束臣子們的行為,這個職位說白了其實就是個“榮譽稱號”而已。

三老:鄉官之名,戰國時閭里及縣,均有三老,漢初鄉、縣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歲以上者擔任。

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經驗之鄉間耆老。

相傳周天子為提倡孝悌,設此位以父兄之禮尊養年老德高、閱事深的退休官員。

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禮記註疏》卷二十〈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聖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詠焉。退修之,以孝養也。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老幼於東序。”終之以仁也。

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漢·鄭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唐孔穎達疏曰:“三老五更各一人,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

蔡邕以為更字為叟。叟,老稱。又以三老為三人,五更為五人。非鄭義也。”

又《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鄭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據《孝經援神契》:“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又據《白虎通義·鄉射》:“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陳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所以天子也往往尊禮三老五更,往往以年老大臣為之。

依照古禮,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時,不僅要跪拜,還親自割牲、執醬、執爵。

古時候有沒有可以讓皇帝反過來給大臣行跪拜禮的職位呢?

到了宋代,禮敬三老五更的儀節大量省略了。元明以後更無其禮。清乾隆三年(1738),年輕好名的乾隆皇帝一度心血來潮,向大臣們詢問恢復三老五更之禮的可能性,然而大學士張廷玉婉言勸止,說是這種古禮“

臣下誰敢受之?”

乾隆毫不掩飾:“古有三公坐論之禮。(今)大學士等……就地長跪……原定製之意,蓋以君尊臣卑,預防專擅之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