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没有可以让皇帝反过来给大臣行跪拜礼的职位呢?

《周书》卷十五《于谨传》记载:周武帝宇文邕曾经在太学宴请三老,他让于谨“

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自己以弟子的身份在西面“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侑”,请教问题的时候,又面向北方于谨的方向“北面立而访道”。

古时候有没有可以让皇帝反过来给大臣行跪拜礼的职位呢?


等到于谨他们回答完周武帝的问题后,周武帝为了表示尊敬“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礼成而出”。

能让天子跪拜的“三老五更”是古代的君王们发明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位,企图从道德和情感层面来约束臣子们的行为,这个职位说白了其实就是个“荣誉称号”而已。

三老:乡官之名,战国时闾里及县,均有三老,汉初乡、县也有三老,由年在五十岁以上者担任。

五更: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

相传周天子为提倡孝悌,设此位以父兄之礼尊养年老德高、阅事深的退休官员。

古时候有没有可以让皇帝反过来给大臣行跪拜礼的职位呢?

《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

古时候有没有可以让皇帝反过来给大臣行跪拜礼的职位呢?

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唐孔颖达疏曰:“三老五更各一人,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

蔡邕以为更字为叟。叟,老称。又以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非郑义也。”

又《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郑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 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据《孝经援神契》:“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又据《白虎通义·乡射》:“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所以天子也往往尊礼三老五更,往往以年老大臣为之。

依照古礼,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不仅要跪拜,还亲自割牲、执酱、执爵。

古时候有没有可以让皇帝反过来给大臣行跪拜礼的职位呢?

到了宋代,礼敬三老五更的仪节大量省略了。元明以后更无其礼。清乾隆三年(1738),年轻好名的乾隆皇帝一度心血来潮,向大臣们询问恢复三老五更之礼的可能性,然而大学士张廷玉婉言劝止,说是这种古礼“

臣下谁敢受之?”

乾隆毫不掩饰:“古有三公坐论之礼。(今)大学士等……就地长跪……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专擅之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