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为什么会不和?

用户65989238


日本陆军和海军在二战时候存在严重的不合,这是公开的事实,产生这样的结果背后肯定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两军之间在战略目标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纵观整个日本的二战战略布局,可以看出他们开始是采取了北上的战略,但是随后却选择了南下,对整个中国大陆出手的同时,在东南亚地区大打出手。在夺取了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之后,日本人实际上就想形成一个大的防御圈,依托一个个的岛链组成所谓的东亚大防御圈,阻止美国的到来。

但是总体来说,这样的战略布局是日本陆军不希望看到的,这实际上是日本陆军与日本海军在进行战略争夺之后,海军获胜的结果。战争初期日本对于如何用兵就有截然不同的分歧,日本海军的主张是南下,也就是向南方前进,夺取东南亚等地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等资源,以维持战争的需要。而根据这种战略,日本势必会损害到美国的利益,因此与美国开战是不可避免的。

而由于地理因素,他们需要的是和美国在海上打海上决战,阻击美国海军力量进入东亚。如果按照这种战略发展的话,那么日本的资源投入将会极大的侧重于海军,而陆军只能得到少的可怜的资源配置,而这也符合整个二战的设定,日本陆军穷的连坦克都造不起,原因很简单,他们连最基本的钢材都分不到,钢材全部给日本海军了。以至于日本海军可以造得起几十艘航空母舰,而日本陆军连2000辆坦克都造不起。因为海军极大地侵占了陆军的资源,因此日本陆军对此十分不爽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日本高层真的把战略决策反过来选择北进战略的话,日本海陆军仍然不会有好关系。如果日本选择北进,那么日本陆军就需要向北进攻苏联,其战略目的是要和东面的纳粹德国实现汇合,共同占领庞大的苏联大陆。在这种战略情况下,日本陆军将会承担所有的主要作战任务,到那个时候,日本不得不给陆军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军费,帮助他们建立起足以与苏联对抗的强大陆军军事力量,那个时候日本海军绝对别想再得到那么多的资源来造大炮巨舰。

尽管陆海军可能由于背后代表的势力,以及互相之间看不惯对方的傲慢而存在种种不和,但是归根结底两个军种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关系裂痕,还是因为都想抢占有限的资源掌控整个日本的战略。从这点意义上讲,日本的海陆军都看对方不爽,甚至会希望对方失败,然后给自己以出头的机会,这样的陆海军关系,对日本的战争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而真正有实力的国家,比如美国,首先满足海军,海军要钱给钱,但陆军也不错,拥有陆军航空队,陆军要也钱给钱,两个军种之间,互相协助毫无制约,尽管也有军种之争的矛盾,但关系看上去还算和谐。


科罗廖夫


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有矛盾那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儿了,其虽然同为日本军队,但俨然是两个团体。

在日本,海军居然要造坦克,而陆军却要造航空母舰,这显然是要把对方给排挤开啊。陆军为了不用低声下气的取求用海军的军舰,就开始自己造。

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陆军舰船总吨位是210万吨,日本海军都才150万吨,这还是陆军吗?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中国有句老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内斗很正常,但遇到外人,那至少得一直对外吧?

可日本人不这样。

有一次,海军遭到美国军舰袭击,而他们硬是一声也不吭,导致第二天陆军舰船在相同的区域也遭到了袭击,这不是坑自己人吗?

还有一次,日本陆军引进德国发动机,海军眼馋,也想拿来用。可陆军就是不给,结果海军只能重新找德国人谈,德国人等于赚了双份儿。

希特勒都很纳闷儿:“日本海军和陆军是敌人么?”

至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原因,海陆军分别代表了不同藩阀的利益。

日本自维新以后才正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不过维新初期的日本并没有设置内阁和议会,国家的所有权利仍然掌握在各大藩阀手中,而这些藩阀中最有势力的两个就是萨摩藩和长洲藩,维新活动也主要是靠这两股势力而成功的。

而在维新后期,日本需要建设完全属于自己的海陆军队,这两个藩阀觉得这是巩固自己权利的机会,所以他们就分别“承包”了海陆军的建设,由长洲负责陆军建设,而萨摩则负责海军建设,两股势力从这时候起就开始了暗地里竞争的行为。

由于没有议会的控制,这两个藩阀各自都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实力,可是日本国内的资源储存量一直都不乐观,而建设军队又需要拿到大量的资源,所以没过多久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能源竞争,尤其是在石油和钢铁的分配问题之上,海军有着“先天性”的废铁废油“特性”,这让陆军感到非常不满意,二者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长期的矛盾。

第二点原因,陆海军的侧重势力不同。

在学习方面,陆军主要是学习德法两国,所以他们在战争开始之前也表现除了亲近德法的态度。

而海军则是主要学习英国,所以他们也跟英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由于二者亲近的势力不同,这也导致他们的政治立场完全相反,这种立场的不同直接让陆海军的矛盾来到顶峰。

第三点原因,首相“偏爱”陆军。

在1930年以前,日本的首相还是由海军司令担任的,这个时候陆军的地位还并不是特别突出。

在同年之时,陆军内部产生了分裂现象,他们被分裂成了统治派以及皇道派,而统治派随后发动了陆军兵变,成功掌握了陆军所有的权利,并且其“领导人”东条英机也成功成为新一代首相,这时候的二战已经快要拉开序幕了。

此时的陆军已经明确表示了亲近意德两国,而海军仍然保持着和英美的良好关系, “无奈”的陆军只好对海军进行了持续的打压活动,由于首相是人家陆军阵营的,所以海军最后也只能加入战争。

在战争开始以后,海军主要的战场是在太平洋之上,由于对抗的都是英美等高质量作战群体,所以海军的损失也是远远超过陆军的。

而陆军方面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不但没有对海军产生“安慰”,反而责备他们占据了大量资源还干不成什么事情。

海军虽然有意向上级“申冤”,但是所谓的上级却是“地道”的陆军高官,包括首相在内的一众官员都明显偏向陆军势力,所以海军心中的“怨恨”也越来越多,以至于二者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

综上所述,日本海陆双军本身就是“独立势力”,他们只不过是政客用来巩固权利的工具罢了,再加上其首相不能“公平”对待双方势力,这也让海陆军的矛盾愈来愈深。


白话历史君


关于日本陆海军矛盾已久的例子是数不胜数了。尤其在二战时期,二者的矛盾激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中去。

在战后的日本国内,对于二战战败的战争责任,也可见日本陆海军的矛盾。

列如日本人拍的电影《山本五十六》,无论是新旧版本,身为主角的山本五十六都看不起电影中的日本陆军。在电影中,日本陆军就是帮没脑的二百五,先是大魔头辻政信要求山本同意三国同盟。对此山本反唇相讥:“你应该去美国,数数他们有多少工厂。”含义的是,日本陆军自不量力,以为靠自己就能战胜美国,也说明日本的国力不如美国。

然后,是电影中的陆军嘲笑海军,你们中途岛损失巨大,我们知道。在这里,还是辻政信揭底,说海军还有驱逐舰没用,意思是嘲笑海军是胆小鬼。

虽然只是部电影,但还是说出了当年的陆海军在二战时期的矛盾突出地方。

就笔者看来,其实日本陆海军是一丘之貉,并不是说现在人所谓的海军亲英美,陆军亲德国,所以,二者在选择同盟国的问题上就分道扬镳了。

日本海军可不是说知道美国国力,所以认为和美国开战是必败的。就算是山本五十六本人,也不会说什么不想和美国开战。熟悉了美国国情的山本,是认为凭日本的国力,消耗不过美国,所以失败。

而相对的日本陆军,也不是不知道美国的实力。日本陆军早期就有专门研究欧美国情的部门,自然清楚。

(就好比梅津美治郎,早年的他都在欧美当武官)

但二者在同德国结盟不和的原因,其实是不想把自己的实力消耗在没有太多收益的战场。

二者其实都心知肚明,一旦三国结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目标,那就是陆军要把主要兵力对付苏联。海军则要当配角,给陆军陪衬。在对苏作战准备上,陆军希望海军提供后勤保障,山本五十六身边的走狗富冈定俊干脆就向陆军表明,不会派遣海军飞机协助。意思就是说,陆军自己惹事,我管不着。

但陆军可不是笨蛋,自然知道南下好处大大的有。所以,其实陆军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先搞定南方,短期搞定南方后,立刻回师,一举杀入西伯利亚。

这就是陆海军怎么会在对外战争方向上出的矛盾核心了。

而海军讨厌陆军的一个地方,也就是海军不想把自己的船舶部队给陆军使用。这个矛盾在中国战场就可见了。在中国内河的日本军队的船艇,还不是属于海军的东西。是陆军独有的船舶部队。

除此之外,海军做事和陆军一样,不喜欢把自己推到前台,还是想要收获大大的,损失小小的。可能这个和陆海军出风头说法有些奇怪,但可以从一些实际情况看出。

在瓜岛之战中,战场的决定者其实是陆军。只要瓜岛上的日本陆军拿下整个瓜岛,那就不用在瓜岛附近旷日持久的投入军队了打消耗战了。

山本五十六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山本忽悠辻政信,为了陆军,我愿意把大和号开到瓜岛海上。

最后,山本五十六真的是在“船销”,除了大和号之外,联合舰队不知道多少舰艇葬身瓜岛海底。而山本的承诺,需要陆军自己开发——还是让陆军自己想办法搞运输,养活瓜岛上的几万饿死鬼。

而陆海军对外是打仗打不赢,自己内部则是吵架吵得欢。其不和的原因,说到底,就是把责任推给对方。骂对方是贪生怕死的家伙。

现在还能看到这个奇特景象。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到底,就是对国家权力的争夺。

日本陆军来自于长州藩,日本海军则来自于萨摩藩。

这两个藩历史上有合作,也有战争,总体始终都是竞争的态势。

日本陆军和海军分别成军以后,陆军开始学习法国,后来学习德国;海军则坚定学习英国。

两军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甲午战争中,海军和陆军联合,打垮了满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稍后的日俄战争中,海军也同陆军联手,打垮俄国,继续扩张。

但此时海军和陆军,就存在了激烈的内部斗争。

陆军要求北上,也就是打垮苏联,占领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夺取大量领土和丰富资源。日本陆军为此准备了几十年,陆军学校所有教材都是围绕着苏军进行作战,没有对付英美,更没有对付中国的部分。

海军则要求南下,以打垮英美法,夺取东南亚和太平洋的殖民地。这里有诸如石油在内的宝贵资源,人口也非常密集。

陆军的北上战略,对付苏联基本都是陆战,海军可有可无。

而海军南下政策,主要是同英美法的海军决战。只要海军能够胜利,陆战一般也不成为例,陆军是辅助作用。

简而言之,双方选择的都是自己挑大梁的战略。

其实究其根本,在于两个军种试图控制整个军队,进而控制整个国家。

日本是个小国,军费有限,海军和陆军存在激烈的争夺。

无论建设强大的海军还是陆军,都要消耗巨额军费。

即便苏联、德国这种超级大国,为了发展陆军只能忽视海军。

而传统强国英国的海军世界第一,陆军则弱了很多。

法国兼顾海陆军,结果就是两军都不强。

而海军和陆军为了自己的发展,就试图压倒对方争夺有限的军费。

我们举个例子,为什么二战日本的坦克数量很少,最强的97式中型坦克只建造1000多辆,而苏德美一个类型主战坦克都有上万辆的产量。

不是日本没有这个工业实力,而是工业产能和钢铁都用来造舰去了。

仅仅一艘大和号战列舰的钢铁,能够制造多少量坦克?

就是因为激烈的争夺,才会出现军种之间的激烈竞争。

就海军和陆军来说,也有一些天生的歧视和对抗。

日本海军认为自己实力很强,是世界前三,而且海军官兵是高雅的精英人物,不是陆军那群土包子可以相比的。

相反,陆军认为海军只是陆军的附属,无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等,如果没有陆军决定性的胜利,海军的胜利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是日本海军和陆军斗争的根源。


萨沙


陆军和海军争端其实在很多国家都存在,最典型的就是争军备预算,毕竟你多了我就少了,只不过日本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而已。日本是没空军,否则就是三国演义了。



一、谁指挥谁?

最早日本海军是从属于陆军的,到1872年才从行政上独立。

但是随着总参谋部的设立,陆军总参谋长也是整个日军的总参谋长,战时可以指挥海军,海军为此闹腾了很多年,要求剥离指挥权,陆军则坚决反对,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矛盾。

虽然1893年终于达成妥协,建立了海军军令部(相当于总参谋部),军令部长也获得了与陆军总参谋长一样直接拜见天皇的权利,但整体国防计划依然是由陆军总参谋部制定,战时依然可以指挥和控制海军。

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陆军没有和海军协商就制订了海军协同陆军作战的计划,而且根本没有考虑到制海权的问题,从而遭到了海军的嘲讽和攻击。

海军:陆军有工程师吧?

陆军:当然有。

海军:那么你们可以从九州架桥到朝鲜嘛。

陆军:MMP……

陆军和海军这次争吵惊动了明治天皇,他亲自调解,要求二者精诚团结,然并卵。

1898年,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提出,大本营作为战时指挥机构,陆军总参谋长自动成为其首脑是对海军的歧视,要求陆海军将官都可以担任,这理所当然又遭到陆军的狙击。最后明治天皇只有含糊其辞,说把这个问题留到将来再讨论。

二、向北还是向南?

陆军认为日本土地太狭窄,必须到大陆上抢占更多的领土,所以要吞并朝鲜和中国。

海军认为日本是个海洋国家,不应该太过卷入亚洲大陆的纷争,要向南洋扩张。

南辕北辙,不吵才怪。

由于双方政见不同,所以都各行其是,做什么都不会与对方协商。例如1900年,厦门发生排日运动,双方都没有和对方打招呼就自己派兵了。

海军:这是南方,是海军的地盘!

陆军:呵呵呵→_→

海军:如果我们的军舰遭遇一艘驶往厦门的运兵船,就会把丫当成海盗船击沉!

陆军:MMP……

三、谁都想要更多的小钱钱

例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陆军:我们要扩充两个师团!

海军:我们要新建三艘战舰!

首相:没那么多钱。

陆军:当然应该先满足陆军!

海军:战舰比步兵更重要!

首相:我辞职……MMP!


海军史研究会员


关于日本海军和陆军不和这个事情,绝大多数人是从一些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的。从很多二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当年的海军和陆军时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互相之间争吵不休更是常态。但历史上日本海军和陆军的矛盾要更加的严重。甚至于双方都恨不得对方倒霉,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资源争夺的原因。还有关于双方主导权的争夺和理念的差异原因。

从历史方面来看,在日本十九世纪大名割据一方时期。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集团本来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十九世纪后期的倒幕运动中,长州藩坚持拥戴天皇,而萨摩藩则选择支持幕府将军,后来不得已才倒向了天皇。之后在明治天皇掌握实权以后,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在这场运动期间,日本组建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当时,陆军高层基本上都是长州藩出身的将领,至于海军将领则差不多都是萨摩藩将领。就这样,长州藩与萨摩藩之间的内斗,逐步演变成为陆军与海军之间的斗争。

而且日本的海军和陆军之争不局限在国内。甚至在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和陆军还争斗不休。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围攻旅顺港,但久攻不下。日本海军看到陆军吃瘪,所以表示要帮帮陆军给陆军一些炮火支援。毕竟旅顺港沿海,海军炮火支援也很正常。但日本陆军则不愿意让海军看自己的笑话。他们认为海军所谓的帮助自己就是笑话陆军。所以陆军宁可用人命堆也不愿让海军支援。而且这种情况在当时还很长见。

二战爆发后,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争斗依旧存在。首先就是能源问题。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日本所有的能源都是靠进口。但进口的能源毕竟有限。所以陆军和海军就为了能源开始争夺不休。陆军认为海军要那么多能源没用,真正打硬仗还得看陆军。而海军则认为,海军才是日本的中坚力量。陆军不过是依仗着海军的保护。没有海军,日本早就完蛋了,更别说陆军了。所以双方之间就这么互相看不起,互相嫌弃中渡过。

再有就是日本的战略部署问题。二战时期陆军尤其以关东军认为,日本应该进攻苏联,和德国联手灭掉苏联。而海军则认为日本需要南下东南亚和英美争夺利益。苏联交给德国去应付。这就导致二战时期日本的战略发展方向十分的混乱。又想挑起苏联战事,又想南下东南亚。结果哪个都没有真正搞成过。二战时期日本战败和日本的海陆之争有着很关键的影响。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陆海不和是很有名的,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昭和天皇在《昭和天皇独白录》里面总结了几条太平洋战争败战的原因,说其中最主要是不知己不知彼、过分强调精神因素、和陆海不和这三条。

第二件事是创造了神风攻击而被尊为特攻之父,战败后切腹不用介错,自己一个人折腾了12个小时才死成的军令部次长大西泷治郎中将在自杀之前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帝国海军用主要力量在和帝国陆军作战,用一部分力量在和美国作战”。

看日本军人的回忆录就有意思了,哪怕是在战争结束了几十年之后,那些人还是不忘记说话之间要扫一下对方,陆军军人绝不忘记提海军作战的效率低下,海军军人的装腔作势,生活奢侈,而海军军人则却满嘴陆军的土头土脑,没有见识。

日本陆海不和的传说中最夸张的应该是接任古贺峰一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丰田副武,这人当初坚决反对和美国开战,理由也很搞笑:“开战是那帮陆军动物们的主意,咱们海军去跟着掺和什么?”

(这位同学编了一本骂陆军的词典)

丰田认为是陆军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管陆军叫“动物”,他当佐官的时候曾经编过一本词典,里面收录了所有咒骂陆军的海军用语,刻了蜡纸油印了出来见人就散发,生怕别人骂起陆军起来找不到词。本来东条当了首相之后是想让他当海军大臣的,但这位一听首相是陆军,还是陆军里面他最讨厌的东条,就一句话:“不干”,结果逃掉了甲级战犯。

不管“日本因为陆海不和而输掉了太平洋战争”这个命题是不是正确,起码日本人挺当回事,所以战后办的军校“防卫大学校”就把战前的“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合并了起来,陆海军三支自卫队的军官们四年里在一个班上住一个寝室在一个锅里抡马勺,培养感情。

但陆海不和的原因在哪里却诸说纷纭,有说是因为出身不同,最初的海军是出身于萨摩藩,而陆军则是长州藩,山头主义在作怪;也有说兵制所学不同,陆军先学法国后学德国,而海军则一贯学英国。

这些都是原因,但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所有国家都有陆海不和的问题,就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也有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太平洋战划分为西南太平洋战区(SWPA)和太平洋战区(POA),前者由麦克阿瑟担任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后者由尼米茨担任总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的原因就是因为陆海关系不好。海军不能把军舰交给陆军的麦克阿瑟指挥,所以只能按照军种来划分战区。

下面这张照片是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在麦克阿瑟临终之前去医院看望他时的照片,从上面能够看到麦克阿瑟的睡袍上绣有一个巨大的“A”字,这是“Army”(陆军)的缩写,是西点军校的标志,西点军校的运动服上都有这个标志。

(麦克阿瑟临死都不忘记他曾“打败过美国陆军的敌人”)

但在西点毕业之后就不是人人都能佩戴这个标志的,只有那些在打败过美国陆军的敌人的有功之臣才有佩戴这个标志的资格,这个标志是美国陆军的功勋标志。

“美国陆军的敌人”理所当然地是“美国海军”啦。

1901年,西点军校棒球队以4:3的比分战胜了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棒球队,麦克阿瑟本人就打了一分,所以他就享有终身佩戴这个“A”标志的荣誉。

现在牛皮哄哄的第七舰队也是美国陆海不和的产物,因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经常无法协调,所以在1943年3月组建了一支受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麦克阿瑟指挥的第七舰队,这样太平洋上美军就有两支舰队,一支是受尼米兹指挥,拥有两套番号的第三第五舰队,另一支就是第七舰队。

即便是这样,海军也还是看不起给麦克阿瑟当运输队的第七舰队。第三舰队司令官哈尔西在本人口述的回忆录里他就公开指责第七舰队的金凯德是“连烟酒都不沾的混蛋”,公开宣称自己的旗舰企业号上就大量装有苏格兰威士忌和波本威士忌,要知道那是曾经有过那部臭名昭著的《禁酒法》的美国。

(可怜的金凯德四星将军,就因为和陆军关系好一点就被哈尔西骂成了“混蛋”)

但美国的陆海不和并不阻碍美国太平洋战争战略的实现,都不会妨碍一个战役的实行,比如在冲绳战时美国陆海军的冲突非常严重,但最后海军还是退一步,尊重陆军的指挥权。

各国陆海军冲突的根子都在争夺军费的分配份额上,国家预算中的军费数目是确定的,谁多拿了一点,另一方就肯定会少拿,这是个零和关系。但美国在二战时的军事预算非常充足,不但能支持美国自己同时在亚太和欧洲的两个战场作战,还支持了英国、中国、自由法国和苏联的作战,所谓的陆海不和只是遗留下来的感情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方便。

而日本这边则完全不同,太平洋战争已经完全超出了日本帝国能负担的经济和产业能力,无论如何滥发票子然后再以“爱国储蓄”的手法回收票子也没有用,技术手法解决不了结构问题,于是随着战事的日益扩大,陆海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锐,最后甚至成了昭和天皇说的“败战三因素”之一了。


冰冷雨天


都说兄弟关门打个够,开门亲不够,外人来犯揍个够。文化人说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人不是这样。

旧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就像前世有不共戴天之仇,势不两立。不仅在国内一争高下,相互挖墙脚,而且到了海外战场上也是各顾各、见死不救,就差没有在敌人面前相互开火了。

旧日本的陆军海军有多不和?

一、不通婚。

二战日本的海陆军各自来源于幕府时期的长州藩和萨摩藩,这两个地区的军阀本就互相敌对,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完整的继承给了日本陆海军。

长州藩看不起萨摩藩,萨摩藩也瞧不上长州藩,他们见面谁也不搭理谁,到天皇那里开会也是横眉冷对。海军的小伙子不娶陆军的女兵。陆军的小伙子也不娶海军将士家的女儿;两藩通婚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稀罕。

二、打仗不协作。


日俄战争的时候,日本陆军奉命进攻俄罗斯守卫的旅顺港,但是俄国人死命固守,日本陆军久攻不下。

日本海军就在不远处的海面上游弋,只要打个招呼,他们就可以轻松提供火力增援。

可是陆军指挥官不愿意低头,他们前仆后继硬打,也不去找给海军打招呼。而海军眼看陆军遭遇那么大伤亡就是见死不救。最终日本陆军在俄军的机枪前面成批的倒下,而海军乐得见陆军吃瘪,终整场战役结束,海军一炮未发。

三、赌气抢资源。

陆军和海军为了赌气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尤其是抢资源,造武器这些奇葩事,没少发生。

陆军手里的钱不去购买陆军的装备,反而去买舰艇、买航母;而海军造坦克的荒唐事也时有发生。

二战的日本海军,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自己研发坦克的海军。而日本陆军也是唯一拥有自己航母的陆军。两支军队各自拥有独立的研发体系,资源技术绝对不会共享,甚至连拧螺丝的方向都特意设置成相反的。

日本原本就是个资源穷国,陆军和海军这么一折腾,就让原本紧缺的资源更艰难了。

四、见死不救。

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日本海军的航母没有燃料不能正常行驶,更不能执行作战任务。而日本陆军的货船从东南亚源源不断把燃油运向日本国内,就是不给海军一滴燃油。

想要油?拿钱买!日本陆军给海军提供燃料,从来都是真金白银的卖的,哪怕海军燃料紧缺到火烧眉毛,陆军都绝对不会放水,做到了足金足两,童叟无欺。


有一次陆军的船队遇到美军战机拦截,日本海军舰艇就在几百海里之外,陆军顾不得那么多,立即向海军求救。海军回答道:没油,等吧。船上的陆军官兵气得嗷嗷叫,也无可奈何,等到美军战机把几艘货轮炸沉了,海军舰船才赶去看热闹。

按说日本的陆军和海军都是效忠天皇的,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大过节,以至于水火不相容呢?

日本的海陆军来自不同派系和地区。

在日本政体中没有内阁之前,幕府是国家的实权派,天皇是日本的名誉首脑,当然也是国家象征。不过天皇不参与国家国家管理,真正负责的就是幕府将军,而将军也是负责全面工作,真正执行机构是大名,他们才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实权派。


日本国内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是地方上的实力派,可以说他们在日本国内都是举足轻重、一手遮天的势力。

19世纪末,因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天皇开始了“削藩”也就是限制幕府的权力,在消除割据势力的时候,作为地方实力派,长州藩集团和萨摩藩集团积极支持“中央”决定,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配合、热烈响应。

因此天皇在削藩成功后,论功行赏让他们都升官发财。天皇知道他们有矛盾,就把两家的头目们召集在一起吃饭,也希望他们精诚团结把国家搞好。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矛盾化解谈何容易。长州藩与萨摩藩有世仇,他们的仇怨可以上溯到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带兵入侵朝鲜的时候,长州蕃已经是文治派的势力范围,而萨摩蕃则成了武断派的势力范围。两派谁也不服谁,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大打出手。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两家的矛盾不但没有化解,反而越来越深。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开始组建一支适应新形势的军队,其中长州藩派系负责组建控陆军,萨摩藩派系则负责组建日本海军。

海军、陆军组建后,两家的矛盾也带了进来;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矛盾越来越大。

日本陆军和海军就像两头倔驴,一直斗到日本战败才结束。日本战败以后,海军陆军同时完蛋,随着整个日军体系被摧毁,两军之间的拆台也就以同归于尽的结果告终了。


小约翰


在二战的日本,一直有这么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了日军整体的作战能力。

其实这两大军种之间的矛盾,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双方一直争论不休,折腾了五十多年!在19世纪后期,日本发生了倒幕运动(也就是日本所谓的暴乱,倒幕之后才有的明治维新)。长州藩属于倒幕派,萨摩藩起初是将军派,但后来大势已去才归降为倒幕派的。所以长州藩和萨摩藩之间一直有矛盾。

而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中,这两个集团都进入了日本高层,谁也看不起谁,而长州藩逐渐控制了日本陆军。萨摩藩控制了日本海军,于是两边的矛盾开始了。

日本海军主要是学习英国海军模式,提倡以海战为主,陆战为辅。而陆军恰恰相反,于是两边的矛盾更大了,谁都想做大的,所以一直不和。在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海军包围了旅顺港,海军提出让陆军提供炮火支援,陆军拒绝了海军的请求,导致海军损失巨大。在抗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5000人被包围上海,日本陆军大臣一直不肯增援,还是海军大臣前去服软了他才派出增援部队。所以这两支军队一直在互相争斗,谁也不服谁。

除了两方的历史矛盾以及都想做大的,日本当时的物资分配问题,也是两大兵种争夺的对象。日本的钢铁有限,陆军提议多造一些坦克和大炮,而海军则想多造些战船和舰队。日本陆军想和德国人一起东西夹击苏联,海军却想南下和美国争夺天下。可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同时满足他们俩。

所以,以上的一系列造就了陆军和海军之间长久的矛盾。


关河南望


在日本幕府时期,当时的长洲藩和萨姆藩都站在天皇一边,但是在此之前,长州藩和萨姆藩几乎是天天打,在站在天皇这边后,长州藩的部队成为了后来的日本陆军,而萨姆藩的部队则成为了日本海军。

虽然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陆海军的矛盾并没有太明显的显露,可在接下来的日俄战争中,二者的矛盾就暴露无遗了。在攻打旅顺时,陆军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阵亡了将近4万人,究其原因,就是日本海军不给陆军炮火支援所致。在此之后,日本陆海军的矛盾就逐步开始了。



发展陆海军都要耗费原本就不多的资源,而陆海军又分别代表了不同藩阀的利益,所以在争夺发展资源上(钢铁,石油)矛盾很多。


二战日本海军损失最大,几乎全军覆没,海军指责陆军偷懒,陆军指责海军不打胜仗浪费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