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坑儒?

作家雲冗霧


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帝王,他是"皇帝"一詞的最早使用者,也是後世"千古一帝"所評價的對象。他在位期間統一六國、修建長城、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並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將中國的版圖大大拓展,也把中原文化傳播到了偏遠地區。

如此貢獻,可謂是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

然而,即使是賢明的帝王,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何況秦始皇本就不是以寬容仁厚著稱的君主。後世常常批判秦始皇殘暴不仁,並且舉出"焚書坑儒"的故事來責難他,儘管這一用詞有待商榷,但秦始皇確實為鞏固統治、統一思想而頒佈了一些措施。而《史記》中的"始皇置酒咸陽宮"一段對其進行了記載。那麼,始皇置酒咸陽宮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呢?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蒙恬在北方基本驅逐了匈奴,安定了秦國的北方,長城的修建也穩步進行;在南方,秦朝則設置了桂林、象郡等郡,統治範圍取得了很大增長。再加上有一顆明亮的星星從西方升起,被認為是吉祥之兆,於是秦始皇興致勃勃地在咸陽宮設宴慶祝。

據《史記》中"博士七十人前為壽"的記載,七十名學習儒家經典,掌管經學傳授的"博士"也出席,為秦始皇敬酒獻辭。席間,擔任僕射的周青臣獻上讚美之詞道:"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周青臣這段話,重點在於誇讚秦始皇用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的行為,認為由政府選拔官吏、皇帝直接任免,會使得各郡縣能夠被中央更好的管轄。從而避免商、周時期政府將地方交給諸侯,害的諸侯坐大,顛覆中央政權的情況。

儘管周青臣的語氣盡是諂媚,秦朝也不會如他所說,人人安居樂業,遠離戰火,從而萬事相傳。但他所敘述的郡縣制優於分封制這一點是確實存在的,且被後來中國的數千年曆史所證明。而當年力排眾議採用分封制的秦始皇也很喜歡周青臣的歌功頌德,於是十分高興。

但這個時候,不和諧的聲音響起了。魯國是孔子的祖國,也是春秋戰國的諸侯中,最為遵守周禮的國家,周朝衰微後,禮樂不興,人們評論說:"周禮盡在魯矣。"後來,魯國被楚國所滅,作為近鄰的齊國趁機取得了魯的部分土地,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提倡儒學的人士。

到了秦朝建立,許多儒學學者都來自於原本齊國的土地。在秦始皇欣慰於自己提倡的郡縣制時,一位來自齊國的儒生淳于越發出了不和諧的聲音: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淳于越先是用商朝國祚綿延五百餘年,周更是存續了整整八百年為例,論證君王分封自己的親戚、功臣於各地來輔佐自己,才得以長久維持統治。又批判秦始皇繼位後不將子弟封到各地,只讓他們當普通人,認為將來如果發生叛亂,他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從而主張秦始皇遵循古人,採用分封制,並斥責周青臣的阿諛奉承。

面對這一煞風景的發言,秦始皇選擇將淳于越的發言交給眾臣商議。當年就支持郡縣制的丞相李斯說道:"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李斯的話也是十分正確的,統治天下的制度就應當因時而變。

不過緊接著,李斯便因為儒生們"率群下以造謗",妄議朝政、批判秦始皇所頒佈制度為由,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在酒宴上被墨守成規的儒生敗了興致,加上自己作為一個銳意進取的君王,本就厭惡不知變通的人。於是聽到李斯的建議後,便當即下詔,按照李斯所說去實施。後人將這一行為稱作"焚書",並將之與其實是坑殺招搖撞騙的方士的行為相併列,醜化為"焚書坑儒"。


煮酒君


武力打下來的天下,那是侵略,能服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天下打下來了以後,需要征服,統一思想,統一文字,統一律令,讓天下子民過渡融合成為大秦子民。假如一國子民,失去了文字傳承,失去了語言,三代以後這個國家就徹底消失了。

1、統一文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方言改不了,但可以讓全國無障礙的進行文字交流,促進民族融合,通過交流拉近各民族的距離感,促進社會穩定。

2、推行秦律

為了統一秦律,把秦律刻在各種器皿上,刻在秤砣上。一方面加速統一文字,另一方面,秦律就是秦人思想。促進思想同化,秦律是必不可少的。

3、最後說焚書坑儒。

當代有各種論證,焚書坑儒是假,焚的是玄學,坑的主體是跳大神的方士,一共坑殺400多人。如果真的焚書坑儒,以當時的信息載體形式和中央集權的行動力,可能百家學說失傳的可能性極大。當時還沒有紙張,信息載體為竹簡、帛、獸皮。信息在體積上非常巨大,藏匿困難,復原更加困難,從後世百家學說的繁榮看,焚書有,但可能當代論證的索焚書為蠱惑民眾的玄學雜書是極有可能的。坑儒,秦始皇曾與儒生做過溝通,儒生不配合,言辭拒絕了,但秦始皇並未為難儒生,放了再以自己名義殺掉,是極其不理智的,以秦始皇的智商,不太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布穀鳥講歷史


“焚書坑儒”不是事實,但也不是憑空捏造。客觀的說,“焚書坑儒”是儒家的“春秋筆法”後,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面目。

一、中央集權與分封制

秦國統一中華後,施行怎樣的治國制度是有過討論、決策的。而最終選擇中央集權郡縣制,最大的理由就是杜絕諸侯林立、戰亂不休、民不聊生的春秋戰國悲劇再次重演。客觀上,秦始皇的中央集權,是集中了軍權(郡縣沒有軍隊)、治權(舉國一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稅權(依附於治權,稅收的科目、比例統一徵收並上繳中央)。郡縣沒有軍隊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直接力量;舉國一法的公平,必然天然迎合了“不患貧、患不均”的民眾希望,沒有民眾相應戰爭就沒有人力;而稅收的統一又抽去了發動戰爭的財力。秦國廟堂是這樣謀劃的,同時也有三個集中保障實現。中央集權郡縣制是為了消滅國內戰爭,這個論斷是成立的。

分封制是周西周的老路,再一次春秋、戰國,再一次幾百年內戰,顯然不可避免。兩者相比,孰優孰劣、誰先進誰落後,誰為民執政、誰為當官不惜禍害百姓,一目瞭然。

二、禁書被”春秋筆法“為焚書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就是《史記》中所謂焚書的具體內容和舉措。1、雖然有不許藏書,但還有”非博士官所職“一句,顯然博士官所職是可以藏書的,是不屬於”燒之“之列的。2、”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屬於”所不去者“,也就是不被取締的。所以,焚書的說法首先就是違背事實,事實上焚燒的對象是”詩、書、百家語“,簡言之,就是有關分封、人治的理論書籍。

為啥要焚燒”詩、書、百家語“呢?因為在經過廟堂爭論,最終拍板施行中央集權郡縣制之後,儒生周青臣、淳于越為首的儒家博士,公然非議秦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鼓吹分封制。幾百年戰亂後人心思統一,經秦”奮六世之餘烈“得到的統一中國,再次面臨復辟、倒退、戰亂的威脅。”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儒家要把秦國再次帶入幾百年戰亂中,幾千萬中國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焚書、誅殺並棄屍,是理所應當。

秦始皇太過仁慈,應該把所有的儒生統統殺光。殺光儒家,後世或許就能避免五胡亂華、蒙元、滿清的異族統治,以及倭寇的企圖殖民了。至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少了一個儒家,但多出了其他99家。

三、從坑術士到坑儒

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坑儒“實踐本來。按史書記載的先後順序論,最早是坑術士,然後改編成了坑儒士,最後再改編為坑儒。儒家春秋歷史,痕跡清晰,來龍去脈清楚。”坑儒“本身就是造謠。我們再看所謂坑儒的具體內容。"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阬術士“分為三個階段: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

案問。就是依法問案,有庭審環節。

諸生傳相告引。”諸生“就是各個學派的生員,其中自然包括術士、儒生等等。而”傳相告引“,則表述的是這些人相互揭發,一群狗咬狗的混戰。

460多人被坑殺,但儒家在咸陽僅僅博士就有70多位,儒生一向是蟑螂戰術,70多博士之下,至少有700多儒生。被坑殺的460人即便全市儒生,也有儒生沒被殺的,何況460多是”諸生“。史書記載,在咸陽”坑儒“的同時,齊國臨淄的學宮,儒生們和其他學派的諸生依然熱火朝天的論戰中,絲毫沒受咸陽”坑儒“的影響。顯然,坑殺的罪犯、其中有罪犯是儒生,如是而已。坑殺犯罪的儒生等於坑儒生?難道儒家自己也認為儒生都是罪犯?後世儒家、現代儒家都是罪犯的徒子徒孫?

四、為啥焚書坑儒

很顯然,所謂”焚書坑儒“在歷史上是一項正義的舉措。反對戰爭、誅殺罪犯。

或許正因如此,距離秦始皇”焚書坑儒“若干年後,胡亥執政、血腥屠殺、陳勝吳廣起義。儒家背叛秦朝,反水投奔陳勝吳廣起義、需要獻上”投名狀“的時候,都沒敢說”焚書坑儒“,而是一句”天下苦秦久矣“的假大空。


滄桑短笛


焚書為的是全國文化的統一,坑儒為的是其他文化永久的消失。


山農愚夫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有理論根據的,絕非是心血來潮,而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文化大清洗。它的理論依據就來源於以商鞅和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思想。在他們的著作當中,都曾經提倡要焚燬諸子之書。



在商鞅的弱民五術中,有一條就是臭名昭著的愚民術,他認為民眾有知識,有財富,有尊嚴,有參政權就是民眾強大的表現,在這種局面下國家一定會衰弱下去,對此,他有一句名言:民強則國弱,民弱則國強,故有國之道,務在弱民。

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愚民就成為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於是商鞅提出,要廢除私學,切斷讀書人的生活來源,然後把他們都改造成農民,另外,商鞅還規定,國家的官爵只能授於有軍功的人,堅決不用讀書人,要堵住他們的上進之路,這樣讀書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事實在商鞅時代,就在秦國焚燒過大量的圖書,只不過影響不大而已。

所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既有理論依據,又有歷史經驗,再加上他的丞相李斯也是一名狂熱的法家信徒,因此,發生這樣的事情就不足為奇了,這一行為本身的目的也很簡單,燒書就是為了阻斷思想的傳播,坑儒就是為了消滅思想的源頭。


沉醉的文人


所謂的“焚書坑儒”,應該是被歷史扣在秦始皇頭上的最大的兩口黑鍋。

即使按照儒家學者為主體寫就的史書來看,秦始皇焚書坑儒也並不是人們簡單理解的那樣。

而且,焚書和坑儒,是兩回事。

焚書,發生在公元前213年。

事情發生在一次秦始皇大宴群臣的宴會上。當時有一個博士,原來是齊國人,名字叫淳于越,給秦始皇提了一個建議。

這裡的博士,是秦漢時期的一個官職名稱,負責掌管書籍文典,一般擔任博士的都是飽學之士。

這位淳于越博士認為,秦始皇現在這樣實行郡縣制不對,應該效仿夏、商、周代的前輩先賢,實行分封制。淳于越博士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意思就是所有的事情必須效法古人,凡是不效法古人的,都是錯誤的。

秦始皇就讓手下其他大臣也發表一下看法。

丞相李斯當即站出來表示反對。

其實,這個問題,在秦國朝堂之上,早就有過大規模的辯論,那就是當年商鞅變法的時候,已經討論過孰是孰非,並且,已經有了正確的決議。不然,也沒有秦國的今天。

這裡的淳于越博士,不過是炒冷飯而已。

而和商鞅一脈相承的李斯,當然不可能同意這種悖論。

李斯認為,古人的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也都是適應當時的發展。現在,時代已經又有了很大的改變,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古人的制度。

而且,正因為分封制,才使國家出現大量諸侯。而諸侯並起,戰亂不止,使得大家思想混亂。大家都只知道自己私下學到的知識,指責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導致國家更加混亂不堪。

而現在國家統一,天下平定,所有法令出自皇帝陛下一個人。這時候,所有人應該做的是,百姓在家安居樂業,專注於農工生產;讀書人學習法令刑禁,輔助皇帝和官吏治理好國家。

可是現在的私學也好,儒生們也好,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這樣是不允許的。

李斯建議秦始皇,只保留秦國的史書典籍,其他國家的史書典籍全部燒燬。以三十天為期限,將天下所有私人收藏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部上繳,集中燒燬。

超過這個時間,卻不將手中藏有的這些書上繳的,臉上刺字,發配邊疆。以後再有膽敢議論這些《詩》、《書》和諸子百家著作等所焚燬之書的,處以死刑,借古諷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情況,卻不加以懲罰、不上報的,以同罪論處。

但是,李斯同時建議,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不在取締範圍之內。另外,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去向各級官吏學習,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個焚書的行為,是由淳于越錯誤的提議作為導火索,由李斯正面提出,然後秦始皇同意的。就是說,應該是秦始皇就事論事的決定,而不是蓄謀已久的行為。當然,也可能是秦始皇和李斯早就商量好的,只是等到了這個機會而已。不過,以秦始皇剛愎的性格和絕對的權威性來說,應該不需要這麼處心積慮。

其次,秦始皇並沒有什麼書都燒掉,在保留了以秦國角度記載的史書典籍之外,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也都保留了下來。

第三,秦始皇焚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毀滅文化,而是為了統一文化,統一思想,防止六國的復辟。

從客觀上來說,秦始皇焚書的做法,當然是為了愚民,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一下,春秋戰國紛爭已久,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站在當時的立場,這樣做也是必然之舉。

當然,這裡也真實的反映出,秦法確實苛刻,甚至殘暴。違反命令,不上繳書籍的,刺字發配,甚至抄家滅族啊。

秦始皇這樣做,拋開歷史侷限性來看,對後世最大的、最惡劣的影響,應該是正式打開了“文字獄”這個罪惡的魔盒。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的話,將秦始皇冠之以任何罪名,都是輕的。

當然,即使秦始皇沒有打開這個罪惡的盒子,也還是會有其他漢始皇、唐始皇、宋始皇之類的君主打開。無他,上位者認為需要而已。

那麼,李斯為什麼要跳出來做這個“惡人”呢?從李斯的角度考慮的話,恐怕李斯的目的是希望藉此,確立法家思想正統的地位,徹底壓制甚至消滅其他諸子百家思想,使法家思想永遠在朝堂之上佔據至尊地位。

這裡李斯的做法,和漢代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管是原理上還是作用上,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儒家的做法相比較法家而言,溫和了一些而已。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這麼痛快的同意呢?那是因為李斯的這個建議,正好符合秦始皇的想法和性格。

於是,焚書行動,就這樣陰差陽錯的展開了。而且,荼毒了幾千年。

再說說“坑儒”。

實際上所謂的“坑儒”,開始的說法是“坑術士”。也有說法為“坑述士”,這個述士,就是指的儒生了。

這事發生在“焚書”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

當時的秦始皇正是大規模寵信術士,讓他們替自己尋找或者煉製長生不老藥的時候。

其中的侯生、盧生等人,上山下海,也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於是開始從秦始皇自身找原因。他們向秦始皇表示,現在之所以秦始皇沒能見到神仙,得到長生不老藥,是因為有什麼不好的東西,例如鬼怪之類的阻礙了秦始皇和神仙之間的關聯。建議秦始皇應該經常採取秘密行動,就是把自己藏起來,不讓手下臣子知道自己所住的地方,這樣就能避開或者驅逐鬼怪,見到神仙了。

秦始皇信以為真,開始嚴格規定自己的行蹤不得洩露,為此還殺了大批洩密的手下人。

折騰了一番之後,秦始皇當然還是沒有見到神仙。

侯生、盧生見實在編不下去了,只好找了個藉口,認為秦始皇兇狠殘暴,驕橫無比,而且極度貪戀權勢,神仙根本就不會來見他,自己也不能再繼續助紂為虐,不能再幫助秦始皇尋找仙藥了。於是這二位就都逃跑了。

秦始皇知道後勃然大怒:“我徵召了大量的博學之士和有各種技藝的方術之士,希望用他們來振興國家。這些方術之士聲稱自己有特殊的本領。這個說能找到神仙得到長生不老藥,那個說能夠煉製仙丹神藥。結果呢?徐福,我給了他龐大的船隊和大量的人員,花費了無數的金銀財寶,一無所獲。侯生、盧生等人,我非常尊重、信任他們,賞賜也非常豐厚,這些人不但沒有絲毫的成果,竟然敢誹謗我,詆譭我,企圖通過宣揚我的無德掩蓋自己的無能。太可惡了。”

接下來,秦始皇派人將在咸陽的這些儒生、術士等人全都看押起來,一一審問,將其中亂說話者,都以妖言惑眾、擾亂民心的罪名定罪。

這些人之間也是勾心鬥角,矛盾重重,再加上貪生怕死,於是互相輾轉告發,你揭露我,我檢舉他,最終一共有四百六十多人被判為有罪。

秦始皇親自將這些人都從他們的名籍上除名。要知道,這些人之前可都是有特權的。然後將這些人都殺死在咸陽城外,以此來威懾天下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

同時,又將更多的罪行較輕的人流放到邊境去戍守。

 

需要解釋一下,這裡的“坑殺”,不是指字面意思的活埋,而是指殺死敵人後,將屍體堆積起來,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狀的土堆,用以震懾敵人,誇耀武功。

如果“坑殺”真的就是活埋的話,那前面的長平之戰,秦國的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那得挖多大的坑啊?

有關“坑殺”的做法,在史書上比比皆是。這種做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具體時間不可考),並且一直延續到後世。而且,也不僅僅在中國歷史上有這種現象。

 

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不贊成自己父親的做法,認為天下剛剛平定,人心還沒有歸附。這些儒生們效法孔子,誦讀詩書,教化百姓,有利於秦朝的統治,不應該用這麼嚴酷的法律制裁他們。

秦始皇聽了扶蘇的話,非常氣憤,就將這個大兒子打發到駐守在北方的蒙恬軍中,和蒙恬一起,監督長城的修建。

 

這裡看來,其實,秦始皇所坑殺的,大部分是矇騙了自己的術士之類。其中有沒有儒生呢?估計應該有,但是不應該佔有太大的比例。

那麼為什麼被傳成了“坑殺儒生”呢?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扶蘇的那段話。《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扶蘇勸秦始皇,“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其實,這裡的“諸生”是不是完全指的是儒生,還是扶蘇只是在泛指,並不確定?另外,除了“坑殺”的這些人之外,還有大量被流放的。也許被流放之人中儒生所佔比例較大,扶蘇的話裡的“重法繩之”,也可能是指的是這些流放之人中的儒生呢?

不管怎樣,西漢之後,“焚詩書,坑術士”,變成了“焚書坑儒”。西漢劉向的《〈戰國策〉序》中已經明確為“遂燔(fán)燒詩書,坑殺儒士”了。

 

另外,“焚書坑儒”的真實性,一直存在著爭議。一直有學者認為,這是後世儒家弟子故意歪曲史實,給秦始皇抹黑,目的就是為了襯托秦始皇的殘暴。


青禾田講古


這個問題最難解答,也最好解答。

難解答的原因是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記載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所以一切只能靠猜測和推理。容易的是確實可以發現他為什麼要那麼做。

毀壞舊的文化並不是只有秦始皇一個人做過,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曾經上演這一幕。

伊斯蘭出現後,隨之誕生了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就曾經焚燬了亞歷山大圖書館,為什麼這麼做?其實很簡單,一個新的文化誕生,為了強力推廣新的意識形態,很可能就會對舊的文化進行毀滅。更早期,基督教席捲歐洲時。女巫遭受了基督教的瘋狂迫害,因為巫文化是遺留在世界各國裡的早期人類文化。今天還可以挖出所謂吸血鬼的屍首,其實也都是一些被迫害致死的人。阿富汗塔利班炸燬巴米楊大佛,伊斯蘭國毀壞早期古文明遺蹟。都是為了只保留一種世界觀。一神教在這方面做的尤為突出。西班牙殖民者近代去到美洲時,同樣用焚燬的方式銷燬了印第安文獻。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強力推廣基督教。所以容不下印第安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也曾上演這樣的事,比如商周一方面雙方的祖源有關係,一方面又幾乎看不到商代的故事。詳細的歷史記載也是從周代才開始的。這其實是不正常的。周代搞分封,最明顯的是出現了大量姓氏。這說明商代的社會制度與周代完全不同。商代之前血親族群集中生活,一個族群就是一個姓氏,所以個人只需要名字。而父子是通過父子連名來實現的。很多少數民族一直是這樣,西方人也是這樣。但到了周代個人需要姓氏了。這說明血親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被打破了。原先血親族群內部一定是平等的,而周代是全面等級制。這麼大的社會變革,再結合我們不知道商代之前的故事,這說明。周代也進行過大規模文化毀壞。

秦滅六國本身就是社會根本制度的又一次變革。社會制度從分封制變為帝制郡縣制。秦始皇統一這個、統一那個,很明顯還要統一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所以焚書坑儒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毀掉舊的意識形態。所以這也成了秦始皇最大的汙點。我認為毀壞文化永遠是罪惡的,人類文明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書籍。一毀滅,我們對於祖先的成果就一無所知了。

今天很多人瘋狂潑汙中醫,其實也是一種新的焚書坑儒。很多人自己鸚鵡學舌、媚洋還不過癮,還要毀滅自己的文化。中醫有效和有用這是很容易驗證的。它們不是不懂。而是隻是為了毀滅舊文化而已。還有一些例子不好舉,就不說了。


國病


簡單點說,秦帝國之初,秦始皇大搞打倒土豪劣紳分田地運動,使平民耕者有其田,這就使得統一之前的各國貴族利益大大受損。加上很多儒生憤青只會耍嘴皮子不幹實事,對國家大計、方針路線、政策綱領說三道四,又說不出良性建議,最後還各種搗亂搞破壞,儒生們犯了秦國的“反革命罪”,所以秦始皇憤而坑之。


市中行者


解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坑的都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坑?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vname": "\\u711a\\u4e66\\u5751\\u5112 \\u8981\\u53d1\\u7684.mp4\

liu_uil


“焚書坑儒”應該看做“治國”的招數!

用白話解釋就是“統一思想認識”!皇帝的“一言堂”才管用!明白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