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末年最後一個頑強抵抗蒙古大軍的地方真的是福建泉州麼?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蒙古大軍勢如破竹,幾乎征服了大半個地球,但攻打南宋卻用了幾十年的時間。1279年崖山海戰之後,南宋宣告滅亡。但南方各地抗元義軍並未完全消失。其中福建的抗元隊伍此起彼伏,確實給元朝初期造成了不少麻煩。需要說明的是,南宋時期的泉州是個特區,並不是指今天的泉州市所轄的地方,自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泉、漳二洲歸宋之後,莆田、仙遊都在泉州轄區之內。

蒙古大軍南下,曾經在襄陽、重慶等地受阻,其中釣魚城之戰,南宋軍民以區區彈丸之地,利用有利地形防禦了蒙古大軍36年,還造成蒙古大汗蒙哥戰死,導致蒙古各路遠征部隊返回草原爭奪汗位,大大延緩了蒙古騎兵征服世界的進程。但釣魚城在南宋滅亡之後,得到元朝政府承諾不殺城中一人的條件後,宋軍開城投降,守城將士32人拔劍自刎,留下千古忠魂。釣魚城也被成為上帝折鞭處、東方麥加城。不過,釣魚城並不是最後一個頑強抵抗蒙元的隊伍。

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南宋朝廷南下逃亡。1277年,元兵自浙東攻入福建,很快福州淪陷。南宋軍民帶著小皇帝南逃至泉州,當時想以泉州為都,重整宋軍,繼續抵抗。但他們到了泉州才發現,泉州已經變天了。有個地方亦官亦商的漢奸,名叫蒲壽庚,這個人是商人出身,利用自己的武裝控制沿海的海上貿易。同時也是“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的身份。他知道南宋大勢已去,通敵叛國,閉門不出,又殺盡了泉州的宋朝皇家宗室。南宋朝廷只得繼續難逃。不過,蒲壽庚這一族人百年之後也沒有什麼好結果,被朱元璋收拾殆盡,男人充軍,女人為娼。這些是後話。

福建雖然不大,但卻在自1276年臨安淪陷之後,到元朝末年,反元的鬥爭從來沒有停過。雖然經歷了蒲壽庚叛變,但危難時刻見忠臣,莆田的陳文龍,斬殺元軍派來的勸降使者,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但終因寡不敵眾,力盡被擒。最後在臨安嶽王廟絕食而死。陳文龍的叔叔陳瓚集結義軍繼續抗元,曾收復興化(莆田),並以興化為基地,一度收復泉州、福州,堅守到1278年初,兵敗殉國。

與此同時,以陳吊眼為首的畲、漢起義軍,打著大宋的旗號,攻打泉州,與叛賊蒲壽庚兵戎相見。崖山之戰後,南宋朝廷不復存在,但起義軍依然以光復大宋為號召,繼續堅持抗元。當年,陳吊眼曾攻破漳州,殺元招討使傅全、萬戶府闕文興。前後堅持了6年的抗元鬥爭。1282年,陳吊眼戰敗被俘,被害於漳州。

另外,曾經投降元朝的黃華在圍剿陳吊眼的爭鬥中立過大功,但在1283年,黃華集結起義軍以光復大宋為旗號,在泉州地區興起。並以政和為基地,攻下蒲城、崇安等地。這個時候南宋朝廷已經滅亡了四年了,但黃華的起義軍迅速擴大的十萬之眾。元朝福建提刑按察使王惲驚呼:“福建一道收附之後,戶幾百萬。黃華一變,十去其四”。可見黃華的起義軍在當時影響之大。元朝朝廷調派四省軍隊進入福建,才在1289年徹底鎮壓了黃華兄弟的起義軍隊。

在南宋滅亡之後的一段時間了,泉州及周邊地區呈現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狀況,相比北方地區,福建從來就沒有太平過。而多數隊伍都打著光復宋室的旗號,進行反元鬥爭。抵禦蒙古大軍的隊伍全國有很多,但抵抗到最後才被打敗的,確實是福建泉州及周邊地區的義軍。


牧漁子


當然不是,南宋最後一個抵抗蒙古大軍的地方是崖山,即著名的崖山之戰。戰敗之後,丞相陸秀夫揹著年幼的宋帝跳海,十萬軍民相繼蹈海。

但泉州,是南宋末年一個悲情的城市。

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軍進至皋亭山(杭州北),前鋒遊騎兵已經抵達臨安北關。謝太后無奈之下,只得派遣監察御史上傳國璽投降。

在正式投降前一天,為了給趙宋留一個恢復的可能,謝太后在文天祥、陳宜中的鼓勵下,封了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秘密召江萬載攝行軍中事,命張世傑和時任總統諸軍事討賊使蘇劉義公等斷後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帶軍暗中保護益、廣二王趙與檡等趙宋皇族人員以及楊亮節(楊淑妃之兄,國舅)、楊鎮(謝道清之侄,宋理宗駙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宮庭機構撤離臨安。

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從臨安嘉會門逃出以後,連夜渡過錢塘江前往婺州。

元軍統帥伯顏得知消息後,立即派漢奸范文虎緊急帶兵追捕,駙馬都尉楊鎮不惜犧牲自己,率兵掩護被俘獲,楊亮節帶人揹著二位幼王以及楊淑妃在山中藏了七天方才躲過搜捕,繼而又前往溫州。

不久,大臣陸秀夫、蘇劉義、陳宜中、張世傑等人也相繼帶兵先後前來,於是聲勢也逐漸大了起來。

所以,元軍雖然攻克了臨安,但是南宋的抵抗並沒有停止。

南宋初年,趙構為了躲避金軍“搜山檢海”,曾經逃難至溫州,江心寺中尚有當年趙構的御座,眾人睹物思人無比悲傷,也頓起同仇敵愾中興宋室之意。

於是決意仿效北宋滅亡以後趙構出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故事,奉八歲的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四歲的廣王趙昺為副元帥,正式舉起抗元大旗招集四處流散的軍隊、大臣,同時派人前往福建等地安撫軍民,宣佈南宋朝廷還在堅持抵抗。

當時,福建長汀、建寧等州郡原本打算跟隨江西制置使黃萬石投降,聽到這個消息後又改變主意擁戴二王,福建局勢也因此稍許得以安定。

文天祥本來被伯顏挾持北上,途徑鎮江時,他從元軍軍營中逃脫,不久也輾轉來到福建,於是上書勸進益王趙昰稱帝。

1276年五月一日,益王趙昰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景炎,即宋端宗。又封趙昰生母楊淑妃為太后,一同聽政,並改福州為福安府,溫州為瑞安府。

陳宜中被封為左丞相兼都督,李庭芝為右丞相,文天祥為陳文龍、劉黼為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

李庭芝殉國後,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

這個時候,忠於趙昰行朝的尚有福建、廣東全省以及東川、淮東等地,而且東南沿海漫長的海岸線也為元軍追擊帶來困難,元軍所擅長的野戰在此處幾乎無用武之地,成立沒有幾年的水軍也沒有海戰經驗。

然而,南宋流亡朝廷出兵收復江西、浙南失地的舉動先後失敗。

是年十一月,元軍追殺至福建境內,趙昰率行朝逃亡海上,打算進入號稱“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

南宋後期,每年的貿易總量已經超過當時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總量,市舶司作為海關機構,每年創造的關稅收入幾乎佔到南宋全部國家收入的20%。

出入泉州港的許多番舶船隊,夏季御西南風而來,冬季逐東北風而去,一年兩度,熙熙攘攘。尤其每逢海舶往返季節,舉行祈求順風的典禮時,盛況空前,舟舶遮江,香菸繚繞,鼓樂喧天。“車馬之跡盈其庭,水陸之物充其俎”。

泉州作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人口規模遠遠超過福州。

阿拉伯人將泉州稱為刺桐,此名稱被歐洲等地商人沿用。

南宋行朝本打算利用泉州富庶的經濟實力、靠近大海的優勢、以及充足的人力,作為抗元復興基地,如果張世傑等人的計劃成功的話,就不需要一路逃到崖山這個荒嶺去和元軍決戰。

以泉州城池之堅固(後張世傑曾會同陳吊眼許夫人等義軍會攻泉州三月之久而無果),宋軍必可長時間堅守以待反攻時機,那樣中國歷史就可能被改寫。

然而商賈自古見利忘義,泉州的回商更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奸賊。

本來在泉州的穆斯林分為遜尼和什葉兩派,最初來自波斯的什葉派佔據優勢。當屬於遜尼派的蒲壽庚掌握大權後,來自大食的遜尼派控制了泉州。

然而不管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南宋朝廷對他們都沒有任何歧視,反而是宗教自由並且慷慨委任官職。尤其是蒲壽庚,南宋任命他為泉州市舶司,主管對外貿易,三十年信任不變,恩寵有加。

然而誰也未想到的是,當南宋行朝滿懷信任進入泉州時,以蒲壽庚為首的穆斯林商人決心背叛對己有大恩的南宋。

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執掌泉州財政和軍事大權的蒲壽庚做出了卑鄙無恥的選擇,先是企圖誘騙行朝進入泉州一網打盡,被張世傑等人識破以後,蒲壽庚下令閉城三日大開屠刀,不僅屠殺了泉州城內南宋宗室成員上千人。

十幾年前,在泉州宿燕寺曾經意外發現一塊石碑,它是宋代一個位郡王妻子的墓誌銘。銘文中提到:元兵曾將在泉州的宋朝皇室宗親數千人屠殺殆盡,其中被擄到蒙古的三個人多年後歷經艱辛,逃回泉州。

其中,皇室宗親趙由馥五六歲時,被元兵擄到蒙古,長大後帶著兩名婦女逃回了泉州。趙由馥在臨死前寫下的遺書,講述了那段歷史。

“宋招撫使蒲壽庚以城降元……大德四年五月(1300年),叛臣招討使蒲壽庚盡殺宗人長幼五千餘人,我亦刃下,元兵據我宅第,佔我田園,夷我祖墳,奪我寶器。有達平章者(元兵將領)無子見而憐我,即下馬擁抱而去,攜居漠北(蒙古)遂頭號為嗣,既長送入太學院,我雖幼尚能記所自出。”

趙由馥在遺書中寫道,每晚他偷偷流淚,但白天還得強裝笑臉。而同樣被擄到蒙古的莊、傅兩位泉州姑娘白天放牧,晚上還得陪蒙古將領睡覺,受盡欺辱。

他們三個人乘達平章死後,偷偷逃出蒙古,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回了家鄉泉州。

此外,在泉州城內上萬名的淮軍精銳也慘遭屠殺。

這是從兩淮戰場上一路退下來死不降元的原兩淮宋軍,他們無論是從戰鬥力還是從忠誠度來說,都是小朝廷最後的的核心軍事力量,可惜沒有壯烈犧牲於疆場,反而葬身內奸之手。

蒲壽庚投降元軍以後,除了本身所擁有的海上航行的船舶以外,另外又製造了600艘戰船全部交給元軍。

忽必烈對此欣喜若狂,先後任命他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福建省參知政事、江淮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等官職。

至此以後,元軍海上軍事實力一下子實現了從無到有,南宋行朝即使有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人奔走勤王,也已經無法挽回失去的國運。

泉州是閩南重鎮,失陷以後再次引起連鎖反應,福建其他州縣相繼失陷,開府汀州的文天祥在元軍壓力之下也被迫南下漳州,並繼續轉戰廣東境內。

1277年4月,南宋行朝在元軍的追擊下被迫逃往廣東,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海上流亡之後,在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城南)作為行宮所在地,但由於長期流亡於海上,且幾乎沒有控制區域,南宋行朝已經失去了指揮殘餘抗元力量的能力。

最終,在崖山徹底覆滅。

不過,正義雖然會遲到,但卻不會缺席。

數十年後,爆發亦思巴奚兵亂,掌握泉州市舶的那兀納勾結蒲壽庚的後代,在泉州發動兵亂。最後被元軍鎮壓,陳友定率軍攻入泉州後,當地老百姓自發報仇,“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

事後即“發蒲賊(蒲壽庚)諸冢,得諸寶貨無計。壽庚長子師文性殘忍,殺宋宗子皆決其手。壙中寶物尤多,壙志瑪瑙石為之。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於豬槽中,報在宋行弒逆也”。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蒲氏家族當年出賣泉州,屠殺南宋宗室的行徑深惡痛絕,下令將蒲氏族人充軍流放,為娼為奴,不得登仕籍。

真可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也。


小奔說史


一向對南宋懷有覬覦之心的元世祖忽必烈在聯宋滅金之後,並沒有因南宋的俯首稱臣而放棄攻打南宋!於是長達45年的侵略征服南宋的戰爭開始了!

公元1276年忽必烈兵臨南宋都城臨安,宋少帝匐地降元!南宋餘脈被迫向南方的南方福建泉州一帶逃亡!然而沒過幾年,蒙古鐵騎又一次兵臨城下!

公元1279年南宋抗擊蒙古鐵騎的最後一戰――涯海大戰爆發。此次戰役雖然最終以南宋軍民全軍覆沒而告終!但是此戰卻是最英勇悲壯的一戰!

在戰爭當中,南宋大臣,陸秀夫在生死關頭命令自己的夫人自盡,然後用白綾把自己和年幼的皇帝,綁在一起,懷揣玉璽,從容投海。南宋軍民更是個個都英勇頑強,奮不顧身,沒有一個人投降,以至於海上浮屍十萬,諾大的海域被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文天祥在元軍的囚艦裡看到如此慘烈的戰況,發出了“痛若酷罰,無以勝堪”悲鳴!

此戰之後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的立歷時三百多年的趙宋王朝徹底結束!有後人說此戰之後無華夏,現在看來好像是有點片面之詞了!

說到最後,我上網查了一下,所謂涯海之戰,的涯海,應該是廣東新會地區!可能跟泉州沒有太大的關係!


綵鳳雙鳴


應該準確來說是福建的興化軍是抗元的最後一個主力軍,更準確來說是仙遊的楓亭,本來是想把泉州當成一個國都的,沒想到泉州的領導人叛變了,聯合元軍要滅南宋,只好渡船繼續南下,直到最後的崖山之戰,獻身於最後一戰的軍士百分之八十為興化軍,所以說最後一個抗元力量為興化軍,而不是泉州,甚至說這個歷史是泉州的歷史汙點,也就這樣有些人才能苟且偷生,泉州在元朝時能成為世界著名的一大港口,刺桐,當時蒲的後裔的幾等人,漢族又是幾等人???


仙邑紫葉


南宋抗元的最後一股勢力是在四川的凌霄城。

南宋一支軍隊——長寧軍,在四川凌霄城堅持抗擊蒙古人。

直到1288年,崖山之戰9年之後才被蒙古攻陷,全城玉碎殉國。

凌霄城的堅決抵抗,與抗元名將餘階有密切關係。

餘階治蜀時,根據蒙古騎兵的特點,在重要的州治地點,依其地形,沿山築堡壘,在堡壘裡儲糧。諸多堡壘相互聯成一氣,一遇戰事,可以遙相呼應。一遇蒙軍進攻,軍民便撤到堡壘堅守,使得蒙軍無所得而被迫撤退。

餘階充分地將四川的地形利用起來,堪稱軍事典範。

“宋臣餘玠議棄平土,即雲頂、運山、大獲、得漢、白帝、釣魚、青居、苦竹築壘,移成都、蓬、閬、洋、夔、合、順慶、隆慶八府治其上,號為八柱,不戰而自守矣。”

在餘階的主持下,四川修造了苦竹隘、鵝頂堡、太獲城、運山城、青居城、釣魚城、雲頂城、三龜九頂城、紫雲城等眾多堡壘。

據統計,一共有83座山城在四川盆地拔地而起,屹立在抗元的前線。

凌霄城就是第83個被攻破而淪陷的。

1279年崖山之戰後,南宋小皇帝投海殉國,消息傳到四川,川人心神震動。

一些城堡在考慮再三之後開城投降。

如之前提到的苦竹隘、鵝頂堡、太獲城、運山城、青居城、釣魚城、雲頂城、三龜九頂城、紫雲城、神臂城等,他們都不是被蒙古人武力攻佔的,而是主動放棄,開城投降。

如讓蒙哥汗飲恨的釣魚城,在得到蒙古人不殺城內一人的承諾後,也終止了抵抗。

但是凌霄城卻沒有投降。

蒙古人多次前來勸降,甚至是主持修造凌霄城的朱禩孫投降後也來勸降,但堅守凌霄城的長寧軍都不為所動。

1288年,元朝再次招降凌霄城失敗後,蒙古人失去了耐心。

元朝從四川集結了近30萬蒙元大軍進攻凌霄城。

雲南貴州的蒙古軍隊,以及僰族等少數民族軍隊也加入進來。

最終凌霄城陷落,全城軍民殉國,南宋最後一面抗元的旗幟倒下了。

正史中沒有記載凌霄城的壯舉,地方史中雖有記載卻不詳細。

到現在,我們連凌霄城的守將叫什麼名字我們都不得而知。

但是凌霄城扛起了最後一面抗元大旗,哪怕知道皇帝已死,他們仍然堅守故地反抗。

也許凌霄城的長寧軍已經不是為國了,而是為了家園,是為了不受異族奴役。


微史春秋


蒙元大軍橫掃全球,概莫能當,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一路向西,滅國無數,幾乎征服了大半個地球。但是看似孱弱的南宋,卻讓他打了幾十年。一個小小的釣魚城,就讓他折戟沉沙,攻打36年,不能越雷池一步,連蒙哥大汗也戰死城下。

就是這個重慶合川的小小的釣魚城,不但是蒙古帝國折鞭之處,而且直到南宋滅亡也未能攻克釣魚城。釣魚城是在南宋滅亡後,元朝官方以不屠殺釣魚城百姓為交換條件,守城32勇士放棄抵抗才拿下的。這三十二位勇士打開城門後全部自刎而亡。碧血丹心,千秋熱血,可昭日月,感天動地!

釣魚城雖然是不戰而下,但是釣魚城並不是最後一個停止抗元的。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南宋朝廷南下逃亡。1277年,元兵從浙東攻入福建,很快福州淪陷。南宋軍民帶著小皇帝南逃至泉州,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範圍比現在寬廣的多,相當於一個行政特區。

泉州有個叫蒲壽庚的人,原本是商人出身,利用自己的私人武裝控制沿海的海上貿易。同時也是南宋“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他眼見南宋大勢已去,便露出奸商唯利是圖的本性。通敵叛國、緊閉城門,又殺盡了泉州的宋朝皇室宗親。南宋小朝廷只好繼續難逃,最後崖山跳海自盡。

所謂時窮節乃現,雖然有蒲壽庚這種唯利是圖的敗類,當大宋更多的是莆田的陳文龍這樣的英雄,斷然斬殺元軍派來勸降的使者,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最後寡不敵眾、力盡被擒。在臨安嶽王廟絕食而死。陳文龍的叔叔陳瓚集結義軍繼續抗元,還一度收復興化(莆田),並以此為基地,收復泉州、福州,堅守到1278年初兵敗殉國。

1283年,曾經投降元朝的黃華,集結起義軍以光復大宋為旗號,在泉州地區興起。並以政和為基地,攻下蒲城、崇安等地。雖然南宋已經滅亡四年,黃華的起義軍還是發展迅猛,聚十萬之眾。直至元朝朝廷調派四省軍隊進入福建鎮壓,才在1289年徹底蕩平了黃華的起義大軍。

在福建,還有很多像陳氏叔侄這樣的抵抗勢力,讓蒙元朝廷坐立不安。泉州地區一直至元滅,隔三差五的有小股起義反元,終不停歇,在整個中國,確實堅持到了最後。堪稱忠魂萬古,節烈千秋。


謝金澎


南宋末年,皇帝經過福建莆田,莆田百姓紛紛抵抗蒙古軍隊的侵略,幾十萬的莆田人追隨皇帝遷徙潮汕和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