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日記是文學創作,還是紀實文學?說說你的看法是什麼?

笑看人生202712927


我的觀點,日記既不是文學創作,更不是紀實文學,日記是我每天生活的總結。

以前我寫日記,就像流水帳,事無鉅細,都要一一記下來,雖然沒有重點,但過後再翻看,有好多有趣的人和事,爬在我的日記本上,讀起來,除了忍俊不禁,還有酸甜苦辣,慢慢回味,餘音繞樑。

現在我還有寫日記的習慣,既然是日記,就該日日去記,但忙於繁瑣的事多,一忙起來便忘了寫日記。現在寫的日記,不再是平鋪直敘、點面全到,我會擷取一些值得記下來的東西,寄語給我的日記,或一件重要的事、或一個重要的人、或幾句議論、或半片牢騷,也去抓緊時間裡應該定格的某個片段、也可能是溫馨、痛苦、悔恨、歡喜,但必須把握的一條,是真實!

假如日記真成了文學創作,就失去了日記應有的意義。日記按紀實文學去寫,也背離了日記的初衷。紀實文學又叫“報告文學”,它是基於一定事實,對人物及事件的客觀描述,根據情節需要,可以進行一定的虛構。日紀是一種基於現實的回憶文體,加入虛幻成份,日記就失去了“記憶、記錄”的原有功能,成為四不像的怪獸。

我寫日記,對某人某事的評論,日後看,有時也有失偏頗,但總的來說,它是我最真實最隱私的記賬本。


研雪雲窗


日記一般人是記事的,沒有什麼文學性。但做為偉人或有思想的人,則是文學藝術。如一般人日記是這樣的:二o二o年三月十日,天氣晴,溫度4一l4度,微風,我去種葵花。這是記事,談不上藝術。如有思想的人寫日記:今天是2o2o年3月10日,吃了飯我去上班,天氣好心情也好,疫情將結束。走到門口,值班人在那裡進行出入登記,人都按順序,戴看口罩,忽然一個三十多歲的光頭往前擠,又沒戴口罩,值班人讓他戴口罩,往後排。他瞪了值班人一眼,不戴口罩犯法嗎?老子從來沒站過隊……。我登記好出了門,回頭看,光頭還在撒野。這就是文學,因此日記不能一概而論。


好人老孟


日記雖然是一種日常生活狀態的記錄,但是它的功能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就記記自己日常的生活瑣事、感悟;有的人是對一和大事件的連續記錄;有的人把日記當成一種文學形式。

01 日記是日常生活的記錄

許多人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天都要寫時間、氣候、心情、經歷、感受和得失等等。寫日記的好處,就是隨時翻出來看看,記不清的人和事還能備查,是生活經歷真實的“印記”。有的人堅持寫了一段時間就不堅持了,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寫日記。寫日常生活日記,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生活記錄,當年老時翻看一下多年前的日記,一定會想起很多往事。記日記,是件有意義的事情。

02 日記也是紀實文學的一種方式

比如作家陳虎的《長征日記》,就是以日記的方式出版的紀實文學。日記作為紀實文學,有它的優勢。首先在時間順序上比較規範,容易瞭解事件的發生邏輯;其次是容易記住事件重要節點的時間;第三是紀實文學本身的特點需要,敘事按照時間邏輯來開展,沒有必要採取打破時空、倒敘等文學敘事方法。所以,日記作為紀實文學是必要的。

03 日記是文學創作形式

不僅僅是紀實文學,就是非紀實文學創作也有用日記來表現的。果戈裡和魯迅的同名日記體小說《狂人日記》,就是一種文學創作體裁需要。“日記體”文學,給人以真實的感受,故事發展邏輯順展,讀起來有節奏感和連續性。因此,許多作家外文學創作時都採用“日記體”,便不足為奇了。

日記是一種文體,無論是生活的,還是紀實和文學創作的,都能充分利用。寫好日記,無論是生活,還是故事,都會有強烈推薦生命力,都會為社會留下“記憶”。


微觀隨筆


日記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內心感受的表達。真實是百分百的。沒有任何虛假的成份。否則那就不是日記。

文學創作是用自己的寫作理念,把別人的或自己的事,“用無巧不成書”的寫作手法創作的。所謂創作就是:不是自然發生,而是改變了事件發生的空間和時間。創作就是虛構,組合。魯迅先生說:悲劇是什麼?悲劇就是把最美的毀滅給你看。喜劇就是含著眼淚的笑。所以日記不是文學創作。

紀實文學比文學創造的真實比例高的多,如果文學創造是一半真一半假,那麼紀實文學的真實性要達到九句真話一句合理推測。而日記的真實性是十句話全是真話。所以日記也不是紀實文學。

日記是最真實的內心生活和感受。不是文學,是一個人的私生活記錄。日記是可以展現給任何人看的作者,(他)(她)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比如《論語》就是日記,是孔子的弟子為孔子的一言一行所記的。也是孔子真實生活的寫照。

所以日記不是文學創作,也不是紀實文學,它是一個人的私生活的記錄。它是別人不能窺探的隱私。它是一個人對世界的最獨特的感受。





只要堅持夢想總會實現


日記是文學創作還是記實文學?日記,它和文學只能算是緊緊挨看的鄰居,如果真的如上邊問題所言,把二者像擰麻花一樣緊緊擰在一起的話,我認為它不是文學創作,因為帶創字的東西都是源於現實而又在發明中高於現實的東西,而日記首先應該是尊重現實,我認為。所以說它是記實文學還算是妥當些,但日常人們的認識中,日記和文學似乎是不大搭界的,通常日記的功能大概有下列幾點,一是備忘錄,二是培養恆心意志,三才和文學沾在一起,用文學的筆調來記事抒情,可詩,可詞,可散文,這可能是文學愛好者才會去這樣寫,或者是學生練筆也會這樣作,不過,雖然文學化了,但它的主人還是想來個記實,以便日後可查自我之足跡深淺優劣,以及所做何事,所抒何情,緬懷昨日之事以饗今日之心,總之記日記還是有很大好處的,特別是學生時代,寫作是必修之課,腦是田疇,讀是播種,寫是生根發芽成長壯大的提高過程,聽說讀寫四管齊下,有機結合,作文這一關才好過,必竟在語文考試中作文分所佔比例還是挺肥的一塊,是嗎?當然,如果是政治人物或是某方面的大家,人家的日記的價值那可就無法估量了,你想,秦始皇當年如果寫日記,而今被考古學家發現了,那該是無價之寶吧!


用戶太行老萬


日記有兩大類:文學類的或者應用文類的。

以下是我的看法,都是基於自己的創作、教學和閱讀體會。

首先,有的日記確實有文采,有審美欣賞價值,比如《少年文藝》雜誌上刊登的南極日記,讀來彷彿是跟著導遊走。

其次,有一種文學作品,是日記體的,日記僅僅是形式,內容完全是文學。這樣的“日記”,就是文學創作。

第三,還有一些日記,包括《魯迅日記》,我看了,覺得就是應用文,買了什麼書,花了多少錢,什麼人來訪,去見什麼人,還有“今日無事”四個字的日記,總體來看就是流水賬,沒有文學性。魯迅先生沒有把寫日記當成是文學創作。

第四種情況,我自己曾經堅持寫過一段時間的日記,有文學性日記和應用文日記,二者都有。後來中斷了,因為如今是互聯網時代,正如高曉松說的,我們擔心的是如何抹掉自己的記錄,而不是記錄自己的形跡。

其實,日記本來是應用文,後來被有文學天賦(比如作家、詩人)的人“盜用”,寫成了審美文,又被教育家發現,編進了中小學生教材,越走越遠,偏離了日記原來的本性。總之,作為文學創作的日記是“轉基因”產品,而《魯迅日記》裡面的日記,才是原生態的,比較可信的史料。


慈善文化研究


謝謝您的信任,我做誠摯的回答。

日記的概念就是指:個人在一天之中工作和生活的真實記錄,主要包括天氣的陰晴雨雪,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等。

我有多年記日記的習慣,個人認為,日記在給文學創作積累素材的同時,本身就是文學創作,同時也認為日記是紀實文學。

我的理由如下:由於日記的廣泛性,真實性,泛文學性,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不加入個人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所以說它是文學創作。但對於日記是不是紀實文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認為它是紀實文學。





暗香香


日記究竟是是文學創作,還是紀實文學?原來沒細想過,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是:

首先,日記具有紀實性

日記,日記,每天都可以記。記錄自己一天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

它的特性就是紀實,而且內容廣泛,不同的人記錄內容不一樣。日記形式也不一樣。大多用文字表達,有人用圖表描述。在師範學院學習時,為了練習普通話,我就用拼音形式寫日記,並進行朗讀,提升自己對四聲、語調的把握水平。無論以何種形式寫日記,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留存,把當下做的留給未來的自己

其次,再談是不是文學

一、日記未必都是文學類

日記內容太廣泛了,只要你想寫,什麼人什麼事在何處,都可以寫下來,不一定與文學有關,更不屬於文學創作範疇。比如,一個工人每天記錄自己工作情況,一個銷售員每天記錄當天銷售過程和銷售額。大學生為寫論文,每天記錄收集的素材等等,都不屬於文學創作。

我自己也寫過幾本日記,記錄上學、工作、生活中當天發生的瑣事,零零散散,語言隨意,並不具有文學性的。

二、文學範疇內的日記,屬於文學紀實創作

一些作家或文學愛好者,為了提高寫作水平,積累文學素材,每天在日記寫幾段文字,記錄心中遐想、與人對話等,把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經過藝術加工寫出來,就屬於紀實文學創作。

我喜歡寫日記,更喜歡日記這種隨意隨性的形式。2014年365天中,我一共寫了334篇發在QQ空間裡,算是日記,也算是文學類創作吧。


靜聽花解語



個人以為:日記既不是文學創作,也不是紀實文學,距離真正的文學創作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首先應該肯定,記日記是一個好習慣。但這個好習慣也僅只是個人的記錄行為,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文學創作。它只是記錄了個人生活中的瑣碎和點滴,並不能上升到文學的高度,算一個生活的流水賬或許更加合理。

但也不能否認,一本有著良好表達和真實記錄的日記,確實對一個人的文學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提現”作用──它更像是一個日常的瑣碎儲蓄,零打碎敲的記錄著一些個人生活軌跡和心靈感悟,一旦需要提煉出來用於文學創作,那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記憶,起碼是有根有據的過往式回憶,對於紀實文學的表述有著天然不可取代的巨大優勢。

但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有記日記的良好習慣,卻並不見得他本人就是一個優秀的、合格的文學創作者,他本人也許並不熱衷於這種紀實性的文學表述,而只是一個習慣吧了。

其實我們更應該瞭解和掌握關於文學創作和瑣碎文字記錄的差別。文學創作是一種基於構思基礎上的有意文字組合,字裡行間被作者賦予各種惟妙惟肖的文學形象,更像是一幅美輪美奐的世態畫卷;而日記,則只是乾癟的行為或感觸記錄,並不涉及結構性構思,自然就不會涉及文學創作。

但是,一個喜歡記日記,而且記錄詳略得當的日記,則會提供給文學創作者更多的現實生活依據,更像是一種未經加工的“原材料”,具有原始而粗放的意味,卻可以提供最真實的“當時感慨”。

這就是日記之於文學創作的功用所在。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我認為,日記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也不是紀實文學,它介於兩者之間,注重記錄,偏重紀實,篇幅不限,有私密性。

一, 注重記錄。

日記日記,顧名思義,就是天天要記。記錄什麼呢?每天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是記錄的內容。清茶一杯,握筆深思,你認為什麼是這一天最有意義的,最有意思的,最需要記錄下來的,然後呢,可就事寫事,可直抒胸臆,也可總結回顧。這是日記的特徵之一。

二,偏重紀實。

日記要記錄的大都是個人的思想,行為,或者與個人相關聯的人或事,是真實的寫照,無需矯揉造作,不必誇誇其談,真實是首當其衝的。如果失真,也就失去了日記的意義。

三,篇幅不限。

日記可長可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句話也行,如果心中有話,洋洋灑灑幾千字也可。所以說,它是比較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

四,日記不像其他文學作品,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一般情況下,別人是不能隨意翻看的。沒有本人許可,也是不能公開的。

日記,就像一盞明燈,時刻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日記又像一把心錘,時刻直擊我們的心靈。它可以助力你活的更通透,活的更灑脫。

以上,就是我對日記的一些粗淺認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