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清代诗人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明代学者归有光的项脊轩有“借书满架”。他在《项脊轩志》里这样描述自己的书房:“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虽是陋室,却能得主人安然一隅,借书满架,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陋室,借书也好,藏书也罢,古人的书房总会有一个藏书的书架。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架”可通过汉字拆分成“加”和“木”。以木为立柱,横板分割用以存放书籍等器物。我们在宋代绘画与明代版画插图中,能看到很多古人当时用的书架。《隋书 经籍志》记载:“汉初,萧何定律九章,其后渐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律令多的架子都放不下了。看来汉初用来收纳文件资料的书架已经出现。

我们今天说的书架是原王世襄旧藏,现展于上海博物馆中的攒接品字栏杆加卡子花架格。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攒接的品字栏杆加卡子花架格尺寸:长98厘米;宽46厘米;高177.5厘米。它被王世襄先生收录在《明式家具研究》丁7及《明式家具珍赏》图131。

从尺寸上看,此架格是标准书房家具,高低合适,它共三层格板,最上层格板下有抽屉两具。让人很舒服的拿到抽屉里的东西及中上层架格上的书籍等物什。家具的实用性、舒适性和美观相融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价值。

攒接品字栏杆加卡子花架格用方材,打洼,踩委角线。设格板三层,最上层之下安抽屉两具。抽屉脸浮雕螭纹,抽屉用手托抽屉底开关,并未在抽屉脸施铜拉手。如此,可使得抽屉脸雕的图案完整。架格格板的三面设围子,围子用攒接横竖材组成,是品字栏杆的一种变体。最上面两道横材之间加双套环卡子花。下层足间用宽牙条,略施浮雕花纹。王世襄先生对此架格的评价是:“呈现出轻盈富丽的风貌”。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接下来我们对此架格从细节上一一解读。

方材,打洼,踩委角线。这是一种非常意思的组合。在此架格的用材上基本上都是按此制式制作。打洼,是古典家具中对线脚的处理,把构件的表面造成凹形,北京匠师叫:打“wà”,不作一声。委角线是在构件的直角上造出阴文线,使直角变成委角。打洼,踩委角线在这架格上用的极为考究,四条腿子及横竖材乃至于攒接围子的横竖材都用方材打洼踩为绞线。这样的做工虽然费工,却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虽方材显笨拙,经线脚修饰后能达到“轻盈言丽,风貌不凡”的效果。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我们看一件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收藏的一款黄花梨大方凳。它通体方材,打洼,踩委角线,与上款书架风格极为相似。可见,此造法是当时古典家具制作时的“流行元素”。这方凳为有束腰结体,通体光素,用方材且粗硕。腿子及横枨均用方材打洼,沿边踩委角线,枨子做顶牙罗锅枨变体,与上述架格的攒接围子风格极为相似。凳子通体光素,之用简单的线脚表达出装饰效果。极为素雅。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架格的雕刻。此架格的抽屉脸并未施任何铜拉手。在开关上用手托抽屉底面。这样可以使抽屉脸的雕工完整的呈现出来。雕刻图案为两个螭龙翻转尾部相对回首对望。抽屉面先做海棠形开光且沿边铲出一个边线。在开光部分再做铲地浮雕。螭纹在古典家具被较多的使用,因其形体适合装饰,变化颇大,可根据家具雕刻位置做方圆、大小等变化。开光铲地浮雕的好处是可以让雕刻更为立体,形态逼真生动的螭纹恰如整个架格的点睛之笔。架格的下层足间用的牙条较宽,壸门式造型在中间出分心花,壸门两端各向内转出卷纹。雕刻虽简却也流畅自然,分心花的造型极为简练,这样的雕刻既与抽屉脸上的雕刻相呼应又能突出抽屉雕刻的重点。这对架格在雕饰上做到了繁简得宜,相得益彰。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粽角榫的使用。架格的腿足与顶层边抹相交使用了粽角榫,是我们常说的“三碰肩”。四面平式的家具是用粽角榫造成的。家具的每一个角用三根方材结合在一起,由于它的外形近似一只粽子的角,故有此名。此架格使用方材,且木材用料大,坚实度高,使用粽角榫能有效的保证架格的外观整齐美观。在边抹与腿足三肩相接处,委角线也整齐相交,让这个“粽角”变得更为流畅有趣。此书架粽角相接处,侧面出透榫,顶面出透榫。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说:“桌子上用的粽角榫与书架、柜子上用的往往稍有不同。桌面要求光洁,所以腿足上的长榫不宜用透榫穿过大边。书架、柜子则上顶高度超出视线,所以长榫不妨用透榫,以期坚实”。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攒接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古典家具的装饰除了选料、线脚、雕刻外还有攒斗。攒斗指的是攒接和斗簇。“攒”是北京匠师的术语,如用攒接的方法造成的牙子或牙头叫“攒牙子”和“攒牙头”攒接是用纵横斜直的短材,借榫卯把它们衔接交搭起来,组成各种几何图案。我们说的攒接品字栏杆加卡子花架格便是用了攒接品字栏杆的造法。攒接是一种装饰性非常强的手法,我们常见攒接工艺用于罗汉床、架子床的围子、架格的栏杆、门窗的面心等。另脚踏的面心、桌子的牙子、条案的挡板也会使用。此架格采用“品字栏杆”样式进行攒接,横竖材皆用料坚实,它既加固了架格的架构,也给架格一种通透轻盈之感。王世襄先生所说的轻盈富丽的风貌,便缘于攒接品字栏杆加之抽屉的螭龙纹雕刻。

这里,我们通过另外一件上海博物馆的家具来详细了解一下攒接给家具带来的妙处。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三屏风攒接围子罗汉床(曲尺式)。这是上海博物馆藏古典家具中的一件“明星家具”。它获得业界极高的赞誉。一则床身鼓腿彭牙大挖腿,使得床身显得很舒展稳重,同时,攒接的曲尺式三围屏风更是让家具显出古朴风韵。它的攒接手法是将横竖短材攒接,在直角相交处都倒棱处理,出浑圆效果。“丁字形”接合处一律用大格肩出单榫,角的结合处格肩做。通体不见透榫。王世襄先生如此评价此曲尺式罗汉床围子:“图案古朴,制作精良,当为明代时物”。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攒边打槽装板。此法在家具中被广泛使用,如椅凳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绦环板等。此造法的优点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使薄板当厚板使用。一般家具的攒边打槽装板时有平镶和落堂两种。平镶即面心板边簧嵌入边抹的槽口之中,让面心板与边抹平齐。这样让家具表面变得整洁利落。但到为防止木材对干湿环境的变化要留收缩缝。再来说这落堂的造法。落堂是面心板变簧嵌入边抹槽口内,面心板比边抹低,在木板装入边抹槽口中,面心板全部镶嵌在里面,无需留收缩缝,无论落堂还是平镶,一般面心板一个纵边使用鳔胶,或四边全不使鳔。此架格的装板却是两侧及里侧落堂打槽镶板,前面却做鱼大边平齐的平镶。这样,无需在前面留伸缩缝,保持架格格板的整洁,同时也利于对书架上书籍及物品的取放等操作。这也是突显古典家具手工艺魅力的地方。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对于架格,它们是文人的必备家私,并非一般百姓的必需品,它们的传世量自然没有桌案椅凳类大。在1999年3月美国纽约的一个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对书架。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黄花梨品字栏杆带双环卡子花架格。这对价格的尺寸为: 长98.4厘米;宽46.4厘米;高176.5厘米。这对架格与上海博物馆的架格放在一起对比一下,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从尺寸上还是制式上基本相同。同样的方材,打洼,踩委角线;同样的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同样的三层屉板且最上屉板下设抽屉两具;只是这对架格的抽屉脸并未施任何雕工,且最下格板下所施的牙板上雕卷草双螭纹。我们不能判断哪件是后修配的,或哪件的年代更为久远。只是,无论什么缘由,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学习与传承中国古典家具的实物例证也是明式家具中的经典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伍嘉恩女士在《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中,也出现了一个黄花梨三层围子栏杆带抽屉大架格,它的尺寸为长:124.5厘米;宽45厘米;高186.4厘米。对比上海博物馆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此架格的体积算是较为庞大的,虽同样三层格板,最上层下设抽屉,但从制式还是风格上,却是另一种效果。

上海博物馆藏王世襄先生书房旧藏黄花梨品字栏杆加双环卡子花架格

总之,架格在古代文人的书房中是重要的家具,借书满架是一种自嘲,也是文人对自己虽身处陋室却奋力读书的最好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