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2)

與其改變父母,不如改變父母的“心象”


春節假期,本可如往年一般,走親訪友,宴席滿滿。談天說地,觥籌交錯……都可以很好的讓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也可以讓本來潛藏在家庭中的矛盾繼續潛伏。


然而今年的冠狀肺炎爆發,既沒有了走親訪友的機會,又延長了假期家人相處的時光。對於本來幸福的家庭,無非是多了幾天休息的時光。而對於一些潛伏在家庭內部的心理“疫情”,也就爆發了出來。


最近樹洞答疑中提問家庭問題中眾多,摘取一二,廣而分享。望作為一劑家庭免疫藥物,供參考。


昨日父母篇,今日子女篇。

點擊這裡,跳轉閱讀昨日文章——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和孩子平等溝通,讓孩子心理“成人”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2)


沒有邊界,隨意亂動孩子東西的父母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2)


遇到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新中國建立說起……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必須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無論我們現在是80後,90後甚至是00後,我們要清楚我們的父母,大多數50-70後。雖然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性格形成模式和行為烙印。但這些人都有一個統一的烙印——新國家的創建者。


這些新國家的創建者,往往需要“銳意進取,艱苦創業,風餐露宿”甚至“不擇手段”。


說到80年代,90年代的創業潮,也正是我們的父母風華正茂的時代中,大多數人都是在“野蠻生長”的精神激勵下發展起來的。即便沒有成為“原始資本之惡”的企業家,也是在“公私不分家”的組織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可以說,一代人的成長中,界限從來就不是一個話題,因為根本沒有界限的概念。


“公家的就是公家的,個人的也是公家的,你跟我談什麼個人資產?”

“為了賺錢,一切手段都是必須的。”


只有一種情況,界限會出現——規避風險,比如:

“這事兒,不歸我們這兒管。”

“我們可不負責(後果)啊”


聽上去有一些負面,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任何環境的起初發展都是如此——個體和母體融合,不分彼此,攪得亂七八糟,混亂不堪。這和孩子孕育期間是一樣的。媽媽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媽媽。


然後,時代總是會發展的,孩子總也是要出生的。經濟基礎實現了,人們開始追求美好生活。


心理,精神訴求越來越高。進而對於“自我探索”、“人我界限”、“心理成長”等話題需求也越來越多。


但是,一般做心理工作的老師不會告訴你,這是你的需要,不是老一輩的需要。

背後的原因,可想而知。


但是我想讓你清楚,當你和你父母探討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時候,他們首先會很茫然,因為他們內心的臺詞是:


“老子過得橋比你走得路都多,還教育起我來了?”

“剛學幾天,就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啊?”

“我生你,難道是為了讓我教育我的嗎?”


這些話聽上去,非常容易引發你們之間的戰爭。但如果你可以此刻停下來,再心理成長和分析一下,你有沒有發現——


父母的方式,仍然是融合且沒有界限的方式。


也就是:

我不相信你和我不一樣,我覺得你和我是一樣的想法/行為/信念;

你的東西對於我而言,就是我的。因為,你的生命都是我的;


如果你還是不聽,不認同,他們往往就會通過貼標籤,來間接地刺激和傷害你:


你看,你是個不孝順的孩子,而我是你的媽媽,你是個壞孩子;


你連為了媽媽,讓我用一下你的東西,然後自己再找一找,或者再買一支的願望都沒有,你這孩子真是糟糕透了!


如果你真的想繼續做心理探索和成長,並且很關注人心的模式,你需要體察到這一步——父母在用給你貼上“壞孩子”的方式,來折磨和讓你痛苦。


而如果你接受了這個痛苦,事實上,你並沒有和他們有界限,反而你在為他們的表達(絞殺)而受罪——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共生絞殺”。


而如果你選擇“我們就是有不同的價值觀,我不會把我的價值觀強加給你”,這才是真正的有邊界感。


因為你需要清楚的是,強制父母接受你的觀點,某種意義上,你也是沒有邊界感的人。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2)


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他們因為那個年代,而成為的樣子——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抵抗歷史的洪流。


個人的心理成長,永遠是個人的事情。學習某些概念和觀點後,就強加給別人,本身就是沒成長明白的表現。


畢竟,每個人生來,都不是想要被教育的。


解決方案:保持你的界限,遵循他人的價值。


私人物品的前提是在私人空間中。但凡允許他人進入的空間,都難以叫私人空間。就如同告訴別人的秘密,永遠不要奢望別人為你保守。因為你告訴別人了,在別人看來,這就不是秘密了。


現實獨立(經濟獨立)是最基本的獨立,如果你真的很看重一些私人的空間和環境,請僅僅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待。至於對方是否可以接受,調整自身的期待。


必須需要注意識別的是,一旦面對自己的父母的“沒有邊界行為”而產生過多的情緒,一定證明自己還沒有明確的修煉好自身的邊界感。


就如同大白話說:“嘿,你看你這人,還沒咋地,你就先急眼了。”

先急眼的,大多理虧。

起碼你在意了。

在意就證明,你們並沒有真正的分離開,更不要談邊界——還需要繼續心理成長和探索。


還記得這句話吧:“認真,你就輸了。”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