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仙兽——鹤,何以"征服"中华两千年?清高文人与鹤"一见如故"

鹤,是在中国具有独特地位的一种鸟,外形与鹭鸟和鹜鸟相似,却又高于二者

。中国古代,各界对于鹤的喜爱,远超过其他。

道教认为鹤是仙鸟,人能通过鹤去往天上,所以又有“驾鹤西去”一词。这个词本意并非是指死亡,最初是道教修为高深者,乘鹤西去,意寓成仙。而文学界,无论是楚辞乐府,还是唐诗宋词,皆对鹤赞美无比,无数文人也趋之若鹜,那么古代士大夫为何都爱养鹤呢

道教仙兽——鹤,何以

一、鹤与道教有何渊源?

1.驾鹤西去有何深意

“驾鹤西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最早是出自《那五》里,但是根据各类历史典籍可以的得知,驾鹤二字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将领尹喜请老子留下传世之作,遂作《道德经》后出关。

自此之后,老子遍被认为是中国道教的奠基人与创始人,之后唐太祖李渊取隋而代之,国号唐,从此李唐便成了当时的主要政权,为了让李唐更加正统,唐朝皇帝自称老子李耳后人。

如此,道教在唐朝开始兴盛,因有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前,又有庄子鲲鹏扶摇而上九天,所以唐朝的道教执牛耳者为了与前贤媲美,便欲寻一坐骑,衬托自己的身份。

2.鹤成为道教圣兽的原因

鲲鹏是传说中的神兽,庄子便以梦托之,老子所骑青牛本是凡物,因老子而非凡。走兽已有老子青牛在前,神兽有庄子困朋友在后,所以飞禽便成了当时道教的主要目标。

神话中已有凤凰、朱雀等神禽,若以这些神禽为道教圣兽,颇有些镜花水月的不真实感,毕竟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的神禽,没人见过。在唐朝,最为常见的飞禽大概就是鹭鸟、鹜鸟、鹤以及秃鹰这几类,鹭鸟虽羽翼洁白,但是飞行时头部蜷缩,而鹤飞行时昂首向前。

所以人们认为鹤是骄傲的,而鹭却并非如此。于是唐朝道教以鹤为传教圣兽,认为鹤好贵而圣洁。再渐渐赋予鹤独特的意义。长此以往,人们认为鹤是仙鸟,故而有“仙鹤”一词,经此,无论是诗词还是文学作品中,都给鹤赋予了一种高贵圣洁的含义。

道教仙兽——鹤,何以

二、道=鹤=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1.道教对士大夫的影响

上述道教与鹤的渊源,但为何士大夫也便爱养鹤呢?关于这个原因,很大一部分与唐朝时期道教与士大夫之间“微妙关系”有关。

上述讲到李唐为了正统,追封老子为圣祖皇帝,所以道教迎来了自先秦之后第二次兴盛时期,道教一时风头正盛。同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的成熟意味着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氏族的地位逐渐下降。

回望东汉末年,门阀氏族兴起,寒门士子寥寥无几,氏族自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更加压制了寒门的发展,形成可固定的社会阶级。因为科举制的影响,打破了一千多年的社会阶级,唐朝的寒门逐渐兴起,寒门士子增多。

同李唐一般无二,李唐借老子之名为自己借势,巩固正统地位。寒门士子虽然打破了自西周就存在的社会阶级,却也不被氏族认同,于是士子们借道教之势,以正士大夫之名。所以在当时的唐朝,士子们考取功名后,形成与门阀氏族对立的群体,切以道教为信仰。

于是道教文化在士大夫群体中扎根,同一时期的道教圣兽“鹤”便被士大夫所追捧。所以士大夫们便会尽可能在家中庭院圈养“仙鹤”,以彰显自己道教信徒的身份,借助道教的势力从而达到社会阶级的认同。

道教仙兽——鹤,何以

2.唐朝鹤的意义转变

最初鹤是唐朝时期的道教为

巩固地位而寻来的“仙兽”又或者说“圣兽”,到了唐朝中期,由于李唐当权者的推动以及道教自身的努力,道教在唐朝“一教独尊”,其他教派无法比拟。同时期寒门士子凭借科举和道教信徒的身份取代了原本的门阀氏族。

如此之后,势力逐渐加大的士大夫们都以鹤为“仙兽”,家中豢养鹤已经成了‘潮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门阀氏族依旧看不起寒门士子,门阀与寒门的矛盾依旧存在,但是门阀不得不承认道教,因为李唐经过近百年的执政时间,已经成为天下之主的正统,道教也随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教。

如此一来,门阀即便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承认道教的地位,同样的寒门士子势力壮大,门阀氏族只能承认寒门的地位。长此以往,道教“仙兽”――鹤便成为高贵的代表。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鹤不再仅仅是最初的道教“仙兽”,风靡一时,被士大夫阶级所热衷和追捧。尤其是以寒门兴起为代表的一个群体,

因为本身没有门阀氏族的底和积累,无法做到社会地位的广泛被认同,自然要与门阀一样,有一种能代表自身身份的事物,才能在以后的仕途或者说官场中有所谈资。

除了诗词歌赋,鹤俨然是不二之选。于是乎,就这样,鹤成为寒门而起的士大夫所热爱之物,当时的唐朝,这类士大夫阶级几乎都会豢养一群鹤在家中当做儒雅的代名词。

道教仙兽——鹤,何以

三、士大夫养鹤——醉翁之意不在酒

随着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逐渐式微,而后史称“儿皇帝”的石敬瑭卖国,契丹人入侵中原,唐朝两百多年的政权彻底败亡。无论是依附唐朝的寒门士大夫还是自古就有的门阀氏族,皆在契丹人的铁骑之下衰落,道教也随之隐而不出。

1.宋朝养鹤有何意义?

石敬瑭卖国之后开启了古代中国的第三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经过百年的风雨飘摇,宋太祖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随着南唐后主李煜的落幕,赵匡胤称帝,建立新的政权,除燕云十六州之外基本统一天下,史称“北宋”。

史书记载,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虽然称帝,但实则大部分军权都在武将手中,宋太祖恐政权不稳,于是在某次宴席中,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此而成。

收回兵权之后的宋太祖并没有就此放心,防止武将争权,

赵匡胤确定了北宋“重文轻武”的基调。从此之后,北宋的文官士大夫阶级地位飞涨,甚至有“刑不加上大夫”的法规。

道教仙兽——鹤,何以

所以北宋时期的文官地位非常之高,虽然也是因为文官祸国,导致后来的“靖康之耻”和北宋灭亡,且不论后事如何。在北宋初期,大量文人为官,文风兴盛,出现了温庭筠、周邦彦、李清照为首的文人群体,也有以张载等人为首的文人士大夫。

我们知晓,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其特点,宋朝文人无论是普通读书人还是为官的士大夫阶级,皆以填词为乐,所以出现了婉约派和花间派等派体。也正是这些文人使得鹤在宋朝再次成为“潮流”。

除文之外,宋朝士大夫继承了唐朝的文官风情,谈及风月,除歌楼画舫之外,养鹤便是另外一种。《宋史》记载,士大夫不敢谈及烟花场所,又无风月可谈,便以鹤为乐。士大夫在家中豢养鹤,闲来无事便与同党派好友聚集一起作乐,填词之后又无乐可做,便投食以鹤。

宋朝士大夫豢养的鹤以丹顶鹤为主,丹顶鹤进食不同其他禽类,普通禽类若遇到投食,便飞扑翅膀,大步流星,进食之时也是毫无姿态,迅速上下摆动头部,被清高文人看作是谄媚的代表。丹顶鹤进食则不同,在人投食之后,丹顶鹤姿态淡定,徐徐而来。

进食之时,头颅高昂,不争不抢,对比其他禽类,鹤的姿态如同文人的风骨,高洁且坚贞,也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所以鹤被宋朝文人当做是一种象征自身清高的代表。

所以宋朝文人群体尤其热爱豢养鹤,且喜与好友投食。

道教仙兽——鹤,何以

2.宋朝之后的文人养鹤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延续北宋政权一百多年,之后元朝统一中华大地,文人断层,直到朱元璋灭元建明之后,文人士子再次兴起。尤其是大儒张居正等为首的文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高洁的一批文人,被史书所歌颂。

而自古文人都爱象征着君子的“梅兰竹菊”四种之物,鹤也因其自身特点延续宋朝时期的含义,继续为北宋士大夫所热衷,养鹤依旧是士大夫的情操,无关风月。

即便是清朝,虽然清朝统治者并非汉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融合,康熙皇帝之后开始,汉族文化被清朝统治者所喜,所以清朝文官也延续了之前的文人养鹤情操。

四、结语

总得来说,中国古代士大夫爱养鹤兴起于唐朝时期的道教,宋朝之后,鹤自身的各种行为为文人所热衷,士大夫认为鹤象征着文人的高洁、坚贞,所以士大夫多热衷于养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