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菸草業的興衰

榆中水煙是聞名全國的特產,歷史上在全國乃至國外都享有盛譽。以苑川河畔、青城所產黃、綠菸葉為原料加工而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人黃鈞宰著《金壺七墨》一書雲:“乾隆時蘭州特產菸絲,鉛銅為管,貯水而吸。”謂之水煙。據《清代詩話》記載,菸草於明代神宗時從南洋爪哇國(今非律賓)呂宋島傳入中國,明末開始在臨洮蘭州一帶種植。又據傳說菸草系三國諸葛亮徵南蠻時發現似薤葉雲香的大葉草能防瘴避疫,帶回北方,培育而成。

榆中--菸草業的興衰

水煙分綠煙和黃煙兩種。綠煙和黃煙主要因水土、管理方法、收穫時間不同,按色澤而區分。綠煙於“霜降”前收穫,故葉片色澤保持綠色,綠煙類有青條煙和麻煙之分。黃煙在“霜降”後葉片經過霜殺變黃後收穫,黃煙類有黃煙和棉煙之別。水煙是以綠菸葉為原料,配以多種天然香料而製成,有健腦提神作用,因此吸食水煙,可以消食,避疫解悶,避瘟除瘴,預防蟲蛇叮咬,並有解毒功能。兩種菸葉產品都用銅、鋁、竹等特製的煙具注水過濾後吸用,故又通稱“水煙”。水煙的加工採取古老的手工業生產方式。

榆中--菸草業的興衰

榆中是全國綠煙的主產區,種植始於明代。明洪武25年(1392年),朱元璋封第十四子朱 作肅王(起初封為漢王)時,跟隨入甘的周姓大族利用條城(今榆中青城)的氣候和水利條件種植、加工菸葉,首創“廣東紅”水煙,行銷兩廣。歷代肅王每年向朝庭進貢的“八寶珍品”之一就是被譽為“銀絲”的水煙。因為水煙經黃河、長江水運上岸後,溼度比產地增大,菸絲逐步變白,其味更加醇厚芳香,便稱“銀絲”,吸食的平民百姓又稱“白條”。綠煙種植又先後發展到苑川河下游的來紫堡、金崖一帶。

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榆中水煙發展到鼎盛時期。煙坊達200餘家,名氣較大的有永豐成、玉順和、福永泰等20多家。

榆中--菸草業的興衰

清末和民國初年,由於受罌粟的衝擊,綠煙種植一度下降。“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銷路中斷。日軍入侵華北後,西南銷路也已阻塞。此後菸絲外銷市場僅限於陝、晉、寧、青、川、內蒙和轉運上海,再由上海分銷江、浙、閩等地。加之由於當時外國紙菸、捲菸興起,使鼎盛時的水煙大幅度下降,許多煙場倒閉。後由於“禁菸”,剷除罌粟,綠煙生產又恢復了原來的生機。

解放初期,榆中縣以發展綠煙為經濟增長點,擴大種植面積,加強煙業的加工製作,形成了以永豐成、豆順和、萬泰升、廣益昌、福永泰為主體的40多家煙坊,年產菸絲230萬斤。菸草市場逐步擴大到華北、華東、江浙、福建一帶。

1956年2月,縣上對菸葉主產區的24家煙坊以縣聯社為基礎,全行業進行了公私合營,成立了榆中縣尚古城水煙加工廠。1962年初又將青城水煙廠合併起來。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水煙加工企業。

20世紀60——70年代,榆中擴大加工規模,提高加工精度,改革加工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在加工中確保“甘、肅、合、作”四個品牌中的“青、黃、棉、麻”四大系列菸絲質量標準,進一步贏得市場和聲譽,使水煙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水煙業利稅一度成為榆中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1979年,金崖、夏官營實行了煙田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煙積極性,菸葉產量大幅度上升。1980年生產各種菸絲223萬公斤,是水煙廠建廠以來的最好年份。

榆中--菸草業的興衰

1981年後,社隊、私營菸廠一湧而上,由此,水煙生產較為混亂,質量良莠不齊,影響了水煙整體銷售,水煙生產銷售每況愈下。為了使菸葉生產這一傳統工業重現生機。縣上在進一步加強水煙生產的同時,積極同科研單位協作,以綠煙為主要原料,開發新產品。於1996年研製開發新型菸鹼無公害殺蟲劑“淨葉寶”。1997年已投入批量生產。無公害農藥“淨葉寶”的研製成功與推廣應用,為榆中的綠煙用途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榆中--菸草業的興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