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山東人“闖關東”的歷史,知者甚多,已經是一個老話題了。

不過,如果仔細閱讀史料,在老話題當中,也會不斷髮現“新”的故事,比如這次要介紹的一個特殊的“闖關東”群體。

他們之所以特殊,在於他們“闖關東”的方式另類。如果說大部分人闖關東,是為了生計而主動前往關外;那麼,這一群體“闖關東”完全是被動的方式,直白點說,是被裹挾到關外的。

“裹挾”這種事情,顯然不太容易在承平時期成規模的出現,而通常在戰亂年代多見。因此,這種另類的“闖關東”情形,集中出現在明朝末年。

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明崇禎年間,關外的滿清勢力越來越強,但受制於關寧防線的阻擊,遲遲不得入關,因此,皇太極逐漸改變策略,繞開山海關,從邊牆其他隘口入塞,進攻明朝內地。皇太極在位期間,清軍入塞六次,其主要目標並非佔領土地,而是劫掠財富和人口。山東作為畿輔要地,也多次遭到清軍侵擾。不少山東人就在此過程中被掠至關外。

在歷史上,有多少山東人是以這種方式“闖關東”,已經難以詳細考證,其中有一些名人的例子,可藉此管窺一斑。

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這一群體當中,知名度較高的,當屬在清初曾官至巡撫的李士楨,李士楨的兒子李煦在康熙朝任蘇州織造,通常被認為是紅樓夢中的人物原型之一。

關於李士楨的籍貫,《欽定八旗通志》記載為漢軍正白旗人,但《江南通志》又記載為昌邑人,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清人收錄的李士楨墓誌銘中有詳細的解釋:“公本姜姓,世居東萊之都昌(昌邑古稱)。……壬午,從龍遼左,繼正白旗佐領西泉李公,即以李為氏。”

也就是說,李士楨原本是昌邑的姜姓,明崇禎壬午年間,來到遼東,被人收繼入旗,改為李姓。

而查考《昌邑縣誌》,崇禎壬午,阿巴泰率清軍入塞,攻濰縣不克,遂圍昌邑。昌邑軍民經過抵抗之後,城破,當地塗炭甚苦。李士楨就是在此時,從昌邑老家,被劫掠至關外。

值得一提的是,李士楨、李煦父子雖然改為李姓,但一直心繫昌邑姜氏。根據昌邑姜氏族譜的記載,在續修族譜時,族人曾派代表到李煦那裡尋求幫助,李煦表示“此餘獨任也”,慨然出資。

與李士楨從山東老家直接被掠到關外不同,還有一些山東人,是從其他地方被清軍擄走,典型的例子是威海衛人黃承宗的兩個兒子。

黃承宗在《威海衛志》中有傳,根據記載,他是貢生出身,明末任慶都縣(河北)知縣。明崇禎戊寅年(公元1638年),清軍從牆子嶺和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兵鋒南指,攻到慶都縣城下。黃承宗作為知縣,率眾堅守城池達十餘日之久,因有內奸接應,城池被清軍攻陷。黃承宗身中數箭 ,仍堅持巷戰,最終壯烈殉國。

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他有四個兒子,長子黃朝鍹戰死,有兩個兒子黃朝鉞、黃朝鎧被清軍抓走,被編入正黃旗當中,被改 名為王世功、王世祿,後來都做了官。而根據《威海市志》記載,黃承宗還有一個小兒子黃朝欽,沒有改姓,後來遷居威海的黃家皂村。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這些山東人被掠至關外之後,基本都要改姓更名。不過,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忘先祖,在特定情況下,會申請換回原來的姓氏。清雍正年間曾任廣西巡撫的金鉷,就是一位改回原姓的“闖關東”後裔。

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根據《清史稿》記載,金鉷,字震方,漢軍鑲白旗人,世居登州。父延祚,從世祖入關,官至工部侍郎。由此可見,金鉷祖上為登州人,他雖然隸屬漢軍鑲白旗,但屬“闖關東”後裔,應無疑問。

不過,金鉷的父親在史料中記載的姓名並非金延祚,而是郭延祚,在雍正前期的奏摺當中,金鉷的姓名也是郭鉷,這其中有何委曲呢?

值得一提的是,金鉷在廣西巡撫任上,曾與清代大才子袁枚有過交集,他稱讚舉薦過袁枚,袁枚對他也心存感激。金鉷去世之後,袁枚為他撰寫祭文,即《廣西巡撫金公神道碑》,對金鉷的家世有詳細記載。

碑文稱:“公諱鉷,字震方,一字德山。祖友勝,本姓金,襲明金帶指揮,世居山東登州。流賊破城,友勝死之,存三歲兒名延祚。太夫人餘氏將死,屬諸側室趙氏……趙氏挈兒至遼陽,轉適郭氏。既長,從本朝入燕,歷任工部侍郎,生公。及公貴,始複姓。”

以上記載,與《蓬萊縣誌》、《山東通志》的說法相吻合,應屬可信。

按此,金鉷的祖父名為金友勝,為明代登州衛指揮,崇禎四年,孔有德發動叛亂,攻陷登州,金友勝戰死,其正妻餘氏殉難,辭世之前,餘氏將三歲的兒子金延祚囑託給妾趙氏。趙氏帶著金延祚輾轉來到關外的遼陽,改嫁給郭姓人,金延祚因此改姓為郭,就是後來的郭延祚。郭延祚的兒子就是郭鉷,郭鉷後來顯貴,重新將姓氏改為金。

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趙氏是如何帶著金延祚來到關外?史無明文記載,但根據蓬萊縣誌的說法,金友勝生前與耿仲明(同為登州守將)交好,登萊之亂時,金友勝戰死,耿仲明還為其收殮。後來,明軍圍攻登州叛軍,孔有德和耿仲明乘船渡海,到關外投靠皇太極。考慮到金友勝與耿仲明的關係,趙氏母子有可能是裹挾在耿仲明軍中一同北上。

被裹挾至關外改姓更名,有機會認祖歸宗已非易事,迴歸故里更是一種奢望,不過也並非完全沒有人實現。根據史料記載,現在青島萊西市輦止頭的任氏家族,祖上就有一位人物,屬於這種情況。

另類的“闖關東”歷史:有不少山東人,是在明末被掠至關外

在輦止頭村,有一處古井清泉的景點,景點內有一塊碑文,記載了清初該村名人任惟燦的事蹟。

任惟燦,字四光,生於公元1628年。在他還沒弱冠之前,公元1643年,阿巴泰率清軍入塞,劫掠山東,不僅之前提到的昌邑被攻陷,萊陽縣也遭劫難,當年為癸未年,後世多稱萊陽“癸未邑難”。在此次變亂中,十多歲的任惟燦被掠至關外,編入漢軍藍旗(正藍或鑲藍未詳細記載)。

在清代,漢軍旗人在做官時的順位比較優先,因此任惟燦後來也入朝為官,官至千總、武略騎尉、文林郎。

任惟燦同樣心繫故里,在七旬左右辭官後,他選擇回到輦止頭村居住,多有善舉,民間頗有口碑。

實際上,以上提到的這些人物,只是明末被掠至關外的山東人當中的很小一部分。根據清代史料記載,僅阿巴泰入塞一役,清軍就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共八十八城,搶走黃金一萬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銀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獲人口三十六萬九千餘。

這些人當中,有的因為後來出人頭地,家世資料保存相對較完整。但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被掠至關外後,數代之後,祖籍地就已經很模糊了,只是勉強記得登州府或者萊州府、濟南府這種大範圍的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