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吃臨沂伏醬

數伏日,北方農村有曬伏醬的傳統。 俗話說:“富家一本賬,窮家一缸醬。”居家過日子,沒有醬的日子會顯得無滋無味。傳說醬為周公所創,不過據考證,醬的製作應該在周之前,因為《周禮》中就有“百醬”之說。用豆制醬,則始於漢代。《齊民要術》裡詳細記載了用豆制醬的方法。古時候做醬有很多的禁忌,說明老百姓是把它看成件很鄭重的事。


去哪吃臨沂伏醬


臨沂地處山東省東南部,為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古為琅琊、沂州之地。是東夷文化和鳳凰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物產的豐富、食俗的久遠、使沂蒙人民流傳下來許多獨具特色的食品。因為煎餅的文化,也滋生出很多與煎餅搭配的小吃,比如民間的伏醬。

革命老區臨沂,原先的生活一直是比較苦的。因為當時物質條件貧乏,蔬菜常常接不上季節,一入伏,女人們就把曬醬看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彷彿只要有一罈子醬在,心裡就有了底氣,再苦再窮都能應付過去。以前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說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做醬自然成了一件功課。

曬醬要選好料,女人們先用簸箕將黃豆簸一遍,將有破損的黃豆分開,留下大小勻稱、渾圓飽滿的豆子做醬的原料。


去哪吃臨沂伏醬


再將選好的黃豆洗乾淨,放在水桶裡浸泡,泡透了放入鍋中煮熟。隨後將煮熟的黃豆撈起,濾去水分,放在竹匾裡滾上一層面粉。接著在黃豆上面鋪一層野地裡割回來的黃蒿,再將竹匾置入不通風的屋子裡,幾天後,黃豆開始起黴點,長白毛,逐漸變成碧綠色,當地人把這種發酵的黃豆稱為“黴豆”。


去哪吃臨沂伏醬


將黴豆放在太陽下暴曬,曬到堅硬的程度,放入乾淨的壇內,加入調配好的涼鹽開水,以完全淹沒黴豆為限,再加入生薑片、辣椒、蒜瓣、花椒、八角和其他調味品,最後用一塊乾淨白紗布封住壇口,以防蒼蠅、蚊蟲、灰塵掉進來。

然後將罈子安置在瓦屋頂上,壇底用磚頭支撐,以保持平衡,每天接受太陽的暴曬。早晨,用長竹筷順一個方面攪動一次醬漿,使其發酵均勻。攪拌必須在早上,那時醬漿是涼的,中午高溫時是不能攪拌的,否則醬要發酸變質。晚上也不收起,仍放在室外讓它“吊露水”,這便叫做日曬夜露。


去哪吃臨沂伏醬


半月、二十天後,醬便可食用了。此時的醬呈慄紅色、稀稠正好、細膩油亮、鮮香撲鼻。伏醬的香味非常獨特,嘗一口,那種鹹中帶甜、甜中帶鮮、鮮中帶香、回味無窮的味道,令你的味蕾瞬間迷失在醬香裡。鄉間有一句俗語:“煎餅蘸醬,越吃越胖。”尤其是大蔥蘸醬,再捲入煎餅中,咬一口,“肉包子都不換”。有的小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咧著嘴大哭,這時只要有人把一塊捲了醬的煎餅擺到他面前,他立即就會止住哭聲,樂顛顛地自己爬起來。


去哪吃臨沂伏醬


臨沂的民間伏醬,見證了革命老區無數的記憶,柔和、醇美、甜鮮,歷久彌香。現在已經不常見有人家做醬了,夏日的空氣裡也聞不見飄浮的醬脂香氣,總有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消逝,但飲食者的智慧和與天地抗爭的樂觀永遠傳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