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社门市部,现在在人们心目中就是门面破旧频临倒闭的商店,已经成为商品买卖的过去式。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可是在农村响当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乡下人必去的地方。有一首歌曲“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描写的是东北偏远地区货郎送百货的场景,而建国后成立的供销社,里面的货物商品要比货郎的小百货丰富得多,它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造福于农民,既供应销售又收购一些鸡蛋等农副产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供销社都有着基本统一的门脸,是老百姓家门口的百货店。


「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当年邹平的黄山公社有三个管区,每一个管区就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分别是南范、见埠和新民。好生的蒙家也有供销社门市部,离我们村不远。没有供销社的村庄会有一个代卖点,叫做代销点。我们庄是大庄,有四个行政村,新民供销社就在我家的不远东边,从我开始“打酱油”开始,见证了供销社兴衰存亡。

新民供销社是由建国前的吕氏祠堂改建的,五六间房屋面积,油漆的蓝色门窗,房间比起一般农家9条檩条的房子要宽阔不少,至少要13条檩条,也是木头房梁的极限了。坐北朝南,东西两个门,是前店后库房带院的格局。从西边的门进入,左侧是衣服布料鞋帽的柜台,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布匹卷成坨整齐竖着摆放;正背面从西边往东依次有铅笔、钢笔、本子、墨水、等纸张文具,衣扣、鞋带、头绳、顶指、针线等针头线脑,还有烟酒糖茶、油盐酱醋;最东边是瓶瓶罐罐、扫帚铁锨等生产农具。一般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生产用品几乎涵盖,基本上满足了村民的日常需要。

七十年代,门市部里领头的是个五十来岁的女营业员,解放脚(缠足后又放开的),属于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的女性。她性格开朗,和周围村民都很熟悉,谁家孩子多大、孩子叫什么、家里几口人都记得一清二楚。不过脾气有时也不好,有时也会把小孩子训哭了。对于这个老太太我就有点怵头,有一回去打醋看到她一个人在那我就徘徊不前,等了好长时间有了别的顾客来打酱油醋时我才凑到跟前,把醋瓶往柜台上一搁,说“打醋”,递到她手里四分钱,老太太和别的街坊聊得正欢,也没有说话,半斤醋就舀到瓶子里了,我拿着瓶子如释重负跑了出来。这时候家里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已经来找我了。我把瓶子一举,有一种炫耀的样子,“打回来了”。自那,我见到那老太太不怎么害怕了,再买东西也不胆怯了。别的营业员就类似走马灯,一年半载的换来换去。


「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供销社是当地的信息点,也是人们闲聊打趣的好场所。有些不上坡干活的中老年妇女街坊喜欢和营业员闲聊拉呱,逢遇包个水饺、烙个菜饼的还包着送给营业员吃,套套近乎。在供销社当营业员,那是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穿戴干净整齐,自带几分自豪和优越。在货架和柜台之间,他们与顾客熟络地交流,帮助顾客挑选满意的物品。那时候民间常说的四大吃香的职业是:“听诊器、方向盘,杀猪刀子、营业员。”营业员是最吃香的职业之一,像白糖、煤油等紧缺物资有时一来就抢购一空,如果和营业员关系近,早知道信息就能抢先一步了。

对于能够打酱油的孩子来说,最乐意去“打酱油”。当然打酱油能够剩下几分钱,有点“辛苦费”最好;最不乐意大人给“打酱油”的钱正好,那只能是歪歪嘴了。因为供销社的商品历年来价格是一成不变的,也是最货真价实的:火柴二分钱,酱油一毛四,醋八分。在供销社里你也会看到营业员那些娴熟的技艺在亮相:包饼干,放两张草纸,饼干两摞放好,草纸对折一卷,两头一包,头顶上的纸绳(纸捻子)左右一个十字结拧一个扣,折断绳子一包饼干就干净麻利包好;一毛钱的果糖,随手一抓往柜台上一甩,基本正好九块,一分五厘一块,准确无误。打酱油醋,很多人家是半斤半斤的买,灌口往瓶子上一放,酱油提子舀起来倒出一半,八九不离十整半斤。要截一块布,凑好布票,选好布料,只见布尺在眼前一晃,一手拿布一手拿尺布动尺走,量好后用剪子剪一小口,只听刺啦一下,布料扯下。还有“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加减乘除轻松算出,比计算器都快都准。这真是应了欧阳修《卖油翁》里面说的那样“无他,唯手熟尔”。

「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那时候,商品虽然没有假冒产品,但是也有质量优差,比如火柴,益都(青州)的质量就不如济南的,划不着火,算是“安全”火柴。洗衣粉,潍坊的不如淄博的,用得多还不起沫。冬天用的猪胰子(黑肥皂)要数周村“第一楼”的。如果遇到这批产品母亲就不让我买,如果不急用再等到下一批是这个品牌的再买。供销社有时候会处理一些削价产品,虽然都知道贱钱无好货这个道理,但是家家户户都缺钱,有些东西有钱没有票证还买不到,遇到削价货物真是欢呼雀跃。削价品也不一定都不好,例如那种碎麻花,就是整支的麻花因为搬运碎了,不影响口感和质量,就是走亲访友不好看,价格是原来的一半,应该算是价廉物美的商品了。还有就是有点残次的苹果,如果买来马上吃既能省钱又能解馋。那时面对的是底层还未解决温饱的百姓,产品的买卖也算是人性化管理。香烟不但成盒卖,也能成支卖,经常有上下坡干农活的村民付上一二分钱在供销社里买上一两支零烟,狠吸上几口,过一下烟瘾。六分五、九分、一毛五这样平民化的烟卷有时都买不起一盒,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酒除了成瓶的以外还有成坛的散酒,两三毛就打一斤地瓜干白酒,二分钱一大块豆腐乳,又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

供销社在通往小学,初中学校的要道上,买本子、买铅笔、买墨水的学生都要在里面打个逛,看有什么新的学习用品。买个演草本先用钢笔试试浸不浸墨水,本子封面的人物图画男同学要选男孩,女同学选女孩,不然会让同学讥笑调侃弄得脸红害羞的。一次我与几个伙伴挑选作业本,有个年龄四十多岁的营业员有点不耐烦,我指着墙上他用红纸写的标语,“你不是写着‘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吗?”把那营业员憋了个大红脸。供销社门头的后面是库房,像那些盆盆罐罐、大瓮水瓮及一些农具都在里面存放。有一年,我随母亲到里面去挑水瓮,看到已成仓库的原祠堂的旧貌,锁皮厅的殿堂还有精刻木雕,墙壁上还有壁画,古色古香。最耀眼的是长在院内的两棵古柏,挺拔苍劲,由于在后院很多人不知道,有一种“长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供销社也收废旧物品。孩子们捡个破铜、拾块废铁,就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小时候我曾经拿铜制钱和酒壶的铜嘴子去卖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供销社有一项收购鸡蛋的硬任务,那是为市民供应的副食品。农民家家户户养鸡,卖鸡蛋就成了日常生活收入的主渠道。有时候买支铅笔从家里拿个鸡蛋往供销社秤盘上一放,营业员根据鸡蛋重量付给铅笔还会再找几分钱,可以再买块橡皮或买块糖吃。刚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说:“小弟弟四岁半,拿着块糖进商店:阿姨阿姨退给你,这个便宜俺不占,吃到嘴里也不甜。”供销社里是孩子们最为向往的地方。

「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供销社驻地也是五天一次的新民集市所在地,集市不大,以供销社为中心东西左右依次排开,再加上往北往南两条胡同,真可谓是:集市二七,南来北往,鲜果蔬菜,韭蒜葱姜。修鞋补锅,裁缝衣裳,收鸡卖蛋,粜米籴粮。有事没事,集上逛逛,熟人见面,聊聊家常。在当时这也算得是一片繁荣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市场一放开,多种经营主体“忽如一夜春风来”,灵活的经营模式、充足的货源,打破了几十年来供销社一家独大的局面。接着,紧俏商品不再紧俏,也不需要票证了。供销社顺应潮流,着手改革经营模式,从集体承包到个体承包再到转制,经过艰难的尝试,慢慢变成了个体民营。

如今,超市代替了供销社,买东西叫购物。原来人和商品有柜台的距离,现在变成了零距离。自助购物、微信支付以及淘宝网购成为新常态,供销社已成为历史记忆。当年在新民村最为高大上的新民供销社门市部也随着道路的扩建荡然无存,一些历史已逐渐模糊和湮灭,所幸百年的古柏被保护起来,默默守候着这方热土。

「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邹平记忆」消逝的乡村商店——新民供销社门市部

吕品,男,山东邹平新民村人,多年从事宣传工作,习书法、爱文学,酷京剧,好烹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