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群眾宣洩情緒,不是添堵添亂

中國青年報消息,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對群眾出現的一些情緒宣洩,我們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習近平的講話內容,為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如何開展情緒疏導、回應公眾關切指明瞭方向。

武漢等湖北省內城市的“封城”,全國其他地方的嚴格管控措施,依賴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儘管目前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向好,但還沒有到鬆口氣的時候。經歷較長時間的非常態生活,公眾難免產生各類情緒。這其中,既包括社區封閉管理和民眾自我隔離引發的心理情緒,也存在對政府治理的意見、建議和批評。對於公眾集中的情緒,要有區別地予以回應,對善意的批評建議寬容以待。

近日,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調查了全國5萬多名普通民眾的心理壓力和情緒狀況。這項大型精神衛生調查的結果顯示:約有35%的受訪者遭受心理困擾,有明顯的情緒應激反應,5.14%的受訪者遇到嚴重的心理困擾。重視公眾情緒疏導,正視群眾宣洩情緒的客觀需求,應當成為下一步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情緒疏導的對象,既包括重點人群、特殊行業從業者,也應包括普通大眾。針對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基層工作者、志願者,他們直接感受到疫情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心理壓力大,負面情緒積累多,需要專業的心理疏導。隨著新增確診病例的減少和方艙醫院的關閉,許多一線工作者獲得了輪換的機會。此時,應利用他們休息的時機進行心理疏導。

對於普通民眾產生的心理情緒,“理解、寬容、包容”是最好的應對方式。理解公眾情緒,首先要發現公眾產生情緒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從根源上消除引發情緒的誘因。對於政府工作中可能存在誤解的地方,應當作出充分解釋,避免公眾情緒的擴散和放大。群眾路線是執政黨的根本路線,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黨的工作方向所指。深入細緻地做好工作,公眾情緒自然能夠得到平息。

寬容公眾情緒,才能有效疏導公眾情緒。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一些民眾在開展公共表達的時候,難免出現偏差和紕漏,甚至偶爾有過激和失控的時候。但是,許多人的初衷是希望解決問題,而不是給政府“添堵”“添亂”。對此,不宜總是採取剛性的方法回應公眾情緒。片面理解公眾情緒,限制有利於情緒宣洩的渠道,可能放大和激化情緒,給防疫工作制造不必要的阻力。

習近平在武漢考察期間強調:“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再次被載入史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都為你們而感動、而讚歎!黨和人民感謝武漢人民!”習近平對武漢人民的讚許,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重大現實意義,充分回應了疫情期間的民情民意。

疫情防控戰役的方法和策略,對外是中國國家形象的展示,對內則是政府治理形象的再塑造。中國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取得的顯著成效,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產生的一些教訓,包括對公眾情緒的處理方式,依然有檢視和改進的空間。民心所向,勝之所往。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推動政府治理補齊短板和弱項,而“理解、寬容、包容”公眾情緒正是改善治理能力的具體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