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遥远的救世主》,也许是境界不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丹一定要死呢?

幻翠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看过对应的电视剧,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当然可以不死,如果让作者重新写一下这个说的话,按她现在的阅历和经历的话,有可能把这本书写成上中下三部,在第1部里面还按原来那么写,就又被救活了,然后毁容了以后又被修复了,然后两个人在德国再展开一个故事——没问题。

那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为什么要死掉呢?因为这是在小说里,要追求最大化的震撼效果。我们说在戏剧里也好,在小说里也好,要追求冲突戏剧性,只有那样呢,才能把美撕开血淋淋的展现给读者,能追求到最大的艺术效果。

所谓的悲剧呢,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在你面前撕碎呈现给你看。让你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换句话说是我们这些读者是我们这些观众决定了这个人物必须要死掉,作者呢,只是顺应了我们的需求。这就是媚俗。

当年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写到里面的女主角田晓霞死掉的时候,他自己在屋子里哭了整整的一下午坐着完全投入了自己的情绪,他也不愿意让他死掉,但是他也没办法,情节故事走到了这里,他就必须要走这一步,因为这个人物已经不受他的管控了,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当然啊,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可以生也可以死,就像后面刘冰一样。刘斌也可以不死啊,对不对?他的死亡也很突兀啊,他的人物角色逼他走到那里的时候,他也可以决定苟且活下去,没关系的。是刘冰自己要死,他受不了那个反差,他开惯了宝马,他不能再离开那个生活,回到他原来的环境里面去了,这个人物已经活了——到了这个时候,作者已经掌控不了他了,是他自己决定要跳楼的,作者只是把他的决定呈现到作品里面。

世界上的事就是行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这个小丹自性无碍 不昧因果 当来则来 当去即去,不简单!


王阳培训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和电视剧《天道》都看了,并且有一段时间了。是一部能触及我们这个时代脉搏的,还算不错的作品。借此机会,谈点读后感吧。

1.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时代,所以陌生,是因为实际发生的事情与我们的即有"文化体系"(三观)处处自相矛盾,自我冲突。引用一位名人的名言基本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本书没有对这个时代的对错、好坏做政治、经济、社会学意义层面的剖析(这是个人力不能及的),而是着重于讲,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矛盾(最终归结为文化的矛盾),以及冲突的现实中,每个人以什么样的"生存法则"来生存。而书中各类人物的生存表现是有代表性的。

3.芮小丹在书中算正面人物吧,是时代的"宠儿",完美无瑕到极致。正是这种美好,最终却和丑恶之人同样走向"死亡"。虽然说对活着的人来说意义不同,但对本人来说已无意义。

4.在丁元英心目中,芮小丹在人格上是完全征服了自己,但在"生存法则"上,他认为芮小丹是幼稚的,太单纯、天真、正直、义气、仗义、担当,唯一缺少保护自己的精神准备。

5.芮小丹是一个把生存的意义看的非常重,而轻看生存方式的,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阳光女孩。丁元英对她内心充满爱意,但理性又告诉他,这种美好在这个时代是会夭折的。

所以说,芮小丹最后的死,是人物逻辑性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太"善",太"恶"都是极端,都违背了"生存法则"的中庸之道。

生存法则不是"丛林法则"。


王平987


分三个方面谈谈本人浅薄的看法,觉得我们有看法上的共鸣就彼此欣慰,觉得看法不一希望你也不要往心里去。

1.事情解释看法必须要有背景,这个缘起在于文学影视作品立意所求思想精神的布道与唤起,编剧思来想去后觉得更加贴合作品的主旨和作品人物的思悟渐进的过程,就像她本人之前说过:你给我的我拿不住悟不到,就不是我的。这里就是一个人物命运的隐形导向。

2.五台山论道是作品思辨的高潮,智玄大师说丁是靠在门槛的人,但是要进去还有很远。与其说丁元英是高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个突然觉生一念因势利导的师傅,而徒弟就是她和格律诗的几位股东,丁代表的高度不是作品表现的最高高度,芮小丹就是青出于蓝的高度,他们区别在于丁知到,觉到,悟到差一步,芮小丹与丁相较这一步就是行到。知行合一心得圆满的境界就出来了,这里面对丁元英来说也许存在欠缺一个机缘,并不是他就没有这个境界。

3.这有深的一点意味,不能表现的太明显,跟出版发行要求有关,就说几个字,芮小丹的死在她看来是因果循环命理定数,现世来说这是死,来世而言就是生了。


守笃一滴水


《遥远的救世主》以爱情为主线,集结了商战、警匪、政治等内容,更有很多商战韬略和计谋,可谓是一本现代商战的教科书。与以往所有的小说都有所不同,作者在全书一直灌输一个概念——文化属性。

不难发现小到个人,大到民族,“文化属性”成了个体和集体价值和前途的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属性”考量下,小说中那些玄妙描写,被新旧元素一一重新组合——没有陌生的词汇,没有听不懂的话语,糅在一起却让人一思再思,由思生辨。剥开熟悉对白的表层,埋藏在稀疏平常的情节之中的,恰恰是一份严密的逻辑推论。

《遥远的救世主》中的对白既有哲学层面的阐释,也有对城市生活的解读。界与这种文化属性的认知,作者更多想表达的是走正道、敬本职,或者说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

芮小丹是最接近、最懂、最爱丁元英的一个人,对丁元英所谓文化属性的感悟也是最深、最透。正是趋于对这种文化属性的认知,作为警察的芮小丹,把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作为了她的天职。在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对芮小丹死亡的安排!也就不难理解丁元英对芮小丹死前电话告白、死后警察取证似乎“漠视”的反应!





丝路娇子


小丹的死,在常人看来是死了!其实是她自己舍弃了她自己的肉身而成佛!

我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唐三藏到了西天,迦叶尊者在传经的时候,向唐三藏要钱。唐三藏说,我一个出家人哪来的钱呢?迦叶尊者说,你不是有紫金钵和木棉袈裟吗?然后孙悟空就恼怒了,最后迦叶尊者传的是无字经书给唐三藏。这段故事情节告诉我们,你唐三藏一个出家之人连紫金钵和木棉袈裟都不能舍掉?还能有资格成佛吗?

而芮小丹她为了正义而舍弃自己的肉身而成佛了。所以丁元英一直强调他自己不如小丹。



巽顺


看了这么多解答,众说纷纭,我个人角度来看。芮小丹必须死,不是因为职业,等等!就一点,作者对丁元英这个角色的设定。如果看过,豆豆另外一本书,天幕红尘。或许能够明白一点,芮小丹为啥必须死。丁元英在五台山论道的时候,就说到,他在佛门这道槛上,迈不过去了,进一步是佛门,但是这一步一辈子都迈不过去了。而见相非相,自见如来,这入道的境界丁元英懂。但是他还做不到,所以如果芮小丹不死,最后作者对丁元英没法安排。个人看法,还望勿喷。



千变莫名54130662


我个人认为《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文化寓言式小说!它有两条主线,一是透视丁元英的智,来凸显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泾渭分明的民族和个人命运。二是彰示芮小丹的情,表现没有贪嗔疵的天国女儿的情怀。男的活得通透明白,女的活得率真洒脱!当生则生,要死则死,这才是一个天国女儿的命运归宿!王子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只能出现在少儿童话里。成人世界更多的是缺撼和不完美!芮小丹死得其所!


活着就是机会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决定一个人思维意识的,绝对不是什么文化属性,这种虚幻矫情唬弄人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物质,和一个人处在网状结构中的状态和这个网给人的作用力。我们表象地认为,东方文化重感性,西方文化重理性,东方文化重情感,西方文化重实际,然后用这一套理论去套每一个人的行为,甚至一整个社会的行为,这些理论表象的正确让我们立刻疯狂地认为,我们打开了人生的密码,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密码,岂不知我们就像一个刚会呕哑的猿猴,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语言,我们是什么,小丑!

让这些肤浅的虚妄的理论破产,只需要一个办法,让这个人生一场癌症,他一下子就现出原形了,以前的高尚上的矫情的理论绝口不提了,满脑子想的全是钱和治病,甭管你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种,不管你以前信的是佛祖还是耶稣,这会全消停了,口里不停地咒骂,妈的,老子一辈子信主,结果让着老小子给坑了!所有要死的人只会做两件事情,一是留恋生活的美好,二是感慨生命的短促!有人可能说,你举这例子太极端了,人们还有丰富的生活,所以文化属性理论没有破产!你就好好作吧,把架子端好!怪不得你整天痛苦不堪,失眠一天天,活该!

我一看谁拿本心理学著作跟捧了本《圣经》似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仿佛这本书看完,世界一切生物的心理活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了,傻逼,老子的心思是你能猜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著作只有一部,那就是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也许还有他其他的著作。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学说其实是一件好事情,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们可以反映我们生活的丰富性,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我们揪住它不合理甚至荒谬的部分进行狠狠的毫不留情的批叛,并不是要将它一棍子打死,更不是要否定它合理的部分,而是促使它改造升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艺术。

我觉得一部大戏里面主角的死去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才酷,因为她很高尚,高尚的人常做高尚的事,做高尚的事就有牺牲!





骑驴去高考


从因果上说,这个电视剧里的故事都是小丹引起的。本来世界还是这个平静的世界,每个过着每个人的生活,世界上有各种人,高人和凡人。电视剧两条线,爱情和扶贫,爱情是小丹主动追求丁元英,扶贫是小丹的礼物,是小丹的一个愿望。这个平静的世界因为小丹不在平静,她搅动这一片死水般的安宁,让很多人跟着动起来,自然无意中伤害很多人,死很多人,这是她没有预料的。从因果上说,死了那么多人,都被苍天算到了她身上,注定她也会死。她求的太多,欲望太高,想要完美的爱情,又想要做扶贫这伟大的事业,天妒之。正所谓,天机看破不说破,天妒英才,越是高人,越要低调,装作糊涂的活着,就像丁元英一样。丁元英为什么没有死,就是因为他不是发起者,他只是扶贫这件事的工具,他没有任何欲望,扶贫之事,他不求利,不求名,无得就无失,所以最后他还是回归他本来的生活。当然小丹,没有错,她死得其所,就像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虽然死了,生命却是像流星划过长夜一样,瞬间就是永恒,那一刻她曾经真正的活着。历史上每一个去改变世界追求真理的人,都是这样,哥白尼耶稣谭嗣同……所以,她也逃不脱因果!


愚人拙见


我认为第一 作为一名刑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驱使芮小丹在那种情况下做出那种决定。从芮小丹平时的作风,和丁元英平常的交往中可以看出芮小丹对这份职业的尊敬。而这份置业也让她从中得到满足感,所以这是一种对于置业的本份。 第二 人物性格上考虑,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不会让自己的人生中,在那样的情况下出现退群。 当然,毕竟是小说。芮小丹这个人物刻画的过于完美。他知性,美丽,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情,对待爱人无畏的献出全部的真心。普通行走的正能量。就如同天国的女儿哪般,或许作者就是把她当作天国的女儿,这种人,只能出现在天国。芮小丹走后丁元英说一句话,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正是这一种随性和自如是丁元英一直达不到的所谓天道。所以丁元英只能自己陷入对文化的自卑,一个人躲起来找清净。

我正在更新《天道》这部电视剧的解说,还不成熟,有兴趣可以关注我,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