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淡曲丶


一、胡惟庸是李善长选定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接班人,后来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来自他家乡的、李善长领头的淮西集团;一是刘基领头的浙西集团,两大集团一直明争暗斗。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国志》!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心存猜忌的,因为刘伯温的高明胜过了朱元璋,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基还是想到了。开国封爵,文职功臣中就李善长封了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名列第一;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因犯罪被刘基抓起来要杀了,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由阻止杀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杀李彬,天必雨!结果杀了李彬,天没有下雨,刘伯温失算了,李善长煽动很多人群殴刘基,朱元璋并没为难刘基,但刘基于当年八月无奈请假回老家。临走,刘伯温还建议老朱不要定都凤阳、不要轻易攻打实力尚存的北元。刘伯温临走,推荐死党杨宪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再次与淮西集团开打。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长的把柄,不断找朱老大打小报告,产生了累积效应,本来就对李善长集团设防的朱老大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多有指责,十一月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

李善长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标太大,他也找了个代言人,此人应威望不高、容易驾驭,他选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当年刘基对老大点评的一样:“现在还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要摆脱牛犁的束缚!"就这样,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层政治的聚光灯下,从这一刻起李善长就把自己的命运有意无意地绑在了胡惟庸的战车上。

二、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胡惟庸在朱元璋帮助下打败刘伯温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打压不听话的下属,甚至挑战皇权,私截下属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朱元璋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他想彻底废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胡惟庸锲而不舍,他把儿女亲家、李善长亲弟李存义拉下水,再让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李善长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为牛哄得不得了,谁知朱元璋捏死他相当于捏死一只蚂蚁。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逾万!胡惟庸自然难免一死。

李善长本是胡惟庸的伯乐,后来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于他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加之朱老大没有掌握李善长、李存义兄弟的谋反实据,朱老大暂时没杀他,他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



三、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修房子,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汤和密报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动了杀机。

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墙倒众人推,御史府、钦天监都来踏上一只脚,最终李善长被杀,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事实上,开国功臣大明开国后仅有相当低调的汤和、沐英(元璋义子、朱标好友,奉令永镇云南,后来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标,不久跟朱标走了)、耿炳文(擅长防御战)等侥幸逃脱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过毒手的功臣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逃脱的两种情况,一种没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对朱家三代构不成威胁的;一种是汤和一类,本是老友,建功不骄,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相当于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类,防御战专家,子孙登基时来护驾的!李善长才华出众、功高盖世,尾巴夹得不够紧,屁股也没坐得稳,耳朵根子又软,遇到杀红眼的朱老大,没命的!


苍茫大地顾炜斌


李善长成了丞相之后,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他本人愈发膨胀起来,妄自尊大,甚至有人只是无意间冒犯了他的权威,他也毫无宽恕之心,非要定罪或贬黜才行,一时间朝野人人自危。登基后第四年,李善请辞。但李善长离职后却不愿离开京城,恃功而骄。朱元璋虽然将公主许配于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做了皇家驸马后,却连主动问安都不愿意,还要皇帝主动宣他进宫问安。

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命胡惟庸为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扶植,善于心机,假公济私,凡事以李善长为尊,此时的朱元璋已起了除胡之心。不久后,朱元璋以谋反罪顺利除掉了胡惟庸,朱元璋借此机会,誓要将其他胡党中人全数歼灭,但由于李善长求情,同是胡党人士的李存义父子侥幸被免了死罪,但必须拘禁于崇明岛不得出。李善长得知后,也不谢恩,反而找当地的官员征用了三百兵士用来扩建自己的府邸。当地的官员觉得此事实在不妥,就将此事禀告给了朱元璋。李善长擅自借用兵士以作私用,朱元璋没发作,但记住了这一笔账。

不久,李善长突然上书,请求太祖皇帝赦免一名叫丁斌的犯人。朱元璋本就多疑善猜忌,他细想其中必有蹊跷,便对丁斌进行了拷问,丁斌禁不住酷刑拷打,从实招了李存义乃是胡党人士。朱元璋气得重新把李存义下狱,李存义咬出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有牵连。朱元璋得知李善长早知胡惟庸有谋逆之心,但却从不曾禀告上告,谋逆之心昭然可揭。朱元璋大怒,认为他实在是大逆不道,叛国欺君,其罪可诛。

于是朱元璋立马下旨,将李善长妻女弟侄家共七十多口人通通诛杀,但朱元璋看在公主的面子上,仅留下了两位男丁。即使李善长拿出了免死的铁券丹书,也只是块无用的废铁罢了。一代开国功臣落得如此这般结局,不得不说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带带大米粥


李善长,必须得死。洪武四大案中,有两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与他都有关联,任何一个帝王念旧情可以放过他一次,但怎么可能放过他两次呢?更况且李善长的手伸到了军队??


先说洪武四大案

第一:胡惟庸案(结党擅权,阴谋造反)

第二:空印案(朝廷文书先盖章,再填数据)

第三: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营私舞弊,倒卖官粮)

第四:蓝玉案(明太祖以蓝玉谋反为借口,大肆诛杀功臣)

我们接着说李善长与胡惟庸案的关系

胡惟庸是经过李善长推荐,逐步做成了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人既有师生之宜又有知遇之恩。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后来胡惟庸阴谋造反,按规矩应该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子族),也就是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儿子按道理也应该被杀掉的。但明太祖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令免死,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恩情了。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恩。这就伏下了杀机。


我们在说李善长与蓝玉案的关系。

蓝玉是继徐达,汤和,常遇春之后,大明朝初期唯一的一个帅级人物。本来这样一个帅才朱元璋准备留这给他的儿子太子朱标的。而蓝玉和朱标的关系也是非常铁的。

但问题就出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导致了朱元璋不得不杀掉蓝玉。因为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个孩子,无法来制约这些骄兵悍将。

蓝玉案,影响甚广。朱元璋本着宁可错杀1000,绝不放过一人方针,先后杀了一个公爵,13个侯爵,两个伯爵,被牵连的有15,000多人。而李善长再次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事先知道这个事儿,但是他没有向皇帝举报。就冲这一条就大逆不道。杀他是应该的。


最后真正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的是李善长将手伸到了军队

李善长在77岁的时候,干了一件蠢事:他因为要修缮自己的庄园,为了省几个银子(或是其他目的),他竟然说动汤和,让汤和派了300人的军队来给他干这个事。这就是逆龙鳞!也是李善长被杀的直接原因。

我们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会呈现以下结果:李善长确有治国之才,但当他的政治才能与汤和的军事才能相结合,那可能会谋反,也可能不谋反。但我不确定你会不会谋反的时候,我肯定会按照你会谋反这个结果来处理。这也就是三体里面说的猜疑链。

于是李善长必死。


少校柳下惠


李善长被诛,表面上是因为受了胡惟庸之案的牵连,实质上是因为他过度膨胀,毫无感恩之心,朱元璋对他已经仁至义尽,他对朱元璋却没尽到臣子的本分,换言之,朱元璋对他的好,没换回他应有的忠诚。

朱元璋也是个凡人,感情也会受伤,同时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担心再出一个胡惟庸,于是狠下心肠,诛杀了李家七十余人。满门抄斩算不上,因为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一支免于株连。

(电视剧中的朱元璋)

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视他为可以与萧何比肩之人,登基后给了他极大权柄,洪武三年让他担任百官之首的左丞相,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并进爵韩国公,还和他成了儿女亲家。

同样立下大功的刘伯温,只因不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而走不进大明顶级权力中心,只得了个诚意伯的爵位。

和他比起来,李善长无疑幸运得多,一个臣子能达到的顶点,皇帝老乡朱元璋都让他达到了,再进一步就只能当皇帝了。

但李善长是怎么回报朱元璋的呢?

他退休前,为了在朝中继续拥有影响力,培养了同为濠州定远人的胡惟庸,推荐他为左丞相。朱元璋一方面欣赏胡惟庸的才干,另一方面也是相信李善长的眼光,同意胡惟庸接任左丞相之职。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胡惟庸打算谋反,因事情泄露而于洪武十三年被诛杀。

其实到这一步,都怪不了李善长,他虽然识人不清,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这一辈子就不会看错人。看错一个胡惟庸,算不得大错。

估计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虽然杀了很多和胡惟庸有关的官员,却放过了李善长。要知道满朝文武中,就数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亲近,胡惟庸的官途少不了他的保驾护航,两家还是姻亲。

但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外甥丁斌因受某事株连,即将发配边疆。李善长数次要求朱元璋赦免其罪,态度很不好,朱元璋本就因他越来越骄横而不满,闻言大怒,将丁斌下狱。

丁斌为了脱罪,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党羽,参与过谋逆之事。

其实洪武十八年李存义和儿子李佑就被告发了,李佑娶了胡惟庸的侄女,要说他和胡惟庸之事无关是不可能的,但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诏免他们死罪,安置在崇明。

这种处置已经够宽大了,李善长却还觉得不够,对朱元璋渐起怨愤之心。他对朱元璋的轻慢态度,也受了此事的影响。

朱元璋也很火大,以前能放过李存义父子,现在不打算放过了。抓了他们下狱,两人供出,胡惟庸企图谋反时,曾找到李善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邀约李善长参与。李善长虽然没答应,却也没告发。

他一个深受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明知有人打算推翻皇帝,他却不告发!这叫什么?这叫包庇罪!再一想,为什么他不参与不告发?因为他在淡定旁观,如果胡惟庸成功,凭着以前的关系他能再次掌权,如果胡惟庸不成功,他也没什么损失。这比直接参与谋反还要恶心。

朱元璋不傻,想到这些年对李善长的好,简直如同一腔好意喂了狗,打算大办李善长,将他抓了起来。

此时,朝中很多大臣为李善长求情。如果说朱元璋之前只是感情受伤的话,现在是理智上察觉不妥了。朝中任何庞大的势力,都不利于皇权的集中。

当时皇太子朱标还活着,他秉性仁弱,主张施仁政,朱元璋担心他压不住开国元老,早有为他清扫障碍的想法,没毛病的大臣都能挑出错来,像李善长这样明显有不臣之心的更不能放过。

总之,李善长虽然早早辞职归乡,却没有远离权力,通过门生弟子、亲朋好友继续影响着朝中局势,这种大臣对中央政权是有弊无利的,朱元璋又是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铁腕帝王,李善长就只能有这样的结局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李善长被赐死一事,相传是因为他和之前的宰相胡惟庸有谋反的嫌疑,而且不止他一人被杀,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人也被全部斩首,只有他的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女婿而免罪,和公主一起被逐出京城了。

这样来看,李善长倒真的是罪无可恕,谁让他要谋反呢?可仔细想来,此案确实疑窦丛生,必须翻案的。


朱元璋杀李善长始末,李善长真的要谋反吗?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胡惟庸谋反案是在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李善长被杀则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而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退休回家养老了。一个不问世事长达二十年的老头,还能谋反吗?

再者谋反也是要有动机的,像胡惟庸谋反可以说他是为了权力和地位,但李善长早在开国之初就和徐达一起封为特等公,任左丞相,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女儿临安公主。可以说李善长此时已经是享受到了一位臣子能够享受的所有荣誉了,他又何必跟着胡惟庸这个小弟去谋反呢?

最后一点也和前朝那个被诬陷谋反的人一样:李善长作为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人,他最有能力谋反的时候不是应该在反元的时候吗?难道韩信、周亚夫、李善长这些人,真的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来谋反,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吗?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李善长被满门抄斩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他谋反,他也没可能谋反。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只有一个:完全废除丞相制度,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和刘伯温一起商讨如何重组中央机构,意思就是如何处理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两人商讨来商讨去,最终决定李善长、徐达留任左右丞相,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接任左右丞。(明初最高权力机关为左右丞相和左右丞)

之后李善长和徐达接连退休,由杨宪和汪广洋顶上,胡惟庸后备。这几个人都是没有什么政治资本的“白身”,虽有才能但难以服众,把他们扶起来可以起到很好的互相制约作用。之后这三人也同样死于朱元璋手中,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宣布正式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谁敢议论复立宰相者处凌迟处死极刑。

李善长受“胡惟庸案”被逮捕,可审来审去都找不出李善长有确实的谋反罪状。其实这时候的李善长只要上表和朱元璋说说,服个软就行了。因为胡惟庸案到此也差不多了结了,废除宰相制度也得到了执行。李善长只能算是这场风波里的一个小插曲,朱元璋根本不用杀他。

可问题就是李善长这人脖子硬得很,完全不愿对老战友朱元璋服软,就算朱元璋特意下诏免了李善长死罪,可李善长却始终连个“谢”字都不说,而且免罪回家的数年后,还为了扩建府邸向汤和借了三百士兵帮忙。(这一点更证明了李善长城府不深,心胸坦荡,他根本就没谋反,又何必畏首畏尾的)

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他意识到:李善长树大根深,即使已经闲居在家但依旧能呼风唤雨,这样的人不杀不行,不杀不足以“正纪纲”(朱元璋建国之策)。所以李善长才会在退休回家二十年后以谋反罪被杀。因为如果不是谋反,则不能把李善长和胡惟庸连起来,也不能达到满门抄斩的惩罚程度了。



一贰一橙


李善长是个朱元璋手下的功臣,明朝的开国元勋,但凡开国功臣都有一些功劳,而且在对自己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觉得自己是个功臣,而且和皇帝并肩作战多年互相很了解,也很亲密,所在日常生活和为官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不规矩的迹象。

古人说“世异则事异”,当初大家都是造反的人,谁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所以大家抱团取暖,谁也不嫌弃谁,互相之间那真是亲如兄弟。

要知道这时候身处草野,而且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坦诚相见,毫无芥蒂的在一起摸爬滚打。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反事业越来越大,很多人还是依然故我,还把自己当成草头王,还把朱元璋当自己的弟兄,仗还没打完,敌人还没有消灭完,所以朱元璋就继续当带头大哥,和弟兄们也不计较。

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形势就完全变了。

朱元璋已经是富有四海的皇帝了,至高无上,无比尊贵,这时候那些跟着他打江山的人,已经有了警惕了,但是李善长却没有,依然还是觉得自己就是皇帝的兄弟,而且是开国功臣,有什么话不能说呢?有什么事不能做呢?

皇帝就是要保持尊贵和神秘以及高高在上才能产生权威,才能臣服万邦,可是李善长并不理解朱元璋的心思,还是像当年造反时一样对待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很不舒服。

朱元璋把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朱元璋生病了,李善长和他儿子都没有问候过,这令朱元璋很生气,于是对李善长小小的惩戒了一下,但是李善长并不悔改。

宰相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但是胡惟庸企图造反,李善长是知道的但是他并不举报,这不是大逆不道?朱元璋对李善长那么好,也换不来李善长的忠诚,所以朱元璋要对李善长下手。

再说了朱元璋得了天下,他肯定想要把皇位永远传下去,为了保证皇位顺利交接,这些大功臣都必须制服,否则就是后世皇帝的隐患。

这些开国功臣都有很大的而影响力,都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而且手里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朱元璋的子孙肯定不是这些饱战之士的对手。这些人老老实实还可以保住一条老命,胆敢乱说乱动就会被朱元璋赶尽杀绝。

可是李善长不但不老实,还在很多事情上和朱元璋作对,朱元璋弄死他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给南京的百姓降罪,然后强迫这些人迁往西部地区,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在其中,李善长为其求情。朱元璋怀疑有问题,对丁斌严刑拷问,结果这个人供述了李善长和胡惟庸同谋造反的事情。

于是朱元璋就顺理成章的杀了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七十六岁的李善长也没能幸免,李善长还拿出免罪的丹书铁券,但是这不能免谋反大罪。

李善长的死就是一场自作孽,不可活的话剧,李善长依仗功劳竟然敢和朱元璋唱对台戏,还要谋反,这是对形势严重误判的结果。

明朝建立以后,这些功臣其实就是皇帝心中最大的隐患,这些人的作用不大了,但是危害越来越大了,随时有可能翻天。朱元璋必须严密监视,随时准备除掉这些人,可是李善长对自己的处境认识并不清楚,还一再触犯朱元璋的底线,最后惹来了杀身灭族之祸,就很正常了。


小小嬴政


在老朱的心目中,除了妻子马皇后和儿子朱彪,后来还有一个皇孙朱允炆是自己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外人,都是准犯罪嫌疑人,所以杀谁都不意外。

老朱本来就是个狠角色,杀人如麻,但是由于妻子马皇后的阻止还能做到刀下留人。况且太子朱彪年富力强,在军中和朝中都很有威望,大臣都很服他,老朱也不用太担心,但是等到朱彪年纪轻轻却突然暴毙之后,朱元璋的心态就变了,孙子朱允炆并没有可以驭下的威望和经验,登基之后会不会被这些大臣处处掣肘甚至推翻,老朱的心里一直在打鼓。不如干脆把这些功臣杀掉,让自己的儿子们扶保孙子,这样大家都是为了朱家的江山肯定尽心尽力啊,老朱 的算盘打得特别响。

而李善长真是功臣中的功臣,当年朱元璋和义父郭子兴闹矛盾,郭子兴要来挖墙脚李善长都不为所动,坚决辅佐朱元璋,在朱元璋征战在外的时候,李善长带着极少的兵力在家留守,元军来袭,李善长用这点兵硬是把元军给打的落花流水狼狈而逃,朱元璋手下将士闹矛盾也是李善长去调节,朱元璋对他很是倚重。

等到了大明建立,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左丞相,国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定夺,授予他丹书铁券,诏书里面把他比喻成大汉朝的萧何,但事实证明拿到这张免死铁券的人是都要被杀死的。

而大名鼎鼎的胡维庸就是李善长推荐的,李善长弟弟的孙子还是胡维庸的侄女婿,可谓关系亲密。但是在胡维庸被杀之后,李善长并未被牵连,但是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维庸的党羽,朱元璋大怒,把李善长迁徙到崇明。李善长回到老家之后想盖个房子,于是和汤和借了300军兵,汤和很不够意思,表面答应了借兵,暗地里却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很生气,竟然认为这是李善长要造反。后来李存义父子下狱,严刑拷打之下供述出一个细节,说当年胡维庸想要谋反就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不置可否,只是说:我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你们好自为之吧。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他认为李善长听到造反的话不报告,是首鼠两端迁延观望,虽然没有造反之实,也是有造反之心的。于是李善长一家被全部处斩,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6岁了。

后来有人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喊冤,朱元璋竟然没有怪罪这个人。我私下觉得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冤枉李善长,但是他就是存了心这么做的,李善长这么才华出众,都有萧何的能耐,那要是他想辅佐别人,别人不也有和自己争天下的资本了吗?况且李善长在功臣之中威信颇高,杀了他就可以让功臣群龙无首,任自己摆弄。

所以我觉得无论李善长是做官还是辞官,他都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因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月轮皎皎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韩国公,洪武年间位极人臣,可以说他是朱元璋的萧何,但是不同于萧何的是,李善长不善于谋身,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淮西勋贵的带头大哥,这也是真正要了李善长的命!

淮西勋贵:这是明初的主要政治力量,由开国功臣组成。朱元璋起兵于淮西,一众淮西大将跟随他出生入死,明朝建立后,都被封爵,著名的有淮西二十四将,如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等。李善长被朱元璋立为开国第一功臣,于是成了淮西政治集团首脑。

明初,淮西集团把持着朝政,李善长和胡惟庸先后任宰相,他们政治手段高明,结党营私,打击政敌刘伯温,政治敏感的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终于对淮西集团举起了屠刀。

第一刀就砍到了胡惟庸头上,起因为占城国使者来访,中书省隐瞒不报,最后罪名上升到谋反、通倭,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

胡惟庸同属于淮西集团,是李善长亲自推荐的,李善长的侄子李佑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所以两家关系匪浅。胡惟庸案发的时候,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下诏免罪,应该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但是一向聪明的李善长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装聋作哑,还是对朱元璋杀淮西贵族心有不满,反正他对朱元璋天大的恩德没有丝毫感激之情,这让朱元璋很不爽,感觉热脸贴了冷屁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李善长藐视朱元璋的权威,根子就这样埋下了。

5年后,李善长早已告老还乡,想要修建宅子,找汤和硬借了几百兵定帮忙,往小处说其实没啥,往大处说,李善长这是私自调用国家军队,就看朱元璋怎么想了,很明显朱元璋是往坏处想了。

后来李善长原本府上的一名亲信丁斌犯了事被判流放,李善长去求情。在前面一系列事情的铺垫下,朱元璋又想歪了:咱定下的罪行,你来求情,是不是不把咱放在眼里!于是锦衣卫审讯丁斌,先是牵出李存义父子参与胡惟庸谋反,然后李存义父子供出李善长,说胡惟庸当初和李善长讨论过谋反事宜,李善长态度暧昧。

这份供词一出,朱元璋爆炸了,于是李善长一家70余口,除了驸马和公主外全部被杀。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李善长结局悲惨的几个原因:

1、淮西贵族势力太大,不知收敛,已经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

2、李善长恃功而骄,不知感恩,不断消耗朱元璋对他的恩宠,同时让自己在朱元璋那边的负面形象日益深刻;

3、朱元璋的政治洁癖,他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对官吏的一点过错都无法容忍,对贪官的大开杀戒就可以看出。

其实明初被杀的几个功臣基本上都符合以上的特点,如蓝玉等。


荣耀历史


朱元璋真的是因罪想杀李善长吗?朱元璋杀死李善长的真正的目的是想灭了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紧紧的握在自己与后继之君的手中。也就是说李善长作为前丞相的身份和现丞相胡惟庸之间的亲密关系给其招来了杀身之祸。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起义早期就加入的重要文臣,实际上是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建立初期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个人。也就是说李善长是担当得起大明王朝第一任丞相这一称谓,同样也担得起他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和声望。那么李善长明明告老还乡之后为何又会被诛杀全家呢?



但是李善长这个人要有缺点,尽管李善长饱读诗书,对于民生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后勤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且在抗击元朝的过程中,保障了大军的后勤补给。但是李善长却心胸狭隘,犯了文人常犯的错误,容易妒忌贤能。对于同为文臣的其他官员经常苛责甚至打压。反而由于同为淮西人士而与淮西勋贵们这一帮开国武将们关系交好。


大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子弟兵们已经变成了大明王朝的毒瘤。这些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杀敌破墙的骁勇战将。却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和平年代依然不懂得收敛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凭借着朱元璋所赏赐的免死丹书铁券不断冒犯律法,已经成为朱元璋无法容忍的纨绔子弟!而恰巧的是李善长又是这些人十分信任和倚重的老大哥。

胡惟庸谋逆案发生于1380年。此时的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牵连和问责。然而随着淮西勋贵以及朱元璋越来越不安的内心,再加上朝中有一些官员弹劾李善长曾经与胡文庸交往密切,其胞弟李存义更是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李善长因此成为了朱元璋眼中的一颗钉子。欲拔之而后快!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90年。此时距离胡惟庸被诛杀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但是朱元璋还是将李善长已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连坐诛杀其全家70余口,只留下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是因为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当朝驸马爷而得公主恩惠免于一死。


李善长被杀之时已经76岁,可以说早已经是半截入土的老人。但是朱元璋此时杀害李善长一方面是要彻底清除胡惟庸的影响和党羽,另外一方面,朱元璋想要将位极人臣极易威胁皇权的的相权彻底消灭。因此李善长作为前丞相自然难逃历史洪流带来的劫数!


珞珈山的猫


导言

李善长之死,是明代一桩政治冤案,这是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相权的“欲加之罪”,当然,这里面也有着朱元璋病态嗜杀心理的影响。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发生了左丞相胡惟庸案。这个案子发展到洪武二十三年五月,朱元璋以李善长为逆首,为了肃清逆党,连坐诛杀者三万余人。

“帝手招条例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而十年之后才牵连到了李善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如果仅仅从胡惟庸案本身来解释李善长之死,则无法解释李善长为何在十年之后才获罪,所以要解释这个现象,就不得不探讨“胡案”的发生以及李善长之死的真正原因。

一、明初政局主要文臣集团主要功臣处境

在明代开国文臣集团中,宋濂、刘基和李善长处于领袖地位,而三个人情况有所不同。

宋濂为人最为低调,很少直接在明太祖面前说别人坏话,也不会泄露跟朱元璋的谈话,而且他还是文坛领袖,十分清高,主修《元史》以及国史、教育太子以及大臣子弟。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宋濂在政坛上没几乎没有政敌和党羽。因此从理论上讲,宋濂对朱元璋是没有威胁的。

尽管如此,朱元璋仍对他加以监视,而宋濂本人的仕途也曾接连遭受打击:

是月(洪武三年二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以宋濂的涵养,恐怕不太可能犯“失朝参”和“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这类错误,所以这很可能是朱元璋对他的有意打压。

如此低调和谨慎的宋濂,他是怎么死的?

(宋濂)孙宋慎坐通胡惟庸诛,(朱元璋)并怒濂,欲死之。

这个记录出自《国榷》,认为宋濂是被孙子宋慎牵连,而宋濂早就在洪武十年致仕急流勇退了。退休了,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他,特命他去茂州(四川汶川)居住,山高水远,宋濂才到了夔州就死了。

与宋濂相比,刘基为人就比较高调一些。

某一天,朱元璋问刘基:“我朝文章,何人为首?”刘基对当以宋濂为第一,朱元璋又问那么谁第二呢?刘基回答说:“则臣不敢多让。

刘基这种当仁不让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像宋濂那样谨慎,也不会早早远离政坛,这也就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比宋濂更惨。

李善长早在朱元璋创业初期,就掌握了人事大权,不仅经常协调武将之间的关系,甚至还推荐了宋濂。由此可见,李善长在开国功臣中的人脉关系十分深厚,而他的地位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孤以布衣起兵,与李相国里居最密迩,徐相国及他大将军亦不过百里,不自意吾乡人咸在廷肱股。”

朱元璋说这番话虽然是在拉拢整个淮西功臣集团,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其言外之意:地位如此之高如徐达者,在他的描述中是”“亦不过百里”,而对李善长的描述却是“最密迩”。

如此描述表现的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重视,甚至是一种忌惮!

李善长功劳最大,人脉最广,淮泗集团的首脑,朱元璋自然不敢从正面打击他,所以从侧面操作: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兵,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

李善长居左丞相之高位,又贵为太师、韩国公。李饮冰和杨希圣两个参议,既没有地位又没有资历,居然敢“稍侵善长权”,如果没有朱元璋的支持,他们很难有这样的胆量。

从以上三人在明初政局中处境,不难看出,朱元璋对开国功臣集团,是不怀好意的,是要打压乃至于处之而后快的,也正是朱元璋的这种心理,才会有了后来的李善长致仕、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李善长之死。

二、李善长致仕后的政局与胡惟庸之死

从李善长致仕到胡惟庸案爆发,相隔整整九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对李善长下手?

原因在于,,此时明朝还没有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如果此时对居头号功臣的李善长痛下杀手,不仅会让剩下的功臣寒心,而且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两人相安无事,是不是还有友好举动,朱元璋赏赐田地物品,任命李善长的亲属为官,征召李善长共议军国大事,同时还跟李善长联姻,把长公主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此刻对李善长还没有杀心,如果想要干掉他,没有必要拿长女的幸福来做筹码。

不过,双方并没有就此欢欢喜喜,和谐融洽。李善长致仕后,汪广洋任右丞相,胡惟庸担任左丞相。朱元璋提拔这两个人的目的,很明显就是用来对付李善长淮泗集团的。比如汪广洋曾和陈宁一起弹劾李善长“狎宠自恣”。

当然,朱元璋在要求文臣的新贵们为自己服务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让他们互相牵制,汪广洋的遭遇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他的资历、能力和功劳根本无法同李善长、刘基等人相提并论,却受封为忠勤伯,食禄数量比刘基还高,这就是朱元璋制衡政策的体现,可惜能力不行的汪广洋最终辜负了朱元璋的希望,即没有起到对付李善长的作用,且在丞相位置上也没牵制住胡惟庸,最终在胡惟庸案爆发前夕被处死。朱元璋的工具人结局及时这么惨,除了死,没有其他结果。

胡惟庸比之汪广洋野心大,悟性也高,但他依然逃脱不了工具人的命运,他结党营私,想要组建自己的势力,实际上朱元璋故意纵容,为的也是直接废除丞相,把千年以来的相权扫进垃圾堆。胡惟庸案,实质上,就是朱元璋废相权需要,另外也是干掉李善长的伏笔。

三、李善长之死

朱元璋有意提拔胡惟庸是非常高明的一招,虽然胡惟庸勾结李善长谋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但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确比较密切: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祐,惟庸从女婿也。

宪数言李善长无大才,胡惟庸谓善长曰:“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也。”

胡惟庸发迹很可能得到了李善长的帮助,他与李善长既是远亲,又同属淮泗集团。因此朱元璋才会坐视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往来,这样就能使他能够借打击胡惟庸而将李善长拉下水。

果然,在胡惟庸死后不久,群臣请求诛杀李善长及其同党陆仲亨等人,但被朱元璋以念旧情作为理由拒绝。由此可知,此时,朱元对李善长还没有下杀心,或者时机还不成熟。

之后,朱元璋曾多次委派李善长之子处理赈灾事宜,并给予李善长父子各种赏赐,陆仲亨的儿子也成为了驸马,这正是朱元璋向李善长示好的表现,而李善长也曾主动向朱元表示和好的意愿。包括交还钦赐的仪仗人户,上表请求明太祖在天寿圣节接受百官朝贺等。

如时期照此发展,大概两人还能和平相处下去,然而,李善长却做出了不合时宜的举动:

(洪武三十三年)四月,京民坐罪应徙边者,善长数请免其私亲丁斌等。帝怒按斌,斌故给事胡惟庸家,因言存义等往交通惟庸状。

很明显,李善长援救自己被“胡案”牵连的党羽激怒了朱元璋,从而导致了自己的煞神之祸。发生这种事情,很可能是两人之间关系的缓和使得李善长放松了警惕,不自觉地动用了自己的政治资源,从而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最终落得个“肃清余党,榜功臣五十七人”的结局。

而也是这一年,全国基本统一和政局趋于稳定,因此朱元璋不必再投鼠忌器,于是便痛下杀手,用血腥的方式解决了这场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斗争。

结语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试图建立绝对君权,但在权力的运行商却受制于行政官僚。君主虽然掌握着对官员个人的生死大权,但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官僚机构却不可能完全掌握。所以作为开国功臣之首的李善长,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朱元璋的对立面,而也是这个原因,李善长在致仕之后跟朱元璋抗衡了十九年之久,期间两人还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友好关系。

朱元璋与李善长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是二者拥有的行政资源不平的所引发的朱元璋希望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将行政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政治资源丰富的李善长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但冲突并不是不平等出现就会爆发的,这需要对抗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