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府“一号文”核心聚民生

市府“一号文”核心聚民生

东莞将大力提升交通的品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摄

四大目标(到2021年)

人民生活更富裕。全体市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更优质。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织实织牢,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302元,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55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公共交通服务指数逐步实现100%,民生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

人居环境更优美。环境建设、城市管理、生态治理不断强化,污水集中处理率9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森林覆盖率35.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0%以上,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东莞常态。

民主法治更健全。法治政府、响应政府、效能政府、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合理,政府行政依法依规,政府服务便捷高效,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城市文明蔚然成风,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六大举措

强化基础性支撑。坚持公共安全与环境安全两手抓,切实保障城市更安全、环境更优美。

优化普惠性服务。重点围绕弱势群体,高标准提供一批覆盖面大、受惠面广、获得感强的民生服务,进一步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打造引领性品牌。总结推广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文旅服务、健康城市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打造具有东莞特色、引领未来改革的民生品牌。

构建创新性保障。围绕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热点,着力开创实施新的民生工程。

实现体系性响应。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升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包括建设法治政府、响应政府、数字政府和完善基层治理等4项措施。

完善长效性机制。加大民生工作的统筹力度,搭建“五统一”长效推进机制,保障各项民生建设有序开展、落到实处、抓出成果。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汪万里)3月11日,2020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暨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新闻发布会在东莞会议大厦举行。这是东莞努力打造民生建设的“东莞品质”和全面小康的“东莞样本”,实现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的宣言书。

东莞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推出六大举措共30条民生政策,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加大工作统筹力度,致力于推动民生兜底、服务提质、创新提效,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初步成效。

针对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和交通问题,东莞分别制定了《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统筹开展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两项千日攻坚行动。

守底线

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障

“一号文”突出了加强对特殊群体、重点对象的保障。在困难家庭救助方面,首次实施困难家庭二次医疗救助,并逐步调高孤儿养育、失独家庭扶助、流浪乞讨人员伙食等救助标准。

在特殊人群救助方面,强化公益救助,探索建立福彩资金投资和资助重点民生项目的机制,实施“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儿童白血病特定疾病救助、困境妇女儿童健康救助等公益项目,与2000名困境儿童建立结对助学、助困、助教关系,打造“东莞星星联盟”,帮助更多自闭症、听障儿童更好成长并融入社会。

在医养结合试点方面,将探索建立失能老人医养护理保障计划,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运营公办养老设施、设置家庭床位等。

优服务

解决民生工作堵点痛点

针对群众反映办事难等民生问题,通过将民生改革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打造民生领域“放管服”改革品牌。

东莞将大力建设响应政府,通过健全群众求助快速响应机制、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开展“莞事论坛”活动、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完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机制等举措,有效汇集市民对民生工作的诉求呼声,解决民生工作的堵点痛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同时大力建设法治政府,通过依法推进阳光政务、加强民生领域立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等措施,加强对民生领域监管,切实维护公平、公正。大力建设数字政府,通过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民生工作管理子系统、持续完善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审批便民化、开展“一件事一次办”专项改革、推广“电子证照”、优化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等措施,大力优化政府民生领域服务,努力提高政府服务便利度、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

教育补短板

3年扭转学位供给不足局面

根据《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东莞在教育上主要是补短板,推动新建改扩建227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3.99万个,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6所,增加学位28.11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5.88万个,努力扩充公办学位,补齐教育短板。其中到2022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26个,增加学位15.68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项目104个,增加学位12.74万个,高中阶段项目22个,增加学位2.94万个,用3年左右时间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

为此,将从增加教育设施、保障用地、优化审批流程、拓宽投建路径、优化服务等方面,大力推动教育扩容提质等方面来具体展开。

其中,力争到2021年,东莞新建、扩建、改建、配建76间学校,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44万个、高中阶段学位1.71万个,基本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推动到2021年,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校内午餐午休服务。

交通提品质

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针对东莞交通整体谋划不足、要素保障不足、拥堵治理不足和改革创新不足等“四个不足”的问题,《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了38大点共119项政策。

东莞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东莞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从“项目建设”到“体系重塑”、从“规划脱节”到“一体融合”、从“财政直投”到“经营城市”转变。

全力打造以全市“二主六辅”(“二主”即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六辅”即虎门高铁站、东莞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以通勤、客运、货运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功能更加清晰、衔接更加科学、运行更加智慧、效率更有保证、能耗更趋绿色”的总体目标。

热点

广深第二高铁东莞站

或选址南城至厚街段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还透露了广深第二高铁的部分内容。

广深第二高铁是强化广深港主轴高速通道功能的高铁线路,起于广州北站,经白云机场、鱼珠新客站、东莞市,引入深圳宝安机场站,线路全长132公里,其中东莞市境内约48.4公里,并规划在中心城区南城至厚街附近设置始发主站。

目前,东莞正在进行站位方案比选研究,暂未最终确定选址方案。通过在东莞市中心城区设置高铁始发枢纽站,将强化东莞市与湾区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共同提升湾区城市群发展质量,有助于提升东莞市的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扩大东莞市对外影响力,带动东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东莞市营造完善、高效、优良的就业、创业空间,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