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鎮”有3個都成了繁華城市,為何有人說朱仙鎮卻徹底沒落?

萬佳敏


中國古代四大名鎮是指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四大名鎮鼎盛於明清時期,交通便利是它們共同的優勢,繁榮富庶是它們共同的特點。

佛山鎮

(古代的佛山鎮,現代的佛山)

佛山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佛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佛山鎮興起於宋代,鼎盛於明清,佛山在明清時還是當時的全國重點中心城市,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為“四大聚”,類似於現在我國北上廣深的地位。

現如今的佛山已經成為了一個地級市,並且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2018年以9935億元GDP總量名列廣東各市GDP排名第三位。可以說是中國四大名鎮中發展的最好的一個古鎮。

景德鎮

(景德鎮陶瓷)

景德鎮製造瓷器的歷史要追溯到東晉年間,景德鎮以其精湛的製造藝術聞名於世界,其中青花瓷更被譽為瑰寶,據說在清嘉慶年間,全國財政收入4000餘萬兩,而景德鎮就貢獻了G600餘萬兩,佔全國收入的六分之一。

現如今的景德鎮也以成為了我國一個地級市,現如今的景德鎮已經成為了世界瓷都,並且是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漢口鎮

(漢口一瞥)

漢口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是現在大武漢都市圈的重要組成,漢口與武昌、漢陽合併成為了現如今的武漢市,與武昌、漢陽並稱武漢三鎮。現如今的漢口已經高樓林立,商業繁榮,是武漢最為繁華的地區。

朱仙鎮


(朱仙美景)

朱仙鎮的發展得益於其周邊的水系——賈魯河,在古代,漕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它關係著古代民眾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糧食,而華北地區不像南方地區河流水系眾多,而且適合漕運的水系更是少的可憐,所以,中原地區的漕運就是一個難題。

但流經朱仙鎮的賈魯河因為在元朝時期曾經進行了治理,並且疏通了河道,所以賈魯河成為了中原地區漕運的必經之路,而緊鄰賈魯河的朱仙鎮也成了重要的河埠,由此朱仙鎮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了明清時期四大名鎮之一。

那麼為何經過百年的發展,其他的三大名鎮都依舊繁華如初,而只有朱仙鎮漸漸淡出人們視野了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朱仙鎮興於賈魯河,也荒於賈魯河。朱仙鎮的興起與現如今的石家莊有些類似,石家莊原本為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因為緊鄰正太鐵路所以石家莊才從一個小村莊變成一個大城市,所以石家莊也被稱為“火車上拉來的城市”。

朱仙鎮同樣如此,但是由於在清末年間,黃河改道,大量的泥沙沉積賈魯河,導致賈魯河失去了漕運能力,再加上時代的進步,鐵路運輸在當時已經發展起來,朱仙鎮的交通優勢逐漸喪失,所以繁華了百年的朱仙鎮逐漸蕭條下去,而這也是朱仙鎮沒落的最重要一點。


其二,朱仙鎮是四大名鎮中受戰亂影響最深的一處。民國期間,軍閥混戰,外國入侵,而其他三鎮依靠其本身的優勢在亂世中受影響甚少,而朱仙鎮也不同,大量房屋因戰亂被破壞,人口銳減,經濟凋敝,朱仙鎮的經濟在亂世被徹底擊垮。

其三,朱仙鎮於其他三鎮相比,缺少競爭優勢,佛山,漢口的發展得益於地理優勢,景德鎮的發展得益於產業支撐,而朱仙鎮在這一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短板,沒有佛山漢口的地理優勢,雖有傳統的木板年畫,但與發展陶瓷業千餘年的景德鎮相比又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所以朱仙鎮是四大名鎮中優勢最不明顯的一個。

筆者認為,正是以上三點才導致現如今的朱仙鎮相對於其他三大名鎮來說相對低調很多,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不及其他三鎮,但朱仙鎮在我國鄉鎮級的經濟實力中,還是不遜色的。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史,喜歡可以點贊關注哦!


小何嘮史


朱仙鎮徹底沒落的說法出現是因為朱仙鎮的現狀相比它曾經的繁華和其他三鎮的發展狀況,時過境遷,世事無常,朱仙鎮沒落的也是無奈。

何為中國四大名鎮?

明清時期,景德鎮市,佛山市,漢口鎮和朱仙鎮四個城鎮商品經濟極其繁榮,於是便稱它們為四大名鎮。

其他三鎮的狀況

漢口成為武漢三鎮之一,由於地理位置的便利,自古就備受重視,周邊的資源都往漢口聚集;景德鎮的瓷器不必多說,那是聞名海內外,瓷器產業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現今已是地級市;佛山是廣東幾大重鎮之一,且鄰近廣州,經濟發展迅猛,現今也是地級市。改革開放後,這三鎮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反觀朱仙鎮還真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普通的鎮子,繁榮程度於其鼎盛之時更是相差萬里。

朱仙鎮往昔的繁華

朱仙鎮,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朱亥封仙得名,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軍隊就是在這裡大敗金兵。後來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冤死風波亭,這裡算得上岳飛的傷心地了。

然而,朱仙鎮的歷史遠不止於此,宋代時期的朱仙鎮在政治、軍事地位十分顯著。明清時期,朱仙鎮的工商業蓬勃發展,當時的朱仙鎮可以說是一座城市,全鎮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人口20多萬,遠遠不是城鎮可比的。朱仙鎮商品經濟極為發達,賈魯河通連南北,把朱仙鎮一分為二。城內街道縱橫,商鋪雲集,有四萬戶居民從事商業運營,除了幾十家客棧,還有山西、陝西、甘肅等地的會館,再加上數十個驛站,熱鬧非凡。上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至商賈工匠、三教九流常年往來不斷。

朱仙鎮繁華的原因

賈魯河是溝通黃淮流域之間唯一的通航水道,位於賈魯河節點的朱仙鎮,具有水運的獨特的優勢。賈魯河穿過朱仙鎮,南下連通淮河,聯繫安徽,江蘇和浙江等地,航運通暢。賈魯河開鑿之前,河南省對外經濟聯繫都是通過汴河實現。元代多次決口的黃河,河道不通,賈魯河逐漸成為河南對外經濟聯繫的主要航道。有這樣一條黃金水道,朱仙鎮繁榮是很自然的事情。

乾隆時期,朱仙鎮成為四大名鎮之一,到了嘉慶年間,朱仙鎮的商業繁華已經超越了河南省府開封,這時,朱仙鎮的經濟到達了頂峰。

朱仙鎮因何衰落

朱仙鎮的興衰都緣於水。

由於賈魯河處在黃河的邊緣,黃河一旦決堤,不僅給其通航造成威脅,而且洪水過後的淤泥積塞,導致賈魯河河床逐年上升,水運能力日漸下降。

朱仙鎮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在1843年的洪水,這場水災讓朱仙鎮傷筋動骨,賈魯河的河道淤塞,客商的流失使得其衰落的局面難以挽回。屢經洪水破壞的朱仙鎮到了清末,範圍大幅縮小,許多鬧市區已經成為了荒地、耕地,這時的朱仙鎮已經失去了昔日的風采,飽經摺磨的它甚至都不如普通的城鎮了。

1906年,平漢鐵路建成通車,越來越淤塞的賈魯河更是無力同便捷的鐵路競爭,依靠水運興盛的朱仙鎮徹底沒落,直到今天。

以上所述就是朱仙鎮興衰的原因歷程。

泱泱文脈承古今,不復繁華五千年!


長河泱泱訪古今


中國四大古鎮一般指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這四個城鎮都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分別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歷史時期的風貌,具有鮮明的特色。

佛山鎮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來此繁衍生息,以漁耕和製陶開創原始文明。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也有“嶺南成藥之鄉”、“獅藝之鄉”的美譽,在明清時期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鎮。

2.景德鎮

景德鎮是中國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截止到2012年,景德鎮市擁有國家4A級景區6個,分別是古窯·民俗博覽區、高嶺·瑤裡風景區、浮樑古縣衙、洪巖仙境風景區、德雨生態園、中國瓷園;國家3A級景區3個,分別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廠明清園、江西怪石林。

湖田古窯遺址,湖田窯是中國五代、宋、元三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屬於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漢口鎮

漢口的發展,始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稱,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

它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逐漸吸引了很多周邊的地主、農民、手工業者和全國各地的商人聚集在此,這樣商業繁榮的漢口名鎮至一九四九年和武漢合併至今。

4.朱仙鎮

朱仙鎮是國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明朝時是開封唯一的水陸轉運碼頭,境內有有中國三大岳廟之一朱仙鎮岳飛廟,有中國木版年畫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有建築風格堪稱東亞第一大清真寺的朱仙鎮清真寺,有古開封城遺址等名勝古蹟。

名優特產主要有朱仙鎮木版年畫、五香豆腐乾等。

擴展資料:

佛山歷史變遷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來此繁衍生息,以漁耕和製陶開創原始文明。

宋元豐年間推行保甲制度,鄉分都堡,佛山堡為季華鄉之首。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

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天下四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藥四大行業鼎盛南國。

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竹嘴廠" 。

民國元年(1912年),佛山正式改鎮建制,南海縣署也從廣州遷至佛山。

1925年,國民政府將佛山從南海縣分出,成立佛山市。

1983年6月1日地市合一,粵中行署和佛山市政府合併,成為廣東下轄的一個地級市,這才是今天的佛山市有歷史以來的歷史開始。順德縣、南海縣、高明縣、三水縣、中山縣正式隸屬佛山市的歷史開始。後中山市由於是廣東四小龍和遠離佛山市,擴權設為地級市,正式脫離佛山市管轄。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2009年5月,佛山市轄5個市轄區,11個街道、20個鎮。


手機用戶5797236424


朱仙鎮,除了木板年畫,為大家所知的也就是岳飛和他的十二道金牌。木板年畫,現在已經成為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我把它叫做日漸衰退的民間工藝。這玩意兒很貴,明明是工藝品,卻要往藝術品的價格上靠攏;傳統的手藝人也日漸凋零,所謂的電腦製版等等,讓這東西變得和義烏小商品一樣毫無特色。都是年畫,它還面臨著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天津楊柳青的競爭呢,而後者尤其是楊柳青的地理位置和宣傳力度,一百個朱仙鎮也只能望洋興嘆。最後,現在還有多少家庭認認真真的貼年畫呢?即便是農村,也大多是路邊買來廉價的春聯套裝胡亂一貼了事。作為發展重點來說,木板年畫是比較單薄的。

其實別說朱仙鎮沒落了,就是河南省的發展相對廣東湖北來說也是比不上的,而且河南對旅遊的發展也有點不成體系,沒有科學規劃,總結起來就是簡單粗暴、隨心所欲。

作為朱仙鎮來說,除了偶爾的民俗節目等可以見到外,許多河南本地人對此也不甚了了。大家去開封都是奔著清明上河園、開封府和所謂的開封小吃去的。朱仙鎮?離市區三十多里地呢,去那幹啥......看岳飛咱去湯陰去杭州啊!

一個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的朱仙鎮,沒落是必然的,自然沒辦法和其他三個地方比。


心安歸幾何


始建於春秋戰後時期,後因魏國人朱亥封仙而得名“朱仙鎮”在歷史上曾經是八朝古都開封的前身。春秋時期的鄭國在朱仙鎮一帶屯兵築城,取名“啟封”,後因封建社會皇室的名諱之忌,以“啟”同“開”之意換之,更名為“開封”。如今的朱仙鎮離開封城也就二十多公里。老漁以為歷史上的朱仙鎮曾經有過老城(啟封)開拓新城(開封)輝煌後的變遷和繁華。岳飛的“朱仙鎮大捷”相當於近代作戰史的“開封城保衛戰”讓“朱仙鎮”名聲大振,其勢蓋過開封。應該說“清明上河圖”作品問世之期也是朱仙鎮躋身“四大古鎮”之時。如題“有人說朱仙鎮卻徹底沒落”,從提問的“有人說”這段話來看,老漁分析提問者的初衷並沒有悲觀的認為朱仙鎮的沒落,而是曾經繁華的古代名鎮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能否與時俱進繼續過去的輝煌,畢竟古鎮的底蘊極其厚重。人們都知道中國的四大木板年畫的所在地,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更在四大年畫之前,本世紀初,經國務院批准,“朱仙鎮木版年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歷史的更迭,城鎮的衰落,運河的變遷,以及黃河改道,比起鼎盛期的朱仙鎮有了些變化,但這些都不會影響朱仙鎮的發展,厚重的文化底蘊才是朱仙鎮牢固的根基。朱仙鎮值得一遊,這是老漁的推薦……






老漁破船


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小鎮現在估計都被很多人所遺忘了。朱仙鎮,名字很優美,經常會出現在我國的一些著名的神話小說,或者是一些影視劇中。但是真是的朱仙鎮如今是怎樣的呢?現在的朱仙鎮,旅遊業不是特別優秀,文化產業幾乎被遺忘,更別說經濟如何了。那麼以前的朱仙鎮,為什麼就那麼火呢?

朱仙鎮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北宋末年,到了明朝,朱仙鎮更被稱作中國四大名鎮之首,景德鎮還要出名。

很多人知道朱仙鎮,可能是因為古代一位名人,他就是岳飛。朱仙鎮是岳飛四次北伐的最後一個戰場,所以這裡有當時的點戰臺和古戰場的遺址。朱仙鎮並沒有像景德鎮一樣一直輝煌名揚中外。到了民國,朱仙鎮也因為戰亂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很多古遺址古文物都沒有了。

朱仙鎮有很多值得去的旅遊景點,例如這裡的岳飛廟,是中國三大岳廟之一,建於1478年,廟裡面是放著岳飛的手跡碑,刻有《滿江紅》。朱仙鎮還有一座建於北宋的清真寺,已有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佔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寺內還有一座明朝的阿文碑。這可是 一座東南亞地區面積最大的並且是最大的古清真寺。

對於朱仙鎮我們還有一個必須要知道,在朱仙鎮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的木版年畫,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朱仙鎮的年畫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具有特色的地方色彩,很受外國遊客的歡迎,總共有2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都有朱仙鎮木板年畫的藏品。所以位於朱仙鎮的木板年貨博物館一定要去參觀。

還有這裡的啟封故園,更是投資了120億打造的生態旅遊景區,古戰場,古開封遺址,這些都是散落在朱仙鎮的著名景點,非常值得一去。

有那麼多好玩的景點,和好看的景色,覺得真的值得來一次深度旅遊。如今朱仙鎮的樣子,與之前鼎盛時期相比,真的是很相差太大了,很多人都無法接受,甚至是網友看到朱仙鎮如今的樣子,都為它而感到可惜。


雲之燎燎


也只是有人說說罷了。至於事情的真相。還得深入實地去考察研究,才能下定論。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妄下定論。當你在財政,社會矛盾,經濟體制,產業科研,科教文化,工農業及旅遊業服務業第三產業等等發展態勢上做了的調查研究,那麼這個鎮子是否落後有落後是否進步你都會一目瞭然。更能寫出一些有助於這個鎮子建設發展的文章出來。為鎮子的發展做自己的一份貢獻力量。總比聽別人說說。然後無視事情的真相要好的多呢。



遊俠小朱哥


開封市己將成五線小城,歷屬開封的朱仙鎮其能壯大,開封已經拓敗,應改成朱仙鎮方能丶慢盛:運樣朱仙鎮市能能逐步趕超其它三鎮市。


用戶2263451786261


朱仙鎮沒落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黃河的屢次決堤 漕運之利盡失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開封失去了都城的地位,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啟用,朱仙鎮漕運逐漸開始走下坡路。最要命的是黃河的屢次決堤,惠民河也逐漸淤塞。

後來元朝派賈魯治理黃河水患,重新疏浚了惠民河。為紀念賈魯,惠民河改名為賈魯河。明清時期,朱仙鎮隨著賈魯河的再次通航,又開始了新一波的迅猛發展,達到鼎盛。

然而朱仙鎮的命運多舛,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黃河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決堤一次,總共有六次(1841年、1843年、1868年、1887年、1889年、1901年),而朱仙鎮就是受災區。

後果也是嚴重的,受災的損失暫且不說,最關鍵的是賈魯河被巨量的河沙嚴重淤塞,已經不能再通航了,漕運之利盡失。而且在1927年的時候,重新挖掘的新賈魯河也不再經過朱仙鎮。這對朱仙鎮來說才是最致命的,因為這是它繁榮的根本。

沒了運河的漕運,僅依靠歷史悠久的木板年畫不足以繼續撐起朱仙鎮的繁榮。明末朱仙鎮最為鼎盛的時候,全鎮人口多達二十萬,如今人口只有那時候的十分之一。

二、開封失去省會地位 近水樓臺不再

四大名鎮中,朱仙鎮與其他三鎮不同,其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開封。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後,省會就一直設立在開封。當時,開封堪稱中原的第一大城市。

在50年代之前,河南的省會並不是鄭州,而是開封。

在清朝後期的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尤其是開封地區。由於黃河的問題,原來的水路運輸線被迫改道。不僅朱仙鎮,包括省會開封,同樣喪失了運輸優勢。在省內的地位,已經被西邊的洛陽超越。

清朝末期,清廷開始修建京漢鐵路。由於各種原因,鐵路從鄭縣經過。這條鐵路成就了鄭州的異軍突起,鐵路運輸迅速取代了水路運輸。隴海線通車之後,鄭州成為了南北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在建國的初期,鄭州已經擁有各種商鋪2000多家。此時的開封卻在逐步衰落,朱仙鎮自然更不必說。

1954年,河南的省會從開封遷往了鄭州,從此,開封喪失了省會的地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朱仙鎮的加速衰落自然更不必說。





名稱過於寬泛


春秋時期,當時的朱仙鎮一帶恰為鄭國的東北邊陲。出於戰略上的考慮,鄭莊公命大將鄭邴在朱仙鎮古城村一帶屯兵築城,取名“啟封”,後避漢景帝劉啟諱,更名為開封。八朝古都開封由此拉開了帷幕。當時朱仙鎮是啟封城西北的一個居民點。[1]

竊符救趙

朱亥,戰國時期魏國大梁人(今開封),著名勇士。據載,魏安釐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竊符救趙”,魏軍告捷後,趙國重金謝魏公子和朱亥,後來信陵君被魏王拜為上卿,授以相印,封朱亥為偏將軍,以朱仙鎮為朱亥湯沐邑。據《祥符縣誌》記載:朱仙鎮原名聚仙鎮,後因戰國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1]

唐宋起興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開封縣入浚儀縣後,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原開封故城遂日趨廢弛。朱仙鎮作為一處居民點逐漸發展起來。太平興國九年,宋太宗令“鑿尉氏縣界新河90裡,數旬而畢”,拉直了的新河使朱仙驛因緊鄰蔡河而成開封附近的水陸要衝,由村落而驛站,進而成為集鎮。北宋末,首次出現了見諸史料記載的“朱仙鎮”稱號。岳飛於此取得朱仙鎮大捷。金、元時期,隨著開封地位的衰落,運河的變遷,以及黃河改道,朱仙鎮也就隨之衰落了。[1]

賈魯治河

元末明初時期,朱仙鎮因賈魯治河而再度崛起,並逐步確立了自己“四大名鎮之一”地位。元末黃河先後多次在開封決口,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順帝派賈魯為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專職治河事宜。賈魯首先將黃河逼入故道。又引密縣水,經鄭州、中牟,折南至開封朱仙鎮,而後匯入古運河,直達商水縣入淮。賈魯此舉既消除了水患,又復興了漕運,所疏通的這條河道被命名為賈魯河。賈魯河開通之後朱仙鎮作為賈魯河航運終點,成為開封唯一的外港,是開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明清鼎盛

明、清時代是朱仙鎮的鼎盛時期,據《擬今況記》記載,朱仙鎮城區東連宋寨,西接豆腐店,南至腰鋪村,面積達50平方華里。1862年(清同治元年),城牆由土牆改用磚砌。運糧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將鎮分為東西兩部分,鎮內河上有橋三座相連。沿河兩岸,碼頭林立,長達五華里,船隻可直達城內,每日來往船隻200餘艘。城中居民30餘萬,多系商賈、外籍商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會館。鎮內店鋪,商號鱗次櫛比,百貨山集。特產有朱仙鎮木版年畫、紅紙、玉棠號五香豆腐乾、西雙泰竹葉青酒等,皆聞名全國。鎮內白天車水馬龍,夜間燈火輝煌,是名副其實的中原商業重鎮。運糧河是朱仙鎮通往全國各地的重要渠道。當時,朱仙鎮不僅是一座商業重鎮,而且歷代仁人志士、帝王將相都把朱仙鎮視為風水寶地。鎮內僅寺廟建築就多達110多處,較大的有岳飛廟、關帝廟、郎神廟、三皇廟、救苦廟、北大寺、明皇宮等。所謂的72路神仙,在鎮內皆有廟祀奉,故朱仙鎮古稱聚仙鎮。當時鎮內有戲樓11座,以明皇宮戲樓為最,每年豫東各戲班社都按時到明皇宮獻藝,競相爭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漸漸地以朱仙鎮為中心形成了河南最大的劇種——豫劇以及豫劇祥符調。

鎮中還有久負盛名的內八景和外八景。若站在點將臺上鳥瞰全鎮,內八景盡收眼底,分別是明皇宮、飲馬泉、鐵桿棲風、五奸跪忠、春秋樓、清真寺、碩石獅子、運糧河。鎮四周外八景分別是:點將臺、烽火臺、孟昶墓、朱亥墓、仙人橋、九龍口,迷瑰地、青龍崗。每一個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另外,鎮周圍經考古發現了元朝的梁國公墓、明朝的周憲王墓、清朝大夫張射光墓、漢代墓群、橫寨村明代官宦墓群。

清代嘉慶、道光以後,因黃河漫溢賈魯河朱仙鎮趨於衰落。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賈魯河終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加之京漢鐵路、隴海鐵路先後通車,交通路線大轉移,朱仙鎮水運優勢不再。

至20世紀初,淪落為一個極端殘破的集鎮,不僅商業急劇萎縮,商人四散,而且昔日的市鎮也因洪水、風沙等原因而成斷垣殘壁。至1906年,鎮內民、商僅存3000餘戶、15000餘口。[1]

民國凋敝

民國年間,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其經濟徹底破產。全鎮人口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僅剩8500餘人,不及全盛之時的1/24,鎮區面積僅剩西大街、估衣街、京貨街、河東街,其餘則化為荒園耕地。至1938年,全鎮僅有7000餘人,房屋已拆去五分之四,大批古建築慘遭破壞。[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