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聊城與邢臺的文化聯繫


雙城記:聊城與邢臺的文化聯繫


雙城記:聊城與邢臺的文化聯繫


雙城記:聊城與邢臺的文化聯繫


雙城記:聊城與邢臺的文化聯繫

兩座城市之間的聯繫,是千絲萬縷的,但最能觸及心底的,還是文化之間的血脈聯繫。聊城和邢臺,兩座毗鄰的城市,同樣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冀魯豫三省交界記者行”的第一站選擇了邢臺,走進臥牛城,感受那種無處不在的文化積澱,從中條分縷析出邢臺與聊城間的文化聯繫。
邢國都:尊王攘夷 保存邢國
在《春秋》中有這麼一條簡短的記載,魯莊公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62年,這年的冬天“狄伐邢”。狄,是當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謂,而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被稱作“戎”。但“戎狄”又往往是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個統稱,因此《左傳》中記載,管仲對齊桓公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
邢國是周成王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其用意主要就是抵禦北方的少數民族。但邢國衰微的國力,越來越難抵擋少數民族的入侵。終於,在公元前662年,戎狄打進了邢國。第二年,在管仲的勸說下,齊桓公聯合曹國、宋國,“次於聶北,救邢”。並在打退戎狄之後,幫助邢國在夷儀重建國都,最可貴的是,在幫助邢國的過程中,齊桓公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無私”,使得邢國很快在夷儀這裡安定了下來。


夷儀在哪裡?目前有兩個說法,一說在邢臺市邢臺縣漿水村,一說在聊城。而後一種說法得到了更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後漢書》中記載,聊城“有夷儀聚”,這也成為後世支持聊城就是夷儀所在地的理由,同時,這也標誌著聊城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地作為一個諸侯國的國都。
郭守敬:力能降龍 志在量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聊城在明清時期的的繁榮富庶,要感謝邢臺人郭守敬。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屢次興修水利有功的郭守敬,規劃開鑿了濟州至安山的河道,長130裡。1288年,又完成了安山至臨清的會通河開挖工程,長265裡,江南的漕船從此可以直達通州。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水利專家之一,郭守敬用他的聰明智慧,在運河上設置閘壩,通過閘壩控制運河水量,較好地解決了因落差大,水流容易流失的難題,從而保障了漕運的暢通。漕運的通暢,又成就了聊城在明清時期的繁華。
郭守敬是邢臺市邢臺縣皇寺鎮郭村人,早在青年時期,郭守敬就顯示出過人的天賦,十五六歲的時候,他根據一幅古代留下的“蓮花漏圖”,自己琢磨出了製作方法,並在後來成功製作出了這個靈巧的計時器。踏入政壇的初期,郭守敬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主持的幾次水利工程。包括大都治水、西夏治水在內,每一次都展示出他在水利上過人的本領,他似乎總能降服洪水這條“惡龍”。元朝在上都附近開渠,郭守敬實地考察後,提出了興修方案,但在實際操作中,主管官員認為郭守敬對於雨季的降水量估計地過大,就把渠道縮寬度減了三分之一。在渠道開通的第二年,下了一場大雨,因為渠道過窄,導致洪水氾濫,損失慘重。當時的皇帝是元成宗,就對大臣們說過,“郭守敬真的是神人啊!”

邢國的首都夷儀就在聊城,郭守敬對運河規劃讓聊城成為運河上最閃亮的明珠,這本是歷史長河中兩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如今我們回憶這些歷史,就會發現,兩座城市在文化上是如此相親相近。這種文化血脈的聯繫,使人從心底加深了親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