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驛早期共產黨人——董 朗

艱難中成長(1894.4——1920)

1894年4月24日(清光緒甲午年三月十九日),四川省簡陽縣平安鄉(現成都市龍泉驛區龍泉鎮)董家河王家廟的董家老房子,董世慷之妻王氏,繼養一女一子(嘉鋮)後,又分娩一個兒子,取名嘉智(後,王氏又育嘉敏、嘉鑄兩個兒子)。

少年時的董嘉智就讀於龍泉驛鳳儀書院。稍長,以優異成績考入鎮上的新學。之後,上進求知的嘉智考入成都一師範學校求學,家境日漸衰貧迫使他輟學。為謀生,去雅安教書。因不滿校長貪汙辦學經費,剋扣教師薪俸,而忿然辭教,回家裡種地。後又到成都作家庭教師。

紅色故事 || 龍泉驛早期共產黨人——董 朗


經舅父撮合,1920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初五),26歲的董嘉智與19歲的姨父之女遊文彬結婚。2月25日,夫妻倆回到成都鼓樓街周家祠居住,以教書為生。

為尋求救國濟民的真理,他與仁壽張姓朋友等3人商定,經上海去法國勤工儉學,並變賣父母分給的4畝土地。1920年12月7日,他告別已孕在身的妻子,同3個朋友踏上赴上海的旅途。

離別的前夜,妻子要董嘉智為腹中的孩子取名。他深思了好一會,告訴妻子說,取名萬任(萬烈),萬任!就是要孩子長大後擔負起為千千萬萬勞苦大眾謀福利的重任。他滿懷深情地對妻子說:3年後我回來接你。你要好好保重自己,帶好孩子。

踏上革命征途(1921——1927.7)

1922年1月,上海工人開展支持香港海員工人大罷工的鬥爭。董嘉智目睹工人階級的火熱鬥爭,開始領悟工人階級團結戰鬥的偉大力量。他毅然改變出國求學的初衷,入上海近郊吳淞鎮的中華紗廠做工,並改名仲明。

1923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確切月日無考),他在吳淞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12日,中共上海地方區委第十二次會議,將董仲明編入第4組(吳淞組),為中國共產黨在吳淞地區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成員之一。期間,他受指派參加建立吳淞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吳淞工會的籌建,並參加吳淞工人夜校工作。

1924年國共合作,他按黨的安排,與同組的周啟邦赴廣州,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編入第二學生隊。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他聆聽了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的講演,深受啟發、教育和鼓舞。經在校任職的共產黨員周恩來、惲代英、肖楚女、聶榮臻等人的言傳身教,政治思想覺悟和水平不斷提高。

10月10日,英國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伯與佛山大地主陳恭受為首的廣州商團發動武裝叛亂,脅迫孫中山下野,同日,孫中山宣佈成立革命委員會,組織黃埔軍校學生和廣州部分駐軍反擊商團軍。董仲明與黃埔一期師生一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的戰鬥。11月畢業留校,在教導團任職,後任第三期騎兵隊副隊長。其後,1925年2月,董仲明參加由蔣介石統帥、周恩來兼政治部主任、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力的東征軍討伐陳炯明。3月底擊潰陳炯明,又回師鎮壓滇桂軍閥劉震寰、楊希閔的武裝叛亂。

是年6月,董仲明積極參加中共兩廣區委和周恩來領導的省港大罷工和廣州10萬工農兵群眾反對英帝國主義的示威大遊行。他負責組織訓練2000多名工人武裝糾察隊,開展巡邏和保衛,成績顯著,被推選出席“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獲“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紀念章”。

同年10月,董仲明與黃埔軍校師生參加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取得徹底勝利。

紅色故事 || 龍泉驛早期共產黨人——董 朗


1925年11月,在周恩來,陳延年(中共廣東區委書記)的努力下,組建以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和黃埔軍校學生為骨幹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葉挺任團長,董朗調任團參謀。自此,董仲明改名董朗。

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一支正規部隊,黨支部直屬中共兩廣區委、軍委領導,直接向周恩來彙報、請示工作。葉挺、周士弟、董朗等為黨支部幹事會成員,董朗任部組織幹事。

1926年5月,獨立團奉命為北伐軍先鋒,從廣東開赴湖南前線。董朗協助葉挺指揮部隊擊退直係軍閥部隊,佔領攸縣,揭開北伐戰爭序幕。8月,董朗協助葉挺指揮獨立團經平江戰役佔領岳陽,結束湖南戰事,挺進湖北。獨立團打下汀灑橋,攻佔賀勝橋,打開進攻武漢的最後一道大門。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國民政府建立。

1927年春,獨立團整編,組建24師,葉挺任師長,董朗任70團1營營長。6月初,北伐軍回師武漢,董朗受到嘉獎,升任70團團長。

 揮戈南昌(1927.7——10)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背叛革命,與南京蔣介石合汙,殘酷鎮壓共產黨和革命人民,企圖撲滅人民革命烈火。

在此緊急關頭,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採納李立三、鄧中夏、惲代英、譚平山等人“獨立發動反對南京政府和武漢的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行動”的提議。決定利用國民黨左派的旗幟,以黨在大革命時期培植和給予重要影響的正規革命武裝為主要軍事力量,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前敵委員會,周恩來任書記。並派聶榮臻、賀昌、顏昌頤組成前敵軍事委員會。7月28日,由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起義總指揮部。7月31日,前委決定8月1日凌晨舉行起義。董朗率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24師70團,於1927年7月25日隨葉挺同志由九江開赴南昌,準備參加武裝起義。

8月1日凌晨2時整,“叭!叭!叭!”清脆的槍聲劃過南昌城的夜空,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南昌起義爆發了。董朗率部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經四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全殲守敵3000餘人,佔領南昌。

8月1日上午9時,前敵委員會召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聯席會議,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宋慶齡、周恩來等25人為委員,發佈《中央委員會宣言》,討代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的罪行。根據前委意見,整編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番號,下轄第9、11、20三個軍。董朗任11軍24師70團團長。

8月5日,起義軍按中央原定計劃離開南昌,南下廣東,恢復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重新舉行北伐。8月30日攻打會昌,董朗率團參加戰鬥。在周恩來、聶榮臻、葉挺、劉伯承的指揮下,起義軍擊潰錢大鈞主力。

9月24日,佔領潮汕。起義軍接到中央“葉賀軍應與農民軍結合,直奔廣州,沿途不能濡(yǚ)滯觀望”的命令。

南下揭陽的義軍主力為11軍24師和20軍1、2師不足6000人。進到湯坑,與敵薛嶽的部隊遭遇,戰鬥異常激烈。董朗率70團與敵人展開拉鋸戰。

10月3日,起義軍主力經揭陽達流沙鎮(今普寧),前委召開緊急會議(流沙會議)。周恩來發著高燒傳達中央指示,決定集中整頓武裝人員,撤到海陸豐,安排領導幹部分散撤退。

會議剛結束,起義部隊在普寧烏石遭敵陳濟棠師和徐景唐師聯合伏擊。前委機關和部隊被壓在一四面環山的小盆地裡。周恩來抱病與賀龍、葉挺等指揮部隊迎敵。在此存亡關頭,董朗挺身而出,指揮部隊發起衝擊,掩護領導機關,惡戰一場,成功突圍。董朗根據流沙會議精神,收集24師餘部1200餘人,稍事休整,繼續高舉革命大旗,經甲子港向海陸豐前進。

10月6日,達海陸豐東南部,與在惠陽中峒的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取得聯繫。在地方黨和群眾的幫助下,部隊繞過敵人數道截擊線,僻山徑,抵東江農民自衛軍防地。

在中峒,東江特委對部隊進行整編,初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大隊,後按廣東省委指示,改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4團。不久,改稱工農紅軍第二師(簡稱紅二師),董朗為師長(兼4團團長),顏昌頤為黨代表。

為加強黨對紅二師的領導,成立中共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特別委員會。不久,改組為中共工農紅軍第二師委員會,顏昌頤任黨委書記,董朗、王備等為委員。在營、連建立黨的組織。紅二師完全置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在海陸豐開展革命鬥爭,發展壯大革命根據地。

在此期間,南昌起義領導人周恩來、葉挺、聶榮臻在汕頭市委書記楊石魂陪同下,到陸豐南塘。當週恩來聽陸豐縣農會負責人說董朗率部抵達激石溪根據地時,高興地說:“這就好了,革命軍隊和革命群眾相結合,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又要在海陸豐燃燒起來。”

建功海陸豐(1927.10——1929.1)

11月1日,紅二師佔領海豐縣城,成立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接著,佔領除捷勝城以外的公平、梅隴、汕尾港等全海豐縣。

董朗奉東江特委命令,派紅二師一個營前往陸豐,配合農軍收復陸豐城。11月4日晚,兵分三路攻打陸豐城。翌日晨敵戴可雄保安團見大勢已去,率部棄城向碣石潰逃,紅二師攻佔陸豐縣城。

11月8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兼東江特委書記彭湃,一面積極籌備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一面繼續開展武裝鬥爭,攻打盤踞在境內的地主武裝及保安隊據點。彭湃同董朗親率紅二師從海豐到陸豐,發動幾千名農軍攻打碣石城。

董朗率部從海豐出發,與地方部隊統一成立指揮機構,19日6時分三路,攻打捷勝城。經近2小時戰鬥,取得勝利,海豐縣完全掌控在臨時政府手中。

11月20日,彭湃率海豐縣工農兵代表、男女革命群眾幾千人,手持小紅旗,高唱《國際歌》、《工農兵大聯合》歡迎凱旋的董朗、黃維、林道文及紅二師和農軍的全體將士。

至此,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完全勝利。陸豐、海豐兩縣先後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蘇維埃政府。紅二師與海、陸、惠、紫、普等8縣人民一道建立了總人口200萬的革命根據地。通過鎮壓反革命,打擊反動地主豪紳,開展土地革命,廣大農民獲得翻身、解放。同時,發展工農業生產,開辦勞動銀行,統管鹽業運銷,開辦學校、醫院,修築道路,出版書報駁斥敵人對紅色政權的造謠詆譭。發揮槍桿子改造社會的作用。

1927年12月上旬,董朗在中峒召開軍事會議,與東江特委、紫金縣委、南嶺農軍領導人議定,攻佔南嶺為根據地。

1928年1月5日,廣州起義失敗的軍隊整編為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黨代表袁裕,團指揮員徐向前率領下抵達海豐城,與紅二師匯合。從此,海陸豐有兩支紅軍與農軍保衛工農民主政權,擴大東江大暴動戰鬥隊伍。

2月1日,南嶺戰鬥勝利結束。紅二師、東江特委與紫金縣蘇維埃決定,由董朗、劉琴西和鍾一強主持召開追悼大會、慶功大會、慰勞大會和軍民聯歡會,悼念烈士,慶祝勝利。會上,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公佈分田地、婦女自由、舉辦合作社等政策。會後,著手組建黨、團、婦聯、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南嶺勝利威整東江。

董朗所率紅二師與中央政治局委員、東江特委書記彭湃統帥的紅四師,先後於1月上旬至2月中旬,取得赤石之戰、普寧之戰、葵潭之戰的勝利。使紫金、惠陽、海豐、陸豐、惠來和普寧6縣紅色區域連成一片,並打通(東)與潮汕工農武裝的聯繫。至2月下旬,東江大暴動掃除了海陸豐境內的反動勢力,保衛和鞏固了海陸豐這一革命中心地區,進行了土地革命和民主政權建設。董朗有不磨之功。

1月末,桂系軍閥李濟與張發奎混戰結束,與南京蔣介石暫時妥協。隨即劃廣東為東、中、西3個“綏靖區”,集結兵力大舉進攻紅色區域。海陸豐成為反動勢力進攻的中心。2月下旬,敵軍分4路向海陸豐進攻:一個師經揭陽進攻陸豐;一個師經惠陽進攻海豐;一個師經五華、紫金進攻海、陸、紫邊界;敵海軍中山、民主、廣庾、飛鷹等艦聚集海陸豐沿海待戰。另有數支地主武裝潛伏海、陸豐兩縣邊境,伺機反撲。海陸豐紅色根據地四面楚歌,形勢萬分危急。

2月底、3月1日,海、陸豐縣城相繼失陷。3月18日,董朗率紅二師主力與農民赤衛隊一道,在中峒險要地段磜頭坳抗擊國民黨第7軍黃旭初部數千人,開展保衛蘇維埃政權最激烈的防禦戰。紅二師戰士英勇頑強,前仆後繼,打退敵軍一次次瘋狂進攻,為在中垌的東江特委機關、紅軍醫院、兵工廠等單位轉移贏得了時間。經3晝夜惡戰,後方機關全部轉移。為保存紅軍實力,董朗分兵經碣石溪轉移惠來與紅四師主力匯合。董朗親率餘部堅守陣地。20日,配合數百農民赤衛隊在中峒另一險要地大頭坳,英勇抗擊黃旭初部和第4軍ll師餘漢謀部數千人的聯合進攻,鏖戰一晝夜。終因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傷亡極重,董朗令部隊及時向惠來方向轉移,中峒根據地淪入敵手。

海陸豐縣城失守後,東江特委遷往惠來,計劃在惠來、普寧、潮陽發展,牽制敵人。

4月5日,敵第5軍16師副軍長兼師長鄧彥華率部進抵海陸豐。紅二師回陸豐山區,紅四師回海豐山區。東江特委領導人彭湃、鄭志雲、二師黨代表顏昌頤、四師黨代表袁裕繼續留普、惠一帶。從此,紅二、四師很長一段時間與東江特委失去聯繫。

為了改變不利形勢,挽救革命,中共海豐縣委與紅二、四師黨委共同決定。臨時成立海陸豐總指揮處,乘敵1l師、16師調防立足未穩之際,聯合進攻海豐縣。5月3日,董朗、葉鏞率紅二、紅四師回師海豐,反攻縣城,未能取勝。

6月14日,董朗指揮紅二師突破敵軍封鎖線,進攻葫蘆峰、八萬圩等地民團。6月18日,部隊在八萬圩被敵包圍,董朗受傷堅持指揮部隊撤至安全地帶。

轉戰在海豐山區的紅四師,6月18日在南坳白木洋遭敵夾擊,葉鏞師長因患瘧疾未能隨軍突圍被俘,後在廣州慘遭殺害。徐向前繼任紅四師師長。

7月18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紅四師教導團士兵分出,組成教導隊,由顏昌頤負責,研究軍事和黨務工作;其餘士兵仍編為第四師,受紅二師師長董朗指揮。同時決定,將東江特委與潮梅特委合併為東江特委,指定彭湃為書記,楊望、鄭志雲等為委員;設立東江特委軍事委員會,指定彭湃、黃釗、顏昌頤、董朗等為軍事委員會委員。董朗率紅二、四師繼續在海陸豐堅持戰鬥。

為保存革命力量,1928年12月25日,中共廣東省委決定,紅軍離開海陸豐,成立“紅軍出港委員會”,領導紅軍轉移出港工作。

1929年1月,董朗離海陸豐,經香港抵上海。

馳騁湘鄂西(1929.9——1932.10)

在上海,董朗與陳賡並肩戰鬥,擔負保衛黨中央的特殊重任。

1929年6月,中央派董朗以軍委特派員身份赴湘鄂西蘇區。輾轉3月,於9月抵達賀龍領導的湘鄂西根據地桑植縣。

董朗在桑植主辦軍政訓練班,培訓紅軍幹部120多名,3個月畢業時,學員的軍事技術和政治理論都獲得好成績。

9月中旬,湘西敵雜牌軍數支圍攻桑植,敵正規軍緊緊跟進,形勢緊張。9月底。何鍵奉蔣介石之令,派吳尚、陳渠珍、李雲傑等師,夥同地方武裝共數萬人馬,集結湘西各戰略要地,妄圖消滅紅軍。

10月初,紅四軍為避開敵鋒,伺機殲敵和發展自己,撤離桑植北上,在來鳳、五峰、長陽、巴東一帶開展游擊戰。此時,董朗擔任紅四軍參謀長。協助軍長賀龍指揮游擊戰。經1年多奮戰,建立了以鶴峰、桑植為中心的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紅四軍也發展到5000餘人,地方武裝日益擴大。

1930年11月,蔣介石任命湖北省主席徐源泉為“湘鄂川邊區清鄉督辦”。統一指揮5個師、7個旅,以洪湖地區為重點,“圍剿”湘鄂西根據地。董朗被任命為江左軍指揮,運用斷敵交通,撓敵後方等靈活戰略戰術,領導蘇區軍民同敵人展開鬥爭。

1931年3月中旬,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轄7、8兩師;在湘鄂邊堅持鬥爭的獨立團改為教導一師,任命王炳南為師長,陳協平為政委,董朗為參謀長,留湘鄂邊堅持武裝鬥爭。

7月,國民黨向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出動9個主力團1.5萬餘人和五峰、建始、恩施、石門、宣恩、鶴峰、長陽、桑植等縣團防共2萬之眾,進犯湘鄂邊。湘鄂邊分特委整編各縣武裝,組成6個團,3個遊擊大隊。王炳南和董朗率湘鄂邊獨立團主力駐守走馬坪。11月下旬,奪得反“圍剿”鬥爭勝利。

1931年12月底,湘鄂邊特委在鶴峰城召開擴大會議,總結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經驗教訓,決定以攻為守,主動打擊敵人,鞏固和擴大湘鄂邊根據地。

董朗協助王炳南總結第三次反“圍剿”初期在軍事上“步步設防”,處處被動的教訓,決定採用長途奔襲,攻其不備,速戰速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戰術方針。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打擊敵人。於1932年1、2月取得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恢復了湘鄂邊失去的部分蘇區,在桑植、慈利、鶴峰3縣邊界建立一些新的區、鄉蘇維埃政府。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第四次“圍剿”全國各蘇區。獨立團、縣、區游擊隊僅2000人左右。而湘鄂邊特委,卻堅持執行湘鄂西中央分局“不使一寸土地為敵蹂躪”和“禦敵於門外”的錯誤方針,與敵人死打硬拼。6月14日,董朗率1營由雞公山過河,經留駕司、石堡寨,從左側進攻天星寨守敵趙鶴團;王炳南率2營由龍潭坪過河從正面進攻趙鶴團,文南甫副團長率3營繞經下坪、巖門,從天星寨背後進攻。激戰5個多小時。我軍傷亡過重,被迫退守龍潭坪。敵軍直撲鶴峰,縣城失守。特委決定放棄桑鶴根據地。

1932年7、8月,獨立團與特委機關、聯縣政府活動在鶴峰、長陽、五峰一帶。8月初,王炳南和董朗率獨立團從長陽黃柏山出發,長途奔襲五峰百年關,殲滅川軍一個營。8月29日佔領漁洋關。接著北上長陽水田子,攻打團防李華嶽,殲其大部。9月3日,王炳南、董朗率獨立團進黃柏山,遇敵阻擊。改道五峰,在灣潭同羅效之團激戰,殲敵一部。其時,盤踞鶴峰的川軍來襲,特委不得不撤離湘鄂邊蘇區。

1932年9月中旬,王炳南、董朗率獨立團與特委機關,由石門的深溪蘭坪,經太坪街、子良坪和松滋的劉家場、西齋,到江陵沙崗一帶,與夏曦領導的中央分局會合。

1932年10月,夏曦推行王明“左”傾路線,董朗被誣為“改組派”殺害,時年38歲。同時被害的還有湘鄂西省委委員,湘鄂邊特委書記周小康,湘鄂邊獨立團政委陳協平等。

1954年5月,董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給其家屬頒發了由毛澤東主席簽署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為了紀念董朗,龍泉驛區建有董朗塑像,現已遷至龍泉長松寺烈士陵園。簡陽和成都人民將永遠銘記烈士的功勳。在廣東省海豐縣紅宮展覽室裡陳列著他的革命鬥爭事蹟。紫金縣還為其建立了紀念墓碑。

紅色故事 || 龍泉驛早期共產黨人——董 朗


董朗烈士的兒媳石正矩率其孫子輩、曾孫輩在塑像前合影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