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全球史視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文|青樓大茶壺

序言

:世界主要宗教在教派起源和基本信條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說宗教對於經濟發展有所影響的話,那也並不是因為某一種信條更適應於宗教發展的需要。西方史學界傳統的貶低東方宗教的態度帶著明顯為西歐擴張主義辯護的味道,全球史視域要求我們能夠客觀公正看待這一問題。

從人類最早用洞穴壁畫和雕刻來表達思想之時起,他們就已經開始把一些超自然的存在和雨、風、火等自然力量,生命與死亡的奧秘,以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聯繫在一起。這種眾神論(Polytheistic)宗教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各個歷史時期,在有些文化中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儘管我們有時會認為這類宗教是原始的、簡單的,但這其實並不正確。眾神論的宗教曾經被許多發達的文明所接受,如古希臘和羅馬,這一點從他們複雜的哲學和文學作品中可以得到證明。絕大多數的眾神論宗教都有豐富的口述和成文教義以闡述其對細節的關照和道德的深度,表現出了從世事中長期積累出的智慧。

然而,大約從公元前600年到公元630年這一被社會學家們稱為"軸心時代"的時期裡,一種偏離於眾神論的變化開始在舊世界中傳播開來,雖然在歷史上總有新宗教的產生,或是已有的宗教分裂成許多派別從而產生新的信仰模式,但是這一時代仍以其出現了今天被稱為"主要宗教"( Great Religions)或"世界性宗教"(World Religions)的拉比猶太教、儒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而著稱於後世。本文旨在通過對世界性宗教傳播中的昄依和調適地分析,簡要概括梳理世界性宗教的共同與不同之處,對宗教是東西方近代差異的觀點進行評述。

一、 軸心時代與世界性宗教的產生

要討論世界性宗教,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其與之前眾神教的不同之處。雖然他們都吸收和借鑑了眾神論宗教的教義,但它們都表現出了三個明顯區別於早期眾神宗教的主要特點:第一,它們向眾神的背後尋找宇宙秩序的唯一根本性來源(如天父、聖子和聖靈組成的基督教三位一體,或是梵天、毗溼奴與溼婆組成的印度教三位一體),雖然也有其他富於神性的形象存在(天使、聖徒、聖言者等),但只有一位超級神祗或一種根本性的宇宙秩序才是這些宗教的中心。第二,他們堅信和宇宙秩序的根本來源相符的正確的道德行為是唯一的。第三,他們堅信他們的信仰能夠為全人類所接受。

淺談全球史視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卡爾·雅斯貝爾斯著

大部分主要宗教的起源時間比我們一般認為的要早得多。猶太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前後。這時,主教信仰開始出現,烏爾的亞伯拉罕也對偶像崇拜進行了衝擊。儒家的經典著作《易經》約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出現,比孔子時代要早得多。一些印度教經文(如《梨俱吠陀》)的最早版本在前1500年就已形成。但是直到這裡所說的軸心時代,這些主要宗教(或世界性宗教)分散、孤立的典籍才被整合起來,具備了現代傳世典籍的雛形。

對於基督教來說,軸心時代跨越了兩個時段:由希伯來先知書和猶太律法書逐漸豐富而成的聖經舊約時代,以及由耶穌眾門徒記錄的耶穌生平及其教誨所形成的聖經新約時代。印度教《吠陀》經的經典註釋《奧義書》也形成於軸心時代。軸心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標誌是巴勒斯坦的耶穌,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中國的孔子和老子,以及阿拉伯的穆罕穆德都生活在這幾個世紀中,他們傳授經義並形成了各自教派的主要信條。軸心時代的時間跨度約為1200年,這是人類歷史的一個較長的時段,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一個時段像軸心時代這樣世界性宗教如此蓬勃發展,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

淺談全球史視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Holy Trinity, depicted by Szymon Czechowicz (1756–1758):聖三位一體,由塞蒙·齊霍維奇描繪

就我的閱讀而言,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大約在公元前700年,舊世界的各個部分之間開始有了一些聯繫,這種彼此之間的聯繫使得各個不同文明之間得以分享各自的思想以及有關生命和宇宙的一些問題。希臘加強了與波斯和埃及之間的聯繫;中國加強了與印度和東南亞的聯繫,而中東地區則形成了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聯繫的交叉點。哲學家和先知們不得不開始思考超越自身群體固有束縛的道德與倫理制度,開始探索有關道義和美德的普適性法則。

在道德規範不斷趨於理性和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宗教及哲學傳統也在不斷演變並相互影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希伯來《舊約》和希臘哲學的影響。佛教脫胎於印度教,並對後來儒教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今天,在傳統宗教基礎上衍生新宗教的過程仍在不斷繼續——如基督教基礎上的摩門教,伊斯蘭教基礎上的巴哈伊教。而且,最明顯的一點是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也還和很多個世紀以前一樣繼續信仰著軸心時代形成的某個宗教。

二、 世界性宗教傳播中的昄依與調適

雖然並非所有的偉大文明都能創造出世界性的宗教,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文明與世界性宗教這兩者往往存在著密切的相互關聯。如前所述,這些世界性宗教幾乎傳播至世界各處,獲得了大量昄依者。那麼問題在於,它們是如何實現傳播和紮根的?在這樣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與本土文化甚至宗教的相互適應呢?

淺談全球史視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Origins and Early Spread of Christianity, to 4th 5th Century:公元4-5世紀基督教的起源和早期傳播

其實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果一系列的宗教性信仰和習俗從一個文化延展到另一個文化中不改變自己那麼它必然會遭到本土居住者的排斥甚至驅趕。事實上,儘管許多西歐人自豪地稱基督教最具普世性,伊斯蘭教才是最具有彈性和最能夠在傳播中進行調適從而獲得昄依的世界性宗教。

直到16世紀基督教向西半球傳播之際,尚無哪種世界性宗教在全球範圍內的廣度以及在具有共同自我認同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方面能夠與伊斯蘭教相比。儘管初看之下伊斯蘭教具有毫不妥協的一神教理論、極為嚴格明確的教義學說和宗教祈禱儀式以及社會組織的原則,其實更詳細的考察表明當伊斯蘭教進入一種非伊斯蘭教的新的文化當中時,那些被記載在《古蘭經》當中的信念和社會習俗,顯示出了相當大的變通性和適應性。世界性宗教傳播中的昄依和調適以伊斯蘭教為例亦可看出一二。

伊斯蘭教通過和平的長途商貿往來和蘇菲派高超的佈教與組織能力贏得了廣大昄依者,這一事實充分表現了伊斯蘭教巨大的適應能力。那些信奉這種新宗教的各個民族並非是受到了什麼壓力或被強制昄依,而是因為他們發現伊斯蘭教可以增強對超自然神明的理解,豐富他們的禮儀表達,改善他們的社會交往,以及創建與超越他們地方世界的跨文化共同體的持久聯繫。

由於伊斯蘭教是自願被人信奉而非強加的,那麼,那些新的皈依者對自己原有的文化中有多少需要變動,伊斯蘭教的哪些方面應予以強調或接受就有相當大的選擇權。崇拜唯一的真神、尊奉先知穆罕默德和他所接受的並記載在《古蘭經》中的神聖的啟示以及恪守"五功"等信條和習俗,是所有真正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必須遵守的教律戒規。但是,就是這些也常常需要重新詮釋。

實際上,伊斯蘭教的一神教理論只是壓倒了而非徹底根除了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自然多神崇拜及對各種神靈或聖蹟的崇拜。雖然安拉被視為最具威力的超自然的力量,可人們對那些他們認為可以治病療傷、帶來豐收、護佑家園和懲治仇敵的各種神明仍舊供奉如初。在非洲和中國西部等以祖先崇拜為宗教生活主要特徵的地區,各種神靈依舊保存下來了,這不是因其自身有多大的神力,而是人們把它們作為向安拉傳送某種特殊信息的使者的緣故。在印度和東南亞等地的文化中,伊斯蘭教的教義往往被人們以具有濃厚神奇甚至魔法色彩的模式加以改寫。

淺談全球史視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伊斯蘭教的傳播路徑

總的來說,伊斯蘭教的調適和可變動性實際上讓它成為了在1500年之前比基督教傳播和影響更遠的宗教,其勢力範圍幾乎對歐洲基督教世界形成包圍之勢,而這種局勢是否在1500年之後就立即得到改善,所謂的東西方宗教是否真的具有巨大的差異和對各自的路徑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正是下一部分要探討的內容。

三、 宗教與經濟增長:傳統的觀點與全球史視域下的改觀

如果說在1500年以前,世界宗教在樹立道德準則、提供正確導向,承諾拯救靈魂以及協助貴族和王權統治方面的做法是相似的,那麼在1500年以後西方崛起的過程中,宗教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淺談全球史視域下的世界性信仰

French, British, and Dutch Holdings, c. 1700:英法荷蘭1700年的殖民地勢力範圍

宗教因素到底對西方獨特的崛起道路產生了什麼影響,目前主要有兩種傳統觀點:一種認為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在總體上完全不同,西方宗教更加積極,更加關注對自然的改造,因而促使其信徒不斷探險、索取、追求物質方面的進步;相反東方宗教相對而言更加消極,強調順應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導致其信徒出現了一種神秘的、超然的、內斂的態度,而對於增加物質財富進步卻沒有什麼幫助。另一種觀點的代表人物則是馬克斯·韋伯,在其煌煌鉅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16世紀西方宗教改革後興起的加爾文教導致了西方宗教區別於東方的差異。新教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三大轉變"發生的動因,並因此導致了物質財富的增長。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傳統觀點,實際上都是在強調西方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活力,而且西方世界崛起和居於主導地位是必然的。上述觀點同樣強調世界性宗教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對歷史的詮釋以其東方主義傾向而聞名——即認為東西方社會存在著深層次的區別,這構成了西方以外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

然而我們應當看到,這樣的觀點實質上是被用來為西歐的擴張主義辯護的,這種認為西方以外的社會歷來就是落後的觀念實際上上很容易就能被證偽的。以之前所述為例,伊斯蘭教是一個能夠被劃定為東方宗教或西方宗教的國家麼?和基督教一樣,伊斯蘭教也熱衷於傳播自己的教義,其勢力深入到了非洲的南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簡言之,伊斯蘭教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個積極的、有活力的"西方式"宗教,但在1800年以後西方崛起的過程中伊斯蘭教地區卻被排除在外,甚至在19世紀還處於經濟與政治的相對衰退之中。

全球史視域告訴我們要更多地關注跨國境的文化交互影響,而宗教實際上是最佳手段之一。遠在1500年之前的阿拉伯商人貿易就已經建立起與地中海世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等地的聯繫,並讓伊斯蘭教教義滲入經濟貿易之中。

四:獨評

綜上,隨著全球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宗教在人類歷史社會中的作用也愈加得到重視。這不是單純的人類學與歷史學之間的跨學科交互,而是整個社會科學的一次大變革。全球史視域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單單從自身的民族國家歷史出發去審視其他地區和文明的歷史,用一種欣然的態度看待我者而用鄙夷和排斥的態度看待他者,這樣的話只會忽視其文化獨特性和發展起來的社會根基,宗教正是最好的範例之一。

參考文獻:康拉德著《什麼是全球史》、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