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女兒二刷《瑪莎和熊》時,我陪她看了幾集後,自己也入了坑。

一個精靈古怪的俄羅斯小姑娘瑪莎,褐色頭髮,綠色眼珠,小天使的模樣,熊孩子的內核,再加上一頭憨笨的倒黴熊,他們的生活跌宕起伏,精彩不斷。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入坑後,我去搜了《瑪莎和熊》,發現這部動畫竟然製作於2009年。11年前的動畫《瑪莎和熊》不僅在俄羅斯家喻戶曉,還被製成30多種語言的版本,由各大國際傳媒公司在100多個國家/地區播出。

甚至2017年俄羅斯宇航員尤爾奇欣在國際空間站內進行視頻直播時,還分享了自己在太空觀看《瑪莎和熊》的畫面。

這麼優秀又精彩的一部動畫,竟然沒有被引進國內,真的太太太可惜。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還好,2020年1 月 10 日起,《瑪莎和熊》將於西瓜視頻全網免費獨播,有中英兩個版本(此處劃重點)。

沒看《瑪莎和熊》之前,我看官方說:熊是一個溫暖的父親形象,盡他最大的努力去引導瑪莎,使她免受傷害。

但在陪女兒觀看時,我發現其實熊更像是瑪莎的朋友,而且是假想朋友。

假想夥伴

假想朋友也叫假想夥伴,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假想夥伴。

1934年,心理學家斯文德森首次發表真正意義上有關假想夥伴的實證研究,研究指出”假想夥伴是兒童在與他人對話和直接遊戲的一段時間內,兒童命名與指向一個看不見的角色,這個角色對兒童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並不存在。“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後來經過研究人員的不斷擴展,假想夥伴有三種類型:

1、想象中的夥伴。就像瑪莎和熊,熊其實就是她幻想出來的夥伴。

2、真實物品擬人化的夥伴。比如女孩常把家裡的布娃娃當作生命體對待,和它一起吃飯睡覺。

3、角色自居夥伴。比如男孩常把自己當奧特曼,英勇無敵打怪獸,女孩把自己打扮成艾莎女王,漂亮優雅。

《瑪莎和熊》裡的瑪莎調皮搗蛋,是個活力十足的熊孩子。所以家裡的雞狗羊豬看到她就瑟瑟發抖,聽到她要出門就迅速躲起來。找不到玩伴的瑪莎無聊至極只好抓蝴蝶玩。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假設我們把這一幕放到現實生活中,場景其實是這樣的:熊孩子因為活潑調皮,愛搗亂愛幫倒忙,所以家人及周圍的小夥伴都不怎麼待見她,不是看見她就躲,就是不願跟她玩。

於是無聊的熊孩子瑪莎幻想出了一個熊夥伴,無論自己要做什麼,想象中的熊夥伴總是陪著自己,為自己打敗兇惡的大灰狼,為自己做好吃的,教自己釣魚滑冰。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研究表明,有多達65%的幼兒都曾擁有過假想夥伴。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假想夥伴呢?

假想夥伴產生的原因

1、現實情感的匱乏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研究兒童心理認知發展時,發現了女兒身上出現了假想夥伴的現象。對其研究後,他認為,只有當兒童認知想象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才能在頭腦中表徵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而同化需要認知的新事物。

因而當孩子的情感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在腦海裡幻想出一個夥伴。

就像《瑪莎和熊》裡的瑪莎,她本可以和家裡的雞狗豬(相當於現實中的小夥伴)一起玩,但它們都不願跟她一起玩,於是她只好幻想出一個願意陪她瘋、陪她鬧的熊夥伴。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除此之外,父母對孩子缺少陪伴與關愛,也會導致孩子產生假想夥伴,甚至是假想媽媽。

比如有些女孩,會把自己幻想成媽媽,來照顧洋娃娃,陪它們唱歌跳舞講故事。其實這是女孩內心對”母愛“的呼喚,她希望她的媽媽可以陪她玩,給她講故事。但她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只好把這種”情感需求“寄託到假想夥伴身上。

2、兒童的防禦機制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假想夥伴是兒童的一種防禦機制,他們把自身不受歡迎的特徵或恐懼的事物投射到假想夥伴身上,以此獲得安全感和自我滿足感。

比如繪本《秘密朋友夜西米》裡的小男孩艾瑞克不喜歡說話。其他孩子都叫他“啞巴艾瑞克”,大人們也認為他很害羞。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其實艾瑞克不是不喜歡說話,而是因為他的秘密朋友夜西米會替他說。不愛說話的艾瑞克通過假想夥伴夜西米,來抵禦外界的評價和指責,以此獲得內心的安全感。

《瑪莎和熊》裡的兔子總偷吃熊種的胡蘿蔔,跟熊各種搗亂,這正是瑪莎內心的投射。她把自己頑皮愛闖禍的特質投射到兔子身上,讓兔子當她的搗蛋同盟軍,這樣她跟熊搗亂時,就會減少內心愧疚感。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其實,從第1集到第26集,瑪莎是在不斷成長的。在假想夥伴熊熊的陪伴包容下,瑪莎變得越來越富有同情心,社交能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體貼懂事,雖然還是一直在闖禍,但她已經不再是單純闖禍,而是帶著“幫忙性質”的闖禍。

下面我們結合《瑪莎和熊》,來分析假想夥伴對孩子的影響:

假想夥伴對孩子的影響

1、彌補情感缺失,促進情感發展

因情感匱乏出現的假想夥伴,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孩子缺失的情感。並且和假想夥伴相處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安慰關懷,同理心也被激發出來。

瑪莎最初遇見熊時,只是單純給他搗亂,讓他陪自己玩。比如《冬眠》這一集,收拾好一切,準備冬眠的熊剛躺上床,就被瑪莎吵醒。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瑪莎不管熊是否要冬眠,非要拉著熊陪她玩,一頓折騰,直到把自己折騰累了,才放過已毫無睡意的熊。

但瑪莎和熊相處的過程中,瑪莎慢慢學會了關心熊。比如《小醫生》這一集,熊做了飛機,正打算去外面玩飛機,突然看到破壞大王瑪莎來了,嚇得趕緊藏起飛機,並順勢裝病。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善良的瑪莎看到小夥伴熊熊病了,立馬開始照顧他。又是喂熊熊喝茶,吃蜂蜜,又是給熊熊拿書看,忙得不亦樂乎。甚至沒水喝時,還扛著小身板去提水,看著吭哧吭哧提水的瑪莎,熊熊都忍不住感動了。

因為假想夥伴熊熊對自己一直的包容與關心,瑪莎也變了,她不再是那個只會頑皮搗蛋的小女孩,她變得會關心人,體貼人。

2、社交能力得到發展

孩子通過與假想夥伴的模擬社交,社會認知與交往能力會得到發展。

最初的瑪莎對小夥伴熊熊有著強烈佔有慾,她覺得熊熊是她一人的朋友,不能陪其他人玩,更不懂得分享。

在《遠方的親戚》這一集裡,熊熊的遠房親戚熊貓來做客,被瑪莎看到後,她竟然梳妝打扮了一番才去見熊貓。這一動作與其說是禮貌,不如說是爭寵。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瑪莎見到熊貓後,特別熱情,又是慰問“是否暈車”,又是要載它回家。

看到平日對自己關愛有加的熊熊只顧著熊貓,瑪莎有點吃醋。於是她開始和熊貓爭搶,搶吃搶喝,搶沙發搶玩具。最後無奈的熊熊只好趕緊送走了熊貓。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此時的瑪莎還是個不懂得分享,不懂得什麼是真正友誼的小屁孩。但經過了熊熊生病和煮粥之後,瑪莎開始成長了,她慢慢懂得了分享、明白了友誼。

因而之後老虎來做客時,瑪莎很快和老虎成為了好朋友。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心理學專家表示,兒童會與假想夥伴建立起某種友誼,並把這種關係視為真實的人際關係,同等對待。

但是,只有當孩子與假想夥伴建立起平等的人際關係時,才能促進真實人際關係的發展。

就像瑪莎最初對熊,是一味搗亂與折騰,他們之間關係並不平等。所以最初的瑪莎也沒有發展出真正的社交能力。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直到她開始懂得關心熊,不再試圖獨佔熊時,她才真的學會了如何交朋友。

3、學會獨立應對現實

有假想夥伴的孩子,往往會藉助他們的幫忙,處理並控制自己的焦慮緊張。在一次又一次被幫助的過程中,他們慢慢學會了獨立應對現實。

瑪莎最初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找熊熊,尤其是《緊急電話》那一集,熊為了打發瑪莎出去玩,把手機給了瑪莎。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拿到手機的瑪莎,開始瘋狂給熊打電話。碰到毛毛蟲打電話,遇到小水坑打電話,想吃蘋果打電話。雖然有惡作劇成分,但也可以看出來瑪莎對熊依賴極深,遇到困難不是想著面對,而是想著找熊來幫忙。

隨著瑪莎不斷成長,到了《煮粥》那一集,玩餓的瑪莎開始自己煮粥,粥煮太多吃不完,就想辦法找盆、桶盛粥,還是吃不完,就開始分享給森林裡的其他夥伴。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最後粥鍋炸了,屋子一塌糊塗,瑪莎也沒有推卸責任,反而賣力清洗了屋子。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瑪莎從最初凡事依賴熊,到最後懂得獨立解決問題,這是很大的進步與成長。

因而假想夥伴的出現,會提高孩子應對危機的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

綜上,假想夥伴的產生其實能大大促進孩子的認知與發展,因而父母要正確對待。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想朋友

1、平常心對待

部分家長擔心孩子沉迷與假想夥伴的交往,從而忽略現實。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孩子並不會一直沉溺想象,假想夥伴只是孩子某個階段的產物。所以父母要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假想夥伴,不過分關注,也不要責怪批評。

《小豬佩奇》裡小羊蘇西帶著假想夥伴獅子李奧來佩奇家玩耍,豬媽媽沒有大驚小怪,反而順著孩子心意,像對待真實的人一樣對待假想朋友獅子李奧,給他分蛋糕,還給他倒果汁。豬爸爸還專門來給假想朋友打招呼,用這樣的方式向孩子展示父母對他們的尊重。

2、儘可能多陪伴孩子

因為情感匱乏而產生假想夥伴的孩子,內心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愛與關注的,只是他們無法用合適語言表達,所以就發展出假想夥伴。

因而父母要儘可能多陪孩子,滿足孩子的種種情感需求。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美國著名早教專家艾米·麥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書》裡提到一個”身心靈時間“陪伴技巧:每天抽出10-15分鐘,全身心陪伴孩子。在此期間,排除一切外物干擾。

一個小時陪伴時間我們可能很難騰出來,但10分鐘陪伴,大部分父母都能做到。

3、尊重孩子隱私前提下,幫孩子渡過心理危機

作為兒童防禦機制的假想夥伴,其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心理正在遭受的壓力和危機。

因而他們發展出假想夥伴,期望藉助假想夥伴的力量幫自己克服恐懼或焦慮。

我女兒晚上睡覺時必須抱著佩奇,沒有佩奇,她晚上睡覺都睡不安穩。她把佩奇當作假想夥伴,用佩奇來克服自己怕黑的心理。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瞭解到這點後,我嘗試各種辦法幫她克服怕黑,在我們共同努力下,她慢慢不再依賴佩奇也能安然入睡。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假想夥伴,你先弄清楚孩子和假想夥伴的互動模式與情況,然後在尊重孩子隱私的前提下,巧妙幫孩子渡過心理危機。

《瑪莎和熊》裡的瑪莎在假想夥伴熊熊的陪伴包容下,變得越來越勇敢,她不再是那個只會淘氣的熊孩子,她開始幫助別人,照顧別人。

從”假想夥伴“角度,分析《瑪莎和熊》裡熊對瑪莎成長的正面影響

這是俄羅斯小姑娘瑪莎的成長史,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家孩子的成長史。畢竟熊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