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背后的世家:从西线军事将领更迭看司马家鲸吞曹魏

“嘉平元年……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夷三族。……夏四月乙丑,改年。”(《三国志》魏纪)

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将曹爽等曹魏核心力量一网打尽,整个曹魏皇权成为世家的囊中之物。为了能够迅速架空皇权,实现世家掌权的战略目标,士林门阀在司马氏的带领下,将手伸向了兵权。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军权是皇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维护皇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乱世之中“披荆斩棘,以有尺寸之地”的曹家人对此更是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曹魏三代帝王不管怎样妥协,兵权永远是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的。所以,从兵权归属我们更可以清晰地看清司马氏代表的世家是如何一步步吞噬曹氏皇权的。

乱世背后的世家:从西线军事将领更迭看司马家鲸吞曹魏

网图,侵删

一、曹魏军制

曹魏军队的主力是中央军,中央军由分中军和外军。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在曹操起家之初,作为军阀之一参与进整个乱世之中,彼时的曹操兵少将寡,自然就完全由自己带兵。但是在建安元年之后,随着曹操迎立汉献帝,击败袁绍,所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必然需要分兵驻守。为了适应这种战时统治的需要,就产生了“留屯制”,即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

但是曹操时代的“留屯制”更加类似于一种战时管理单位,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这样的制度对限制了曹魏对外军事力量的发展,也不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安稳。所以到了曹丕时代,为了实现从军阀势力到国家的转变,对内对外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必然会对此进行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我们从在南宋陈傅良撰写的《历代兵制》中可以读到。据记载:“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事见曹爽〈让司马懿表〉)”。

在这个记载中明确指出黄初三年,曹丕对整个曹魏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明确了各地的军事级别及职责范围。所谓四征四镇,指的是封号为征东、征西、征北、征南的将军,在这之下配置的事镇东、镇西、镇北、镇南四将军,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至于大将军,则更为清晰,就是统领全国中央军的最高指挥官,这是曹魏国家武装力量的至关重要的职位,而且这一职位的出现,分割了原本属于太尉的权力。这样做的根本目的还是弱化世家对军队的影响,同时保证皇权独立性。

乱世背后的世家:从西线军事将领更迭看司马家鲸吞曹魏

网图,侵删


受到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影响,曹魏在设置军事分区的时候,最主要的考量就是来自孙吴和蜀汉的威胁,因此曹魏的都督地方诸军事,分西线,中线,东线,北线。其中北线为都督河北,重要性最弱,基本上可以忽视;西线为魏蜀前线,中线和东线为魏吴前线,因此这三线几乎集中了曹魏有名的军事将领以及精锐军队。

二、皇权之下的西线将领

作为魏蜀前线的西线,时刻面对来自蜀国的压力,同时还要负责弹压西北外族势力,因此兵多将广,精锐频出。曹丕继位之后以曹真为镇西将军,夏侯楙为安西将军,分别负责雍凉和关中的防务。

黄初三年,曹丕改革军制,将曹真调入中央,担任大将军。于是整个西线的防务重任几乎完全落在夏侯楙肩上。夏侯楙是名将夏侯渊之子,娶了曹操女儿清河公主。是曹魏嫡系将领,但是却并未继承父亲和岳父军事才能,因此在夏侯楙镇守关中之时,只是临时的权宜之计。到了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帅大军压境,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口号,北伐曹魏。军情如火,刚刚继位的魏明帝曹叡亲率大军西征,并将夏侯楙调回将夏侯楙调回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同时,再次调曹真以大将军的身份都督雍凉诸军事,应对蜀汉来势汹汹的北伐,直到太和五年,曹真病逝。

曹真去世之后,曹叡对蜀汉采取防守策略,以司马懿为大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从太和五年(231年)到景初三年(239年)整个西线防务完全操持于司马懿之手。之后司马懿又负责其他方向的战事,便由征蜀将军赵俨负责西线军务,赵俨与阳翟辛毗、许昌陈群、定陵杜袭并称颍川四大名士;在建安二年,投靠大将军曹操之后,历任各处要职,深得曹丕信赖,又为曹叡重用。到了正始四年(243年),西线防务又交由夏侯玄掌控,直至嘉平元年(249年)。

我们可以从以上的简述看到,在嘉平元年之前,西线的将领基本上以曹魏宗室或者姻亲为主,期间司马懿和赵俨二人虽然出身世家,但是完全操控于皇权之手,在魏明帝曹叡的安排下,东奔西走。可以这样说,嘉平元年之前的西线完全是政由皇权,世家毫无插手的机会。

到了夏侯玄时,事情便不同了。夏侯玄是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夏侯尚之子。黄初六年(225年),夏侯尚去世,夏侯玄承袭其爵位昌陵乡侯。曹芳即位,辅政的曹爽是夏侯玄的表亲,夏侯玄升任散骑常侍、中护军。作为皇权势力的铁杆维护者,夏侯玄曾提出了“限制中正官权力”、“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改革,目的就是尽可能从世家手中夺取权力,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由于时机不成熟,故而没有施行。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与曹爽一起策划了失败的骆谷之役,大失人心,为时人所嘲笑。正是这次失败,让西线精锐开始游离于曹氏的掌控之外。之后的正始十年(嘉平元年),曹爽一党被司马懿诛杀,夏侯玄也被召回中央。

乱世背后的世家:从西线军事将领更迭看司马家鲸吞曹魏

网图,侵删

但是作为曹氏皇亲中有着主政一方经验的将领,夏侯玄的存在就是时刻威胁着司马氏独掌大权,必然不为世家所容。因此在嘉平六年(254年),夏侯玄被牵扯进“谋杀司马师”事件之中,不久便被诛灭三族。陈寿终于在其编写的《三国志》中说了夏侯玄几句好话,“玄格量弘济,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时年四十六。(《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世家掌控下的西线将领

自嘉平元年夏侯玄被调回中央,西线将领几乎全部来自世家大族,原本曹魏精心布置的西部防线被世家完全掌握。

接替夏侯玄的郭淮出身于东汉太原郡名门,建安中期,郭淮因出身门阀之族,故被举为孝廉,始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为了能够尽可能地笼络世家,因此广结出身世家的子弟,因此召郭淮署为门下贼曹,后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此后,郭淮长期在军中任职。郭淮虽然出身世家,但是一身军功却是实打实的在实战中千锤百炼而来的。从嘉平元年郭淮升任征西将军到正元二年(255年)去世,一直主持着西线防务。

郭淮的继任者是陈泰,作为是陈群之子,陈泰是铁杆的世家之人,高平陵之变时,陈泰力劝曹爽投降司马懿,故司马氏一直视陈泰为有功之臣。之后为了避开朝廷争斗,也为了能够加速对西线军队的控制,陈泰主动要求调任雍州刺史。郭淮去世之后,朝廷即任命陈泰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二州的军事,即为当时曹魏西部的最高军事长官。

接下来的司马望是司马懿的侄子,再之后就是邓艾(出身新野大族)、钟会(颍川钟氏,太尉钟繇之子)、卫瓘(儒学官宦世家)、李胤(祖父为东汉河内太守,与司马家同出一地)、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而曹氏皇权也在这些人手中一步步被蚕食殆尽,最终为司马氏所取代。

乱世背后的世家:从西线军事将领更迭看司马家鲸吞曹魏

网图,侵删

对比嘉平元年的西线将领,我们可以看出在曹魏宗室将领之中,除了曹真这样随着曹操起家的将领之外,在其之后的将领大多属于宗室二代、三代,军事能力大打折扣,无法有效应对西线防务。而出身于世家的将领,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守上都让蜀汉寸功难进。因此不得不承认世家取代宗室,成为曹魏实际控制人是一种必然。

在本篇文章中,老书蠡只是以西线为例,向读者朋友们揭示了曹魏军权易主,皇权衰落的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远远比收集整理的还要复杂,只是碍于史料的原因,无法详尽描述。那么在司马氏鲸吞曹魏的过程中,曹魏皇室完全束手就擒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