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和口蹄疫的区别且应该这样治疗

很多养殖朋友不能从症状上区分羊痘和羊口蹄疫,今天我们做个对比:

一、羊痘

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多发,传染很快。潜伏期6天-8天,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损伤的皮肤,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成为传播媒介,病羊痊愈后能获得终生免疫。

羊痘的症状

病羊最初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增高,可达41℃-42℃,食欲减退或废绝。结膜肿胀潮红,流泪,流黏性鼻液,2天-3天后出现本病典型症状,即在羊体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诊,如: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内侧、乳房、阴唇、阴囊、包皮及尾内无毛处。病羊眼结膜潮红,流浆性或脓性鼻液呼吸快,体温高,精神委靡,食欲减少。


羊痘和口蹄疫的区别且应该这样治疗

羊痘对成年羊危害较轻,死亡率约为1%-2%,对羊羔危害严重,死亡率达20%-50%。诊断羊痘很好确诊,根据临床症状如:毛稀处、乳房、四肢内侧、阴唇、包皮、尾部发生丘疹、水泡、脓疮、或干痂等病变。可考虑是“羊痘”。

二、羊口蹄疫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天-7天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羊体温升高,初期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


羊痘和口蹄疫的区别且应该这样治疗

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病变较轻。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

羊痘疫苗的正确注射方法讲解如下:

  1、 注射部位

选择尾根内侧皮内注射。该注射法与其他方法不同,注射时有点难度,要注意学习。

  2、 注射器具选择

可选择连续注射器或5毫升注射器,针头选用7号,长度1厘米,这种选择是为了保证疫苗剂量更准确,注射时不渗漏或少渗漏。

  3、 羊只保定

要求3人操作,1 人抓住羊角或耳朵,1人倒骑羊背,双手抓住两后腿,1人行注射。

  4、 疫苗选择

羊痘疫苗按照使用说明书,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稀释液,按每头份注射0.5毫升的量稀释,不论大小,每只注射0.5毫升 ,接种后4—5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

  5、 注意事项

(1)稀释后的疫苗限当天用完,未用完的作销毁处理;

(2)怀孕羊也可注射,但保定时要小心;

(3)羊痘周围地区流行时,羊群可作紧急预防接种。

对羊痘进行免疫注射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可以提高疫苗的注射成功率,另外在养羊时如果发现羊感染上羊痘,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以免传播给其它羊只,影响到羊群的整体健康。

羊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1. 疫苗接种。在对羊口蹄疫进行防控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疫苗免疫,同时要提前做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本地口蹄疫的发病史。免疫接种要规范操作,一针一免,防止通过针头传播病毒。

2. 做好日常消毒防控。在日常的消毒防控工作当中,要特别强调环境的清洁,定期对牲畜的生活环境进行消毒,制定科学、规范的消毒清洁计划。在消毒工作中可以选择的消毒剂有很多,例如10% 石灰乳、环氧乙烷、氢氧化钠溶液等,带畜消毒时必须选择无腐蚀、无刺激性的消毒剂,动物粪便进行集中发酵处理,以免传播病菌。若发现感染口蹄疫病毒,需要将全体动物进行隔离处理,清空羊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隔离观察2 周确定没有新发疫情后才能进入养殖场,以免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

3. 口蹄疫的治疗与应急机制。羊口蹄疫若是确诊之后需要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并在发现疫情之后进行紧急处理,及时上报,并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开展隔离、消毒工作。同时将口蹄疫养殖场作为主要疫点,在确诊后加强疫病区管理,禁止其他疫区内的动物以及动物制品向外流动,严格控制货物进出,对疫区内的饲料、畜牧产品等进行消毒。发现了阳性病例立刻进行隔离或者扑杀,对疫区外的羊群进行血清学检测,详细检查疫情来源。患病羊群隔离后,要对养殖场实施封锁。期间要精心饲养,根据病情提供利于病畜消化的食物。一旦确诊之后要采取应急机制,立即扑杀、销毁病畜,与其他控制措施配合使用,消除疫情,有效抑制病情扩散。

结语:羊口蹄疫属于一种常见的动物病症,在诊治期间,患病羊要进行及时处理以免扩大病区,对被污染的羊圈要及时消毒清洁。对于口蹄疫的诊断还需要通过临床观察来分析,熟练掌握病情判断以及有效控制口蹄疫的负面影响,保障羊群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