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永樂宮所在的芮城既然是在黃河岸邊,我就往河邊走走,結果就看見了古時一個著名的渡口,就是風陵渡。現在黃河上已經修建了風陵渡大橋,天塹早已變通途。再加上修建了三門峽水庫,這裡正是在大壩回水範圍內,不僅水面寬闊,而且頓失滔滔。古渡口已不再,只餘艄公立在河灘空悲切。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黃河在芮城這個地方從北向南轉彎向東流,北岸是晉之芮城,南岸即為秦之潼關。我從風陵渡跨過黃河,去南岸著名的潼關看看。風陵渡在秦邊叫潼關渡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潼關渡口遺址已被淹在水下,政府又蓋了一片房子算是渡口老街。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潼關自古便是中原和關中之間的交通要道,強人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秦之外的六國合陸國之力,聚百萬之眾,叩關攻秦。當時叩的是函谷關,秦軍拒聯軍於函谷關外。東漢末年,曹操為加強中原對西邊的防禦,將函谷關防線向西前伸至潼關,築關城,並在此大戰馬超、韓遂。潼關即為曹操所建,從此,關中和中原的攻防要地便成了潼關,而關西、關東所說的關也從函谷關改成了潼關。其實,函谷關和潼關之間也就是不到一百公里。除了曹操和馬超這兩位名人在潼關打仗,北魏末年的兩位大咖宇文泰和高歡也在這裡打仗。從隋代到唐代,潼關的城堡平移過二次,都是十里八里的,沒多遠;宋之後,未嘗變。

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潼關古城預計被淹,便整體搬遷至高處。結果水力不濟,沒有淹到老城,所以還留下些殘垣斷壁給我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還有城磚。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甚至有唐代的拴馬樁。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我問路邊老鄉潼關搬哪兒去了?老鄉遙指山頭旌旗。我又努力向上,路過一處廢墟,有點嚇人。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走過去一看,這是民國期間的戰備設施。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明城遺蹟。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近年有大款投資在遺址旁邊蓋新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還蓋了新殿祭神。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祭的是哪位神?是女媧。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還有雞鴨狗兔和豬馬牛羊他們幾個鼠輩。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模仿潼關城門蓋了一座樓,做了博物館。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裡面展覽的是本地淘來的秦磚漢瓦。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博物館裡還展示幾處地方名人事蹟。下面這個是“楊震暮夜卻金”。楊震是東漢名臣,潼關生人,很清廉的一個人。有一次他升任某地長官赴任路過昌邑,這裡的縣長正是他舉薦的王密。王密便在夜裡去昌邑大酒店看望楊震,還帶去十斤金子。楊震當然不能收人家的禮,因為楊震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王密對楊震說“這大晚半晌的,沒人知道,閣下就收下吧”;楊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沒人知道”,這就是這個八字箴言的來歷。後來,王密把此事告訴大家,就成了世人皆知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唐玄宗時期天寶14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當年攻下洛陽,次年便攻到潼關,潼關守將哥舒翰按照唐玄宗的昏招出關出擊,而不是閉關不出。結果遭到安祿山伏兵包圍,哥舒翰八萬唐軍被殲,自己被俘,潼關失守。拿下潼關後,安祿山叛軍直接威脅長安,唐玄宗只好向西行走趨避之。潼關失守的直接後果是叛軍繼而佔領長安,攻破二京,間接導致楊貴妃之死和唐玄宗失去王位。三年後,安祿山叛亂已平。詩人杜甫路過潼關,頗感慨,寫下《潼關吏》,其中有“請囑防關將,慎勿學舒哥”之句。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八:潼關


杜甫詩作中和腳註中都沒有提到面見“防關將”,所以才有“請囑”之詞。上面這個蠟像純屬無典之出。

潼關很有名,但是現在的潼關已經不是想象中的模樣了,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