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到底指的是什么?

越小问


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要想弄清“大器”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就要弄清“大器晚成”的含义是什么,而要理解“大器晚成”的真正含义,就需要对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而不能把“大器晚成”同老子整体的哲学系统割裂开来、断章取义、主观臆测,以至于得出错误的结论。



01 大器晚成

那么“大器晚成”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界通常的解释是:铸造越大的器皿(鼎、钟等),就越晚成型,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但这一解释是否符合老子的本义呢?

我们说,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语境当中,“方”为有隅,“大方”则“无隅”;“音”为有声,“大音”则“希声”;“象”为有形,“大象”则“无形”。

意思是说,真正大的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边角,真正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真正大的形象反而无形无象,但是到了“大器”,却说“晚成”,而不是“器”的反义,这是为什么呢?

02 大器“免”成



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经文乙本,此处不是“大器晚成”,而是“大器‘免’成”。

为什么是“大器免成”呢?对此,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是这样注解的:“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也就是说,器皿(鼎、钟等)既然是铸造合成的,必然是有形的,而老子之所以说“大器免成”,其实也就是“大器‘无’成”的意思。

但是这里的“无”,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也不是说一事无成,而是说,真正大的器皿是无所合成、无边无界、无穷无尽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形无象的,但“大器”其实却是“至大无外”的宇宙之本体所在,不只是“大器”,还有“大方、大音、大象”其实最终都共同指向了作为宇宙之本体存在的“道”,这样的“道”是无边无界、无所合成、无声无息、无形无象的。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03 “大器”正解

根据我们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以来,有的后人在诠释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把“大器免成”中的“免”字理解为“晚”的通假字,于是就硬生生的杜撰出了一个“大器晚成”的成语,但是这一阐释,却背离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本义所指,于是,后人就以讹传讹,最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至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小结了:这里的“大器晚成”,其实应该是“大器免成”,而“大器”,字面的意思是“器皿”,但更深层的含义指的就是“道”。


紫天云


这个内容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节录: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意思是:

所以有这样的话:显明的道好像挺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好像有坎坷;高尚的品德好像空荡荡,最白的颜色好像黑黝黝,宽容的品德好像不充足,有建树的品德好像在偷懒,纯真的品质好像在变化;大的方形没边角,大的器物后完成,大的音没有声,大的物象没有形——道隐隐约约说不出名。

这些内容以“建言”的形式,介绍道的外在特点、德的本质特点和道的本质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围绕“道隐无名”来说的。

“大的方形没边角,大的器物后完成,大的音没有声,大的物象没有形”说的是道的本质特点。

大器晚成,大的器物完成得迟。大器,大的可用之器。晚,迟,后。成,完成,成熟。大器,大器物,常用来比喻有建树的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是道的本质属性。“大方无隅”是道的体现,犹喻大的方正品格没有棱角,大的方形找不到边角。“大器晚成”犹喻有道行的人建树迟缓。因其大,需要累积、成长的过程,故“晚成”。“大音希声”犹喻合于道的言语微弱很难听得到,然而“不言而善应(第七十三章)”。“大象无形”,视之不见,搏之不得,犹言大的道行、大的成就非常自然,让人看不到,感觉不到。“道隐无名”,道隐隐约约说不出名。因为“道”无形、无声、无味、无体,隐含于万事万物之中,它不显露,不易察觉,又来得太自然,所以不为人所知。


陈广逵


这里的“大器”指的是天下。而不是我们后来讲的这个人成“大器”的这个意思。

通行本《老子》是“大器晚成”,而帛书甲本《老子》是“大器免成”。

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这些书是写给帝王看的。纵观整本《老子》,通篇是以圣人之口讲以无为柔弱方式治国谋天下。

在帛书甲本《老子》二九有言“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就是“大器免成”的意思。

另外补充一点。儒家也有“君子不器”的“器”。《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这里的瑚琏指的是天子祭祀用来装东西的器皿。“君子不器”讲的是不要成器——不要被什么东西束缚。

而老子“大器免成”指的是以无为方式取得天下。

这里的“大器”是指天下。

如果您去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帮我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吧!谢谢您的帮助!






不祁人


图/南途北寻


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一言半语不好描绘。老规矩,先呈上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其实,老子实在不想说这个“道”,因为无法可说嘛。怎么说?无形无相的的这个东西?可是没办法,要让下士闻“道”,只能勉为其难,姑且解释之。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句要放到整个文中才能一窥其意。那这一篇章是为说明什么呢,且看下面。


此节分三层:

“上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说什么呢?是说这个道啊,上士闻之立“行”、中士得之犹豫、下士狡黠(xie)哈哈。你不笑还好,越笑,道越“隐无名”、道越远之。


“故建言......,道隐无名”。

建言:上古之言。这里大意指上古有智慧的格言。这一系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排比句”都是为了勉强描绘“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所以带出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句话。暗含了“道”的体,明示了“道”的用。,其余排比例句,以此类推,都为示“道”。

大方:东南西北上中下,释为虚空。

隅:方位,界限。

大器:成大用之物,艰巨、担当。

晚成:厚积薄发之过程。

所以“大器晚成”解释为,要想承当“大任于斯人”,必将有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才能堪用此担当,使之成大用之物。


“夫唯道,善贷且成”

所以这个道的这个“体”啊,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要假借其用,才能示其“体”啊。


以上是为拙见。若有异,希求同存异,互通有无。


南途北寻


所谓大器者,中国古书的说法,指的是有大才、能担当大事的人。比如:《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唐朝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吴衙内 青年美貌,学问广博,许多好处,将来必是个大器”。

大器晚成,《道德经》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担当大事的人必须要经过长期磨练,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岁才出山辅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灭商立周大业。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赋高,也往往因为他们所做的事还不够大。

成功是日趋丰盈、等待蓄势后的绚丽震撼。唐代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8年,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先贤的智慧不是体现在顷刻间闪现的灵感与笔下流淌的华丽,而是他们的谦逊与艰苦,以及对于知识虔诚而持久的吸纳。他们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丰满,他们等待时机。

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百炼成钢,等等都是一个道理。


闲看秋风999


《老子》是春秋时期李耳的一部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全书现共分81章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属《德经》。其比较完整的一段话是:“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面一段话的字面意思是:“因此成语说的好:光明的路好像阴暗不光明,前进的路好像在后退,平坦的路好像崎岖不平;崇高的德好像虚谷,广大的德好像也有不足,刚强的德好像苟且懦弱,质朴纯真好像污浊;最洁白的反而有污垢,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皿反而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大道幽隐而没有名称。但是只有大道,才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老子在这段话中,用:明一一昧,进一一退,夷一一颣,上一一谷,建一一偷,真一一渝,白一一辱,方一一隅等反义词构成哲理深刻的警句,阐述了其德治主张。认为最深厚的德广大无边,如高山空谷,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有德者不以己长而逞能,而以德之不足自省,谦虚自处。心怀大志者须修立道德,永不自满。有德之人,五德俱全,宽厚待人,朴实无华。大德之人,包容一切,忍受一切,出污泥而不染。大德之人,心宇宽广,无内外,无方隅。其道无极,其方无限。圣人治国治民,妙在以善德之声之微,在于无声处大顺大化天下。大道无形无象,却生宇宙万物,天下万物其形皆隐存于万物之中。大道的本质贵于隐藏。真道无形,真佛无相。大道最慈悲广施大德化生万物,养育众生,不遗余力地促使万物终有大成。善待一切,把自已的一切都倾注给天下众生,唯独没有自己的私心私利。

由此可知“大器晚成”中的大器应该是指有大德之人。大德之人无不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积善累德,止于至善上德之境地,才能成为经天纬地之才。

图/网络




鸣响77181294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经》第41章,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空”“虚”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显著特点,所谓“大方无隅”,意指有形的东西就会有棱角,就会有东西南北,而真正大的“虚空”却是无边无际,没有棱角,任何一面都是空虚;“大器晚成”,指大的器物要到最后才能完成,一个大的建筑物,不会建造得那么快,我们现在喜欢用西方的一句话做比喻:“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其实,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人类的历史,更不是一天构成的。

我们看古人的书,学古人的智慧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提升自己,那了解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的表面意思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我认为要在生活中注重积累和循序渐进。现在有的孩子太聪明了,教育上要小心,许多家庭的父母,看见自己的孩子聪明,便高兴得很,拼命去培养。

实际上,教育孩子和种一棵好花一样,一棵好的花苗,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浇水过勤,反而害了这个好花苗,要经过艰难困苦,他才能站得起来。好的环境长大,成绩单上的分数非常好看,但这在将来的事业上等于零。幼年的聪明和成绩单,并不等于能做事,能创业。所以千万要注意,大器固然晚成,到底成个什么,就看小时候的教育了,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熟悉的娃哈哈的宗庆后,华为的任正非等等都是大器晚成的例子,他们都在年轻时遭遇过极大的挫折,甚至差点失去了生命,但最终经受住了考验,成就了晚成。


声色世界live


大器从某种层度上是说,一个人的心胸气度有多大,心胸有多大,那成就有多大,气度有多宽,那一切就能长久,很多身居高位,又能全身而退的人,大多都是有心胸和气度!历史上那么多帝王和圣人,无不是心怀国家和天下,若没有这种心胸和气度,又怎能成就千古伟业!

但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大器,应该还有更高的标准,所谓大器应该是大德之意,无论是心胸和气度,则无不是德性厚为基础的,有心胸不如说有德,有气度不如说德厚,历史上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无不是有大德之人!就象是修行中讲人的根基好坏,那就是说人的德性好坏!而老子所说的大器就是,大根基和大德之士!人的心胸气度再大,也只是世界国家,而大德大根基之人,心胸意识则都是天地宇宙,如老子所讲的天地道德,只有这种心胸气度,才叫大器,圣人云!大器者晚成!


手机用户宣德


我赞同一个观点,应该是“大器免成”。

意思就是,并非由外力刻意雕琢之器,而是自主、内生所成之器,是为“大器”。

对应的现实就比如极致性能的材料多是晶体内生性生长而成,并非外力刻意而成。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四十一章。

全文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其实老子这句话真的挺绕,抛开那些光怪陆离的“道”学深邃,这里面单是围绕着“道”所阐述的那些引申和塑造,就充满了相互背反的意味,使人看得莫名其妙,还以为老子这是在故弄玄虚,故作高深。

老子生于周朝春秋末期陈国苦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元始天尊”,相信熟读《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那里面德行高深的天字第一号人物,围绕他的传说有很多,也很深入民心。

他的著作或者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堪比老夫子的《论语》,两者都是遗馈世人的著名论断,一并统称为国学精粹。所不同的是,《论语》更为经世致用,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和青睐,也成为了治世之重器,曾经有句最著名的言语流传至今: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更像是一部心灵鸡汤类文字,对于那些痴迷于道家理论的人们来说,那就是圣经,那就是圭臬,既有迷惑也有蛊惑,使人五迷三道的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总是企盼着有朝一日自家可以得道升天,向着弥漫的东来紫气升仙而去。


故而老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特别吉瑞的几个成语,比如:紫气东来,上善若水,还有这个大音希声,大器晚成等等。我们初始记忆中老子披拂一身蒸腾的紫气骑青牛入函谷的画面尤为真切祥瑞。故而杜工部有诗云: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但这老子却是一个特别唯心的人,也是一个喜好形而上的人,偏偏爱钻道德的牛角尖,这部《道德经》就是他的道家拧巴思想的产物。

回到这个话题。这句话最权威的解释就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磅礴的器物,最后方能完成。

要是爱较真的朋友,一定会对这句话产生极为顶针的对抗,什么叫最方正反而没棱角,那还有方正这个概念吗?但这就是老子留给我们极为背反的道德理论。归结到“道”的层面,貌似可以稍稍好好理解一点:越是规范化了的东西,越感觉偏重于无形和唯上;越高耸的道德行为,越显得深邃无形,平易得像是谷底或者深壑,就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成语:谦卑若躬,虚怀若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