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衛·芬奇新劇《愛,死亡和機器人》E15《盲點》?

尋找一種叫幸福


其實第十五集Blindspot(盲點)是整部劇中相對無聊也沒有什麼太多意義的一集,劇中講述了一群機器人試圖搶劫一個芯片,遭到致命的打擊。千鈞一髮之際,一個機器人選擇自爆摧毀敵人,最後拿到芯片時,只剩一人還活著。當僅存的機器人對著同伴的屍骸神傷時,一輛車駛來,原來死去同伴的意識都已被複刻,隨時可以“復活”。

整集感覺像是青少版機械強盜,視覺設計包括機器人的裝備都很像80年代卡通,編劇可能是覺得上一集太深刻宏大了,這一集就讓大家來放鬆一下。輕鬆愉快的犯罪大片,幾個酷炫的生化人大盜來上演一場賽博朋克版的富貴險中求。雖然不算難看,但跟上一集相比這落差也太大了。另外blindspot翻譯過來有盲點,盲區的意思,這裡也有著雙關的含義。


流年時光剪影



這集的劇情確實不能強贊,相信很多資深的科幻迷看完也不會有太多新鮮感,就是改裝炫車、火炮、女人(我不敢說是美女)和公路搶劫不知道有啥用的高科技芯片的故事,連人員配置相信看過《速度與激情》的小夥伴也會覺得缺善可陳,但是直到這一幕的出現

這一幕非常有意思,也引發了我很長時間的思考,雖然類似的將人的意識上傳到虛擬世界或者進化到高維生命的話題在《黑客帝國》、《超能查派》、《超驗駭客》、《西部世界》、《攻殼》、《超體》等題材片子裡面都提出過,但是大部分無疑都是圍繞著幾種情節在討論,或者說正是因為只有這幾種可能,反而把我們的視角限制住了。

主要是:

一、從碳基生命到硅基生命的意識上傳,圍繞著Online 還是Offline的鬥爭

線下轉線上的經典之作就是《黑客帝國》,線上轉線下的最經典的就是《西部世界》,規模最浩瀚恢弘的莫過於美劇《西部世界》,但是這類片子大多都在講一類主線,就是碳基到硅基變化的起源,和過程中的各種鬥爭的第一案一類的,簡單講就是交代這事是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超級硅基生命是怎麼誕生的,如果放在一千年後,這類片子最多就混個前傳的名頭,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沿著這個軌跡發展之後這類題材的延展或者巔峰時代是什麼樣子,《黑客帝國》算最有代表性的,《Doctor Who》算是世界架構最廣泛的,可惜是演員在拍,要是換成動畫我的天,不敢想象(恕罪恕罪,我是骨灰級的Doctor的粉絲,沒有不敬的意思)。回到正題,這也就是說這些年大部分片子其實在圍繞“起源說”這個題材下功夫,可能考慮到要是直接拍最高潮部分怕人類受不了,另外就當前的人類的發展水平來看,起源說題材拍好了也已經很前沿的科幻大片了吧。

搞笑的是不管什麼題材的,編劇似乎都想完美的處理一下人類將來的下場應當如何這個尷尬的問題,比如人成功轉移到了機器人,或者到虛擬網絡,至少還能一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文明,其實高階文明的興起,很有可能人類做為低端物種就索性被淘汰了,只有人類才關心自己的命運走向。

二、主要圍繞著倫理、這個技術有多牛的前景至類的話題來回掰扯。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哪一部,其中一個主線就是:人類做為碳基生命生存的道德觀、意識觀都在”升級“之後面臨種種的衝擊和重構,說道這點上,必須要向鼻祖《攻殼》致敬,美劇版的《西部世界》也是,看這兩個片子很難受,其實我們很容易忽略科技部分,而最為吸引我們和讓我們恐懼的是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會有一種莫名的代入感,和始終被艱難的拷問的心裡,如果未來世界發展到這一步,人類的位置在哪裡?我們的很多世界觀為甚麼這麼搖搖欲墜?久久不能平息。

又或者片子就是在技術流的海洋裡大講科技優越性,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好的方面,比如最為典型的就是《超能查派》,男主在生命垂危之際最後發現自己意識被上傳到了機器人上,最後獲得了second life,最差也是好壞參半,比如《超驗駭客》,不過這個主要講了AI帶來的將來有多麼有爭議,留給觀眾評說。

但是編劇都不太敢碰科技帶來的最壞一面這個禁區,畢竟人類經歷過隕石撞地球、超級病毒、殭屍、外星人入侵、變種人、超人、神明懲罰、終結者等等,我們不照樣都活了下來,要是被自己發明的技術幹掉也太沒面子了。

三、主要圍繞著"硅基高階生命的起源說"來回鋪設,點到為止。

這點第一條提過,不再贅述,主要還是點到為止的介紹了碳基到硅基的變化,它的背景、起因、技術路線和最後掀開的新世界的一角,其實也不能怪編劇,要把這些說清楚,電影都進行了一大半了,沒法展開去講這個文明巔峰狀態有多牛逼了。

但是《愛,死亡與機器人》E15這個章節,我覺得故事線是往前邁了一步的。

首先:這個片子到最後,我們可以看到碳基生命完全硅基化,意識上傳/備份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成熟通用的手段,生死已經成為一種無關緊要的事情。

第二:雖然片子裡面沒提到,但是四個賊在整個身體被打的稀爛之後都不回收零件就撤退的狀態來看,這個技術已經不依賴任何碳基零件(也就是大腦)存活了。

《攻殼》中少佐再牛,即使她自己也懷疑自己是不是GOHST,最終全身義體化之後還是要留下大腦來保證自己是獨立而又唯一的存在。

扯這麼多是為了說明什麼呢?是為了說明在《盲點》這個短片中,幾個賊的意識其實是可以複製和粘貼的,不會對有機體有任何依賴,不再具備每次只能復活在一個身體上的”唯一性“,就像代碼,電腦也能用、手機也能使,如果你會嵌入式放電飯鍋上也能用。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我們基於《盲點》的世界觀架構為基礎,以上述結論做推導,然後很多讓我想想都毛骨悚然的未來誕生了,我就提出幾個問題來拋磚引玉吧,歡迎大家一起開腦洞。

1、在《盲點》的世界裡,大腦完全備份、全身機械化的每個人,是不是其實都是獲得了永生?

硬盤在手,千秋萬代。

2、在《盲點》的世界裡,每個”人類“最後還需要像人類嗎?

雖然這個劇集裡機器俠盜們都是以人體形態出現的,但是其實不得不說,人的形態從工程學上來講,用在公路搶劫上確實效率太低了,但是如果你腳下生輪,背扛大炮,手持電轉、眼放激光,胸腔帶鋸,分分鐘就把車卸開,其實沒炸藥什麼事。

劇集中,導演其實也抖了一個類似的機靈,把雪茄哥的核心處理器(大腦)放在了兩腿之間夾緊保護,最終打敗了大坦克實現了劇情反轉。其實,腦袋都可以變位置,身體的結構還維持人類的形態已經沒有任何功能意義了,情感意義不算。

3、在《盲點》的世界裡,人類還需要繁育後代嗎?

拋開你獲得永生之後,還需不需要更多同類這個問題不說,先研究下全身鋼鐵怎麼生寶寶這個事更要緊,可見這個世界裡麵人類作為有機生命體的形態已經不存在了,可也不能因為你是硬盤一段碼,就是把公代碼和母代碼拷到一個硬盤裡,就能生成新代碼,最後拷Baby 硬盤李加個殼就算裝新機了吧,也不是這麼玩的。

那麼怎麼保證人類這個生物體基因多樣性,保證繁衍呢?讓我們開一下腦洞,首先我們假設《盲點》的世界裡還是有肉呼呼的小胖子們的,他們有男有女,那麼所有的肉身的人類一定要等到性成熟之後才能改造,為什麼?機器化之前要先取精、取卵,然後再把大腦備份,咔嚓一刀燒成灰,然後你就完成人生第二階段就可以放心變身鋼鐵俠了,肉身的作用就是長熟了留個種,有沒有感覺,就像你的前半生其實就是當莊稼種的?

那麼好了,如果從受精卵起,要不要撫養兒童,給他童年,但是鋼鐵爸媽怎麼帶孩子呢,或者他們能上天入地繞地球七圈不喘氣之後還願不願意帶孩子呢?另一種可能是什麼?

是人類培養工廠化,就是你從受精卵開始到性成熟取種之前,就一直放你在培養槽裡面養,不為奶粉不吃青椒,就營養液+安定讓你這麼睡著長肉,熟悉不熟悉?沒錯,就是黑客帝國裡矩陣在工廠化的畜牧人類做為電池的場景,很殘酷,但是很有效率。不用擔心沒有新的人類做為”種子“,全程託管無煩惱,不用接送上下學,不擔心孩子會學壞,因為他”成年“的時候,基因已經留下,而自己則一睜眼就可以是機器人。

說不定到時候由於貧富差距太大,窮人就更容易斷香火,而延續碳基後代則會成為富人的新的一種時尚和身份象徵,為什麼是時尚象徵而不再是必要呢?可以琢磨琢磨。

4、在《盲點》的世界裡,你還是唯一的存在嗎?

既然你是一段代碼,實際就擁有了比碳基生命更加近乎零成本的克隆方法,可以是一個你,可以是一百萬、一千萬個你,取決於你有多少軀殼可以安裝你的代碼,這可不是影分身,每一個你都是100%意義上的你,這個時候,”自我“本身應該是什麼意義呢?期待哲學的朋友解答。

5、在《盲點》的世界裡,我們還需要社會關係嗎?

這個問題比較開放,但是我覺得,這種文明的終極,就不再有朋友、親人、金錢、法律存在的意義,一切,都是資源的爭奪。


鉛山古橋


您好,我是一名影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在《愛,死亡和機器人》中,第15集《盲點》當之無愧獲得五星好評。本人力挺的一集。

本作因為風格題材表現完全不同,所以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偏好。但如果僅評最佳,可能很多人會說天鷹座裂隙,或者證人,甚至可能是酸奶或者聊齋;當然,最多的人會說齊馬藍。但是隻有很少的人會說是盲點,這集在大多數的觀眾看來是平庸的,甚至可能可以競選本季最差前三。

但是,對我來說,盲點才是當之無愧的本季最佳,而且是毫無懸念的碾壓了齊馬藍。這並不是源自我本人是瘋麥粉和銃夢鐵粉的原因,更不是因為優秀的音樂動作節奏或是別的類似什麼。由於不想論戰,所以我在這裡並不過多評價齊馬藍,為捧一個而踩一個是太過沒價值的行為;僅表達一下個人觀點,就是我本人並不會對一個科幻外衣的用寓言故事風格講述的類寓言故事有額外加分。

拉回話題,盲點這集講了什麼內容呢?豆瓣的簡介換個說法就是一個生化人版火車大劫案的故事。先立觀點:這集是一個看似喜劇的悲劇故事,有著一個看似HE的BE悲涼結局。 這集為什麼叫盲點這個名字呢?是因為這集劇情中出現了很多次轉折或者重要情節。

在《愛死機》中我個人非常喜愛《盲點》這集。強烈推薦。


苦艾酒影視剪輯


我覺得這集很有意思,應為關於其他短片的大部分回答都集中劇情的設計亮點以及劇情背後的隱喻在討論,但是看到這一集的時候,我覺得《盲點》反而可以更好的引發大家的想象。如果我們基於《盲點》的世界觀架構為基礎,以上述結論做推導,然後很多讓我想想都毛骨悚然的未來誕生了,我就提出幾個問題來拋磚引玉吧,歡迎大家一起開腦洞。

一、在《盲點》的世界裡,大腦完全備份、全身機械化的每個人,是不是其實都是獲得了永生?

硬盤在手,千秋萬代。

二、在《盲點》的世界裡,每個”人類“最後還需要像人類嗎?

雖然這個劇集裡機器俠盜們都是以人體形態出現的,但是其實不得不說,人的形態從工程學上來講,用在公路搶劫上確實效率太低了,但是如果你腳下生輪,背扛大炮,手持電轉、眼放激光,胸腔帶鋸,分分鐘就把車卸開,其實沒炸藥什麼事。劇集中,導演其實也抖了一個類似的機靈,把雪茄哥的核心處理器(大腦)放在了兩腿之間夾緊保護,最終打敗了大坦克實現了劇情反轉。其實,腦袋都可以變位置,身體的結構還維持人類的形態已經沒有任何功能意義了,情感意義不算。

三、在《盲點》的世界裡,你還是唯一的存在嗎?

既然你是一段代碼,實際就擁有了比碳基生命更加近乎零成本的克隆方法,可以是一個你,可以是一百萬、一千萬個你,取決於你有多少軀殼可以安裝你的代碼,這可不是影分身,每一個你都是100%意義上的你,這個時候,”自我“本身應該是什麼意義呢?期待哲學的朋友解答。四、在《盲點》的世界裡,我們還需要社會關係嗎?

這個問題比較開放,但是我覺得,這種文明的終極,就不再有朋友、親人、金錢、法律存在的意義,一切,都是資源的爭奪。

最後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有時候惡人做了一點小善,我們就誤把他們當成好人,這是很致命的。此片確實是部優質的影片值得一看


環球影觀


在《愛,死亡和機器人》,第15集《盲點》很受五星歡迎。我強烈支持這一集。

因為這部作品的風格和主題完全不同,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偏好。但如果只判斷最好的,許多人可能會說天鷹裂縫,或證人,甚至酸奶或聊齋。當然,大多數人會說齊馬藍。然而,只有少數人會說這是一個盲點。這一集對大多數觀眾來說是平庸的,甚至可能是本季最差的前三集。

然而,對我來說,盲點是最好的季節,這是毫無疑問的齊馬藍。這不是我瘋狂的小麥粉和葛恩鐵粉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出色的音樂節奏或其他類似的東西。因為我不想爭論,所以我在這裡沒想太多。為了拿著一個而踩在一個上太沒用了。只是為了表達我個人的觀點,我不會給以寓言形式講述的科幻故事增加額外的內容。

回到主題,盲點那集說了什麼?豆瓣的引入,換句話說,是一個生化版的火車大搶劫的故事。第一點:這一集是一個悲劇故事,看起來像喜劇,有一個悲傷的結局,看起來像他。為什麼這一集叫做盲點?這是因為這一集有許多曲折或重要的情節。

在《愛死機》,我個人非常喜歡《盲點》。強烈推薦。



壹線影視


該短片由18個風格各異、內容獨立的短片組成,但其中某些內容的尺度還是蠻大的,包括一些科幻、奇幻、恐怖和喜劇,同時短片也包含多種形式,比如傳統2D和3DCGI短片,其實也遠不止這些,第一集猛獸間的戰鬥,那種暴力給人的視覺衝擊還是不小的,不過現在網絡上現有的資源,打碼是必備,卻也讓探長一口飯沒嚥下去。

但在看完第一集,也有網友表示很失望,《愛死機》明顯被過譽,劇情沒有太令人驚奇的轉折,動畫的製作也算不上驚豔。的確評價的很中肯,但探長看完仍然還是有種震撼。

那種震撼不是來源於,多麼驚奇的反轉劇情和製作效果,而是一種大膽和釋放。

這裡講一下探長的這種感受來源於哪裡,以下含第一集劇透,請小心食用。

短片的第一集叫桑妮的優勢。

在劇中的世界裡有一種職業,類似鬥牛士,但卻是鬥獸士,人可以通過大腦控制猛獸戰鬥,從而帶來一種暴力的觀賞效果,桑妮就是唯一的一位女性猛獸控制者,並且已經17連勝。在戰鬥之前,主辦方要求桑妮輸掉比賽,並付給桑妮50萬美金,但卻得到了一個“滾”字。

但其實桑妮曾被一個幫派的人抓去,羞辱並殘忍的對待,導致她一輩子無法忘記男人們曾對她做過的事。而在開場時,男性的猛獸控制者也對其進行動作性的羞辱,猛獸之間打鬥的過程很暴力,這裡部分視頻都被打碼,最後以桑妮的噬肉獸拔下對方猛獸的頭顱而告終。

看到這裡似乎一切都很“俗氣”,所謂的主角光環大概就是這樣,但為什麼影片叫桑妮的優勢,當桑妮被製作方的人出其不意的殺死並將頭顱踩碎後,卻發現了藏在桑妮頭顱中的鋰電池和二極管,看到這探長才捋清短片的整體思路。

一年前桑妮被侵犯並殘忍並虐殺,但將意識植入猛獸中,並製造出傀儡的身體,也就是說死去的並不是桑妮,而真正的桑妮已與猛獸融為一體。

猛獸間的鬥爭靠的是意識操控,但桑妮卻是真正的成為了猛獸,輸了比賽,他人不過是損失了一個猛獸,而桑妮輸了就會死掉。

影片結尾作為猛獸的桑妮說道:我在為我的生命而戰,那份恐懼就是我的優勢。

所以說短片帶來的震撼除了視覺上的,就是桑妮內心的強大,以生命為代價,撕碎這些代表著男人們地位的“寵物”。我們不知道桑妮在哪一場戰鬥中會失敗而死去,但大概是經歷過最兇殘的對待,才有面對一切的勇氣,包括死亡。

這是作為短片的第一集帶給探長的震撼,就像網友說的,好像每一集拓展開都是一部不錯的影片。

其餘的17個短片,探長就不劇透了,因為看《愛死機》的樂趣也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影片是什麼風格,或暴力,或可愛,或輕鬆,或沉重,而每個劇情也會給人出其不意的反轉,建議各位可以一口氣看下來,看一集一時爽,一直看一直爽。

最後,對於《愛死機》有沒有過譽這個問題呢,每個人對影片的審視都不同,口味也都不一樣,但其實《愛死機》風格迥異,或許總有一集是對上你的胃口,如果你覺得其中某一集非常棒,那探長覺得《愛死機》或許就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