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文 | 指尖沙 编辑 视觉 | 小船上的小伙伴

有人在询问上海老式咖喱鸡的菜谱。只记得父母一辈做咖喱鸡用的是瓶装油咖喱,加了许多土豆块,鲜黄色的一大碗,叫人分不出哪是土豆哪是鸡。小孩子喜欢用碗底的一点咖喱汁淘饭,可以多吃一碗。当然,这种咖喱鸡做法虽亲切,却并非正宗。


“咖喱”是英语curry的音译,源自印度南部泰米尔语kari,过去常写作“咖唎”。上海人不仅在外吃咖喱,能干的主妇们还在家里自己学着做。1930年9月的杂志《常识》上有篇文章《咖唎鸡煮法》,用到许多西洋食材:先将乳油(黄油)三唡(盎司),如无猪油也可,放在锅内煮融,再放薄片洋葱一磅,洋番薯切片亦可。俟炒成深棕色,加一汤匙半的咖喱粉,或咖喱糊,一同调和(Curry,西式杂货店或广东杂货店有售)。接着再放入鸡肉、盐水煮十分钟即可食。可见,洋葱片是首选。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对于一百年前的上海时髦男女来说,咖喱属于摩登风味。它既出现在西餐厅里,也出现在中餐馆里。20世纪20年代,上海名贵的川菜馆里有“加厘虾仁”,那算是高档炒菜。而在同时,要精打细算地吃顿便饭,小馆子的广州式西菜是很便宜的,一饭一排,只要四角。饭的首选就是咖喱鸡饭,不仅可口,而且价格还比蛋炒饭低得多。


1934年的上海西菜社,既能吃到羊排青豆浦蛋土司,也能吃到“咖唎鸡”。四马路跑马厅附近的西餐馆间还开着有名有姓的印度咖喱饭店,那可是最原汁原味的咖喱了。


除了鸡,与咖喱如胶似漆的是牛肉。咖喱牛肉或咖喱牛肉饭始终流行。咖喱牛肉煎包现在还吃得到,最好是配羊汤,满街都飘咖喱香。


有白纸黑字的证明:咖喱牛肉汤是上海特色风味小吃。

改革开放之初,在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撰写的《中国小吃:上海风味》里,赫然就有“咖喱牛肉汤”,用的是黄牛肉和咖喱粉。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在小吃店里,各式各样的汤可以自由搭配形形色色的干点心:咖喱牛肉汤可以配春卷,可以配冷面,还可以配炸猪排。但人们心目中总还会有“标配”,咖喱牛肉汤么,最佳拍档当然是生煎馒头。


早些年前,黄浦区的小马路上,面对面开着两家专卖生煎馒头的店。每天从开店起一直到打烊,家家店里都有一口大锅子不断煮着咖喱牛肉汤。以前是二两生煎配一碗咖喱牛肉汤,现在胃口小了,一两生煎正好。盛在碗里滚烫的咖喱牛肉汤颜色明亮,黄澄澄的,没有线粉或厚百叶丝等多余的饱腹物,只有薄如纸的几片牛腱子肉,撒一把碧绿的香菜末。这碗咖喱汤,既不太辣也不油腻,开胃得很。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各国的小孩子都爱略带刺激的咖喱。老舍小说《小坡的生日》里,小男生就在想象“理想的咖唎饭”,和妹妹一个打扮成印度人,一个打扮成马来人,“吃得非常辛辣而痛快”。


正如油炸的咖喱面包是日本人心爱的点心,裹着金黄酥皮的咖喱角是上海人怀旧的零嘴。曾经的上海小囡都吃过咖喱角,也写作咖喱饺。至今还有人念念不忘当年天鹅阁的牛肉咖喱角,热乎乎的刚出炉,满足刚放学的馋虫。这是寒风瑟瑟时的“热量炸弹”,最好现做现吃。对多数小孩来说,咖喱角那无限接近于零的辣度已经是他们的上限了。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现在我们在家里煮咖喱饭,掰两块咖喱下锅,非常方便。这种像巧克力排一样的咖喱块是随电视广告进驻超市的日式口味,偏甜、黏稠,加入果泥,和上海人惯用的咖喱粉乃至瓶装的油咖喱是很不同的。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油咖喱是20世纪末上海家庭常备的调料,玻璃瓶上的盖子紧紧密闭,很难打开。有时做饭就特别心焦,因为拧不开油咖喱瓶子这件事实在太困扰人了。“热胀冷缩大法”都用了好几遍,这瓶子的嘴还是比蛤蜊还紧。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如今,海纳百川的魔都荟萃了世界各地区自由生发的咖喱美食。

熟悉的有日本餐厅里的猪排咖喱饭、牛肉咖喱饭或者咖喱乌冬面。泰国菜的风靡,让大家见识到咖喱不仅是黄色的,还有红绿黑白多种,咖喱与椰奶、柠檬草在一起是如此般配。


上海咖喱百年小史,看本文了解一二


上海的各家便利店里,几乎都全天煮着色浓味辣的咖喱鱼蛋,那是香港街头风靡的小食。不少酒吧供应咖喱香肠佐啤酒,再来几片酸黄瓜。咖喱香肠源自柏林街头,“在平底锅里撒了些咖喱粉,把一条小牛肉香肠剪成几块放进锅里”,德国小说《咖喱香肠的诞生》里的柏林老妇人可看不上“南德白香肠”。当然,不能忘了与烤饼一同隆重登场的印度咖喱,“咖喱的祖宗”来上海,也得渐渐海派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