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为什么晚年如此凄惨?

阿荣的文化世界


白崇禧民国时期,新桂系三大巨头之一,可以说那个时候,除了李宗仁之外,他一直稳坐新桂系的第二把交椅。

白崇禧的一生颇为传奇,他的名声在那个乱世之中,也是格外的响,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军事家,一点都不为过。当时国民党内部对他的称呼有“小诸葛”和“当代张良”两个。

能和诸葛亮和张良相比肩,那足以证明白崇禧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真的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

我们这么说吧,若是说国民党内部有一个人,是深懂战略的。那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白崇禧。在战略方面,对比白崇禧连蒋介石都是自愧不如。

可以说无论是统一广西的时候,还是北伐时期消灭孙传芳的时候,都是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指挥的昆仑关大捷,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十分的突出,所以,他和李宗仁也是蒋介石极力打压的重点对象。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在担任民国大总统的时候,有几次下野的经历,蒋介石的这几次下野,都是和白崇禧有关。

要问蒋介石最恨的人是谁?

那毫无疑问非白崇禧莫属。但是,白崇禧这个人军事才能又极其的高,蒋介石又不能对他下黑手。

大家都知道,最后毛泽东带领的中共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开始退守台湾,这时候白崇禧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路了。

当时,他面临出逃的路有两个选择。

一个就是去台湾,另一个就是去美国。

在到底选择去那里的时候,白崇禧还给自己的老上司李宗仁打电话,他问李宗仁,自己去那里更合适?

李宗仁告诉他去美国,因为,蒋介石在台湾,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怎么可能饶恕他呢?

毕竟他们两个人是有过节的,可以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结果白崇禧权衡再三,还是去了台湾。

他去了台湾之后,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蒋介石对他是极其的不信任,经常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甚至,有一次在半夜里,白崇禧的家里,突然闯进来一群特务。这群特务在白崇禧家里翻箱倒柜,最后把他们家的地板,都给扒开了。

特务们当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白崇禧反叛的证据,这件事白崇禧当然知道是蒋介石的所为了。

所以,他去问蒋介石,蒋介石告诉他,这件事不是针对你个人。这是例行检查,所有的人,都会经历排查的。

其实,那一次蒋介石只是这样破坏性的查了白崇禧和孙立人两个人。

这两个人,在跟随蒋介石打仗的时候,蒋介石就对他们就不满,因为他们不是黄埔系,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所以蒋介石才会猜疑他们。

备受蒋介石打压和排挤的白崇禧的晚年,当然过的很凄惨了,他向蒋介石申请,自己要去美国,但是没有被蒋介石批准。

最后,他不得不选择忍受,1966年的时候,白崇禧在自己的家,离奇的死亡。一代枭雄,以这样的方式离奇的死亡了。


不才讲史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原工作单位的一个同事,年长我十来岁,年年不是劳模就是先进工作者,以单位为家,手脚闲不住,然而退休后不过几年,身体棒棒的他百病缠身,继之奔赴黄泉。

这个故事或许只是个例,让人难以信服,那么,有些官员在台上时风声水起,下野后萎靡不振,时日不多便一命呜呼,这样的情况应是屡见不鲜!

回到正题。人累,分身累和心累,心累谁能见?有谁晓?心累有时远胜于身累,相信众人有诸多的感受,那么,相应地,人之凄惨呢,本人以为也分物资凄惨和精神凄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通过努力尚且改变,而一个身怀抱负的人落得个苟且偷生实属生不如死,所以,从精神层面讲,说白崇禧在台湾过得凄惨毫不为过!


用户101823519785


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确实不算很好,无职无权不说,自己家对门就是保密处设的点,家里被特工彻底搜查过,他老婆离台一趟在机场还要享受搜身待遇,最后更是死在了女护士的肚皮上,死的有些不明不白。对于风光一世的白崇禧来说,确实有点凄凉。

有些人对白崇禧去台湾不解,李宗仁、黄绍竑都劝他不要去台湾,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跟蒋走,这么做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在抗战期间蒋介石还是对白崇禧委以重任,使得白崇禧觉得自己在蒋介石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北伐之前,白崇禧不过是桂系的第三号人物,然而蒋介石却任命他为代参谋总长,在职务上仅次于总司令蒋介石和参谋总长李济深。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再次任命白崇禧为参谋总长,虽然这不过是为了拉拢桂系的需要,但是还是让白崇禧的颇为自得,也一定程度上让他对蒋介石有了幻想。

二、李白的关系随着两人地位的上升,已经有了隔阂。当初李白黄三人一起在广西打天下的时候可谓关系密切,大有同生共死之意。但是所谓共患难易,共享乐难,随着地位的上升,李宗仁和白崇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团队,被身边亲信所包围,关系不如当初一起打天下那么亲密。而且两个人对各自的前途都有自己的规划,彼此之间意见分歧日大,所以他不听李宗仁他们的建议也在情理之中。

三、白崇禧恃才傲物,轻视蒋介石的部下,认为自己去台湾大有可为。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虽然从他的经历看这个称呼有些过誉,不过他自己还是很自得的。在白崇禧眼里,国军里其他人都远不如自己,到了台湾蒋介石肯定也需要重用自己。

所以在蒋介石派人一再劝说,加上各种条件诱惑下,白崇禧最终选择去了台湾。不过蒋介石的真实目的,仅仅是用白崇禧的牌子笼络下桂系残余,来和李宗仁的第三党对抗。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会真的给白崇禧实权,反而要严格监控起来。

所以才有了52年特工突袭白公馆,将白崇禧的家翻了个底朝天,连地板都撬起来查看,白崇禧去找蒋经国抗议,却被轻描淡写的打发回去。保密处更是对着他家大门设了个办事处,现场监视,因此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过的也是谨小慎微。后来白崇禧出行时路上桥梁出事故,白崇禧被副官所救才幸免于难,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蒋介石搞的暗杀,白崇禧也是深居简出,显然也是怕再出事。

白崇禧最后和护士张小姐热恋,李宗仁回大陆一年后,白崇禧全身赤裸死在床上,而张小姐不知所踪,有些人说他死于马上风,有些人则说是因为此时白崇禧失去利用价值,蒋介石派人下药,真正死因最后也未揭秘。不管怎么说,相比当年,白崇禧的晚年可以说是不如意的。


不沉的经远


白崇禧的晚年如此凄惨到底是有多凄惨?

白崇禧的晚年憋屈窝囊非常凄凉,一代名将失去兵权,失去战场,被软禁,连活命的权利都受到威胁。1949年12月30日,56岁的白崇禧在蒋介石函电的催促下,从海口飞往台湾。可以说白崇禧是被蒋介石骗到了台湾,蒋介石许诺给白崇禧国防部长的职位,但却只是个骗局,根本没有兑现。


没有人身自由

白崇禧到了台湾后,被蒋介石派人秘密监视,在白的住处对面有个专门的特务监视团,正常的人身自由也没有了,他无法正常地会友,围棋,打猎……有一次白崇禧出去喝咖啡发现旁边两桌客人都是监视他的。还有一次白崇禧乘坐轿车刚出门就有一辆吉普车尾随。

白崇禧精神恐惧

蒋介石命湖北籍“国大代表”在会议上弹劾白崇禧,1,弹劾他贪污军费。2,弹劾他在军事上失职:“拥兵不救援徐州,不遵从统帅调兵命令,拥兵自卫”。这两条无论那一条追究起来都会要了他的老命,让他惶惶不可终日。1959年蒋经国在台湾出版《危急存亡之秋》一书,揭露白崇禧的“逼宫案”让白崇禧百口莫辩。这些就像一把把钢刀架在白崇禧的头上,他时刻担心蒋介石一声令下,自己会人头不保。



白崇禧的生命受到威胁

老年时的白崇禧到阿里山打猎。被蒋介石安排的人员秘密派人在白崇禧下山的缆车必经的轨道上做了手脚,他料到年老体衰的白崇禧打猎后不会步行下山,一定会坐缆车,而缆车必经悬崖,他要让白崇禧神不知鬼不觉地坠崖。

结果白崇禧坐的是第二辆缆车,当第一辆缆车坠崖后,白崇禧的副官及时保护白崇禧,用自己的死换来了白崇禧的老命,面对铁轨上松脱的螺丝钉,面对山崖下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白崇禧还是没有觉察到这是场暗杀阴谋。不久他又去阿里山打猎,重复昨天的故事。白崇禧乘坐的车与另外的车相撞,白崇禧侥幸捡回老命,终于意识到有人暗杀他,从此足不出户,但是住处附近到处是便衣特务,来拜访的亲朋都会受到跟踪,实在是憋屈。

白崇禧死的不明不白



1966年12月1日晚,白崇禧还是突然死亡了。根据医生和他的副官当时对现场的回忆,白崇禧是裸死,他在死亡之前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挣扎,死相非常痛苦,因疼痛难耐把床单都撕碎了,显然不是正常死亡。但有人对外宣称白崇禧是得了心脏病而死。

有很多人认为是蒋介石下毒。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1962年白崇禧的妻子去世,白崇禧晚年孤独,他就自己的年轻护士热恋起来。因为年老体衰一直吃补药维持身体。他经常派下人到中医协会理事长赖少魂处去买“补药”。赖少魂被特务收买,加大药的剂量,所以导致白崇禧的死亡,而和白崇禧热恋的那位护士早就溜之大吉了,有人判断她也是被特务派来的卧底特务。所以说很多人一直也认为这是白崇禧突然暴病的原因。白崇禧的家人自知他的死背景复杂,无法追究下去,只好接受他是得“心脏病”而死的“事实”。

叱咤风云数十年的“小诸葛”兼“战神”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

造成这种凄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

白崇禧在过去的20多年中多次与蒋介石斗争,白崇禧和李宗仁几次乘危逼宫,让蒋介石三次下野,这对蒋介石来说,如鲠在喉异常难堪。蒋在大陆惨败后,更是对此嫉恨,想立刻让“李白”死。无奈李宗仁在国外反蒋,蒋鞭长莫及。只好对被骗来的白崇禧发泄。

之所以没有立刻对白下手,看在他还有利用价值的份上,他有牵制李宗仁的作用。1965年李宗仁回归祖国得到周总理的热情接待,白崇仁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小姐姐讲史




回答之前,先说说白崇禧不得善终的两种传闻。

第一个说法:1966年12月2日,据说白崇禧的副官发现他死在卧室,浑身发绿,时年七十四岁。

第二个说法:白崇禧因心脏病于1966年12月1日住进医院,“上面”指派一个女特护专门护理,可第二天早上便死在病床上。尸身呈黑绿色,验尸官出据的检验结果是“没有结果”,而那个女护士从此人间蒸发。



从以上两种传闻来分析,白崇禧疑似被毒死。但疑问也随之而来,一个行将枯木的老者,不被“毒死”还能有多大“危害”?虽说有些传闻不必去辩识真伪,但白崇禧的晚年应该逃不过“卸磨杀驴”的规律。不过,这个曾经在国民党政府军界号称“小诸葛”的风云人物,在大陆期间确实让蒋介石“胆战心惊”,蒋也因此多次对他起了杀心,但都没能如愿。特别是白崇禧煽动李宗仁、何健、张发奎、陈济棠等三次反蒋和三次逼宫,还有国共对决期间他态度的“暧昧”和按兵不动,使他俩之间结下了深深的积怨,这也可能是白崇禧到了台湾后处境艰难的原因之一。



白崇禧分别在1929、1930和1936年三次起兵反蒋,虽以失败告终(史料有载,不一一详述)。但亦正亦反和反复无常性格曾先后在1927年、1931和1949又联合李宗仁等逼蒋下野。特别是1936年反蒋、西安事变后力主杀蒋和1949年逼蒋的举动,着实给自己的未来的政治生涯埋下了祸患。



1936年,时值东北沦陷,华北危在旦夕之际,白崇禧、李宗仁和陈济棠竟玩起了同室操戈的游戏,虽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暗中却又接受日本人的资助军援,反过来准备武力推翻蒋介石,最后连粤军中的核心人物余汉谋等一批将领都看不下去了,以至于合力致电全国,拥护蒋介石。陈济棠下台后,白崇禧才在众怨之下退回了广西。



西安事变爆发后,白崇禧提出了杀掉蒋介石以谢国人的主张。被我党及时否决后,又暗中促使何健向西安进兵,表面上是“救驾”,实际上就是欲间接置蒋介石于死地。



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役使“蒋家王朝”摇摇欲坠。而白崇禧却把家底“藏了”起来,成为1949年扶植李宗仁当上中华民国“代总统”的资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数次电令白崇禧出兵救援,可白就是“装傻充愣”。蒋介石大骂他“娘希匹”都不管用,最后使中央军嫡系部队几乎损失殆尽。这笔帐,蒋介石气急败坏的记在了他头上。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败局已定。但还有三大军事集团分别在中南、西南、华东负隅顽抗(白崇禧、胡宗南、汤恩伯)。白崇禧盘距的中南桂系当时拥有22个军35万的兵力,几经争取后,白崇禧仍拒绝在和平解放协定上签字。



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完全、彻底的消灭桂系”。林彪的四野主力和陈赓的二野兵团首当其中,90余万人马扑向中南地区,最终全歼白崇禧集团,桂系也就从此灰飞烟灭。



(而当桂系被消灭前、当人民解放军雄距长江北岸、国共北平和谈方案达成时,白崇禧可能有过“好”的举动,历史也曾经给过他及几十万军队最后一个机会,可他反复无常竟怂恿和逼迫李宗仁拒绝在和谈书上签字,最终被列为内战第四号战犯。另外,根据党的文献资料、俄罗斯公布的毛泽东主席与斯大林的一组往来函电内容,毛泽东在1949年1月7日,曾向苏与中共间的联络员奥尔洛夫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高级军事将领的通共情形,白崇禧竟以内战最大巨头列在其中。这点,蒋介石不会不知道,李宗仁也不可能不清楚,可他,却少了一份小心,多了不该有的自信)。



白崇禧没了资本后,李宗仁曾警告他千万别去台湾,蒋介石不会不记他的仇。可他不信那个邪,虽说俩人之间千丝万缕的“敌对”关系可能一触即发,但他必定为蒋家王朝立过汗马功劳,而且认为功大于过,所以,他还是去了。



1954年3月,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 时,白崇禧故意不前,用心不明,这次议会使本来就名落孙山的白崇禧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更多的弹劾及指责越来越多,可能这一切都来自于“最高统帅”的打压。



更搞笑的是,白崇禧的住所被划定完后,对面竟驻扎了一个“派出所”,不办案专门负责监视他。在这这情形下,估计白崇禧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完了”,也可能知道自己不能善始善终,所以,最后才在孤独寂寥的晚年,虔敬地将精神寄托在宗教信仰上。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广西桂林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新桂系军阀头号人物,绰号“小诸葛”,抗日期间被称为战神,在当时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白崇禧一生养育十个子女。


骁勇34


在大陆解放之前,白崇禧集团是国军在大陆的最后一个重兵集团,在退入广西时尚有二十万人左右。虽然受到解放军在衡宝战役中的歼灭性打击,但因为桂系长期控制广西,保甲制搞得比较彻底,加以衡宝战役后大量桂系军队的散兵游勇三五成群的逃回广西,潜入深山老林,要和解放军打游击。这也是解放初期广西剿匪时间持续比较长的原因,就是因为崇山峻岭阻隔,大兵团行动不便,而很有利于小股部队的山地作战。

这时候国军在大陆大势已去,李宗仁是代总统,先是宣布迁都广州,广州受到威胁后,又迁往重庆。在从广州迁往重庆的时候,李宗仁就没去了,直接去了香港,静观其变。后来发现形势已经完全不可能挽回,于是直接去了美国。在白崇禧兵败之后,李宗仁也劝过白崇禧,不要去台湾,和他一起去美国,但白崇禧不听,选择了去台湾。这是因为白崇禧认为,反攻大陆仍然有希望,只要国军还有机会反攻,他的军事才能就还对国军有用。

白崇禧的回忆录是到台湾之后台湾相关部门主持给做的口述回忆和整理,在里面可以看到,白崇禧基本上没有怎么提到他反对中央军的事,而且很多问题也都谈得比较简略,甚至是武汉会战这样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白崇禧自己也没怎么多谈,只是保留了一些当时的文告,作为资料而已。而这个回忆录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后面,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淮海战役期间,他一直试图说明,他并非在华中拥兵自重,坐观成败,也是曾经积极救援过的,只是力所不及而已。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白崇禧很清楚,他在到台湾之后受到冷遇,最关键的就是他在淮海战役期间的表现。早在1947年中野挺进中原之后,白崇禧就曾经提出过将华中和华东的国军统一指挥的问题,但国军统帅部认为,国军精锐主力兵团基本上就在这个地区,如果都交给他指挥,政治上比较危险,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到淮海战役之前,国军将领普遍认为,徐蚌会战事关党国生死,应该由白崇禧指挥,国军统帅部确实也曾请他指挥,他一开始也答应了,但中途却突然变卦了,直接从南京不告而别,返回了武汉。

按照当时在华中剿总给白崇禧当副总司令的宋希濂的回忆,这个时期白崇禧曾经和他谈过话,拉拢过他,大概的意思是,徐蚌会战将会把中央军嫡系的主力兵团全部投入进去,但也不会是解放军的对手。只要解放军能在徐蚌地区消灭了中央军的精锐,政治上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所以,白崇禧不仅自己不去徐州指挥,而且曾经试图将黄维兵团留在华中,淮海战役关键时刻,国军统帅部曾想调宋希濂的十四兵团东进救援,也被白崇禧严词拒绝。宋希濂的部队都到武汉上船了,又被白崇禧派自己的卫队硬赶下来了。

因此,直到最后离开大陆的时候,蒋都认为,国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不是解放军太厉害,而是国军内部不团结,尤其是一些地方势力在关键时刻的掣肘,导致事关当过命运的大决战的全盘失败。为了调宋希濂兵团东进,蒋白二人更是在电话里大吵一通,直接指责白是军阀。因此,白崇禧的回忆录就是想为自己辨白,他并不是完全没有救援,而是救援过的,比如他曾经让张淦兵团东进,只是遇到解放军阻击,没有能够打过去而已。但这也无济于事,丝毫不能改变白崇禧在台湾的境遇。

其实,白崇禧在台湾受到冷遇并不奇怪,阎锡山等其他地方军阀也都一样,去台湾后晚年都很凄凉,无人闻问。他们心里当然也都很清楚,他们作为地方实力派,既然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去台湾也就是寄人篱下了,残延苟喘,能活着就行了,其他的想法并不是太多。李宗仁从美国逃脱,返回大陆之后,台湾更是对白崇禧加紧了监视和控制,生怕他也逃回大陆。但在解放前的关键时刻,李宗仁坚决不去台湾,白崇禧还是选择了去台湾,说明白崇禧其实对国军和蒋都还抱有一丝幻想,在政治上未免幼稚。


萧武


纵观白崇禧的一生,可能很多人觉得他很可悲,其实并非这种情况,白崇禧可不可悲这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在战争年代,白崇禧有得有失,而且他一直是李宗仁的心腹,特别受到李宗仁的器重,这样一个人在我看来,在早年还是晚年都并不算可悲。


要说最可悲的,或许就是失去了自己的嫡系桂系军队了。随着当年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军队的主导者就空了出来,出于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李宗仁把桂系军队交到了白崇禧手中,毕竟是搭档,李宗仁还是非常放心的。

而在得到了桂系军队的时候,一度是白崇禧一生中最闪光的时刻,而桂系军队在他的领导下也在抗战中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而在做出贡献的同时,桂系军队也是损失惨重,于是后来的白崇禧就把桂系军队调离了主战场,开始和日本人玩起了游击战,直到最后在内战中丢掉了自己手中的桂系军队,跑去了台湾。


而在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关于他遭遇的传闻,其实不少都是假的,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非常不如意,晚年非常凄惨,其实,这是很多人的错觉。

那么白崇禧的晚年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在说白崇禧的晚年遭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年关于白崇禧的传闻,在来到台湾之后,有传闻说是白崇禧遭到了蒋介石的种种针对,晚年的白崇禧备受蒋介石的排挤,甚至还遭到了蒋介石派人的暗杀,蒋介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治他于死地。

若真有着这样遭遇的白崇禧,晚年的确让人们感觉很痛心,但是这些传闻中,十有八九都是假的。晚年的白崇禧虽然生活并不算非常舒服,但是他在台湾也没有受到蒋介石多大的排挤。


要知道,当年蒋介石在带着国民党的那些将领们跑到了台湾之后,对待他们的方式非常“特别”,是既冷淡又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不仅是白崇禧遭到了蒋介石的这种对待,很多国民党将领都是有如此感受。不过对于蒋介石的这种对待自然有人非常敏感,甚至有人沉不住气,最终被枪毙的人也是有的。

白崇禧最终并没有被蒋介石枪决,和大多数人一样,晚年比较平淡,他并没有被蒋介石刻意刁难,更别说遭到蒋介石的暗杀了。

不过晚年的白崇禧受到蒋介石委派的人监视是真的,不过这种监视也不是那种没有自由的监视,蒋介石留给了他们充足的自由空间,虽然他们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在名声上他们还是比较“响亮”的。

对于白崇禧晚年是怎么死的,其实存在不小的争议,现在传的最厉害的就是晚年的白崇禧被蒋介石设计杀害了,在医院中被一名护士用“特殊”手段杀掉了。但是,在白崇禧的儿子接受采访的时候却说白崇禧死于突发心脏病。其实,更可信的来自对白崇禧儿子的采访,毕竟那个时候蒋家在台湾已经没什么实权了。


夏目历史君


《白崇禧回忆录》的作者郭廷以先生直到白崇禧逝世前八天还进行了最后一次采访,期间历时三年共计访谈158次,进出自由。作为不需要退役的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在台北有专门的官邸、有薪饷、有司机、有副官、有“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偶而还与何应钦等人打打猎钓钓鱼,军头陈诚对他很是客气,最后的身死也传闻是跟个漂亮的女护士有关,这样的生活,何来“晚年凄惨”一说?



(白崇禧晚年)

恐怕他比当时在台的绝大多数人活的滋润,政治生命和日常生活是两码事情,不要错误解读和混为一谈。

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桂系确实曾经三次逼蒋下野,尤其是淮海战役期间白崇禧按兵不动,让蒋介石“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最终几十万精锐嫡系全军覆灭,忌恨肯定是有的。然则在桂系军队被四野全歼之后,蒋介石诱骗白崇禧赴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来作为牵制李宗仁的一枚棋子,至少在李宗仁滞留海外期间,白崇禧的利用价值还是存在的。



(顾祝同、何应钦和白崇禧在台)

当然,他只能担任没有实权的虚职,并且被情治单位严密监视着,保密局特别在白府对面新建一个警察派出所,一举一动尽在掌握。不过这种监控都是秘密的,无非是防止白崇禧有什么“异动”,并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白崇禧的苦闷在于,蒋介石违背了当初召他赴台的承诺,再也没有起用他,跟不少逃到台湾的军阀一样,基本成为了“寓公”。对于领兵作战近30年、在政治舞台上纵横20年的白崇禧来说,失去权力和空虚寂寞才是最痛苦的,但要说成凄惨,未免耸人听闻了,他跟张学良不一样,并没有失去自由和表面上的地位。



(何应钦、白崇禧和陈诚在台)

白崇禧是怎么跑过去的呢?1949年元旦蒋介石在内忧外困下第三次宣布下野,李宗仁成为“代总统”,但蒋始终在幕后操控时局,与李宗仁的矛盾重重,起初白崇禧坚决的站在李宗仁一边,甚至联名发电要求蒋介石出国。但是随着李宗仁逐渐态度消极和不能掌握形势,桂系两个大佬之间已产生裂痕,蒋介石也开始改变套路,决定对李白采取一打一拉各个击破之术,5月间主动派人给白崇禧送去黄金三万两充作军费,一反之前的冷淡。

1949年7月蒋介石赴广州为复出做准备,期间特别与白崇禧进行了密谈,极尽拉拢之能事,政治上相对稚嫩的白崇禧谈话完毕后非常兴奋,对左右说:“蒋先生对我很好,很客气,他说过去北伐胜利,是我和他合作的结果,现在局势虽然困难,如果我们两人再次合作,国事仍大有可为”。这就算是上套了,于是督率桂系主力与四野在湖南和广西等地决战,终于把老本输了个精光。



(李宗仁)

此时蒋介石密嘱军政要员们“劝进”,然而愤怒的李宗仁拒绝辞职,双方僵持不下,白崇禧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决定出面调停,以便借机捞到实权位置。11月4日,白崇禧拟出了蒋李二人的妥协方案:1、蒋介石“复职”;2、李宗仁出国;3、白崇禧取代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这足以说明白崇禧不再唯李宗仁马首是瞻了。

人民解放军的广西战役于12月中旬胜利结束,桂系残余军队灰飞烟灭,李宗仁以治病为由飞赴香港,而白崇禧却赶到重庆面见蒋介石,标志着30余年来患难与共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从此各奔东西,也意味着桂系集团气数已尽。李宗仁临别之前再三嘱咐白崇禧去哪里都可以,就是别去台湾,显然白崇禧没有听进去,终于在李品仙和陈诚的邀请下,从海南岛前往台湾,自此成为笼中之鸟,不过得算一只“金丝鸟”。



(白崇禧游猎)

某位历史学家的评价非常准确:“李宗仁积多年与蒋打交道之经验,深知蒋的用心歹毒,桂系早为蒋的眼中钉肉中刺,李、白在蒋那边绝无存身之处,故决心以光杆司令一个,不顾一切与蒋对抗到底,选择了宁肯流亡海外,也决不与蒋妥协的态度”。

而白崇禧显然缺乏这样的政治智慧,1950年他还与李品仙等联名给李宗仁发电:“深恐久旷国务,应请致电中央,自动解除代总统职务”,李宗仁完全不理,既不返台也不辞职。



就这样白崇禧在台湾度过了十几年衣食无忧有职无权的日子。事情的变化出现在1965年,李宗仁回归大陆,蒋介石则迁怒于白崇禧,监视更加严密,一年后的1966年12月2日,副官发现白崇禧死在卧室,死因不明,年74。

蒋介石亲往白府吊唁并向遗体告别,宣布以军礼治丧,并颁发褒扬令对白崇禧“明令褒扬”,也算极尽哀荣,这只再也没有离开过台湾的“金丝鸟”终于逝去,可以看出白氏虽然后来难有作为,但应该算安享晚年,并没有什么凄惨之处。

(白崇禧葬礼)


度度狼gg


白崇禧,广西人,1893年生人。军事谋略过人,神机百变,有“小诸葛”,“当代张良”,“白狐狸”之称,日本人更是称白崇禧为战神。他是桂军桂系的代表人物,和李宗仁并称“李白”。国民党败退以后,白崇禧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从此开启了自己凄惨的晚年生活。

白崇禧到了台湾以后。表面上他还是国民党的四星上将,并且是台湾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党也依然对他非常礼遇。然而事实上白崇禧早已经被特务监控,一言一行都在蒋介石那都有报备,是一只成为了蒋介石笼中的鸟。



白崇禧在台湾保密局的代号是“老妹子”。保密局日夜监控白崇禧的一举一动,为了避免自己的朋友也遭到牵连,晚年的白崇禧到后来基本断绝了和朋友的交往,只在家里读读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集》,打打猎什么的。

白崇禧的晚年如此凄惨,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大陆时期,他和李宗仁曾经对蒋介石造成的障碍。当年李宗仁和白崇禧领导的桂系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前一直是蒋介石的头号政敌,心腹大患,凡事都和蒋介石过不去。因此也一直让蒋介石怀恨在心。李宗仁跑去美国,留下来的白崇禧自然就成为了蒋介石发泄愤怒的对策

白崇禧曾经还力推李宗仁上台当国民党的总统,主政南京,并且真的成功逼迫蒋介石下野,让李宗仁成为成为了国民党的代总统。这件事也让蒋介石怀恨在心,


白崇禧将军的儿子白先勇曾经这样说:“父亲当年完全可以不去台湾,他去台湾是为了给国家,民族一个交代”。


是阿维啊


纵观世界各国历史,没有哪一个朝代政府像国民党这样无能。总统的部队前方在打仗,而副总统却按兵不动盼望着总统的部队被打光,好让自己取而代之当总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难道“李白”就不明白吗?

淮海战役拉开序幕,国民党军队处处陷于被动,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地区被围歼,黄维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陷入重围,杜聿明率领的邱清泉第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也处境危险。蒋介石到了无兵可调、无将可用的窘境,于是想到了白崇禧让他率部增援淮海战场。

可是,白崇禧想到了自己和老蒋的私人恩怨,也密谋李宗仁希望蒋介石下台,然后由桂系出面主持大局,所以屡次拒绝了蒋介石的命令。蒋介石此时已是无计可施,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白崇禧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宋希濂兵团,隶属于武汉华中剿总战斗序列)放行。蒋介石心想,你白崇禧不愿增援那就算了,我调我的嫡系部队总该可以了吧。

可是,让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当接到增援命令的宋希濂兵团先头部队抵达汉口,准备乘船东调之际,白崇禧竟然下令封锁江面,禁止一切船只离港。历史有记载,当时蒋介石为此多次打电话给白崇禧,让其下令放行,但白崇禧均不答应,甚至嘲讽地说,“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接受”。两人通话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气得蒋介石把电话都砸了。宋希濂兵团本是蒋介石安排在武汉以便监视白崇禧的,可谁能够想到竟然被白崇禧扣押了,蒋介石急得破口大骂。这也为日后白崇禧败退台湾之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蒋介石把白崇禧骗到台湾之后,蒋介石越想越气。让你指挥徐蚌会战你不去,又逼我下台,共产党你又挡不住。而白崇禧在1966年12月1日于台北逝世,死后身体发绿,口吐白沫,床单撕破多处,有很大可能是蒋派特务暗杀的。死因至今是个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