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開始鑑定文物,21歲靠撿漏文物身價上億,學者:文物界的神童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寫道:商品的交換價值往往與其歷史價值捆綁在一起。這一論述能夠解答一種普遍的歷史問題:通常來說,一件物品在其生產年代,只具有使用價值和一定程度的交換價值,然而經過一定年代之後,其使用價值就會驟減,取而代之的是交換價值和歷史價值,這也是文物產生的根本原因。

6歲開始鑑定文物,21歲靠撿漏文物身價上億,學者:文物界的神童


一個銅爵,具備使用價值、藝術價值和交換價值,但在這個銅爵生產的年代裡,佔據主導地位的是使用價值,然而同樣一個銅爵在兩千年後,使用價值早已被巨大的歷史價值替代,於是,文物就產生了。因此,像黑格爾這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們,通常都認為文物這種東西只是人主觀意識的產物而已。

文物產生的同時,也就伴隨著一系列商業行為,其中有正當行為,例如文物收藏和買賣,也有不正當行為,例如文物偽造。而文物偽造又滋生了另一個行業:文物鑑定。在文物鑑定領域,有一位響噹噹的天才:郝迪。郝迪出生於1985年的天津,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其中,郝迪父親對歷史和文物收藏有著一定的興趣,但也只是普通愛好而已,並沒有很深的造詣。

6歲開始鑑定文物,21歲靠撿漏文物身價上億,學者:文物界的神童


然而郝迪卻並非如此,他是一位文物界的神童。郝迪第一次接觸到文物,大約在四歲左右。當時,郝迪父親帶著他去參觀天津博物館,第一次見到古代文物的郝迪,如同走火入魔一樣入了迷。雖然當時他只有四歲,但他父親形容他當時看到文物時的狀態說:“他兩眼發直,目不轉睛,注意力高度集中。”郝迪的父親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可能遺傳了自己對於歷史和文物的興趣,於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郝迪這方面的能力。

由於郝迪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父親開始只能拿出自己曾經收購的一些便宜文物,讓郝迪接觸。當時郝迪父親收藏了一些齊國刀幣,他將這些拿給郝迪之後,郝迪就開始入迷地研究起來。“他愛畫畫,一開始我們給他一些白紙,他坐在椅子前一刻不停地臨摹刀幣上的各種圖案,他可以一直這樣坐很久,樂此不疲。”郝迪年僅6歲時,父親就帶著他前往當地的古玩市場,給他講解一些基礎的文物知識。

6歲開始鑑定文物,21歲靠撿漏文物身價上億,學者:文物界的神童


此時,雖然郝迪識字不多,但是他已經擁有一些基礎的文物鑑定知識了。就這樣,郝迪從4歲開始,在長達十年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有關文物的知識和鑑定方法,同時經常前往古玩市場練習實戰經驗,偶爾也會買一些便宜的東西回來自己研究。在郝迪年僅12歲時,他就已經寫成了兩部專著:《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和《棘幣初探》,魚腸劍始載於《史記-刺客列傳》,是專諸刺殺吳王僚時使用的寶劍,棘幣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

6歲開始鑑定文物,21歲靠撿漏文物身價上億,學者:文物界的神童


在14歲這一年,郝迪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開始穿梭於天津和北京的許多古玩和文物市場,憑藉自己多年積累的文物鑑定經驗,他先後低價收購了一大批文物,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真品,14歲時,郝迪通過這種方式,賺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17萬元。在嚐到甜頭之後,他一發而不可收,從14歲到21歲之間,他大量收購文物,21歲左右,他的身價已經上億。2006年左右,郝迪逐漸被文物界人士注意到,之後,他受邀參加了許多文物鑑定活動,這些活動上的不少專家都稱郝迪是文物界的一位神童,如果早先就認識他,一定會悉心栽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