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病毒既无生命又有生命?

一线教师观教育


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关于什么是病毒,病毒到底有没有生命这样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关心,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也并没有达成共识,关于病毒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今天就来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如果说病毒既无生命又有生命,这样的说法虽然看似矛盾,但对于病毒来说,却是一种很形象的表达,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种“生命体”,而病毒却可以利用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和复制,同时病毒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因此,病毒到底算不算一种生命体,目前为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如果要探讨病毒到底是不是有生命,我们不妨先来定义一下常规意义上的“生命”——

1. 生命应该有细胞,一般的生命,即使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是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的;

2. 生命通常有自我繁殖能力,生命通过复制自身的DNA而进行自我繁殖,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繁殖,才能够不断繁衍,生生不息。

3. 生命存在就会有能量的消耗,这是能量守恒定律决定的,生命体要存活,要发育,要繁殖,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消耗。

4. 生命能够独立存活,通常之所以成为生命体,是因为生命就要存活,这种存活应该是独立的,通过吸收外部能量,维持机体的存活,才能称之为“生命”。

如果从这4个方面来进行定义“生命”的话,那病毒一条都不符合,病毒是什么,它是有一段遗传物质结构(DNA或RNA)以及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物质,它既没有细胞应该具有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也不能利用外界的自然环境独立存活,在自然环境中,病毒也没有自我繁殖能力,同时也不消耗任何能量,这就是很多人认为病毒不能算作是一种“生命体”的主要原因。

但病毒与完全无生命的物质又不相同,病毒上的蛋白质囊壳可以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使得病毒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通过宿主细胞完成病毒遗传物质复制,病毒利用的能量也是宿主细胞的能量,从而完成其复制繁殖的过程,病毒能够感染宿主,甚至引起宿主的病理学变化,同时不同的病毒还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传播和复制,保持病毒的活性。

科学研究还发现,由于病毒的特殊结构,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和自然界存活的过程中,病毒还在不断的“进化”,2015年,有科学家研究了数千种病毒的蛋白质折叠,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确实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在进化中病毒的基因编码会变得更加稳定,病毒在进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变得更加复杂,而是变得更加简单,而较为简单的病毒结构,好像更利于病毒的存活,而目前地球上繁多的病毒种类,也证明了这一点。

病毒没有生命体的常规特征,而病毒有能够通过宿主细胞完成繁殖和复制,同时还在不断的进化发展当中,或许从病毒的这些特性来看,病毒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更加广义定义上的“生命体”。

世界那么大,我们对于世界各方面的认知也还非常有限,对于微生物世界、病毒的相关了解就更少,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发展,就是给予我们人类的一种警示。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这种新型病毒做好有效防控,仍然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注意的,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让自然界中没有“生命”的病毒没有宿主可以侵入,才能够更好的控制好这场疫情,最终迎来疫情的真正控制和消失。


李药师谈健康


病毒是生命吗?

如果你站出来问一个学生物的:病毒是生命吗?他可能会沉默几分钟,然后说,我不知道。

其实,说病毒不是生命也对,因为它连单细胞都不是,只有一个核酸长链以及蛋白质外壳构成,在自然界中不能进食,也不能活动,更不能繁衍。

而且,病毒的体型非常小,大多数直径只有几十纳米,比细菌还要小许多,在自然状态下,病毒不会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这种特征和一块石头没什么区别。

但要说病毒是生命,别人也不会说你错。因为当病毒入侵生物细胞后,它就可以通过逆转录酶让自己的核酸长链(RNA)整合进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长链(DNA)中,指导宿主细胞内的蛋白质生产,从而为自己供应能量,此时病毒就会“活”起来,开始自我复制,产生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说,当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后,病毒就不会体现出生命迹象;当进入到宿主细胞后,病毒就会表现出生命的特征,开始自我复制,繁殖后代。而当病毒离开细胞后,病毒又会立即表现出无生命的状态,所以,目前很难定义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只能说病毒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

当病毒表现出生命的一面时,也就是在宿主细胞内时,病毒很容易变异。

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由两条链条构成的,在进行自我复制时,这两条链条就相当于两个指挥官,当其中一个出错时,另一个会纠正;只有当两个指挥官同时出错时,才会出现复制错误的现象,所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时,自我复制的出错概率非常低。

而RNA只有一条链条,相当于只有一个指挥官,没有人能够帮助它纠错,所以它很容易变异。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容易变异并不是有利的特征,这是因为外界环境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变异速度过快时,容易出现一些后代,由于变异不再适应环境而死亡。

但对于病毒而言,变异速度过快却容易躲过一劫,这是因为当宿主细胞感染一次病毒后,体内容易出现抗体,造成同一种病毒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同一个个体。

但是,变异后的病毒能够突破宿主细胞的抗体,所以变异速度快对于病毒而言,是有利的特征。

病毒的目的是杀死宿主细胞吗?

对于一般的生物而言,病毒的存在就是损害健康,剥夺生命。但

对于病毒来讲,它对自我的定义是一个小偷,目的并不是“谋财害命”。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并不是要让宿主死亡,而是想要窃取宿主细胞的营养以及利用宿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

如果病毒的毒性较强,造成宿主上午染病,下午死亡,由于宿主还没来得及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就死亡,那么该病毒虽然毒,但不会造成大规模感染,该病毒也无法大规模复制自己。而且,当宿主死亡后,病毒在宿主体内也不能进行生存,病毒会再次变为无生命特征,直到遇到下一个宿主。

如果病毒的毒性很弱,能够长期寄生在宿主体内,那么病毒就可以持续的自我复制,比如:HIV,能够潜伏在人体内十几年,在这期间,病毒一直在生存、繁衍。

因此对于病毒而言,“有利”的进化方向是“低毒性、高传染性”。每年冬春之际的流感,就是这种类型的病毒,它虽然每年都会流行,但不会伤害宿主的性命。但对于人类而言,无论病毒如何演化都是有害的,因为它能损害人类健康。

但可惜的是,演化是没有方向的,对于病毒也是如此,它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演化出“高毒性、高传染性”,造成宿主大规模死亡,比如:埃博拉。

总结

病毒是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而且由于它们体型小,变异速度快,我们无法通过预测来判断它们的演化方向,更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制作出对应的疫苗。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隔断传染源,可以有效的避免该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为了你我的安全健康,请您在此期间减少出行,接触他人要戴口罩,多洗手,勤通风。


钟铭聊科学


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有机物种,它不是生命也不是非生命。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它比细菌还要小,大约是细菌的千分之一,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他。而且病毒只能寄生与宿主细胞内,是由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如果他离开寄生的细胞中,就不具有生命特征,会变成蛋白质结晶体,类似于石头一样。

早在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就发现了病毒的存在,也就是烟草花叶病,这种病毒会感染烟草使得烟草会出现死斑,褶皱或者畸形,当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时发现,通过细菌略器的烟叶汁也可以感染无病的植物上,他猜测可能有一种比细菌更小的微生物存在,后来病毒学的开创者马丁乌斯-贝杰林克证明是正确的,并将这种病原体命名为,病毒。



从去年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RNA病毒,他是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RNA,在他的包膜上存在棘突,因此叫冠状病毒。当冠状病毒寄生与宿主细胞内,就会导致人的肺部引发炎症,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会死亡。不过大部分都是具有其他病史的老年人居多。


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我们平时一定要勤洗手,食清淡,多饮水,不要参加聚集活动,出门戴口罩,这是预防病毒的最好办法,无需过度恐慌!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千百年来,我们想当然的认为,人类就是这个蓝色星球的主宰。殊不知,在那些无人关注的角落里,数不清的细菌、病毒已经在那里存活了上亿年,乃至几十亿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科研团队计算,每毫升的海水中含有2.5亿个病毒,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病毒首尾相连,长度将达到2亿光年,这已经超出了银河系的范围。

在无数次的王朝变换、历史轮回中,病毒经常扮演着“幕后黑手”的角色。

一、病毒怎样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 有关病毒的最早记录是在古代巴比伦的英雄史诗《吉尔加美史诗》中,里面记载了在史前大洪水时代之前,人类就已经遭受过多次天谴,实际上是瘟疫的迫害。在晚些时候出现的《圣经》里面,也有过关于病毒的记载。
  • 公元前5世纪,病毒对人类的历史走向出现了实质性的影响。在前430年,处于全盛时期的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一次战斗,在战斗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一场危险悄然而至,一种未知的瘟疫病毒发端于埃塞俄比亚,搭乘商船,到达埃及,穿过地中海进入雅典。这次瘟疫导致雅典四分之一的陆军死亡,三分之一的雅典人死亡。这沉重得打击了雅典的辉煌,从此雅典走向衰落。
  • 做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帝国遭受了几次重大的安东尼黑死病的侵袭,人口迅速减少,揭开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序幕。
  • 公元1348——1361年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平均寿命由30岁缩短到了20岁。

二、人类如何发现了病毒。

人们自文艺复兴时期就对自然物理、天体运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诞生了经典的牛顿三大定律。但是对于微观世界的病毒却知之甚少。

直到19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了烟草花叶病毒。

1886年,荷兰籍的法国人麦尔首次发现此病毒的异常表现。

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伊万诺夫有一次发现了此病毒的存在。

但是,当时人们处在巴斯德细菌学说的影响之下,都没有勇气提出质疑。

终于,在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发现,有一种物质能够透过细菌过滤器而存在。这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微小的物质,贝杰林克给他命名——病毒。

从此,病毒走进人类的视野。

三、病毒到底是怎样一种东西。

在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随着人类细胞学、解剖学、显微成像、遗传基因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终于弄清楚了病毒到底是什么。

病毒是一种结构极其简单,体积极其微小的生物。它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它必须完全依赖吸附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自身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离开宿主细胞,病毒就是一个大分子化学微生物,这时候,它会以结晶的形式存活在自然界当中,成为失去了生命活性的蛋白质结构非生命体。

在遇到合适的宿主细胞后,它会以极快的速度吸附到宿主细胞上,进入细胞,产生复制、完成装配,从而释放出子代病毒,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它典型的生命特征。

所以说,病毒是一种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原始生命体。

四、病毒的结构特点。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它尽了最低限度的保留自身的遗传信息,能够丢掉的生物特征全部丢掉。

在病毒的最内层,是核酸芯子。上边有遗传物质RNA或者DNA,它决定了病毒的复制和变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遗传基因,这决定了一种生物的特征和裂变,保证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核糖核酸实际上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储藏室。

在核酸芯子的外层是蛋白外衣,有的病毒的蛋白外衣上面还有包膜和刺突。

蛋白外壳的作用是帮助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外壳上有与宿主细胞相对应的受体,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你有什么样的配体,病毒就会有什么样的受体。

这种蛋白外衣能够迅速的接近宿主细胞,并迅速与之结合,进而开启自己生命周期。

五、病毒起源。

对于病毒的起源。科学界有三种争论。

1.生物进化说。他们认为病毒是由大分子化学生物进化而来,是介于分子化学生物与原始微生物之间的一种生命体。它体现出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双重性格。

2.高级微生物退化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级微生物在某一天的进化当中,突然丢失了一部分基因,这部分被丢失的基因需要重新回到细胞当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才能存活下去。

3.正常核酸细胞突变逃逸说。这种理论认为,有一部分不正常的核酸基因,由于偶然的因素,从原本的细胞当中脱离而出,跑到了细胞外面,成了“流浪者”。这些流浪的核酸逐渐演变成病毒。

在上世纪末,科学家从古菌细胞中,找到了这种叛变的核糖核酸,称为“反转子”遗传基因。

这种“反转子”基因能够从细菌基因中抓取更多的遗传信息,扩大遗传信息总量,不断增加生物功能,并记录下来,最终演变成原始病毒。

结束语:在地球诞生之初,到处充斥着甲烷、一氧化碳、氨气、氮气。在闪电和紫外线的刺激下,形成了氨基酸、蛋白质,核糖核酸,原始的微生物开始出现。微生物出现不久,病毒开始裂变,从此在地球上流浪了几十亿年,直到今天,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山川河流,存在于我们的五脏六腑。

病毒没有翅膀,无法自由飞翔,只能依靠宿主生存、传播。所以遏制病毒传播的有方法就是切断它的传播路径。

我们应该对自然心存敬畏,并且善待我们的野生动物朋友。拒绝杀戮,就是拒绝传播。


品读春秋001


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了,必须先回答什么是生命!


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 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这个说法一直得到广泛的认可。那个时候,生命就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并且恩格斯所说的蛋白体并不包括核酸。



病毒有生命的表现


如果单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不可否认的是,病毒就是一种特殊生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才认识到,核酸才是更本质的生命物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单纯的蛋白质是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来的。

类病毒的出现,更是让人开了眼界。它直接没有蛋白质,只是有数百个核甘酸组成的核酸分子,但它照样能在马铃薯中生存,并且造成奇怪的马铃薯病。


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包括: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宿主细胞DNA)、装配(形成蛋白质)、释放五个步骤。由此可见,其生命活动。

病毒没有生命的表现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壳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从这一点上来讲,它不是独立的生命形态。但是给它一定的条件,它又能进行增殖,并且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是完全具备生命特征的。所以说,病毒与没有生命的生物大分子比较,是有完整的生命形态的,而同普通的细菌、植物、动物来讲,它又是没有生命的。


为什么说病毒既无生命又有生命?


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到底有没有界线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其实并没有 “ 非此即彼 ” 的绝对界线。毕竟地球原本就是没有生命的,而是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从非生命物质开始 , 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 、生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


这样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 生命现象的表现也是逐步完善的, 从而造就了这大千世界,这无奇不有的世界。生命进化就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低级生命的存在。病毒虽然在结构上比较低端,但在造成危害上,丝毫不输其他,如艾滋病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病毒生命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病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蛋白质包裹的一个基因片段(DNA病毒),甚至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半条基因片段(RNA病毒)。有的病毒甚至完全就是一段基因片段并没有完整的蛋白质包裹。

当他们没有接触到细胞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片段漂浮在大自然中,也许是附着在大自然的石头之上,也有可能冰冻在北极的冰雪之中。就好像一种子在没有遇到适合生存的土壤之前,纹丝不动一点生命迹象都没有。

但是病毒一旦接触到细胞,就好像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一样,病毒的遗传物质会被注入到细胞之中,然后利用细胞里面完整的各种结构来完成自我复制。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就像是被编好程序一样的基因片段。只要条件成熟,就可以利用它所附着的细胞,完成自我的繁殖。

这样的自我繁殖,我们用人类的思维很难理解,是不是存在着自主意识。我们也很难明白,为什么他能够被这样完美的编辑出来,目的就是为了入侵现存的那些生物体里的细胞。

理论上如果人类的基因编辑能力非常的强大,身体里面的任何一个细胞里面的基因物质都可以被人类拿出来编辑成一个病毒。毕竟一个完整的病毒就是由基因片段组成的,只需要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且利用细胞里面的其他物质的能力就行了。

这样的一个病毒和我们身体中的一些DNA成分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不过我们人体中的DNA完成自我复制的时候是良性的复制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外来入侵的这些病毒进入身体以后,利用了人体之中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造成人体的很多功能没有办法完成。进而引发一些症状,比如说呼吸困难,缺氧,血液出现异常等等。

可以这么理解,一段来自于体外的基因片段夺走了本该由身体内良性的基因片段完成的任务。造成了身体运转的不正常。而这样的基因片段在完成自我繁殖以后,又流入到大自然去感染其他的宿主。

一个病毒能够感染一类物种,很可能是随机的。比如说这个物种体内的细胞恰好包含着这个病毒自我繁殖所需要的原料。换了另外一个物种,由于缺少那样的原料,这个病毒就没有办法自我防止,所以很快会被体内的免疫细胞所消灭。

能够防止是生命的一种特征,具有DNA也是生命的一种特征。所以,可以说病毒是一种生命。

但是,这样的生命类型,离开了其他生物就没有办法单独的生存。看起来又像一个游离的基因片段。因此又可以说成是没有生命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想象,如果一种病毒它本身不属于任何生物体,但是它进入了某个生物体以后,能够承担这个生物体生存的某一种功能,成为了这个生物体体内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根本不会把这样的基因片段当做是一个生物。

假设这样的基因片段可以跟随着生殖细胞传播到下一代,甚至这样的基因片段会融入到一个生物的染色体之上,那么它就变成了这个生物体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不会把这样的病毒当做是生命,甚至都不会把它当做病毒来看。

绝大多数的这样的病毒所携带的基因片段都是对生物体有害的,但是极少数对生物体有益的可能就成为了生物体本身的一部分。因为有害并且要不断的传播,你会把它当做是一个生物但是由于的情况下,你就会把它当做身体功能的一个分支了,你就不会觉得它是生命了,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我们人的身体可能是由无数的生命所组成,而我们一时所能控制的自己,可能只是我们身体上所有生命中的其中一个而已。所以我们活着,我们可能并不只是自己活着,而是让非常多的生命和我们一起共生。

这种感觉应该是非常奇妙的吧?


外语那点事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这个问题是众说纷纭。它没有细胞结构,专门靠寄生在细胞里为生,没有自身的新陈代谢。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这就很尴尬,所以也可以勉强说是是非细胞的类生物。

病毒只有几十到几百纳米的大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核心主要是遗传物质RNA或者DNA,外面有个蛋白质外壳作为保护。病毒只能寄生到细胞里,要想存活,必须就要感染细胞,进入去获取所需的物质。

但病毒却无所不在,无论是细菌,植物还是动物,包括人类都是病毒的宿主,一旦侵入,这些生物都会成为病毒繁殖的工厂。所以,对于病毒来说,不管是蝙蝠,果子狸,还是人类,都只是个生活和繁殖的大工厂而已。

病毒的最大敌人就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当处于其他野生动物体内,例如日常发烧体温40度以上的蝙蝠体内,病毒只能选择潜伏和冬眠,以求自保。相比蝙蝠而言,人类当然是个良好的栖息地。

虽然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不断阻止病毒的侵入,也在不断杀灭它们,但新型的病毒往往也可以骗过免疫系统,在人体里大肆繁殖,而给宿主造成伤害。病毒也必须在致病性和传播性上做出选择。

虽然生物界有自己的定义,但量子君认为:病毒应该算为一种生命。病毒仅仅靠这么简单的结构,就能精确的复制繁殖,甚至做出改变宿主行为的事情,怎么能和非生命的砖头瓦块相比呢。


量子实验室


不管是普通的感冒还是水痘,或者是其他的病毒。病毒在自然界很常见,它们的数量远比地球上的任何生物数量都要多。一旦感染却很难治疗,因为抗生素对它们基本不起作用。原因是病毒不像我们习惯的其他生物那样是有生命的。事实上,我们很难将其归类为“有生命”或“没有生命”。这是为什么呢?

不符合生命的定义

病毒甚至不是细胞。尽管它们有遗传物质,如RNA或DNA,被蛋白质外壳包裹,但仅此而已。它们没有任何细胞器,甚至没有细胞膜。

大多数时候病毒并不活跃,它们不消耗任何能量,也不能自我复制,甚至不能独自存活。病毒“活着”的唯一时间和方式是当它们接触到宿主细胞的时候,它们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劫持细胞的能量和复制工具来复制自己。

病毒的简单结构,上图为登革热病毒。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病毒之所以没有生命,是因为它们不符合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它们不能进行新陈代谢,不能对环境变化做出任何反应,不能生长,不能排泄。它们唯一真正进行的过程就是繁殖,但它们不能自己繁殖。由于它们大部分时间都不活跃,没有宿主甚至不能生存,因此一些人认为它们没有生命,也不是活着的。

揭示病毒的起源

病毒的独特结构一直让生物学家困惑,病毒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制造了病毒?

1992年,科学家发现了mimivirus巨型病毒,直径400纳米,大约是大肠杆菌细胞宽度的一半,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具有比某些细菌更大的基因组文库。其中的一些甚至拥有蛋白质基因,可以转化mRNA来制造新的病毒。此外,它们还有DNA修复、新陈代谢和蛋白质折叠的基因。所以它们实际上能够自行复制。

2015年,伊利诺伊大学作物科学和卡尔·韦尔斯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古斯塔沃·卡埃塔诺-安诺勒斯(Gustavo Caetano-Anolles)和他的研究生阿尔尚·纳西尔(Arshan Nasir)追踪了病毒的进化史,病毒DNA中有太多的随机突变,因此不能提供信息,所以他们检测了蛋白质折叠。它们是病毒和细胞中特有的蛋白质,由基因编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稳定。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生命树每个分支的3460个病毒和1620个细胞的蛋白质折叠。在细胞和病毒之间共有442个蛋白质折叠,只有66个是病毒独有的。科学家的发现表明,病毒和细胞一起进化,然后出现了分化,也就是说病毒和细胞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相似。但病毒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退化,结构变得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也许较少的细胞机制对病毒来说更为有利。它们在地球上的数量也证明了其进化的成功。

它们是什么?

人类喜欢以自己容易理解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根据相似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知道的来定义生命,但是当像病毒这样的东西完全不符合我们的定义时,我们就会感到困惑。

大自然的运作方式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例如,有些寄生虫,如细菌和真菌,不能自己繁殖,需要一个宿主来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和生存。他们仍然被认为是活着的。另外,如果你拿一粒种子,你会说它是活的吗?它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但当种子被种植,并有适当的条件,然后它开始发芽和生长,就变成了生命。在这方面,病毒与之非常相似。它们在到达寄主并繁殖之前并不活跃,但是一旦进入宿主就会变得具有生命特征。也就是说,只有活着的东西才会面临进化和生存的压力,而病毒就可以利用环境来复制自己,它们在复制自己的过程中会发生突变,也就是进化,而且非常多样化。

病毒确实有生命迹象。但它们不太符合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没有细胞结构,而这正是我们对如何给病毒分类感到困惑的主要矛盾所在。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生命”的定义。


量子科学论


病毒像不像是太极图中的交界线?既无生命又有生命,既不属于阳也属于阳,既不属于阴也属于阴。人的细胞战神病毒人类活,反则为死。病毒到底是什么?从哪来的呢?会到哪去呢?



冉昕汐


因为病毒是介于非生命体和生命体之间的这么一种东西。目前,关于病毒是生命还是非生命,科学界还存在争议,所以说病毒既无生命又有生命。

认识病毒

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时候,发现了病毒的存在,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病毒的人,被称之为病毒学之父。

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此外,还存在一类比病毒结构还简单的病毒,统称为亚病毒。它们包括拟病毒、朊病毒、类病毒。其中,朊病毒就是蛋白质分子;类病毒和拟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就是裸露的核酸长链。

病毒个体很微小,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生命分为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除病毒外都具有细胞结构。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包含DNA和RNA,而病毒仅包含其中一项,遗传物质外包裹着蛋白质外壳。

病毒只能存活于活体细胞中,并利用细胞中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脱离了活体细胞,病毒就什么也干不了。 因此,让人们产生了困惑,病毒究竟属于生命还是非生命?

病毒的地位存在争议

地球上的生命是碳基生命。通常生命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应激性这几个特征。 在这些特征中,新陈代谢是最重要的。

病毒不仅没有细胞结构,更没有新陈代谢功能。 病毒只有在活体细胞中,才能够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繁衍。脱离了活体细胞,病毒便不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迹象,完全是没有生命特征的化学物质。

特别是亚病毒的发现,让人类对病毒的地位产生了疑问。很难想象,蛋白质分子和核酸长链也能算作生命。 病毒的结构还是太简单了,达不到完整生命体的标准。可以认为,病毒是一种具有生命结构的复杂化学物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