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的華州地震後,山崩水出,亂石十里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熙寧五年少華山崩

作者 閻廣勤 袁埔良

今華州柳枝鎮張橋村境內有山,其中一山與眾不同,此山只有下半截,山腰以上全無,人稱之為“半截山”。此山原名阜頭峰,又叫覆成山,曾是少華山的東峰。但北宋時期的一次地震山崩,使之變成了“半截山”。

一千年前的華州地震後,山崩水出,亂石十里

《關中勝蹟圖志》中的移山潭圖 自《華州史話》

宋神宗熙寧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072年11月3日,天剛黑時,華州東部的阜頭峰無風無雨,忽然山上霧起,有聲漸大,地遂震動。不到一頓飯的功夫,阜頭峰突然崩裂,上半截山體向北傾覆,東西五里,南北十里之間,“潰散分裂,湧起堆阜,各高數丈,長若堤岸”。亂石堆壘之下,壓伏居民有幾百戶,林木房舍也都被埋壓在亂石之下(也有史料說壓死者幾萬人,壞田七八千傾)。從此以後,半截山下,北至今老西潼公里附近的柳枝鎮聯社村(原稱亂石堡),今蓮花寺與柳枝鎮交界處,亂石十里,怪石嶙峋,積石磊磊,岡巒起伏,形成比東、西兩側都高出四五十米的特殊地形地貌。山崩後,地裂水湧,半截山下形成了一個“水深數十丈,大與郡城同”的湖泊,後名移山潭,又叫白崖湖。

這次少華山崩,本是一次自然災害,但在北宋朝廷中卻引起了一場華州山崩是否為“天意”的爭論。當時的宰相是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積極推動變法,但保守派卻竭力予以阻撓。華州山崩的消息傳到朝廷後,保守派借題發揮,乘機攻擊變法不當,觸犯天意,致使少華山崩。王安石反駁說:“華州山崩,不知天意如何。天意不可知,人們所為,也不必合天意。”他又說:“天地與人,了不相關,地震山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華州山崩,並沒有動搖王安石變法的決心,但宋神宗還是敬畏天意,在下詔賑災的同時,還敕封覆成山(阜頭峰)為顯應候。

一千年前的華州地震後,山崩水出,亂石十里

冬天的半截山下移山石 華山神遊攝

這次山崩也引起了當代一些地震工作者的興趣,經他們研究,這次山崩是一次震級為5.5級淺源地震引起的,與引起1556年華縣大地震的秦嶺北緣大斷裂有關。

少華山崩還造成了重大傷亡,改變了這一帶的地形地貌,十平方公里磊磊亂石,蔽野攔路,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這些亂石,又成為很好的建築石料。自那以後,當地人蓋房用石,都是就地用材。

1934年,龍海鐵路修進陝西,成立了一個鈺記公司蓮花寺石料站,專門在此開採鋪路石碴。1950年石料站收歸國有,後設立了蓮花寺石碴廠,利用這片亂石開採石料。

一千年前的華州地震後,山崩水出,亂石十里

2003年的蓮花寺石碴廠 張西明攝

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一片亂石大體開採殆盡,蓮花寺石碴廠又在半截山上開闢了新的採石場,半截山也逐漸趨於消失。

原文作者:《華州史話》主編 閻廣勤 袁埔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