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

老張談三農


“一人不登高,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一俗語是由“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演變過來的。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一人不登高”是說一個人不要去登山或者高空作業。

古語云“登高涉遠三分險”,假如一個人去登山,一旦發生意外沒人救助。

知道登山隊為何十幾個人一起登山,還把繩索連在一起嗎?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某一人一旦失足落下山崖,其他幾個人就會齊心協力把他拉上來,說到底就是有個照應。



比如清華大學學子、大學登山隊隊長嚴冬冬,他曾在2008年5月8日帶著北京奧運聖火成功登頂珠峰,是首位成功登頂珠峰的清華學子。

就是這樣的一個優秀的登山隊員,結果在2012年7月9日再次登珠峰時,不慎掉入暗縫被卡住。

當時他還不是一個人登山,但經過隊友周鵬以及其他人多次救援都未獲成功,嚴冬冬不幸遇難。

事實告訴我們,即便多人登山依然危險重重,何況一人乎?



“二人不觀景”是說兩個人不要一起去觀景。

為什麼二人不去旅遊呢?意思是說,假如兩個“驢友”結伴出遊,在看風景時,一旦其中一人失足摔下山澗,另一個人有口難辯說不清,死者家屬說你推下去的,沒人為你證明不是你推下去的。

前些時轟動一時的情侶泰國旅遊,女子摔下了山澗。死者家屬說男子推下女子是為了騙保,死者已矣,內情只有男子一人知道。

這樣的事例也不少,沒有第三方在場有些事說不清。有鑑於此,奉勸親們不要兩個人一起旅遊觀景。



“三人不喝酒”是說三個人喝酒容易造成兩個人結盟捉弄其中的一人的局面。

物體由三角構成最穩,但三人結盟最容易形成兩人一起欺負弱小的一方。這是人的劣性使然。

三個人必須有一個人墊底被兩個人踩在腳下,這才能體現出二人的優越感。

比如,凡是好朋友喝酒動刀子的都是由兩個人擠兌一個造成的,兩個人溝通好,擠眉弄眼死灌一個人,這個人也不傻,心知肚明,越喝越窩火,最後在酒精的作用下動刀子殺人。

“四人不趕集”是說人多了一起去趕集,這個說買這個好,那個說買那個好,七嘴八舌,到最後好東西早被人挑走了,自己落得雙手空空。




這種現象出現在女人身上,你看農村大集上,一群女人嘰嘰呱呱,左挑右撿,搞的賣主不勝其煩,女人都好表現自己,都覺得自己有兩下子,出謀劃策,不就買個東西值得嗎?

我覺得四人不趕集,用在女人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男人趕集不受同伴的左右,自己有主意該買什麼,不該買什麼。東西也很少還價。所以賣主都喜歡和男人打交道。


秉燭讀春秋


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說的是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一人不登高:高在我們這裡通常是指山,一個人的時候,儘量別去爬山,我們老家曾經發生過好幾起一人爬山出事故的事情。

在山上萬一出了事情,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過去不是現在,用手機聯繫就可以了,在山上出事後得看看自己命裡有沒有救星,沒有的話,恐怕會小命不保。


二人不觀景:農村老話裡的二人不觀景,其實是不觀井,為啥?人心隔肚皮啊,過去有多少親如兄弟的人最後死在信任兄弟上啊,而且觀井最有可能出事。

過去殺人劫財,或者殺人奪妻,又或者女人爭風吃醋,不就是表面跟你好的跟兄弟姐妹一般,騙到井邊看井時推下去淹死的啊。所以,不敢信任任何人,千萬別倆人去觀井,推下去可就回不來了。


三人不喝酒:三人喝酒容易出事,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三個酒鬼喝到一定數上,就開始胡亂吹噓,往往會起爭執,這倆人爭執吧,還有個喊號子的,所以本來是起口角,最後會被推波助瀾的第三人給整成出人命的大事。

再有就是三人喝酒容易喝大發了,喝到一定程度以後,膽也大了,敢結伴去闖禍,一人提起,倆人響應,三人就敢殺人放火,就敢圖財害命,能闖大禍。

四人不趕集:趕集是女人的事情,這裡說的四人不趕集是指女人,女人本來囉嗦,趕個集還四個人,四個人買東西,你說往東她說往西,很難統一意見,所以四人趕集買不到東西。

再就是四個女人一臺子戲,到了賣東西的攤位前,嘰嘰喳喳吵吵不休,這個說好,那個說賴,聽她的得罪另一個,聽另一個的得罪這一個,最後會因為小事情鬧矛盾,趕一趟集賺一肚子火,沒意思。

瞧見沒,都是老人們總結的經驗,都是吃一擔長一計的經驗之談。


悠然見東山


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

農村根據生活的經驗,流傳下來了很多警示老話,這些老話讀起來朗朗上口,易傳易記,流傳千古。這句“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實際上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的翻版,其皆在告訴大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出門在外,還是要有所注意才好。

一人不登高,一人不進廟

前者是告訴大家,登高雖能望遠,秀色可餐,但高山卻暗藏危險,非常不適合獨自出行。後者是告訴大家,就算在沒有地方住,也不要獨自去廟中,因為你面對的可能是無良的僧人,也可能被人誤會有“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的嫌疑,別到頭來有理說不清。

兩人不觀景,兩人不看井

景和井是諧音,這裡不排除題主粗心了,可能是打錯了字,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有典故的,長話短說:兩個同去趕考之人,一人貪圖另外一人的盤纏,在觀看水井之際,將另外一人給推了下去,人心難測啊,不得不留個心眼。

三人不喝酒,三人不抬樹

三人抬樹,不知大家看過三毛流浪記沒有,裡面的三毛,和兩位兵叔叔一起抬一根樹,三毛在中間出工不出力,時不時還掛在上面,也就是說,你不知道誰會暗地裡使壞。三人不喝酒,喝酒誤事,特別是你可能面對的是一對串通一氣的人喝酒,十有八九要栽跟頭。

最後一句,四人不趕集,百思不得其解,農村的大集趕的也不少,村裡人三五成群,一起去一起回,其樂融融,實在沒看出來到底有何不妥,如果真要雞蛋裡挑骨頭,最可能的就是四個人裡總有個有錢,他買了還得拉著你,荷包不鼓,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這樣理解不知道對不對,如果知道的朋友,不妨留言分享一下。


農人解說


問答: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說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複雜,人心不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經得起誘惑,保持理智,增強安全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居安常思危,防患於未然中,這樣才能安居樂業、幸福美滿。

堅守本心,經起誘惑:一人不登高。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每個人的願望,但山頂高處的魅力和她的風險是成正比的,越往高處,風景越美,危險越大,一個人上去更是險上加險,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卻無人救援,倘若發生不幸還怎麼再去看景!所以我們一定要經得起高處美景的誘惑,也要經得起社會美景的誘惑,不要一人以身試險。

以誠待人,增強防範:兩人不觀景。

這句諺語有些地方也會被叫做兩人不觀井。意思是,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時刻要提防對方。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真誠待人沒有錯。但人是有兩面性的,有的人看著是笑面虎,但心裡藏刀。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時刻要提防對方,不太交心的人要防備,你比較信任的朋友也要防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兩人獨處時,要增強防範意識,千萬別被他推倒了“井”裡冤死。

保持理智,與人為善:三人不喝酒。

人是最具有智慧的生物,我們時刻都應該保持理智,做一個善良的人。但酒能亂性,日常看著很好的人一但喝高了也容易做出匪夷所思之蠢事。三個人在一塊喝酒更要理智、清醒,不能帶情緒,不能拼酒,否則兩人為伍,落單的那人最容易受欺負,也最容易出大事。

團結協作,尊重別人:四人不趕集。

三個女人一臺戲,四個女人更是一鍋亂。逛街趕集,人多嘴碎,各抒己見,買什麼貨、做什麼事不好統一意見。分歧大了甚至反目成仇、大打出手。這些都是極為不值的。人多了就應該團結協作,即堅持己見又尊重別人,和諧和睦,別因為小事影響心情、影響感情。


我就是竹韻


這什麼農村老話?這是某公眾號2018年新編出來的口水歌,不信你們自己查去,2017年及以前沒任何人說過這幾句話。

原先倒是有類似的句子,是記載在各地“民俗縣誌”上的。不過人家是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說的是一個人不要進廟,因為古代流浪漢和歹徒沒地方去,往往住在破廟裡;而兩人不可取看深井,備不住那位推你一把,你死了都沒人知道。

可能是編謠的聽岔了,又非要湊數,就湊出了個“一人不登高,二人不觀景”,把“進廟”聽成了“登高”,把“看井”聽成了“看景”。還硬湊出“三人不喝酒”,試問三人怎麼就不能喝酒了?從古至今都沒這個道理。但你讓他解釋,他能解釋出八百個理由。


硬要解釋這新編的謠子,也不是不可以,譬如我們可以這麼解釋:

一人不登高,摔死了沒人知道。

兩人不觀景,人往井裡請。

三人不喝酒,越喝越沒有。

四人不趕集,意見不統一。

都湊四個了,不如把十個胡編一下,全湊全了:

五人不夠級,人數沒湊齊。

六人不坐烏龜席,壽比王八人吃氣。

七人不深交,必有一個老油條。

八人不洗河裡澡,上岸得把別人找。

九人不滑冰,漏冰裡說不清。

十人不搶敬業福,趕緊去推地瓜爐。


編謠大賽第二輯,“*人不喝酒”數字一改,怎麼解釋都有人信:

一人不喝酒,越喝越犯愁。

二人不登頂,墜落的身上冰,活著的說不清。

三人不抱樹,抱偏了有人妒。

四人不發煙,越多了就沒錢。


接下來就看大家的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

我是第25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回答的時候有93位朋友收藏了這個話題。

一人不登高:

一個人不登山,這個和兵家大忌一樣,孤軍深入。(太平天國北伐,孤軍深入後大敗)登山的人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爬山本就有一定的危險性,容易遇到意外,如果是一個人爬山,就無計可施了。

嚴重的話會有性命之憂。

兩人不觀景:

原本是兩人不觀井,這個主要是防止一個人意外墜井,另一個人就說不清了;也有一個意思是防止別人暗算自己,如果還有別人就會安全一些。

宋代有兩個同一村子走出來的書生,要去趕考。其中,甲書生家境貧寒,但學習非常用功,博學多才,乙書生正好相反,雖然家境殷實,但不學無術,以至於才學疏淺。一路上乙書生都在嫉妒甲書生會考取功名,享受到比他更好的榮華富貴,心中逐漸滋生了怨恨情緒。當兩人口渴來到井邊取水喝,乙書生禮讓甲書生先打水,正當甲書生低頭打水時,乙書生一把把其推進了井裡,甲書生就這樣命喪黃泉。

這件事後來被傳播出去,人們總結出了經驗,就告誡:人心叵測,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的競爭對手很有可能就是你的潛在敵人,當他跟你相處時,他若滋生了害人之心,會給你帶來滅頂之災。

三人不喝酒:

這個也是教人不要被別人算計的,三人喝酒,其中會有一人吃虧。喝酒的人很容易衝動,一衝動了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容易出人命。

因為三個人在一起喝酒,總有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會親密一些,這兩人會心照不宣地結合成同盟,合力對付另一個人。若三人不斷勸酒和拼酒,兩人的氣勢肯定會壓制一個人,一個人勢單力薄,喝不喝酒都要吃虧。喝吧,容易被灌醉,不喝吧,面子上過不去,還會被另外兩人熱嘲冷諷,最終,雙方很有可能借著酒勁大打出手。

四人不趕集”:

就是說人多嘴雜,會讓當事人失去判斷力。若四個人結伴去趕集買東西,面對一件商品的品質好壞,同行者會說出一大堆理由,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具備參考性,甚至還會爭執起來,搶奪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會讓買東西的人反而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買還是不買。大家最終很有可能什麼也沒有買到,不歡而散。

其實還有一種是這樣的: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

回答的不好請見諒,感謝大家瀏覽。


博而化易


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並非迷信說法,是用生活常識和科學態度來勸告人在生活中,不要自以為是,一些事情最好不要嘗試著去做,若做了,就會出現不可挽救的損失,將會留下難以釋懷的遺憾。

“一人不登高”是指一個人攀登上高峰時,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情固然讓人心潮澎湃,但這樣做卻暗藏危險。因為一個人在野外活動時沒人照應,萬一遇到不測,比如,不小心失足,產生了高原反應,或者遇到野獸襲擊,這時身邊沒有幫手可以援救,只有自生自滅了。

所以,一個人面對登高臨遠的誘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做莽夫,若發生意外,到時欲哭無淚,甚至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兩人不觀景”實際上是從“兩人不看井”演化而來。宋代有兩個同一村子走出來的書生,要去趕考。其中,甲書生家境貧寒,但學習非常用功,博學多才,乙書生正好相反,雖然家境殷實,但不學無術,以至於才學疏淺。一路上乙書生都在嫉妒甲書生會考取功名,享受到比他更好的榮華富貴,心中逐漸滋生了怨恨情緒。當兩人口渴來到井邊取水喝,乙書生禮讓甲書生先打水,正當甲書生低頭打水時,乙書生一把把其推進了井裡,甲書生就這樣命喪黃泉。

這件事後來被傳播出去,人們總結出了經驗,就告誡:人心叵測,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的競爭對手很有可能就是你的潛在敵人,當他跟你相處時,他若滋生了害人之心,會給你帶來滅頂之災。

“三人不喝酒”是說,三個人在一起喝酒時,常常會因為誰喝多喝少的問題,而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最終引起紛爭。

因為三個人在一起喝酒,總有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會親密一些,這兩人會心照不宣地結合成同盟,合力對付另一個人。若三人不斷勸酒和拼酒,兩人的氣勢肯定會壓倒一個人,一個人勢單力薄,喝不喝酒都要吃虧。喝吧,容易被灌醉,不喝吧,面子上過不去,還會被另外兩人熱嘲冷諷,最終,雙方很有可能借著酒勁大打出手。

“四人不趕集”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人多嘴雜,會讓當事人失去判斷力。若四個人結伴去趕集買東西,面對一件商品的品質好壞,同行者會說出一大堆理由,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具備參考性,甚至還會爭執起來,搶奪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會讓買東西的人反而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買還是不買。大家最終很有可能什麼也沒有買到,不歡而散。


鴻鵠迎罡


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在民間這些諸多的俗語之中,有很多的出行禁忌,這些日常很多見的事情,其實也是有很多的講究,將這些積累的經驗轉化成朗朗上口的俗語,得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一人不登高”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有俗語叫做“欺山不欺水”,雖然山可以看得見,登得上,但危險也是隱藏在其中的,登高對於一個人來說,天涯孤旅,確實有很多的安全隱患,尤其是對於陌生的環境,更不要獨自去登高,登山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每年都有登山出現的危險情況,出於安全考量,這句俗語老話是很有道理的。

“二人不觀景”,其實在民間一直有“兩人不觀井”的老話,其實道理和觀景差不多,都是要具備防禦之心,出門在外在一些危險地帶,對於這些具有相當大的安全隱患地方,要時刻保留戒心,前幾天剛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小姑娘正在大橋上觀景,一個陌生人過來把小女孩給推下去了,這事情來得很突兀,根本就沒有防備的時間,這句也是出於安全的老話俗語。



“三人不喝酒”喝酒是交流感覺的一件必不可少事情,酒意濃時有時候也會做出一些出格之事,為啥說三人不喝酒呢,獨自飲酒很難醉,兩人喝酒一般也難以較勁,而三個人,那就不一樣了,人太多也是喝不了多少的,唯獨這三人喝酒,三角形拼酒,喝一會保證有人喝醉,為啥喝醉呢?因為三個人裡面,指定有倆人是一夥的,不但會讓其中一個喝醉,有時候還會因為喝酒鬧出不少事情,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三個人喝酒,絕對是不可能一條心的。


“四人不趕集”過廟會,趕大集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趕大集很簡單,就是為了買東西,還都愛三三兩兩結伴去逛街,買東西,為啥三三兩兩就可以,四人就不行了呢,因為趕大集的大多都是家庭的女主人,兩三個人結伴買東西,不但可以很好的


棒奔霸


先說“一人不登高”。大千世界,紅塵滾滾,有看不完的美景,也有意想不到的風險。儘管說無限風光在險峰,但是卻“高處不勝寒”。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一般人都知道,如果出去遊玩,或者從事高空作業,最忌諱的是不能一人獨行。這麼說是和以前的生活條件有直接聯繫的。過去生活艱苦,條件簡陋,通訊不暢,一人獨自外出,爬山也好,游泳也罷,不安全的因素都是非常大的。比如爬山,往往是山高梯陡,雜草叢生,還會有毒蛇野獸出沒,如果一個人出行的話就非常危險。所以一定要多約幾個人一同前往,一來可以相互照應,二來如果有什麼不測也可以及時採取救援措施。這一點千萬不能有僥倖心理,否則就容易釀成悲劇。

再說“兩人不觀景”。這句話也是從安全角度考慮的。在過去,特別是兵荒馬亂年代,人們生活在貧困線上,因此謀財害命的事情經常會發生。特別是在比較偏僻荒涼的地方,劫匪經常出現,風險很大。外出的兩個人之間熟悉不熟悉,都有可能會一方算計另一方,被算計後既無法找到證據,也無法擺脫風險。因此,在過去人看來,這是最大的忌諱,即便是在現在,兩個人也最好不要外出旅遊,這也是最安全、最保險的做法。

第三,“三人不喝酒”。酒這個玩意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東西。能少喝的不要多喝,儘量不要喝醉,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喜歡喝酒的人一般都很哥們,很講義氣,往往一些難辦的事情就是在酒桌上解決的,也有不愉快的糾紛在酒桌上了斷的。在農村,一般三個人到一起是不喝酒的,原因是三個人可能在感情、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方面都存在差異,這樣的話就很難在一些問題上達成一致,往往會很好處理的事情結果被搞砸。這是需要注意的。

第四,“四人不趕集”。計劃經濟時期,農村是有集市的,一些人往往四處趕集,做點生意。但是人心是多變的,好人壞人往往很難分辨,特別是在經濟問題上容易“見財起意”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四個人(當然不僅僅是四個人)一起出去趕集,就很容易出問題,比如合夥做生意虧本、利潤分成不均、出力大小不一等等,這也是老輩人最忌諱的一件事。

以上是老輩人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俗語,很有借鑑價值,起碼能夠起到警醒作用。當然,文明社會,好人還是多的。我們還是把任何事情儘量往好的地方想,但是起碼的防備心理還是必須要有的,否則出了問題後悔就來不及了。


戲品聊齋


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

俗語在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會聽到,並且在一些領域有些俗語已經開始付諸實踐,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各種俗語去研究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一個人的時候,不要登高望遠,憑欄遠眺,二個人的時候不要觀山林風景,望大川巨河,三個人的時候不要意氣風發,醉酒天下,四個人的時候不要恣意徜徉,遊覽於集市之中,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一人不登高”,在古代的時候,山上可不像現在這麼太平,山上往往是一些土匪流寇的聚集地,如果一個人登高,很有可能被山上的匪徒結束了生命;“兩人不觀景”,古代的時候有兩個秀才上京趕考,兩個人一起在上山看風景,結果一人失足落下,另一人百口難辯,只能服罪受罰;“三人不喝酒”,喝酒的人多了自然就多了很多豪情,但也多了很多風險,喝酒多了傷身體,三個人喝酒,非常容易在相互的鼓動下,斷掉了性命;“四人不趕集”,集市上的東西大多數量種類很多,四個人去的話意見特別多,容易對去哪裡逛形成意見分歧,到最後結果很有可能是不歡而散。

登高、觀景、喝酒、趕集本沒有錯,錯在人性,人性的複雜,琢磨不透,讓很多事情都蒙上了陰險狡詐的面紗,所以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都要有判別一件事情優劣的能力。“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從人性的角度給我們分析了為什麼相應數量的人不能去做這些事情,你覺得有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