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慾望都市》裡說,年輕女孩兒來到紐約,尋找名牌,尋找愛情。可那時候我還是商學院裡不領薪水的學生,“紐約”對我來說,只意味著求職華爾街,而不是第五大道和紐約時裝週。

不過拿到offer簽了工作合同後,我曾經認真考慮過,在到瑞士入職前,修讀個服裝設計的短期課程。紐約有兩所世界知名的服裝設計學院,紐約州立大學下屬的時裝技術學院(FashionInstitute of Technology,FIT)和座落於格林威治藝術村的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後者還在巴黎設有分校。雖然並未如願,但紐約這座時尚之都,卻也在離開之前,留給我一場夢幻般的,博物館裡的時裝秀展。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2011年初夏,為紀念自縊身亡的天才設計師Alexander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推出“野蠻的美麗”(SavageBeauty)主題回顧展。在紐約的最後一週,我還是挑了個工作日上午去看,卻沒想到整個大廳裡,回字形地擠滿了排隊的遊客,破天荒地等了一個多小時才得以進入。這是MET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自5月4日開始,接納了超過65萬人次訪客,原定7月31日結束,後來不得不推遲到8月7日,並且破例在週一閉館日開放,50美元一張的特殊票賣掉了一萬七千多張。因為會員不用排隊,展覽期間MET新增2萬會員,整體增長15%。多少是受到這個展覽的推動,2011那一年MET接納訪客總數也破了40年來的紀錄。我的很多朋友,從美國其他城市專程跑來紐約參觀,剛好從國內來紐約出差的更是大呼幸運。要知道,這樣的展覽,可不像盧浮宮裡常駐的《蒙娜麗莎》那樣,只要去到巴黎就可以看到。再有機會親見,要等到2015年3月,在倫敦的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再舉行一場McQueen的終身回顧時裝秀。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Alexander McQueen,英國時尚界出名的“壞小子”、“可怕頑童”、最年輕的“英國時尚獎”(BritishFashion Awards)得主……在國內,McQueen品牌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標誌性的骷髏頭,一再出現在McQueen圍巾、T恤、鞋子上。沒有預料到展廳裡會人滿為患,所有人都只能跟在隊伍裡挪步,不能擅自在某個展品前過多逗留。更沒有預料到這場博物館裡的時裝秀,會是,一如開場援引的McQueen語錄:自此再也沒有回頭路,我將帶你開始一段從未夢想過的不可能之旅……(Thereis no way back for me now. I am going to take you onjourneys you’ve never dreamed were possible.)

展覽收集了McQueen自1994年在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涉及學院(CentralSaint Martins College)的畢業作品,到2010年2月巴黎展出的遺作,統共100多套服裝和70多件配飾。McQueen的才華橫溢,很難用統一的風格概括他不同時期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話說:你必須先了解規則然後再打破他們,這就是我存在的意義,打破規則但保持傳統。我覺得自己好像整形醫生一樣地做衣服。但最終我希望改變的不僅是身體更是思想。我希望能像個科學家一樣,用與時代相關而又能延續至未來的設計,去改變時尚。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1995年,作為蘇格蘭後裔的McQueen,讓模特穿著撕裂得破碎的裙子,露著乳頭走上“高地強暴”(HighlandRape)的秀場,雖飽受爭議卻也名聲鵲起。一年後他推出首個正式系列,一款超低腰露股溝的牛仔褲“包屁褲”(BumsterRouser),反叛大膽。英國時尚界開始將McQueen品牌與“朋克之母”VivianWestwood相提並論。可我眼中的McQueen,除了這些“野蠻的美麗”,還有著傷感的浪漫。他的作品絕不單純為出位而追求驚世駭俗,基於精湛剪綵、超乎想象和前沿科技,McQueen在T臺上釋放出強烈的個人情感。他說:人們可能會有點兒害怕穿McQueen的女人,因為這些衣服給她們力量。我並不將這風格看作強勢甚至有攻擊性,我只是偶爾穿透人們內心深處潛藏的不敢承認的黑暗,不斷在生與死、歡樂與悲傷、善良與邪惡的兩極震盪間,尋找浪漫。展覽中不乏蘇格蘭公主、林間精靈一樣的高級晚裝。包裹在紅色光片和鴕鳥羽毛裡的露臂長裙,性感而不失優雅,只是McQueen說:那是每一寸肌膚下的血。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自殺前,在2010年春夏秀中,McQueen想象全球變暖致使兩極冰層融化,人類被迫遷重回海底生活,在這場題為“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的時裝秀上,展出了混雜蛇皮、鯊魚皮紋路的絢爛短裙,搭配25釐米龍蝦爪、驢蹄一樣的高跟鞋……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除了展示精美服飾,博物館還採用多個大小不一的屏幕,循環播放McQueen特色時裝秀的錄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是1999年春夏秀的閉場,名模Shalom Harlow著白色抹胸鞦韆裙,在T臺中央不停旋轉,兩旁各有一個機器人持噴槍,對準白裙發射油彩。這一場看似自由寫意的“天鵝之死”,是McQueen團隊花一個星期調試電腦,才將靈感化作現實。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另一場過目不忘的,是2001年春夏系列,在一個巨大的玻璃箱裡舉行的時裝秀。模特們始終被困其中,因為無法看到箱外,所以並不知道自始至終,到底有多少雙眼睛在注視自己;而外面的觀眾,則被迫注視著自己在一面面鏡子裡的詭異投射。時裝秀結尾,玻璃箱內的中間擋板轟然倒塌,一個臃腫的女人赤身裸體地坐在畫面中央,頭戴吸氧設備,周圍一群飛蛾鼓譟。McQueen解釋:我想讓人們反觀自己,真的有在鏡子裡看到的那麼美嗎?那個在名模環繞下突然袒露的女人,正是想要觸及那被囚禁於內的美。從這個角度看,McQueen已經不單純是一個時尚設計師,而絕對稱得上是位藝術家。很多藝術大師在功成名就後都會做非傳統的美學嘗試。羅丹晚年的雕塑作品《歐米哀爾》(Heaulmiere,又名《醜之美》),表現曾風光一時的妓女歐米哀爾,在慨嘆自己的衰老醜陋。大師拋卻了藝術上粉飾的美,展現的是木乃伊一樣乾枯的身體,用真實的衰老包裹悲憫的憂傷,這樣痛苦中的沉靜亦是一種美。McQueen說得更通俗些:因為醜被大多數人忽視,所以我想要從中找到美……

或許玩到這般極致並不是大眾可以接受,其實大師要做到唯美也足以令人窒息。2006年秋冬秀的收尾,全場燈光暗沉,幽遠處浮現出一小團白色的光暈,隨著電影《辛德勒名單》的主題配樂(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逐漸清晰幻化為一襲白色多重荷邊長裙的女子。名模Kate Moss飄浮在半空中,隨風輕擺,裙褶舞動,如煙似幻,讓人不由得像伸手留住那一瞬的美麗,她已再次化作一團光暈,消失在黑暗中……這一次,McQueen藉助三維投影,實現了他的美學想象。

現在,這些經典發佈會的視頻片段大都可以在網上搜索欣賞,但如果沒有這一場驚為天人的Alexander McQueen回顧展,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世間還有這樣的美好,能叫人如痴如醉。雖然至今都還沒有一件McQueen,但他的作品,在我眼中早就超出了時尚的扮靚,更是美的享受和創意的啟發。


其實,紐約這個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經常出人意料的秀場,MET每年的時裝展,開幕舞會The Met Gala已經成為全美時尚界最隆重的慈善活動,由於掀起名人旋風,其紅毯部分更是被譽為“時尚界的奧斯卡”。或許大家還記得,2015年5月舉辦的MetGala,主題是中國細語:東方藝術、電影和時尚故事(《Chinese Whispers: Tales of the East in Art, Film,and Fashion》),邀請王家衛擔任藝術總監,鞏俐也是主持人之一。結尾貼張當時紅毯照,戲謔中國風吧。

Alexander McQuee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的時裝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