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人,看历史上的人文、功业、著作、思想,应该关注什么?

快乐要永恒生命须怒放


这个问题,可能是涉及到人为什么读历史的问题。

个人觉得,我们读历史,首先是了解基本史实,就是不用太纠结与历史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写出再多文字来,也都是根据史书记载去猜测,基本没有定论。

其次,关注写历史的人的史评,然后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史观。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思想。

思想肯定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看历史,要关注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比如文字的发展,用词的变化,从古文到白话文,还有衍生的文化现象,书法了绘画了音乐了什么的。

然后要关注社会形态的变化,比如上古时期人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夏商时期奴隶制到底是什么样,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为核心的封建制),然后到大一统的国家社会形态,这样看到整个的脉络,像黄仁宇写“中国大历史\

缤纷历史清清讲


我读《诗经》(魏风·伐檀 ) 里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我无限感慨!

我读《离骚》,佩服伟大的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我读杜甫诗歌《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我佩服他老人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我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我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我佩服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更喜欢读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的《老三篇》。“……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要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中国 “ 应该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捂脸][耶][可爱]


刘文农114


我们读书,读史书!多源于需求!相信很多人的意愿,还是希望能从历史中得到些什么!比如经验,教训!以到达以史自鉴的目的!

那么,如何从历史故事中,准确分析出自己想要的!这才是读史的关键!姜鹏老师讲资治通鉴的时候,提出了两点!我觉得说得很透彻,很直接!

读史要有格局,要追寻因为所以的变化!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里看见了一位好友写的长平之战!提到长平之战,那赵括都不用说,必须拉出来喷上半个小时,什么无脑,纸上谈兵云云!

那么,我们能从长平之战中,得到什么?

有人会说,一定不能学习赵括的纸上谈兵,对,一点都没错!还有吗?

估计大部分人的吸取经验就到这里结束了!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历史经验可以挖掘。

我们看!当时赵括领军抗秦!他是带着新任赵王的希望而去的!廉颇为什么被换下来,是因为新上任的赵王觉得廉颇不主动出击,就知道守!赵王不满意了!

这不符合赵王的心思,新官上任三把火,准备一展宏图的赵王要的是出击,是主动击垮秦军!

试想一下,如果不换将,而是赵王下死命令,廉颇,你就得上!死也得给我出去打!结果会如何?

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赵军还是会败!之前的战果看,廉颇是打不过秦军的,更别提后来秦军还换上了大将白起!廉颇的胜算就更低了!

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以这种形式失败,没有了赵括的纸上谈兵,你还能吸取什么?

对,赵王!赵王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没想着秦军这一来,是朝着不死不休来的!

这里当时还有一个细节,赵括所面对的秦军,不仅仅只有白起,当知道赵军出击以后,秦昭襄王亲帅大军也到达了战场!所以,这不是试探之战,而是灭国之战!

看完赵,我们反过来看秦!

这个秦对赵国的战争,从赵惠文王死的时候,这就开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赵惠文王死后,白起就带着人数不太多的兵!一点一点的,把之前韩的地盘都打下来了!到最后,打到上党郡的时候!赵国一看不对啊,这上党再丢了,那就直接打到首都邯郸了!

所以,赵国这时候才开始出兵,为时已晚喽!秦国早就把你周边打光了!而且赵国还和唯一的齐国还结下了梁子。唯一能派兵救援的,也没救!

之前的老皇帝还挂了,新皇帝没经验!这一综合起来,就会发现!秦国的战略高度,那是远远的甩开了赵国!

这就是所谓的格局,对历史现象,要有更高的格局,更长远的眼光!相比之下,赵括的纸上谈兵,就不是长平之战败北的唯一因素了!

要吸取经验,先找到自己

这是姜鹏老师所说的第二的观点!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这三个哲学系神级的问题,在历史中!也有些重要地位!

三国时期,有一场不太出名的战争——夹石之战!曹休打陆逊!

当时这陆逊有个手下就提出一个建议,说夹石这个地方啊,险峻还窄,两边埋伏点人,把曹休放过去,等正面打败曹休,曹休后退逃跑之际!再出来,定可诛杀他!

这计策算不上高明,长看历史的会发现很多仗都这么打,用臭了都!但是,陆逊没用!给pass掉了!

双方交战,曹休大败。由于没有埋伏伏兵,曹休逃了回去!

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吸取什么?陆逊是没有手下精明吗?那当然不可能。

往下看

话说,诸葛亮听见了曹休和陆逊打起来以后,马上上书刘禅,也就是《后出师表》!说曹贼南下攻吴,汉中空虚!我们正好北伐!

在当时的蜀政权中,大部分人是反对诸葛亮北伐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没打出什么效果!战争巨大的消耗,让一竿子大臣都觉得不要再打了,好好休息休息!发育一会儿!

可诸葛亮的政策正好相反,必须打,有机会打,没机会自己找机会打!

那么,是诸葛亮位高权重一意孤行?

再往下看

当时镇守关中的是曹真,面对诸葛亮三番五次的北伐,这家伙是实在忍不了!你想,诸葛亮兵不强,马不壮!还老来装!

曹真上书,要攻打诸葛亮!结果,曹魏大臣,一致反对!不打,不能打!守着就行!

这个不打,是因为什么?

好,以上三段,是历史故事的全部!总结,陆逊未采用计谋,放走了曹休!

诸葛亮明知打不过,还天天打!

曹真明明打得过,却偏偏不让打!

来吧,吸取经验分析吧!

陆逊不打,是不想和曹魏结下死仇,曹休那是曹操的堂弟,真给打死了,那曹魏真大军南下,东吴顶得住?所以,陆逊不杀曹休!

当时蜀汉政权最弱,兵无强兵,将无良将。地处巴蜀,啥啥没有!正常发展来看,三国之中,它一定是没啥希望的!于是。诸葛亮的战略就是,没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不放手一搏,怎么就知道死定了!于是,诸葛亮是不停的打!

再看曹魏的不打之策。当时,北方以全让曹魏拿下!政权稳定,兵强马壮!你说这种情况,我搭理你一个穷途末路的诸葛亮干啥!我就等,不出几年,你们也完蛋了!这是曹魏的策略!

这么看,三家所做的选择,都很好!怎么办?你学谁?吸取谁?

其实。他们三方所做的选择都基于一个基础!就是对自己的高度认知!他们都十分清楚自己的所处于什么位置!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规划最适合自己的策略!从而到达自己的目标!

这是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所获取的最为重要的一点!

总结

综合一看,读史,我们要抱着更高的视角去看!不能从片面的历史故事中吸取经验!要分析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从而发觉更深层级的原因教训!

更要认清自己,剖析自己!从自身出发!去获取适合自己的经验!


姑苏表哥不慕容


不喜欢长篇大论,首先,读书人,也分为很多种看历史,看文献,看著作,很多都是,外部的刺激才会去看,比如,初高中,要看四大名著,读孔子四书五经,

一,前者基本也是为了考试,因为这些著作都列入了,高考题目

二,也是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中国教育机制,让这些初高中的学生去明白,其实是很难的,所以我想说,该关注什么?

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关注的理由,这个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本书,这才是你最关注的



小小曾老师


人文、著作之类!!

不单单看其当时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对后世的影响! 因为文化 书籍 只有对后世有足够的影响 才值得甚至需要在历史上留存! 而我们的关注点理所当然的应该在这!

当然 , 论证是读史尤其是文史的必要操作! 所以涉猎一定要广泛 !

而 功业 ! !

最主要的是看当时以及其当世的功绩和作用,

因为时代是进步的 王朝会更迭的!

汉武帝大败匈奴 使得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这算的上大功业了!

然而 唐太宗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 以仁治国 恩威并施 ,以开明友善的怀柔政策 收服了边境各族!

唐太宗更是说过这种话:“汉武穷兵三十余载,疲弊中国 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边户乎!”

汉武大帝的伟大功业在唐太宗看来确实不值一提 所以 功业重在当代 !

更所以 ! 功业需要结合当时的 时代背景,民族关系,甚至是人民需求等等来看待!不能一概而论!

然后 思 想!

思想似乎是最有可能传于后世 并影响万代的!但

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是无法预料的!

传承近三千年的孔孟儒家思想 ,却不一定适用于当代!

所以 思想最主要是看其历史背景下的成就与适用性! 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府少爷的历史观


尽信书不如无书。

拿纣王来说,史书上对纣王的描写,都说他是千古不遇的暴君,很少见到有人替纣王抱不平。

但是事实上,纣王那些所谓的暴行,有好多都是后世文人附加上去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很多文人为了充实自己的理论依据,把纣王的暴虐往极端化方向超常发挥。

比如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恶行,周朝初期的文献上也从来没有过,春秋时代也没有,是到了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首次描绘出来的。

孔子的学生、河南浚县人端木赐(子贡),早就意识到了商纣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点看不过去,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虽不好,但不至于如此之坏。所以君子最怕处于纣那样的不利地位,什么坏事都堆到他一人的头上,就像地势低下的污水池,什么脏水都朝那儿泼。

战国思想家、儒家“亚圣”孟轲,还从正面肯定,商纣王有善政,并且不相信武王伐纣的情节。他说:商纣王离开武丁年代时间并不长,武丁流传下来的好风俗、好政治,都还存在。“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对于武王伐纣一事,只信它两三分,其他都不相信,既然周军所向无敌,那怎么会战争中流的血能将石臼中的椎杵漂起来呢?

所以说,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历史书,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多方考证,相互比较,不能盲从,要有怀疑的态度和能力。要站在上帝的角度去看,不要站在胜利者的角度,也不要站在失败者的角度,这是读史的基本涵养。



Genswell


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的,是为了完善自我兼利他人的。所以,历史上的人文、功业、著作、思想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躬自省,又是一缕强光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途。我们不应迷恋、纠缠、滞留在它们的宏大与深厚之中,应该把它当成指向月亮的手指,当作渡我们过河的舟船。


襟亚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即先进的人生观和规范。体现了重视人,尊重人,关怀人,爱护人。人文又是个动态概念,随时而变。人文还是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广义可认为是文化,狭义讲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人文可细分为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

我们通过读书,了解历史是为了学习先进的人生观和规范,少走弯路,吸收精华,无论功业多么高低,思想必须要先进,才能不至于摔跤。先辈的历史就是于错误斗争史,历史上有的是经验,所以读书是为了明事理,不断提升自我优化自身。


货贝研究


我们读书人看历史上,人文、功业、著作、思想应该关注什么?

读书人看历史,应该关注的是思想,不管人文也好,功业也好,著作也好,但凡留书及书中记载的功业、人文。在读书中如能够走进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人物之想法、心境,就能让人跨时空的观摩历史事件如身临其境的看客。


夏有凉风61


人文方面:生活,乐趣,文章等给我们带来什么!正确对待他們当时的价值观,吸取精华,提高自己!

功业方面:他们建功立业的事例能激励我们,绝大多数是励志的典,对正能量的传播起很大作用!

思想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他们的结晶,有对的一面,先进的一面,但也有为统治阶级服务一面,属正常现象,社会本身处于对立的统一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