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十三弟,寵臣怡親王允祥為什麼要在死前吞土?

何事男兒不讀書


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把自己選中淶水縣的墓地裡的一塊土帶回來,當著眾目睽睽將土嚥了下去,他的意思是向雍正表示自己已經選好了百年之後的吉壤,就不煩勞皇帝四哥再費心了。雍正和允祥關係好,因為也只有十三弟這一位兄弟和他三觀同路氣息相同,這是有一些先天原因的。



當初雍正出生的時候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地位極低沒有撫養雍正的資格,雍正被貴妃佟佳氏收養過。而允祥的生母章佳氏原本是鑲黃旗包衣,生允祥時級別也低,出於同樣原因允祥也曾寄於佟佳氏門下,他們兩兄弟從小在一塊玩耍學習,之間的感情自然要比其他弟兄來得深厚一點。雍正從始至終對其生母和同母十四弟允禵的感情遠遠不及其養母佟佳氏和允祥。

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時,康熙懲罰了大部分具有奪嫡能力的皇子,但事後不久除了皇長子和允祥,其他皇子都釋放了,連廢太子都復立了允祥還被監禁著。為什麼會這樣,允祥是丟了自己這個“卒”,保全了雍正那個“帥”。


當時大阿哥利用江湖術士巫咒太子,那些人是誰介紹去的,大阿哥是怎麼和他們接上線的,這些皇子裡面平時只有雍正喜歡拜佛吃齋和江湖術士有來往,大阿哥的醜事其實雍正脫不了干係。但出乎意料的是允祥把所有事都扛了下來,讓雍正擺脫了巫咒事件的干擾,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走在奪嫡的路上,而允祥遭受了十幾年的圈禁,雍正心知肚明,能不感激他麼。

等雍正一上位就追封早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去世的允祥生母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還把她的棺材挖出來重新裝飾再送入康熙的地宮。他的十三弟允祥更是從一個囚徒一下子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晉升為和碩怡親王,允祥迎來了他人生的光輝歲月。


從此大清帝國雍正是董事長,允祥就是總經理,儘管雍正那些個弟兄還在和他折騰掣肘,但允祥就似雍正王朝的定海神針,替雍正掌管著幾乎朝中大小一切事務。處理康熙和皇太后的喪事,總管戶部,參與西北軍事籌劃,幫助雍正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為應付西北用兵,允祥指揮調度保證軍需供應,這一切允祥都忠心耿耿,盡職盡責。

有這麼好的一個十三弟,雍正當然感激涕零,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在自己的西陵旁邊替允祥選了一塊“中吉之地”,作為允祥將來的墓地。允祥知道後並不領情,自己儘管是先帝皇子但也只是人臣而已,按祖制按倫常都不能死後葬入皇陵。再說了,皇帝的賞賜能隨便收麼,他也清楚皇帝四哥的脾氣,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允祥當然懂得。


就這樣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允祥上書雍正說明自己早已在別處選定了墓地,然後再“吃了土塊鐵了心”,向雍正表明自己的心跡,實在不敢佔據皇陵一隅,雍正事後也沒有再堅持,同意了允祥的請求。

雍正八年,允祥去世,雍正將其名恢復為“胤祥”,這算是雍正對十三弟的最後一次恩旨,意在十三弟不需要避開自己的名諱,大清也只此一例。


看遍山川


怡王吞土,歷史記載確有其事,看似荒誕,實則飽含無奈。

怡親王胤祥曾奉旨到今河北易縣的泰寧山為雍正帝勘選陵址,最終他選定了一塊上吉之地,雍正十分滿意,便將距此地不遠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胤祥,希望他能將未來的陵寢修在自己身邊,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輔佐自己。



這本是皇帝的恩典,換了別人不定如何洋洋得意,但胤祥得知後卻驚悚異常,拒絕了雍正的好意,說此等福地自己無福消受。他又連忙在60裡之外的淶水縣境內選了一塊地作為自己未來陵寢所在,並奏請雍正答允其請,雍正不置可否。後來胤祥病重,估計是預感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便再三奏請,雍正見狀,便答應了他的請求。胤祥十分高興,連忙遣侍衛前往該地取土。土取回後,胤祥竟迫不及待地捧起一塊,吞入肚中說:“臣心安,而子孫蒙福。”

為何胤祥堅決不接受雍正賜給他的墓地呢?因為胤祥作為臣子,雖然是雍正的弟弟,更是他的股肱重臣,也沒有任何資格葬入皇陵,這屬於僭越。



由此可見,胤祥是在用吞土的方式向雍正表明自己為人臣的態度。事實上,胤祥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性,這或許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胤祥早期曾受康熙寵愛,但在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事件中受到了牽連,遭到康熙的冷落,後來甚至遭到圈禁,亦未受封。雍正繼位之後,他的人生才迎來了第二次重大轉折點,雍正立刻起用了胤祥,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並將其從一個閒散宗室晉升為和碩怡親王,頓時成為雍正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

但經歷了九子奪嫡的胤祥,又目睹了雍正初年處置胤禩、胤禟等兄弟以及年羹堯、隆科多等臣子的慘狀,所以他雖然身居高位,但卻一直以謙遜低調、明哲保身的態度示人,恪守為人臣的本分,甘當皇權的陪襯。在工作上百分百配合雍正帝,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而面對雍正紛至沓來的賞賜,他也一向是推辭不受,謹慎小心。如雍正傳旨按親王例賜給胤祥錢糧23萬兩,胤祥百般謙退,只收下了13萬兩。不久又令胤祥在兒子中任選一人加封郡王爵位,胤祥依舊是堅辭不受。



伴君如伴虎,胤祥之所以能夠在血雨腥風的雍正朝始終屹立不倒,與他低調謹慎、明哲保身的為官為臣的態度不無關係。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最得力的助手非十三阿哥胤祥莫屬。

胤祥的母親是宮女出身,地位低微,從小母親便去世,他便由四阿哥的母親烏雅氏代為照顧。


四阿哥胤禛生母是烏雅氏,胤禛小時候過繼給佟佳氏扶養,而佟佳氏是隆科多的姐姐,從這方面說,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也不為過。

佟佳氏死後,胤禛又回到了親生母親烏雅氏身邊,這時烏雅氏又有了小兒子十四阿哥,這樣一來,烏雅氏獨寵十四阿哥,對胤禛和胤祥不冷不熱。

胤禛和胤祥成了一對難兄難弟,可以說是同命相憐。小時候,胤禛奉康熙命令教導胤祥算數,胤祥聰明伶俐,一學就會,胤禛很是喜歡這個弟弟。


胤祥這個人呢,知恩圖報,愛憎分明,有俠義情懷,非常感激胤禛對他的照顧,這就是為什麼胤祥為何拼上一輩子的性命也要去維護雍正的原因。

胤祥不僅具有俠義胸懷,還善騎射,懂兵法。康熙早年時常讚揚胤祥,出去狩獵,經常帶著胤祥護駕。有時候,四阿哥胤禛也會隨行,兩人經常在護駕之餘,經常和唱詩文,好不快活。即使只有一人去護駕,他們也是書信往來,彼此溝通。

所以說,青少年時期的同學共遊,使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

在康熙眾多皇子中,太子和四阿哥、十三阿哥是一派。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是一派。大阿哥不受重視,三阿哥專心編書,超然世外。

所以,一開始的太子之爭在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之間展開。

八阿哥足智多謀,很會收買人心,善於謀略。在調查刑部冤案和熱河狩獵“太子調兵”兩件事之後,康熙第一次廢除了太子。

十三阿哥因為力保太子胤礽,被康熙圈禁理藩院。



為了平衡八阿哥在朝中的勢力,康熙復立太子,太子鋌而走險,妄圖反動兵變逼迫康熙退位,導致被永遠圈禁。

太子倒臺之後,十三阿哥胤祥盡到了兄弟情義和君臣之心,感覺太子不值得自己保護。於是和四阿哥聯合起來背棄太子而去。

接下來的鬥爭集中在四阿哥和八阿哥身上。十三阿哥胤祥展現了神助攻的一面。

一、奪兵權助胤禛繼位。

康熙六十八年,十四阿哥西北大捷,康熙大喜,遂舉行盛大的萬壽慶典活動。

眾阿哥爭相進獻禮物祝賀,十四阿哥在西北得到了一塊天石,也就是隕石,上邊有一個天生的“壽”字。十四阿哥派鄂倫岱呈送康熙。鄂爾岱原本是八阿哥的門人,進京之後自然要拜會八阿哥,這塊隕石被調換成了一隻死鷹。

“死鷹事件”之後,康熙受到重大打擊,自感來日不多,開始準備後事。

他先是把四阿哥和八阿哥,還有張廷玉、馬齊等上書房大臣一律降職停用,羈押保護起來,造成傳位給十四阿哥的假象。

再密令隆科多為領侍衛內大臣,上書房大臣,由他和張廷玉宣讀遺詔。拉攏已經是九門提督的隆科多,保護四阿哥登基。

最後,康熙把金牌令箭的位置告訴了身邊侍衛張五哥,以便讓四阿哥拿著金牌令箭放出十三阿哥,讓十三阿哥率領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馬前來護駕。


最終,在十三阿哥和隆科多的鼎力支持下,四阿哥胤禛順利登基。

二、勤政為國。

雍正繼位後,立刻提拔十三阿哥為和碩怡親王、四位總理王大臣之一,總理戶部、刑部、軍需外務、冤案審理等職務。甚至還封了鐵帽子王。

雍正還加封胤祥的生母為孝恭仁皇后,把她從陵墓中抬出來和康熙合葬,這對胤祥來說,是莫大的榮幸。

胤祥也是兢兢業業,秉公辦差,全心全意為雍正帝服務。最終活活累死在崗位上。

三、“八王逼宮”,力王狂瀾。

在雍正晚年,八阿哥發動了對他的最重要的一次打擊。

在年羹堯死後,八阿哥拉攏住了隆科多,借雍正整頓旗務的機會,從關外請來了四位王爺,又趁十三阿哥病重期間,接管豐臺大營。

接下來,八阿哥向雍正提出了“八王議政”的主張,妄圖架空雍正,推舉弘時繼位,自己撈去最大的政治利益。

關鍵時刻,張廷玉舌戰群臣,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擊敗了“八王議政”的荒謬,為十三爺的到來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十三爺從弘宙的口中聽出了危機,藉口出去看病,迅速控制了豐臺大營,一舉撲滅了八阿哥的逼宮行為。至此八爺黨徹底失敗。

不久,十三爺病逝。

回到問題上來,雍正八年,大局趨定,雍正指派胤祥尋找一塊萬年寶地。胤祥在河北遵化的泰寧山附近選好了一塊寶地,雍正把旁邊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胤祥,希望百年之後,再次相伴。


這種有悖祖制的行為被胤祥拒絕,而是在六十里以外的淶水旁邊選中了一塊地做為自己的寢陵,立馬報送雍正。在得到雍正應允之後,立馬派人取來以小塊土吞下,意思是一言九鼎,不可返回。

胤祥死後,雍正悲痛欲絕,罷朝三日,賜胤祥諡號“賢”,配享太廟,賜胤祥的小兒子弘曉為怡親王,永世往替。


品讀春秋001


關於怡親王吞土這件事,並不是胤祥臨死前做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眾所周知,胤祥是雍正鐵桿中的鐵桿,一直跟著四哥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因此,雍正即位伊始便封這位在康熙年間沒有任何爵位的十三弟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之前,無論大事小事,雍正基本上只負責決策層面的東西,具體系性事務幾乎都交給了胤祥來處理,這其中就包括選陵址這件事。



中國古代將就視死如視生,絕大多數皇帝生前已經開始為自己建陵,四十多歲即位的雍正自然也不例外。於是,這件事也落到了胤祥肩上。胤祥帶著人不辭辛勞、到處奔波,最後終於找到了一處萬年吉地,即現在的清西陵泰陵。事後,雍正也覺得這地方很不錯,於是將附近一塊中吉之地劃給了胤祥作為墓地。胤祥覺得這是皇陵區,自己連這中吉之地都配不上,不敢接受,拼命推辭,雍正最終只好作罷。



之後,胤祥派人在直隸淶水找了一塊自己覺得和自己身份相配的墓地,並請雍正把這塊地賞賜給自己作為百年之後的容身之所。雍正最終拗不過胤祥,同意了。之後胤祥派人去當地取土,當人把土取來之後,胤祥吃下了一小塊自己所選墓地的土。並且說,如此一來自己就安心了,子孫後代也會因此蒙福。



這話弦外之音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皇帝不是我能當的,我沒有那個野心、也沒那個能力,只想安安穩穩做好我的怡親王。這樣我就安心了,四哥你也安心了,我的子孫後代也就都安全了。不是嗎?要不怎麼胤祥能夠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能全身而退,而且死後哀榮、澤被子孫呢。連小小一塊墓地這麼注意,更何況其他事情?兢兢業業為四哥做事,卻又能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怎麼能讓四哥不喜歡?



這實際上只是胤祥向雍正示弱兼表忠心的一個小故事而已,並不是發生於胤祥死前。胤祥之所以能夠擁有巨大的權力而不引發雍正的猜忌,並且最後還獲得了一定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絕對和胤祥嚴格的律己是分不開的,時時刻刻認清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自專、不僭越。


農民工歪說歷史


怡親王允祥吞土,一是為了雍正,二是為了自己,三是為了自己的後代子孫。

雍正登基,大加封賞

雍正的登基,可以說他的十三弟允祥在其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允祥,雍正都很難當上皇帝。

當時九子奪嫡戰況激烈,最終,四阿哥胤禛成功即位是為雍正,繼位之後,雍正對之前和自己作對的幾個兄弟開始下手,但是唯獨對一直支持自己,還替自己關過禁閉的十三弟允祥十分關愛。

先是在繼位的第二天,就封允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並且晉升其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也就是開國之後第九個鐵帽子王,封賞一出震驚朝野,因為前八位鐵帽子王都是戰功赫赫,跟隨先祖征戰沙場,用性命換回來的,但是允祥卻在封王之前毫無在冊的功績。

雍正還嫌這樣的封賞不夠,將允祥的儀仗翻倍,僅次於自己,他的孩子也和眾皇子地位相同,同時雍正還將允祥的生母,從庶妃敏妃連跳數個級別,升級為皇貴妃,安葬進了康熙的陵墓。種種封賞逾越祖制。

因為上面的種種封賞,才引出了允祥吞土的事情。

選擇皇陵

^清西陵照片

皇帝在繼位之後,就會選擇一處自己殯天之後的皇陵,雍正也不例外,最開始選定的位置是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是雍正覺得那裡不合適,就將重新選擇陵墓的事情交付給了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

允祥不負所托的選定了永寧山,也就是現在的清西陵,雍正看後十分高興,知曉此地為萬年吉地,打算將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允祥當做他的陵墓。

允祥怎敢接受,自古就沒有皇子、皇弟能夠進入皇陵的情況,於是允祥說自己在六十里外的淶水縣內已經選好墓地,並將該處的土吞進肚中,表示和那片土地已經合二為一了,不得已,雍正才就此作罷。

為什麼允祥要這樣呢?原因有三

一、為了雍正

雍正登基之後,對自己的封賞已經逾越祖制了,已經讓很多大臣都心生不滿,認為雍正不遵守先祖制度,是為不忠不孝,這樣的皇帝怎麼能夠服眾呢?

如果再將自己也葬入皇陵,更是連這最後的制度都破壞了,這對雍正是十分不利的,長此以往,危及帝位,這是對雍正十分感激並且忠心的允祥所不願看到的,所以吞土明志,此為原因一。

二、為了自己

伴君如伴虎,不論何時這句話都是成立的,四哥雍正皇帝對自己的封賞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自己已經難以受用了,如果再同意自己能夠葬入皇陵,那不是表示自己對這些賞賜都是能夠接受的嗎。

如果這都能接受,會不會引起四哥雍正的不滿,認為自己貪得無厭,而且帝王心術向來難以捉摸,這也難免不是一次試驗,所以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允祥也不能接受這份異常大的恩賜。

此為吞土原因之二。

三、為了子孫後代

目前自己的孩子孫子都和皇子皇孫們的地位相同,如果自己在再有葬入皇陵的條件,自己這些後代不還上天去了。

現在自己還沒去世,有人能夠鎮得住,但是真有一天,自己和四哥都葬入黃土,那他的這些孩子沒有了約束,地位還高的嚇人,一定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那個時候的皇帝可不一定會念及這麼多舊情,所造成的結果可不是允祥想見到的,所以他拒絕進入皇陵,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後代頭腦清醒一些,不要被現在這麼大的封賞衝昏了頭腦,做出一些臣子不能做的事情出來。

結語

允祥吞土,雖然只是一個小動作,但是造成的影響和結果卻很大,保全了雍正也保全了自己,同時還給自己的後代上了一課,不愧是一代俠王,幫助雍正上位的得力助手。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胤祥被雍正帝封為和碩怡親王,俗稱“鐵帽子王”。他的一生非常戲劇化,前36年一直默默無聞,後8年在兄長雍正帝繼位後,從一個閒散的皇子驟升親王,得到了各種特權和殊榮,死後追諡“賢”。這是對死去王爺品行的一種最高評價。那為什麼這樣的一個人,在死前要吞土呢?

有書君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事情的原委,雍正繼位以後,對十三弟允祥十分信任,無論大事小事,他幾乎都交給允祥處理,他只負責決策層面的東西。

就連選陵這樣的事情,雍正也交給了允祥。為了不負雍正的信任,允祥不惜辛苦,四處奔波,最終找到了一塊風水吉地,事後雍正也覺得地方很不錯,還將附近的一塊地劃給了允祥,但允祥覺得自己作為臣子,不敢接受,最終拼命推辭。

之後自己在直隸淶水找了塊地作為自己的墓地,並請雍正將其賞賜給自己,作為百年之後的容身之所,雍正拗不過他,便同意了,允祥命人去當地取土,並當著雍正吃下了一小塊。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分析了一下幾點原因:

1.低調做人,擺正位置

允祥雖然深得皇帝的倚重和信賴,仍能清醒的居安思危,以低調的方式求得自己和後世的安全。特別是在見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的崛起與衰亡的過程,他明白為人臣者的職責。既為人臣,就是要盡臣本分,不能有僭越之心。

這也是允祥為什麼能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全身而退的原因,他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嚴格律己。

2.居安思危,為後代子孫著想

允祥吞土表示了自己要葬在此地的決心,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即便他再受雍正的恩寵也不能保證這樣的恩寵會千秋萬代。

他這一行為也是為後世子孫著想,希望他們不要因為皇上曾經對他的恩寵而驕傲,或者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後來在吞土後會說“臣心安,子孫蒙福”。

所以,寵臣怡親王允祥之所以吞吐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位置,同時也是為了後世子孫著想。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十三爺允祥所謂的“死前吞土”,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他吞的土是他死後陵墓的土壤。他的陵墓之地是他再三奏請皇帝,雍正才允許的,當時侍衛前去取土回來,允祥一看土色,很滿意,迫不及待的取了一小塊,吞到肚子裡面,嘴裡還唸唸有詞說這樣就心安了,子孫也會有福。



十三爺允祥的這個行為來自帝后王公生前都要為自己選定建墳安葬的“吉地”,當時十三爺允祥奉旨到泰寧山為雍正皇帝堪選陵址,雍正對他選定的“吉地”非常滿意。

雍正當時一高興,覺得也要給自己十三弟賜個吉地好安排死後的喪葬之地,就將自己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級吉地賜給十三爺允祥。

十三爺允祥聽到後神色鉅變,說這等吉地只有大富大貴者才能享用,與他臣下的身份並不相配,懇請皇帝收回成命。

十三爺允祥於是又在60裡以外的為自己選定了一塊墓地,並奏請皇帝賜給自己。 當時永祥已經生病,再三奏請,雍正才答應他的請求。允祥得詣後,高興萬分,手舞足蹈。

在這裡就能看出康熙的十三皇子胤祥在政治上很成熟,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不會仗著自己被雍正寵信,就行僭越之事。胤祥處事得當,懂得君臣之別,也是他深得雍正信賴的原因。

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是清朝唯一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臣子。因他對雍正朝的政績助力甚大,去世時,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還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為“胤”,不用避諱雍正皇帝名諱,可見其深受雍正信賴。




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他和自己十三弟胤祥關係最好,兩人相處的親密無間,四阿哥胤禛參加奪嫡,十三阿哥胤祥也是他的忠誠支持者。

康熙去世之後,初登皇位的雍正帝便任命了十三爺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胤祥迅速成為雍正朝的忠實國柱,他理事聰慧,識人明達,他自上任起,便勤奮理事,為雍正處理不少棘手的事務。

因允祥過於專心政務,早年又因圈禁,身體並不好,很快就積勞成疾。雍正令太醫院使劉聲芳任戶部侍郎,讓他在允祥身邊做事,並隨時為他診療病情,這些都沒能挽救十三爺的性命。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故,年僅44歲。

曾經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兄弟倆在政治方向上一直保持著高度一致,在審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處。胤祥是雍正最信賴的兄弟,甚至比同父同母的兄弟胤禵更得雍正的心。

雍正帝繼位以後,允祥承擔了相當多的政務,還辭謝了雍正各種賞賜,表現出謹小慎微的行事風格。

允祥對皇帝交代的政務毫不推脫卸竭力而為的態度,恰巧說明十三爺允祥個人有極強的政治責任感,當年康熙皇帝沒有重用他,實在是很遺憾。

雍正帝對自己這個弟弟評價很高,說他天資高卓,穎悟絕倫,如禮樂射御書數之屬,無不精妙入神,為人所莫及,稱他為“國之賢王”。

十三爺允祥對雍正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通過他們的努力,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昊陽閒看歷史


清雍正時的兩江總督高其倬不但為官政績斐然,而且他還是個風水大師。甚至雍正皇帝在選擇陵地的時候,都聽取他的意見。本來清軍入關後,去世的帝王順治、康熙都葬在了東陵,就是現在的河北遵化。雍正當上皇帝不久,也命張廷玉在東陵為他選擇吉地,後來定址九鳳朝陽山,這裡靠近孝陵和景陵,最初雍正也比較滿意。但有大臣提出此地規模宏大,但地形並不完整,而且此地的土壤中夾帶砂石,也不利於鑿穴,因此不是陵地的理想選地。



於是雍正帝就把選陵的問題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就和兩江總督、風水大師高其倬在易縣永寧山發現了一處寶地。雍正也認為此地山水條理,實為上吉之壤。

雍正於是在此地附近選了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了允祥,希望百年之後這兩兄弟還是相依相伴。但允祥堅辭不受,反而在距60裡之外的淶水為自己另找了一處墓地,並親自吃掉了取自墓地的一抔土。這又是為何呢?

允祥是雍正奪嫡大戰中堅定的支持者,是雍正的鐵哥們。在康熙朝,允祥因受奪嫡風波累及,備受父皇冷落。雍正繼位後,允祥受到四哥雍正的恩寵,馬上被封為怡親王,任議政大臣。允祥在14歲時,母親敏妃章佳氏就已去世,這時母憑子貴,雍正又一下把敏妃的封號提升為敬敏皇貴妃。

可貴的是,允祥侍寵不驕,他對四哥的深寵以忠貞勤懇作為回報。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不穩,身為總理事務大臣的允禩不甘心奪嫡落敗,伺機而動;而居功自傲的隆科多也大權獨攬,甚至在遴選官員的時候,不經奏請,徑直作主,當時朝廷選拔官員都直接被稱之為“佟選”。在這種形勢下,允祥在政治漩渦中,力挽狂瀾,殫精竭慮助雍正剪除政敵,穩固政基。

從1722年12月雍正繼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允祥勤勤懇懇,八年如一日,不辭勞苦地為雍正辦差。從主政戶部到治理水患,允祥身兼數職,事務繁雜。對雍正交辦的事務,允祥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聖眷日隆,允祥深諳臣子之道,越發謙遜低調,明哲本身。因為他和雍正是一起長大的兄弟,他深知四哥猜忌刻薄的心性和雷霆萬鈞的果敢手段。早在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依親王之標準,賜給允祥錢糧23萬兩,允祥就固辭不受,最後經雍正一再宣諭,只得收下13萬兩。

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又給允祥在親王之外加封了一個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獲此爵。可是這一次允祥又婉拒了。

雍正賜給允祥陵地,讓他百年之後陪葬在自己身邊,這是無上的恩寵。可是進退有據的允祥以自己沒有資格陪葬為由,請求雍正收回成命。而自己另擇墓地,請求以皇帝之名賜地,然後親吞墓地黃土。

允祥親吞黃土,表明自己別葬淶水心意已決。允祥在吞土後,曾稱“臣心安,子孫蒙福”。允祥在聖眷正隆時,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寵,以低調求自身和後世的保全。

值得一提的是,允祥保住了自身,卻保不住子孫。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是咸豐帝臨終之前任命的八大顧命大臣之首。在辛酉政變中,載垣被慈禧太后賜自盡而亡。


歲月是一條河流


胤祥排行十三,生母是敏妃章佳氏。

清王朝一向是“子以母貴”。但胤祥的生母是經內務府宮女選拔入宮,因此身份低微。後來雖然得到康熙的臨幸,生下了胤祥,但並沒因育嗣有功得到冊封。

儘管如此,聰敏好學的胤祥不僅學識淵博,書法也是諸皇子中的佼佼者。另外,他還“精於騎射,發必命中”。由此可見,他是個非常全面的優等生。

這讓一向重視皇子們的學習和騎射的康熙非常滿意,頗以他為傲。

(胤祥劇照)

自胤祥12歲起,康熙但凡出巡遏陵等,都會讓他隨駕左右,以增長他的見識和能力。

不過,要說胤祥和哪位阿哥最親,那還得是四阿哥胤禛。

胤祥年少時,康熙曾命胤禛教他學習算術。由於他聰明可愛,胤禛對他非常疼愛。一來二去,兩人便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

有時,兩兄弟一同隨康熙出巡,兩人在護駕途中便在詩文上互相唱和,頗為開心。若是隻有一人隨駕,兩人也是書信不斷,互報平安。

然而,太子胤礽被廢后,一向得康熙疼愛的胤祥卻受到了冷遇,竟至一直沒能得到分封。究竟是什麼原因,現在依然是個謎。

不過,隨著胤禛新君繼位,胤祥也隨之得到重用。不光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還晉封為和碩怡親王。

這份知遇之恩,讓胤祥感激不盡。為皇帝哥哥分憂解難,那是在所不辭。

雍正(胤禛)接手的清王朝問題很多,比如康熙晚年怠政,導致吏治腐敗荒弛。比如康熙6次南巡,導致國庫入不敷出……這種種問題樁樁棘手,要說雍正沒有壓力,那是哄人的。

(雍正劇照)

所以,當雍正操持完康熙和孝恭仁皇后的葬禮後,便陸續把戶部、外交、軍需事務、陵寢甚至審理案件等事務層層加在胤祥身上。

胤祥沒有辜負雍正,凡是交給他的事情沒有辦得不漂亮的,以至雍正時常感慨:“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最為難得的是,胤祥做事盡職盡責,且從不徇私枉法。在他清查虧空時,不僅一筆一筆部記錄上報,還對虧空官員,採取不同措施,督促他們將虧空的銀兩補上,哪怕是親王貝勒,也一視同仁。因此得罪了不少王親貴族,不過胤祥倒不怕得罪人,依然堅持執行雍正的旨意。

胤祥還特別留意舉賢薦能。在他的舉薦下,年輕有為的官員得到了展示的機會,成為改革吏治,治貪反腐的新生力量。

雍正對胤祥不光口頭表揚,還封賞有加,在胤祥總理事務之初,雍正便要賜給胤祥23萬兩的錢糧。胤祥卻百般推辭不肯受,最後無奈之下,才收下13萬。

此外,雍正還准許胤祥可以支用官物6年。結果又遭到胤祥的婉拒。

不得以,雍正乾脆對他府中上下進行賞賜。意思是,我賜給你,你不要,我賜給你府上的人,你不好替他們拒絕吧。

縱是如此,雍正還覺得委屈了這個皇弟,又把他做親王時手下的佐領等人都劃給胤祥。另外還增加他的儀仗規格,意在顯示他的尊貴。

(九子奪嫡)

雍正又還破例給胤祥封郡王的爵位,隨便他指任哪個兒子承襲此爵。但胤祥從不搞特殊化,所以他再次婉拒胤禛。胤禛無奈,只得給他加工資1萬銀兩,此事才算了結。

雍正從繼位開始,選擇陵寢的事情,就著手準備了。他又把這事交給了胤祥。

胤祥幾經勘選,最後在泰寧山附近為胤禛選了一塊“萬年吉地”。

雍正對這塊地非常滿意,於是便把這塊地旁邊的中吉之地賜給胤祥,以此顯示尊貴榮耀。

沒想到胤祥卻大驚失色,並連連推辭,堅決不受。

最後胤祥在60裡之外的淶水選了塊地,並請求雍正將那塊地賜給他。

當時的胤祥,已經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起初,雍正還堅持要賜他中吉之地,但拗不過他的請求,最終只得依從了他。

胤祥聽聞後,大喜過望,當即便差人為他去淶水那塊地去取土,待土呈到他面前時,他迫不及待地將一小塊土吞下肚去,並感嘆:“這樣一來,不僅臣心安,子孫亦蒙福了。”

那麼,胤祥為何要吃土呢?

這就不得不說到之前“九子奪嫡”的殘酷了。胤祥是看著雍正如何處置那些皇兄弟的,因此他對雍正的性格也十分了解。雖然他現在一時得寵,但他去世後,保不住他的兒孫們還能得到厚遇。與其不知進退,到時落個被清算的悲慘境地。不如在活著時,便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先防患於未然。

除此外,胤祥仍擔心胤禛會收回成命,所以先吞下一塊土,以使得胤禛一言九鼎,不可更改。

親兄弟之間也得如此小心謹慎,用盡心思,可見皇權社會實在太殘酷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康熙皇帝猝然逝世。皇四子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雍正元年。

康熙有35個皇子,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其它皇子都反對雍正繼位。在雍正皇帝稱帝過程中,允祥掌管豐臺大營的駐軍,對雍正皇帝起到了助力作用。之後,他又協助雍正打理朝政,為穩固雍正的地位不餘遺力。

1.允祥為鞏固雍正的王位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初政,允祥迅速成為雍正的骨幹。其理事之才,識人之明達,手段之老練,堅定了雍正繼續重用他的決心。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並不穩。其兄弟允禩卻不甘心奪嫡落敗,伺機而動;而其舅舅隆科多也大權獨攬,甚至在遴選官員的時候,不經奏請,徑直作主。在這種形勢下,允祥卻能夠在政治漩渦中,殫精竭慮地幫助雍正,使他剪除了政敵,穩固了政基。

從1722年12月雍正繼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八年如一日,允祥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地為雍正辦差。從主政戶部到治理水患,他身兼數職,事務繁雜。對雍正交辦的事務,允祥總是兢兢業業,事必躬親。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聖眷日隆,允祥深諳臣子之道,更加的謙遜低調。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曾經依照親王標準,賜給允祥錢糧23萬兩,允祥堅辭不受,最後還是雍正一再宣諭,他才收下了13萬兩。

雍正三年,雍正又給允祥加封一個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獲此爵。可是這一次,允祥又婉言拒絕了。

允祥被雍正稱為“柱石賢弟”,是因為允祥對雍正助力非常大,便被雍正封為鐵帽子王,世代可以繼承。

2.允祥協助選帝陵,得賜帝陵旁的吉地,卻堅辭不受。

凡是帝后王公,生前都喜歡為自己選定建墳安葬的“吉地”。允祥曾奉旨到泰寧山,即今河北易縣為皇帝勘選陵址。雍正帝對選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滿意,就把萬年吉地附近的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他。胤祥聽後卻堅辭不受,說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貴者才能受用。

他自己在60裡以外的淶水縣境內,為自己選了一塊墓地,認為這才是與自己的臣下身份相配的吉地,並請求皇帝賜予。

雍正帝不得已批准後,允祥高興萬分,當日就遣侍衛前往取土。數日後侍衛回來,帶回土樣,允祥迫不及待取了一小塊,吞到肚子裡,口中還唸唸有詞:“這樣的話,則臣心安而子孫蒙福了。”1730年5月,允祥因積勞成疾而去世。

那麼,允祥為什麼要辭謝雍正指給他的吉地呢?

3.謹受臣子本份,吞土只為保平安。

從允祥的品德來看,允祥對雍正忠心耿耿。

允祥曾經為雍正的兒子弘晝尋醫找藥,救活弘晝的命,所以弘晝尊稱允祥為“父”。

雍正也非常信任允祥,甚至讓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去圍獵,包括兩歲的兒子福惠,也扔給允祥帶去木蘭圍場。

既使在身體非常不好的情況下,允祥仍趕去為替雍正堪陵,以致累得病倒。如果有什麼意見,允祥總是當面對雍正提出,絕不隱瞞。

從允祥的個性來說,又是非常淡泊的。他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留下什麼東西、是否青史留名,而更致力於在當下多做實事。

允祥數次推辭賞賜,可見他看待富貴榮華十分通透,可謂富而不貪,懂得節制。

再者,允祥是一個能夠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允祥曾曰:"皇上待我隆恩,異數不枚舉,子孫世世俱受皇上之福綿長矣。"這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就是說,皇帝不是我能當的,我沒有那個野心、也沒那個能力,只想安安穩穩做好我的怡親王。這樣我就安心了,四哥你也安心了,我的子孫後代也就都安全了。

可見,允祥懂自律,時時刻刻認清自己的位置,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自專、不僭越。

另外,允祥是能夠清醒認識形勢的人。

允祥在聖眷正隆時,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寵,以低調求得自身和後世的保全。允祥以退為進,成為人臣的典範,也是在為後代積福 。

可見,允祥吞土,是一種向皇帝表忠心的行為。他謹受臣子的本份,擺正自己的位置,吞土只為保平安。

允祥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能全身而退,死後哀榮、澤被子孫。他兢兢業業為雍正做事,卻又能時時刻刻擺正自己的位置,怎不讓雍正喜歡?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生性多疑的雍正,為何一直寵信允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