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為什麼有大批流民,甚至賣身為奴是一種“流行趨勢”?

用戶3222852378262


這個其實是兩回事情。流民和賣身為奴很多時候沒必然關係。

流民,因為失去土地,包括天災人禍等,所以被迫離鄉背井成為流民。

賣身為奴,

流民活不下去了,所以把自己賣身為奴好有口飯吃,這是一種情況,但是可不是你想賣身就賣身的,大戶人家可不是什麼人都收的,絕大部分情況下,也就是年幼的才會有人買,還得相貌端正。

在古代,最正常還是主動去賣身的,不是因為活不下去,而是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宰相門前七品官”這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這個就是正常情況,普通人家就算有地有田,也就是活著,想春節吃頓肉都難,但是如果進去大戶人家為奴,雖然人格尊嚴好像受損,但是生活水平立刻就上去了,可以參考水滸和紅樓夢,其中很多高官顯貴的家奴,生活水平比普通地主都好。

如果賣身的這家能出官員,那麼必然會帶著一些家生子也就是世代為奴的去上任,那其中比較有地位的奴僕可就開心了,門房有紅包,管家有回扣,貼身的書童等能影響到官員還有各種賄賂可以收。如果官員權力大地位高,或者是那種世代為官,在當地勢力龐大的,那地位較高的奴僕,還可以橫行霸道借勢,《紅樓夢》裡面,賈府的管家可是家有幾百畝地,還有一些門面商行,幾十間豪宅,自己家裡還有幾十個奴僕傭人的,最後甚至脫籍捐官,搖身一變成了縣令了。

再比如說家奴中最高級的太監,其中優秀者可是權傾天下,甚至可以罷黜皇帝更換太子。譬如中唐的三任皇帝,都死於宦官之手。再比如魏忠賢等,更是赫赫有名。


麗江說書人


明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晚期, 在特定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社會各種矛盾不斷激化. 明王朝貴族圈地之風愈演愈烈, 大批農民被逐出土地, 迫於生計, 不得不離鄉背井, 成為流民。僱主處於比較有利、 擁有絕對權力、 強勢的地位, 而城市流動人口處於不利、 無權、 弱勢的地位。賣身為奴且成為“流行趨勢”


環溪吉峰


康熙乾隆雍正時期,由於社會已經穩定,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各項稅收增加,兵役、徭役都折錢上交,土地兼併在少數人手裡,無地農民靠打長工,給地主當佃戶過日子,逢上災年就沒法生活,只有向偏遠山區移民,湖南、江西都向廣東、福建大山移民,湖廣向四川移民。我們大別山區的大都從江西九江沿長江支流巴水而上進入山區開荒砌田。順利找到了合適的地方就安頓下來。沒找到的只能當流民了。沒錢了只有賣兒賣女,嘉慶年大別山高山上都到處住滿了人。容不了的繼續往四川大山移民。當時交通不便,大山裡的人們可以不交稅、不服役。我太祖就是從江西移民輾轉多處才在現在地方安頓下來的。


別山居士


權、錢、勢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作威作福,大多數人民不聊生、飢寒交迫、流離失所,各自尋求求生之路,哪怕是親戚朋友也相互踐踏。這樣是這個社會滅亡的前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