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下午5點02分,我中風了!這一天,我覺得特別疲倦。早上已喝過一杯咖啡,下午4點再喝一杯,但沉重的倦怠感卻沒有改善。下午5點,步出高雄長庚中醫科系辦公室時只覺得似有睡意,就像一般人感到疲倦那樣,我低頭看著地板走路,此時,後腦勺頭皮突然一片發麻,麻感極快速擴散至我的雙眼視野周圍,好像有一片荊棘倏然包圍向視線中心靠近。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揮之不去的疲倦、突然臉漲紅、後腦勺倏地發麻都有可能是中風徵兆。)緊接著我的右半邊身體知覺減弱,跨出右腳卻發現沒有踩在地面上反作用力的踏實感,我嘟嚷著:「為什麼我踩不到地板?」此時頭腦滿滿的脹感,臆測自己應該是中風了!但現在,只有左手還能動,該怎麼辦?致命3分鐘、關鍵1小時以針灸自救「我不能倒……」腦中閃過這樣的念頭,想起我的左邊胸口口袋還有針灸用針,我單手拿針往自己發麻的後腦勺正中線(督脈)插下去,腦袋的昏沉腫脹稍微紓緩了。我的意識還算清楚,後續抵達急診室由醫護同仁協助躺在推床做檢傷,我慎重地交代同仁,頭上那支針無論我清醒與否,都不能移除。交代完好想闔眼休息,突然想到還有一針得補上才行,再抽支針補紮在右小腿脛前肌處(足三里穴),這才安心闔眼靜待神經科總醫師會診。中風之後的治療,除了初期吃阿斯匹靈,就是服用自己平日配方給中風病人吃的便利包中藥飲及中藥粉等改善體力,並試著活動自己失去知覺的右半邊身體,我這時才體會到,復健有多麼困難與令人沮喪。靠著服藥與積極復健,我在中風後2周恢復看門診,橫跨中西醫的訓練讓我以更全面的思考角度來看待腦中風成因與治療,救了自己一命。每17分鐘就有1人腦中風 死亡及殘疾率高居前3據臺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葉守正2017年發佈的媒體資料指出,臺灣每17分鐘就有1人發生腦中風、每44分鐘有一名腦中風患者死亡,僅低於癌症與心臟疾病。一般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且男性多於女性。可怕的是約有七成患者會留下程度不等的後遺症如半身不遂、長期臥床或口眼歪斜等,對個人、家庭影響極大。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中風一般好發於6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簡單來說就是腦血管與其血液循環出了亂子,出亂的方式不是「腦出血」就是「腦缺血」。依中風亞型分類發現,第一次腦中風以腦梗塞為最多數(73.8%),在西醫的診治上大多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血栓溶解劑、血管內治療3種方式救治。那中醫呢?民間常見的腦中風緊急處理,是將十個手指尖點刺出血(源自中醫的十宣放血)。以我個人臨床觀察來看,做了十宣放血的病患在送達急診室時,平均血壓不會異常升高、神經學症狀沒有持續惡化的現象,但因放血而獲得症狀完全恢復的卻也沒有。所以我個人對急性腦中風進行十宣放血並不反對,但以此當救命法寶還是別抱太大希望。一般民眾總以為,十宣放血是中醫對於腦中風的緊急救治術。事實不然,十宣放血目的是以神經末梢的刺激讓患者清醒,而非真能達到降低腦神經損傷效益。 遠離腦中風 中醫「飲食有節」的5養5助之道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各項營養素均衡攝取才能吃得健康。)在內因致病的基礎上,中醫強調人要「飲食有節、房事有度、作息有常、勤於四體」,「飲食有節」類似現在的「生活飲食健康管理」,執行方針是以《黃帝內經》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為主。五穀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五畜指的是動物性蛋白質,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必要的補充。五菜、五果則是指蔬菜水果對臟腑有充養、輔助作用,因為果蔬含有人體必需的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除了食材以外,還必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指要注意食物氣味相合。酸、苦、甘、辛、鹹五味各有所偏,不論多食何味食物,都會造成體內陰陽失衡,食物攝取量也必須有所節制,關注營養成分及熱量分配,維持相對穩定的消化生理。進食時間儘量規律,不適合常常變動進食節奏。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合宜生活,就是最佳養生之道常有朋友問到,如何預防腦中風的發生?合宜的飲食、生活作息與運動管理,其實就是身體趨吉避凶的養生之道。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半世紀以來在飲食、生活條件較無匱乏的情況下,人們長時間處在代謝症候群(三高)的狀態中,歸根究柢就是飲食失調、作息紊亂與生活壓力等生理上的失衡,再加上缺乏運動,疾病自然提早上身。

重倦感、後腦勺發麻是中風前兆?中醫師靠「它」自救

(起床後在床上坐10分鐘,再起身下床。)中醫養生之道強調的是,平衡的生命價值,過與不及都是危險的。當你持續維持在緊繃的工作情緒中,很難強迫自己中斷思維,轉移注意力,甚至連下班後都想著工作上的事,這種人容易成為猝死者。反之,為了躲避生活壓力,每天躺著發懶,沒有作息有常、勤於四體,也非走在趨吉避凶的健康之道上。正常、合宜的生活,也才能讓生命保持健康、遠離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